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

山茶科茶屬植物
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橼種、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貴勝金,又稱“金佛手”,主産于福建永春縣蘇坑、玉鬥、錦鬥和桂洋等鄉鎮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處。主要品種有紅芽佛手茶和綠芽佛手茶。乃佛手品種茶樹梢制成,是福建烏龍茶中風味獨特的名品。鮮葉似佛手柑葉,葉肉肥厚豐潤,質地柔軟綿韌,嫩芽紫紅亮麗,制好後外形如海蛎幹,條索緊結,粗壯肥重,色澤沙綠油潤,沖泡時,香氣馥郁幽長、沁人肺腑,其湯色金黃透亮,滋味芳醇,生津甘爽。具有的提神益思、清心明目、利尿解毒、減肥降脂、健美延年、降血壓、血糖,頤養身心等保健功效。[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永春佛手 中文别名:香椽、雪梨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亞綱:五桠果亞綱Dilleniidae 目:杜鵑花目Ericales 科:山茶科Theaceae 屬:茶屬Camellia L. 種:茶葉 亞種:永春佛手 分布:永春縣

曆史發展

名稱由來

相傳很久以前,閩南騎虎岩寺的一位和尚,天天以茶供佛。有一日,他突發奇想:佛手柑是一種清香誘人的名貴佳果,要是茶葉泡出來有“佛手柑”(香椽)的香味多好哇!于是他把茶樹的枝條嫁接在佛手柑上,經精心的培植,終獲成功,這位和尚高興之餘,把這種茶取名“佛手”,清康熙年間傳授給永春師弟,附近茶農競相引種得以普及,有文字記載:“僧種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彌谷被崗,一望皆是”。佛手茶因此而得名。永春縣山清水秀,朝霧夕岚,泉甘土赤,所生産的佛手茶質量曆來為本類茶葉之極品,為别于其他地區的佛手茶,故稱“永春佛手”。

發展曆程

清光緒年間,在縣城桃東開設峰圃茶莊,産品即聞名遐迩。清康熙貢士李射策在《獅峰茶詩》有贊佛手茶詩句:“品茗未敢雲居一,雀舌嘗來忽羨仙。”原全國人大副委員會周谷城先生亦為之題贈“永春名茶”條幅。

民國20年制成鐵盒包裝,通過廈門茶棧源源轉銷到港澳及東南亞各埠,從此聲名鵲起,海外僑親有詩為證:“西峰寺外取新泉,啜飲佛手賽神仙,名貴飲料能入藥,唐人街裡品茗2篇”。

20世紀30年代初,就有少量佛手茶開始轉銷國外。現有茶葉種植面積有6萬多畝,産量4000噸,每年外銷的茶葉2500餘噸。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閩南一帶的華僑不僅将其作茗茶品飲,還經年貯藏,以作清熱解毒、幫助消化之藥。贊其“西峰寺外取新泉,飲佛手賽神仙;名貴飲料能入藥,唐人街裡品茗篇。”

20世紀40年代末,每年銷往海外隻有幾十擔,如今,永春佛手得以迅猛發展,栽培面積和年産量更是全國第一。全國著名茶葉專家張天福先生贊曰:“永春佛手,點滴入口,齒頰留香,色香味俱臻上乘,不愧為茶中名品。”中國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駱少君題詞贊曰:“永春佛手,名振神州。”

1996年,佛手被定為福建省茶樹良種。現安溪縣栽培較少,主産區為永春縣,閩中、閩東、閩北有小量引種。

1985年、1989年被農業部評為優質農産品;1987年獲“全國華僑茶葉基金會”授予的“佛手獎”1995獲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金獎。

2006年12月28日起,根據《地理标志産品保護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了對永春佛手地理标志産品保護申請的審查。批準自對永春佛手實施地理标志産品保護。

永春佛手地理标志産品保護範圍以福建省永春縣人民政府《關于界定永春佛手茶地理标志産品保護範圍的請示》(永政文65号)提出的範圍為準,為福建省永春縣現轄行政區域。

自然地理

産區分布

永春佛手茶主産于福建永春縣蘇坑、玉鬥等鄉鎮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處。

産地介紹

永春縣茶葉生産曆史悠久,現有茶園6.8萬畝,年産3935噸,年出口1600多噸,是全國三大烏龍茶出口基地縣之一。盛産的永春佛手、水仙、鐵觀音均是烏龍茶極品,尤其是佛手更是獨具地方特色的中國名茶。

地處戴雲山南麓,境内群峰起伏,山地資源豐富,又是南亞熱帶和北亞熱帶的過渡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雨量充沛,日夜溫差大。茶園分布于全縣22個鄉鎮,從事茶葉生産的農戶達1萬多戶,從業人員近3萬人,盛産的永春佛手、水仙、鐵觀音均是烏龍茶極品。

栽培技術

(一)立地條件

保護區域内海拔400米至800米,坡度小于25度,土壤為pH4.5至6.0的紅壤。

(二)栽培管理

1.種苗繁育:選生長健壯、半木質化、腋芽飽滿的佛手茶枝條進行扡插育苗。夏插在4月底至5月中旬或6月中旬至6月下旬,秋插8月下旬至9月中旬,冬插11月至12月,以春插為好。

2.科學建園:坡地砌築水平梯田;合理密植,株距30厘米,行距80厘米至100厘米,定植密度≤6萬株/公頃。

3.土壤管理:施足有機肥,幼齡樹氮、磷、鉀比例為2:1:1,成年樹比例為3:1:1。

4.樹冠管理:合理應用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剪和台刈,保持樹體旺盛生機,使茶園群體和個體通風透光,投産茶園樹冠高度一般控制在80cm左右。

5.采摘。采頂葉小開面至中開面(3至5分成熟)駐芽2至4葉嫩梢及對夾葉,春秋茶采“中開面”,夏暑茶采“小開面”。采摘時應根據新梢成熟度、芽葉大小、生長部位分批多次采摘,采下成熟度較一緻的芽葉。大面積茶園可适當提前嫩采,分2至3批次采摘;新梢大的和小的應分開采摘,以便分開制作。

品質特征

永春佛手茶樹屬大葉型灌木,因其樹勢開展,葉形酷似佛手柑,因此得名“佛手”。永春佛手分為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其中以紅芽佛手為佳。茶樹樹冠高大,鮮葉大如掌,呈橢圓形,尖端較鈍,主脈彎曲,葉面扭曲不平,葉肉肥厚,質地柔軟,葉色黃綠油光,葉緣鋸齒稀疏。

佛手茶樹品種有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以春芽顔色區分),以紅芽為佳。鮮葉大的如掌,橢圓形,葉肉肥厚,3月下旬萌芽,4月中旬開采,分四季采摘,春茶占40%。

佛手茶成品特征茶條緊結肥壯,卷曲,色澤砂綠烏潤,香濃銳,味甘厚,耐沖泡,湯色橙黃清澈。沖泡時馥郁幽芳,冉冉飄逸,就像屋裡擺着幾顆佛手、香椽等佳果所散發出來的綿綿幽香沁人心腑。

制烏龍茶,茶條緊結、肥壯、卷曲呈豪幹狀,色澤砂綠烏潤,香高味濃,湯色橙黃清澈,葉底黃綠明亮,獨具風格;制紅茶,湯色紅濃,葉底紅亮,品質甚佳。

加工工序

1.初制工藝:工藝流程是曬青→搖青→攤涼→殺青→包揉→初烘→複包揉→定型→足火。操作時應用靈活的“看青做青”技術,形成“綠葉紅鑲邊”和帶有特殊“佛手韻”及天然果香等“色、香、味”内質。

(1)做青:曬青掌握失水率4%至10%,搖青、涼青多次交替進行。搖青要根據季節、氣候、茶青質量等因素靈活掌握先輕後重,采取或“輕篩勤搖”或“慢篩重搖”,搖青一般3至4次,曆時8h至16h,減重率為茶青重的6%至14%。

(2)炒青:先利用高溫迅速殺死葉内酶的活性,後在熱的作用下,蒸發部分水分和青氣味,使葉子變軟,減重率為做青葉重量的18%至22%。

(3)揉烘:包括揉撚、初烘、初包揉、複烘、複包揉、六道工序,初烘溫度70℃至80℃,足火用50℃至60℃的火溫慢焙直至足幹。

2.精制工藝:主要包括投料、篩分、風選、揀剔、烘焙、勻堆、攤涼、拼配包裝等工序。

價值功效

經福建農大檢測:佛手茶水中浸出物46%,單甯21%,粗蛋白25%,茶素2.4%,黃酮類物質12mg/g,鋅57μg/g,其中鋅和黃酮類物質為所有烏龍茶中含量最高。

福建中醫學院研究證明佛手茶對結腸炎、胃炎、止瀉有顯着的治療作用,對降血脂血壓、軟血管等有保健功效。此外,佛手茶還具有提神益思、清心明目、利尿解毒、健美延年、降血糖,頤養身心等保健功效;經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周來興長年臨床經驗證實,永春佛手茶對支氣管哮喘及膽絞痛、胃炎、結腸炎等胃腸道疾病有明顯輔助療效。

等級标準

1.保護等級:

(1)毛茶:保護級别為一級至三級,對應的保護等次為一至六等,并分别在二、四、六等設立标準樣。

(2)精茶:保護級别為特級至三級,即:特、一、二、三級。

2.感官指标:

(1)毛茶:具有佛手茶品種特征,無非茶類夾雜物,無異味,無黴變。

(2)精茶:具有佛手茶品種特征,無非茶類夾雜物,無異味,無異臭,無黴變。

獲獎榮譽

永春佛手在閩、粵、港、澳、台等地及東南亞僑胞中久負盛名,屢獲殊榮。

1986、1989年被農業部評為優質農産品;

1988年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

1995、1997年被認定為第二屆、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

1999年榮獲第二屆中國國際茶博覽交易會國際名茶金獎,并被确認為福建省名優茶。

2007年榮獲“中國申奧第一茶”的稱号,并作為國禮之一贈與外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