臨潼石榴

臨潼石榴

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特産
臨潼石榴,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特産,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臨潼石榴集中國石榴之優,素以色澤豔麗,果大皮薄,汁多味甜,核軟鮮美,籽肥渣少,品質優良等特點而著稱。名居中國五大名榴之冠,被列為果中珍品,曆來是封建皇帝的貢品,享譽九州。白居易曾寫詩贊美:“日照血球将滴地,風翻火焰欲燒人”。[3]臨潼石榴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C、石榴多酚、花青素等多種微量元素及礦物質,具有抗衰老、美容養顔、排毒、降血脂、血糖、膽固醇等多種功效。2006年04月2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臨潼石榴”實施地理标志産品保護。
  • 中文名:
  • 外文名:
  • 産地名稱:
  • 中文學名:臨潼石榴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目:桃金娘目
  • 科:千屈菜科
  • 亞科:石榴亞科
  • 屬:石榴屬
  • 種:石榴
  • 亞種:臨潼石榴
  • 分布:臨潼

産品特點

品質特性

臨潼石榴素以色澤豔麗,果大皮薄,汁多味甜,核軟鮮美,籽肥渣少等特點而著稱,名居全國五大名榴之冠,被列為果中珍品,曆來是封建皇帝的貢品,享譽九洲,馳名海外。

臨潼石榴經過2000多年的栽培和選育,已形成數十令各具特色的優良品種。既有籽肥汁多、香甜可口的食用品種,也有飛紅流綠、花色豔麗的觀賞品種。食用品種共有10餘個。主要品種大紅甜的感管特征為:樹勢中強,枝條灰褐色,莖刺較少,嫩囊梢鮮紅色。果實圓球形,平均單果重350克,最大單果重800克,果面潔淨,鮮紅色,萼簡直立,萼片開張;籽粒大,鮮紅色,百粒重39克,汁多味甜,品質優,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16%。3月底萌芽,5—6月開花,果實9月中下旬成熟。淨皮甜的感管特征為:樹勢強健,耐瘠薄,抗寒耐寒。樹冠較大,葉大,長披綠色。萼筒、花瓣紅色。果實大,圓球形,平均單果重250—350克,最大單果重750克,果皮簿,果面粉紅,外形美觀。百粒重36克,可溶性固形物14—16%,品質好,9月上中旬成熟。三白甜因花瓣、果皮、籽粒均為白色,風味以甜為主而得名。這三個主要品種的共同特點是果皮薄,籽粒軟,汁液多,味純甜,貯性好,品質佳。

營養價值

臨潼石榴營養豐富,含糖量高達11%—14%,果酸0.4%—1.0%,含水分79%,蛋白質、脂肪各占0.6%,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和的2—3倍,尤以磷的含量最為突出,每百克達145毫克,在水果中名列前茅。還含有碳水化合物、鐵、鈣等礦物質。其籽粒味道甘美,含果汁36%—61%。它的香氣和微微的酸澀,能生津,化食,健脾,益胃,食後可開胃,滋陰、平肝、補腎、明目。也是制糖、果子露、釀酒、造醋、制高級清涼飲料的上等原料。

藥用價值

臨潼石榴又是農家常用的中藥,可以治療多種疾病。石榴皮、花、葉、根部都可入藥。它性味甘、酸、溫、澀而無毒,并含有多種生物堿、鞣質等。《名醫别錄》上說:能“療下痢,止漏精”。《羅氏會約醫境》說:“石榴皮,性酸澀,有斷下之功,止瀉痢、下血、崩帶、脫肛、漏精”。《本草綱目》說它“禦饑療渴,解醉止醉”。其果富含石榴素,性溫澀,既潤燥又收斂,用于治療腸胃病、高血壓和冠心病。其果皮含有石榴皮堿、甲 基石榴皮堿、異石榴皮堿、甲基異石榴皮堿、僞石榴皮堿等多種生物堿,總含量為1.8%。可治療扁桃體炎、口腔炎、腸炎、膽道感染、氣管炎、肺炎、慢性闌尾炎、外傷感染、虛寒久咳、下血崩帶、腸有縧蟲等病症。石榴籽對縧蟲、片蟲、鈎蟲、蛔蟲以及牙痛病,也有一定的療效。其花可治吐血、,鼻血和中耳炎膿水不幹等症。根也有驅除縧蟲的作用。葉可治眼病。但石榴傷肺氣,多食亦不利。

工業價值

石榴的根、果皮和葉,含有大量單甯,是鞣皮工業和印染工業的重要原料之一。石榴樹能抗氟化氫,對二氧化硫、二硫化碳和鉛蒸氣吸附能力較強。而且花期長,花朵嬌美,對美化環境和淨化空氣極有價值,為綠化城市、庭院的珍貴樹木。

産地環境

位置境域

西安市臨潼區,位于陝西關中平原東部,西鄰古都西安,東接渭南,介于東經109°5′49″—109°27′50″,北緯34°16′49″—34°44′11″之間,南北長40千米,東西寬32千米,總面積915.4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臨潼石榴主栽區域位于海拔400—1000米的骊山丘陵地帶、山前洪積扇和南北帶狀山塬地區,其中以山前洪積扇地形為主。該區域海拔400—600米,以臨潼城區為中心,南北寬5千米,東西長20千米。旅遊幹線貫穿東西,交通便利。該區域海拔高度适宜,既确保了石榴的品質,同時又避免了石榴凍害的發生。被骊山8條河流分為八塊,地勢南高北低,地形總體起伏不大,生産土地條件較好。 

河流分布

臨潼境内有大小河流10條,均屬渭河水系,其中境内河流7條,入境河流1條,過境河流1條。位于石榴主産區的河流有戲河、玉川河、沙河、五裡河、臨潼三裡河、韓峪河等。據1990年統計,臨潼區除渭河外的九條河流年可提供徑流量1億立方米,境内河流水質良好,無任何工業污染,給石榴無公害生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土壤結構

臨潼石榴主栽區的土壤分布主要有兩個類型:

1.骊山斷塊低山丘陵區

分布于斜口街道辦事處的韓峪南部塬區及骊山街道辦事處的山塬區,海拔400—1000米,由第三系紅色粘土,沙層及中上第四系黃土類組成,主要土壤類型為褐土性土,紅土和石灰性紫色土。該區域所産石榴以其顔色濃紅,含糖量高等優點在市場享有聲譽。

2.山前洪積扇

主要分布于西止冷水溝,東止戲河一帶,海拔高度約400—600米,面積約70平方千米,主要是山前洪積扇。地面組成物質為一整套第四系由老到新的砂、卵、礫石夾礫,與含礫亞砂土亞粘土層,主要分布土壤是洪淤土,在原邊緣處多分布黃土性土。該區域為臨潼石榴商品果主要供應基地,臨潼綠色石榴基地、臨潼無公害石榴生産基地均位于此,所産石榴皮薄、籽紅、核軟、個大,是臨潼優質果品的生産基地。

氣候特征

石榴在氣候溫暖,光照充足的氣候條件下生長較為适宜(溫度标準為生長期≥10℃,有效積溫為3000℃以上)。石榴較耐高溫,40℃以上溫度亦無危害,在休眠期可耐一定的低溫。一般認為,石榴在-17℃以上溫度可安全越冬。臨潼石榴主産區年平均氣溫13.5℃,極端最高溫41.7℃,極端最低溫-17℃,生長期≥10℃的有效積溫為4500℃以上,全年無霜期219天,所産果品無論外觀顔色及石榴含糖量等方面均明顯優于其它産區。石榴屬喜光樹種,在充足的光照條件下石榴結果良好,正常花分化率高,果實色澤豔麗,籽粒品質好,易獲得高産。臨潼年總輻射量111.7千卡/平方厘米,特别是石榴生長期的4—10月份日照總時數達1413.6小時。另外臨潼石榴主産區地勢南高北低,空氣流通好,光線投射力強,特别有利于石榴進行光合作用,促進石榴膨大着色,提高果實品質,增加産量。

曆史淵源

石榴,漢唐文獻多稱為“安石榴”,别名丹若、沃丹、冉若、金罂、金龐、天漿、若榴、塗林等。原産伊朗和阿富汗等中亞地區。

石榴的最早記載見西晉時代陸機的《與弟雲書>和張華的《博物志》,均雲由張骞引自西域。西晉的陸機《與弟雲書》雲:“張骞使外國十八年,得塗林安石榴也。”張華的《博物志>雲:“漢張骞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塗林是梵語石榴DAYIVA的音譯)。”明王象晉《群芳譜》記載:“石榴本出塗林安石國,漢張骞使西域,得其種以歸。”清陳淏子《花鏡》雲:“石榴真種自安石國,漢張骞帶歸,故名安石榴。”張骞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38年。所謂安國,即今之布哈拉,所謂石國,即今之塔什幹。這就說明,石榴是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從西域傳入中國。所以古人曾有“何年安石國,萬裡貢榴花;迢遞河源道,因依漢使槎”(唐代元稹),“乘梯使者海西來,移得珊瑚汗苑栽。”的詩句。梁元帝《詠石榴》詩中的“西域移根至,南方釀酒來”,正确地反映了這一史實。引種初期,石榴主要栽于京城長安附近禦花園的“上林苑”和骊山的溫泉宮(今華清池)内,是供皇子後妃觀賞的。這就是最早的臨潼石榴。

關于臨潼石榴的來曆,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女娲氏煉石補天時,将一塊紅色的寶石失落在骊山腳下。有一年,安石國王子打獵,在山林裡看到一隻快要凍死的金翅鳥,急忙把它抱回宮中,又是喂食,又是治病。金翅鳥得救後,為了報答王子的救命之恩,不遠萬裡,将骊山腳下的那塊紅寶石銜到安石國的禦花園,不久就長出一棵花紅葉茂的奇樹,安石國王便給它賜名“安石榴”。

西晉時,石榴賦大興。潘嶽《安石榴賦》雲:“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華實并麗,滋味亦殊。商秋受氣,收華斂實,千房同蒂,千子如一。缤紛磊落,垂光耀質,滋味浸液,馨香流溢。”詩人以奇才妙筆,把石榴的花果姿态,色味香型,描寫得淋漓盡緻,美不勝收。可見,石榴初駐華夏就赢得了世人的喜愛和崇尚。

南北朝時期,石榴受到了各朝皇帝的青睐,出現了石榴詩、石榴裙。到了唐代,由于武則天的酷愛和推崇,石榴的栽植蔚然成風,并很快形成了“榴花遍近郊,城郊栽石榴”的盛況,“石榴仙子”也應運而生。唐明皇時,傳說楊貴妃曾在華清池内手植石榴樹一棵。兩千多年來,骊山上下,榴火燦爛,吸引着衆多遊人前來觀賞。“城東始皇廟九頃十八,城西石榴園遍地紅花,城南溫泉水能洗垢痂,城北火車站四通八達。”這一廣泛流行的臨潼四景民謠,說明石榴花作為美麗火紅的象征,已在骊山一帶群衆中留下深刻印象,且一代代流傳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臨潼區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石榴的發展。據1959年10月9日的《西安日報》報道:“馳名中外的臨潼石榴,解放幾年來年年豐收,今年又獲大豐收,年産80多萬斤,比上年的39萬斤超産一倍多。商業職工把收購點搬到地頭,就地收購、包裝、調運,已給本市及長安等縣供應鮮石榴21萬斤,北京、天津人民現在也吃到了臨潼出産的石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臨潼石榴又獲得新的生機,“七五”計劃期間已建成全國最大規模的石榴生産基地。

1977年5月,國家在秦陵石榴園選挖130棵石榴樹,移栽至毛主席紀念堂。爾後,在中南海、釣魚台國賓館、首鋼、月壇公園等都有了臨潼石榴的倩影。

1986年8月13日,根據廣大群衆評選的結果,西安市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決定石榴花為西安市市花、中槐為西安市市樹。市文物園林局決定每年5月4日—10日為愛護市花市樹活動周。

生産情況

早在1985年,臨潼區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把石榴生産作為振興臨潼的突破口,并列入“七五”計劃。以後的幾年間,通過臨潼區政府、農林局、區科技局和廣大農民群衆的共同努力,至1990年,面積由1986年的5000畝發展到2.1萬畝,産量由50萬公斤提高到500萬公斤,五年内,部、市、區和街辦給基礎投資建設資金30萬元。“八五”期間延伸到韓峪、斜口、代王等六個鄉鎮街辦,形成東西長20千米,南北寬10千米的石榴林帶。産量達到1.5萬噸,産值達5000萬元。

2002年10月,經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臨潼區建設“國家級農業标準化示範園”,通過三年的努力,于2005年9月順利通過國家質監總局的驗收,成為首批“國家級農業标準化示範園”。同時制定了陝西省地方标準《臨潼石榴标準化技術規程》。 

2016年,臨潼石榴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已形成數十個各具特色的優良品種,年産石榴約10萬噸,是中國最大的石榴基地。 

2017年,臨潼區石榴栽植面積達10萬畝,年産鮮果8萬噸。建成高标準優質石榴示範園15個,制定了臨潼石榴生産的地方标準。擁有石榴酒、石榴飲品加工企業5家,年加工鮮果2萬噸。從事石榴生産銷售的企業、專業合作社30餘家,石榴産業年産值達5億元以上。培育了丹若爾、秦俑、紅石榴等加工品,百福瑞、林彤、臨綠、臨研等鮮果省市級知名品牌15個。

産品榮譽

臨潼石榴先後獲全國優質石榴獎、中國國際農産品展銷會金獎、最受消費者喜愛的公衆品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後稷獎等多項大獎。

2006年04月2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臨潼石榴”實施地理标志産品保護。

2014年,由西安市臨潼區農産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中心選送的臨潼石榴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華名果”的榮譽稱号。

2021年9月13日,被納入2021年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

地理标志

地域保護範圍

臨潼石榴地理标志産品保護範圍以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民政府《關于界定臨潼石榴地理标志産品保護範圍的函》(臨政函[2005]23号)提出的範圍為準,為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骊山街道辦事處、斜口街道辦事處、代王街道辦事處、秦陵街道辦事處、行者街道辦事處、土橋鄉以及新豐街道辦事處的劉寨村、鴻門村、坡張村、灣李村、嚴上村、長條村和零口鎮三府村、大寨村、零口村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大紅甜、淨皮甜、三白甜及其優系。

(二)立地條件

保護範圍内海拔400米至1000米,骊山丘陵地帶及山前洪積扇地區,土壤為沙土,腐殖酸含量高,pH值6.5至7.5。

(三)栽培管理

1.種苗繁育:從規定品種的母樹上采取枝條扡插繁殖。

2.栽培密度:新建園要求每畝≤83株。

3.合理整形修剪,調節控制樹體生長勢。

4.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所使用的肥料不應對果園環境和果實品質産生不良影響。

(四)采收與貯藏

1.采收:9月下旬開始采收。

2.貯藏:低溫冷藏,采收後貯藏期不超過3個月。

(五)質量特色

果皮薄,籽粒軟,汁液多,味純甜,貯性好。籽粒百粒重40克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總糖含量≥15%,VC≥4.45毫克/100克。

1.大紅甜:果實圓球形,平均單果重350克,最大單果重800克,果面潔淨,鮮紅色,籽粒鮮紅色,百粒重大于39克,汁多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至16%。

2.淨皮甜:果實大,圓球形,平均單果重250克至350克,最大單果重750克,果皮薄,果面粉紅,籽粒百粒重大于36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至16%。

3.三白甜:果皮、籽粒均為白色。籽粒飽滿,籽粒百粒重大于36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至18%。

專用标志使用

臨潼石榴地理标志産品保護範圍内的生産者,可向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産品專用标志”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準。

曆史起源

石榴文化

石榴既是“丹葩結秀”,又是“朱實星懸”,它的素莖、翠葉、紅蕤、朱實、金房、皓齒、冰肌,曾激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激情。有的是把它作為花樹贊美的,宋晏殊便有“開花百日後,占斷群芳色”的描繪;有的為它的果實傾注了火熱的深情,如明沈周的“累累枝上實,滿腹飽珠玑”;也有為其花果的麗色而傾倒的,如唐方九功的“流霞色染紫罂粟,斓斑似帶湘娥泣”;還有因它那隽永的滋味而不吝筆墨的,如元朱德潤的“秋深薦紅實,天上得先味”。唐代韓愈更把它同甘蔗汁媲美,贊它“味美蔗為漿”。有人把它比作珊瑚,說是“攢青葉裡珊瑚朵,疑是移根金碧叢”;有人把它比作水晶珠玉,說是“霧殼作房珠作骨,水晶為粒玉為漿。”梁代江淹、晉代潘嶽、張載、宋代梅堯臣等人還專門揮毫作賦頌之,把它寫成“美木豔樹”、“缥葉翠萼,紅華绛采,照烈泉石,芬披山海,奇麗不移,霜雪空放”“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這些名句,當時都風霏中原,人人上口,百讀不厭。據《王方直詩話》雲:王安石有詠滿樹隻發一花的石榴花一聯:“萬綠叢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極是脍炙人口!唐代詩人李商隐也唱道:“榴枝婀娜榴實繁,榴膜輕明榴子鮮”。明代畫家徐渭,留下一幅《榴實圖》,氣韻極其生動,下垂折枝,綠葉稀疏,綴托着一顆肥碩的大石榴,榴實綻露,似有一觸即落之勢,畫面并題五絕一首:“山深熟石榴,向日便開口,深山人少收,顆顆明珠走”。充分寄寓作者懷才不遇,滿腔孤憤的感慨!這一切更增添了人們對石榴的向往和喜愛。

民間傳說

石榴花果并麗,火紅可愛。長期以來,中國人民把它視為吉祥之果,在民間形成了許多與石榴有關的鄉風民俗。曆史上,石榴象征多福多壽,長命富貴。又因“石榴多子”,表示人丁興旺,民族繁榮。中國過去有幅年畫,叫《百子圖》,原來描繪的是3000多年前周文王跟他的一大群孩子。他們是舊時人們意想中的福星。後來有人把此畫演繹成一個胖娃娃懷抱綻開果皮的大石榴,“為圖以示子孫衆多也”。青年男女結婚時,洞房裡要懸挂兩個大石榴。結婚禮品總要送一對繡有大石榴的枕頭,祝他們早得貴子;初生貴子,親友喜歡贈送繡有石榴圖案的鞋、帽、衣服、枕頭等,以示祝賀;老年人過壽時,晚輩要送石榴,祝老人幸福長壽。所以,石榴又是中國人民彼此饋贈的重要禮品。古代婦女着裙,多喜歡石榴紅色,“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輕女子的代稱,男女相愛,便有“拜倒石榴裙下”之說。過去一些民間樂器、建築物以及糕點上,常用石榴圖案作裝飾。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秋之夜,石榴産區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把石榴和月餅,供在桌上賞月,以示合家團聚、興旺發達。此俗在日本、港澳地區、東南亞以及世界有華人和華裔居住的國家,一直保留着。

關于臨潼石榴的來曆,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女娲氏煉石補天時,将一塊紅色的寶石失落在骊山腳下。有一年,安石國王子打獵,在山林裡看到一隻快要凍死的金翅鳥,急忙把它抱回宮中,又是喂食,又是治病。金翅鳥得救後,為了報答王子的救命之恩,不遠萬裡,将骊山腳下的那塊紅寶石銜到安石國的禦花園,不久就長出一棵花紅葉茂的奇樹,安石國王便給它賜名“安石榴”。

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張骞出使西域,來到了安石國(今布合拉)。其時,安石國正值大旱,赤地千裡,莊稼枯黃,連禦花園中的石榴樹也奄奄一息。于是,張骞便把漢朝興修水利的經驗告訴他們,救活了一料莊稼,也救活了這棵石榴樹。這一年石榴花開的特别紅,果兒結的特别大。張骞回國的時候,安石國王送給他許多金銀珠寶,他都沒要,隻收下了一些石榴種子,作為紀念品帶了回來。從此,由骊山“紅寶石”變成的石榴,便開始在長安上林苑和骊山腳下定居繁衍,成為今天的臨潼石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