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抗菌藥

合成抗菌药

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抗菌药物
合成抗菌药是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磺胺类(见磺胺类药)、喹诺酮类、呋喃类等。[1]
  • 药品名:合成抗菌药
  • 外文名:
  • 别名:
  • 是否处方药:处方药
  • 主要适用症:
  • 主要用药禁忌:
  • 剂型:
  • 运动员慎用:慎用
  • 是否纳入医保:
  • 批准文号:
  • 药品类型:

内容

喹诺酮类有别于磺胺和抗生素的一类抗菌药物,其化学结构中均有4-吡啶酮-3羧酸(见图)。这类药物的特点是:抗菌活性强;细菌对这类药物和其他类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性;对质粒介导的耐药菌有高效,对染色体介导的耐药菌有不同程度的活性;可口服和注射给药;吸收好,体内分布广;不良反应小,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用药比较安全。根据发现年代,可把这类药物分为三代。

喹诺酮类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在细菌细胞中,DNA螺旋酶负责维持细菌染色体于负性超螺旋形式,这样,DNA复制后才能行使染色体的全部重要功能。DNA螺旋酶由亚基A和B组成。两种亚基与DNA结合,水解ATP,形成负性超扭曲。抑制任一亚基都会影响负性超扭曲的活性。目前认为:喹诺酮类选择性抑制亚基A,形成有机酸-螺旋酶-DNA复合物,这种复合物或阻断DNA复制点,或抑制DNA运动,或对两者均有影响。许多观察表明,DNA螺旋酶可能不是喹诺酮类唯一的作用靶位。进一步研究提示:萘啶酸在细菌细胞中的第二靶位可能是信使RNA。

萘啶酸于1962年美国报道的第一种喹诺酮类药物。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有效。口服易吸收,体内易被降解为无抗药活性产物,经尿排泄。主要用于泌尿系感染,也可用于胆囊炎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较大,易产生耐药性。属于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还有喹酸、新酸和吡咯酸。

吡哌酸第二代喹诺酮类中较成熟的品种,1974年报道,抗菌谱较广,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肠杆菌、柠檬杆菌、变形杆菌)均有作用。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泛,在体内几乎不被代谢,大部分在尿中以原形药物排出,血中浓度明显低于萘啶酸。主要用于难治性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盂炎、膀胱炎、尿道炎,还可用于肠道及五官科感染,特别是对抗生素耐药菌引起的感染疗效较好。吡哌酸毒性低,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小,大剂量可产生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即消失。

氟哌酸80年代出现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与已有的喹诺酮类相比,其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对细菌呈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的作用强于第一、二代喹诺酮类。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TMP联合呈协同抗菌作用。与抗真菌药康酮唑合用,对真菌呈高度活性。口服吸收迅速,但吸收程度低,血浓度低,体内分布较好,体内几乎不被代谢,尿中药物浓度和排泄率高,连续给药无蓄积现象。

临床可用于尿道、胆道、肠道感染,对耐药菌和多价耐药菌引起的上述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毒副反应轻微,主要为胃肠道症状。

所属分类

抗微生物药

生物致病因子和生物源性疾病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