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南京大学院系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拥有一座十一层的化学大楼, 总面积为2.3万平方米。院图书室拥有中外书刊14多万册, 中外文现期刊800余种, 藏书量以每年5000册的速率递增。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注重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 曾成功地主办了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第二、三届国际物理化学进展系列报告会、第二届世界华人无机化学研讨会、中韩双边无机化学会议等一系列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已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化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 中文名: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外文名:
  • 简称:化工学院
  • 创办人:
  • 办学性质:
  • 学校类别:
  • 学校特色:
  • 主管部门:
  • 所属企业:
  • 现任领导:
  • 专职院士数:
  • 高职专业:
  • 本科专业:
  • 硕士点:
  • 博士点:
  • 博士后:
  • 国家重点学科:
  • 院系设置:
  • 校训: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 校歌:
  • 院训:
  • 院歌:
  • 地址:
  • 院校代码:
  • 主要奖项:
  • 知名校友:
  • 知名教师:
  • 类别:主干院系
  • 所属地区:江苏南京
  • 现任院长:郭子建
  •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22号
  • 邮政编码:210046

简介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化学院系之一,始建于1920年,后由原中央大学化学系和金陵大学化学系合并成立南京大学化学系,1993年成立化学化工学院。学院化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2003、2009、2012年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分列第二、第三、第二名。2017年,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科介绍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学科分作三部分:包括配位化学研究所、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无机化学教研室。配位化学研究所的前身是1963年教育部批准建立的络合物化学研究室,1983年经国家批准改建为教育部所属的配位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戴安邦院士,继任所长为游效曾院士、孟庆金教授,现任所长薛子陵教授。

经国家计委批准于1988年11月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4人(教授19人,副教授8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导18人,另有实验技术人员12人。在实验室研究人员中,长江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海外3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3名。实验室为无机化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每年可批准申请课题约20项,并设有客座人员实验室,可接待客座人员20人/年;另可接待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司资助的高级访问学者5人/年。配位化学研究所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无机化学的重要研究基地。

本学科积极承担国家攀登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重点和面上基金项目, 以及863和横向项目。近五年发表论文近千篇,其中SCI论文八百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三等奖各1项;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优秀教材奖3项。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项。1994年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国家教委评估为A级实验室。1995年在国家计委、科委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的联合评估中评为A级实验室。2004年在全国化学化工类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了B类第一的好成绩。在教学方面,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专着3部,教材1部,2位博士生的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本学科拥有一系列大、中型的仪器设备,包括500兆超导高分辨率核磁共振仪、单晶X-射线分析仪、电喷雾质谱仪、穆斯堡尔谱仪等等,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分析化学

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建立于1952年,该学科在老一辈科学家高鸿院士和前任教研室主任陈洪渊院士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81年首批建立博士点,1987年首批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设有本科教育、硕士点、博士点 和 博士后流动站。

在该学科的基础上,分别于1998和2005年成立了“分析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两个研究型基地。学科现有人员1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新世纪人才1名。教授1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实验人员2人,形成了方向集中明确、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近十多年来,学科根据生命科学研究的需要,及时调整布局,将分析化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临床医学交叉结合,开展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分析化学测试领域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研究方向:纳米生物电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命与功能材料的表界面分析、分离与分子识别、环境和能源分析化学。

从2001至今,该学科队伍在陈洪渊院士的带领下,共承担了973子项目、86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重大、重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和跨世纪人材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SCI论文4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100余篇。获得中国高校自然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研究型仪器分析”课程获2005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仪器分析》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仪器分析》系列教材获2005年江苏省优秀教材。同时,还出版了多部有影响的教材和专着。

有机化学

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设立于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是化学系中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有机化学学科在国内一直是颇有影响的学科,培养了十多位院士校友及一批活跃在国际及国内前沿研究领域的青年有机化学家。该学科于1982年成为我国首批建立的博士点,现设有本科教育、硕士点、博士点 和 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还设有“国家863高新技术新材料MO源研究开发中心”和“南京大学药物化学研究所”两个正式的研究型基地。有机教研室现有人员3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2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1人,讲师2人,实验人员6人,形成了方向集中明确、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该学科科研设备齐全,拥有300M核磁共振仪、液相-质谱联用仪、气相-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有机化学研究所用的仪器。

从2001.1至今,该学科队伍在胡宏纹院士的带领下,共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料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跨世纪人材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8项;目前在研项目44项。在此期间,发表SCI论文213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2.0的论文65篇,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23篇。获得教育部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同时,还出版了多部有影响的教材和专着,其中胡宏纹院士编着的《有机化学》教材曾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该学科是培养造就高质量有机化学人才的摇篮。

物理化学

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设立于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是化学系中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倪则埙教授任第一届教研室主任。当时的主要科研方向为胶体化学和电化热力学,分别由倪则埙和李方训教授担任学术带头人。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究催化化学,在北京大学、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处培训青年教师。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分子筛的研究。由丁莹如、陈懿、须沁华、秦关林教授当时负责的“穆斯堡尔谱”、“分子筛”两项科研成果被誉为六十年代南京大学科研史上的“五朵金花”之列。七十年代本专业的主要科研方向是多相催化,分为氧化物和分子筛催化两大方向。

曾在国内首先合成 A,X,Y型号沸石并协助组织有关工业化投产,为我国的沸石催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做出重要贡献。1981年设立硕士点,是全国首批设立的单位之一。1984年设立博士点。1988年成为全国重点学科。1991年之后在江元生院士领导下建立了理论化学和结构化学研究方向,2001年成立了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2003年成立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梯队整齐,作风严谨,学术思想活跃。以中科院院士江元生教授、陈懿教授为核心的本博士点,拥有院士2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新世纪人才3名。本学科现有14名博士生导师,16名教授,7名副教授,2名讲师。他们分别在理论化学、催化化学、介观材料化学、自组装分子膜化学、应用沸石化学等重要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本博士点还拥有一批近年来脱颍而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每个科研领域中除了德高望重的博士生导师以外都配有年富力强的副手,他们是学术思想极为活跃的年青教授或副教授,其中大部分去过美国,日本, 加拿大,德国进修或深造过,组成一支承上启下的精干梯队。

本学科承担着国家973项目、科委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重点及面上,博士点基金,以及江苏省科学基金和应用基础等重要科研项目,近五年来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项。多项科研项目先后通过省部级鉴定。

本专业拥有FTRaman,多功能吸附仪GC/MSD,FTIR,UV-VIS,TG-DTA,微小吸附量热计,电子微量Cahn自动天平,各类激光器和计算机,从真空至高压的各种类型催化评价反应装置以及各种合成催化剂的先进设备。

本专业还为南京大学七个院系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实验。为化学化工学院的本科生开设四门专业课程,为研究生开设八门专业课程。编着的有关教材曾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四项奖励。“化学原理”课程获得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于196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首任教研室主任为朱永教授,1984年成为我国首批建立的博士点,时任教研室主任为程镕时院士。1993年经国家批准成立了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为薛奇教授,现任系主任为蒋锡群教授。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长期以来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并行发展,于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96-98年的省重点学科建设评估中,从全省85个理、工科重点学科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2001年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本学科现有研究人员29人,教授8人,博导7人,副教授16人(包括相当技术职务人员),另有实验技术人员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A类1人,B类1人)、新世纪人才2名。学科已形成由院士、中青年博士生导师、青年教授、副教授组成的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学科队伍,成为基础研究、国防重大课题、应用技术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并于2004年,荣获了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大分子及医用材料、高分子表界面化学和工程。同时,本学科积极参与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的建设,通过队伍整合,在国家实验室内建立了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软物质”研究方向,使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获得了进一步的加强。

本学科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并行建设,在南京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江苏省表界面工程中心、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国家水煤浆活性剂研究所、南京大学高分子工程材料中心等,为江苏地方经济和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使学科在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本学科主持承担了国家“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研究项目、国防项目、省部级及企业项目多项。近五年发表文章三百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1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篇博士论文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称号;由本学科教师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全国“挑战杯”金奖。

应用化学

发展历程

南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隶属于化学化工学院。1984年为加强应用研究,成立南京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是应用化学专业的前身。1986年又增设了应用化学专业,1993年首次招生,2001年成立南京大学分离工程研究中心。现任专业主任为张志炳教授,副主任吴有庭教授。

二十年来,专业在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成为拥有一个工程研究中心,多个应用化学研究方向的南京大学80年代以来新兴的特色专业之一。

风采综述

专业非常重视科研方向的选择和人才队伍建设。专业立足于应用研究,选择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前沿课题,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选留或招聘了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研究人才,使得专业具有一支年轻、短小精悍开拓型的科研梯队。

塔器分离技术研究是专业近年来取得突出成果的课题之一。张志炳教授领导开展的塔器分离领域,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规整填料塔的壁流概念,同时进行了理论和实验方面的详细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填料塔内液体线分布和面分布的概念。先后发明了“无壁流规整填料” 、 “液体线分布器” 、“液体面分布器”、“大通量95型塔板” 、“混合箱塔板”和“流线形浮阀塔板”等十多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传质传热元件。

在环境领域,开发了“城市空气大规模处理装置”和“有限空间空气高效净化器”等专利技术。在精细分离方面,研制成功了“复合精细精馏”的计算理论、设计方法和成套装备,并已大规模用于石化原料和产品的分离、化工废料的回收、香料和医药化学品的精细分离,及复杂天然物质的分离过程等。已为相关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十多亿元,使南京大学分离工程中心成为国际国内科研和企业界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所之一。

此外,同时在新型能源化学、生物制品和药物加工、绿色化工过程技术与过程强化、新型化工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研究和开发、催化过程和催化材料等方面开展专业的研究工作。

发展目标

研究化学化工中的工程技术基础和应用开发,拓宽研究领域和发展交叉学科,重点发展塔器分离技术、新型能源化学、生物制品和药物加工、分子计算和化工过程模拟、新型化工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研究和开发、催化过程和催化材料等研究领域,使得应用化学专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多个子学科和应用研究领域的特色专业,为将来发展成为重点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资力量

院士

高鸿 程镕时 江元生 游效曾

胡宏纹 陈洪渊 陈懿

无机化学

王志林 左景林 白志平 白俊峰 孙为银 杜红宾 肖守军

陆轻铱 陈学太 陈慧兰 孟庆金 徐正 郑丽敏 郑和根

郭子建 燕红 沈珍

芦昌盛 何卫江 吴三械 薛德平 宋友 李一志 黄伟

沈旭杰 郑佑轩 章文伟 章福平

分析化学

于俊生 刘震 朱俊杰 毕树平 张剑荣 赵健伟 夏兴华

徐静娟 鞠熀先

余晓冬 立萍 高云龙 雷建平 秦玉

有机化学

王杰 王乐勇 吕宝源 朱成建 张艳 李琳 李建新

陆国元 黄乐群 黄志真 潘毅 姚祝军 杨晓亮

丁孟辛 尹桂 王少仲 刘芳 成义祥 吴琳 吴美芳

物理化学

丁维平 马晶 王英 朱建华 张爱民 张增辉 李百秦

杜学忠 沈俭一 陈兆旭 季伟捷 范以宁 侯文华 胡征

淳远 葛欣 董林 谢代前 黎书华 刘春根

王喜章 刘军 吴兴才 吴强 邱金恒 郭琳 郭学锋

高分子化学

朱进 陆云 陈庆民 胡文兵 谌东中 蒋锡群 薛奇

贾叙东 王昭群 全一武 吴石山 张墩明 杨琥 汪蓉

沈群东 陈葳 周东山 胡柏星 谢鸿峰 王庆

应用化学

吴有庭 张志炳 赵静

李磊 芮必胜 周政 耿皎 顾全荣 缪强

学术研究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严谨的治学传统, 踏实的工作作风。在教学工作中强化基础, 注重实验,以培养多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化学合格人才为目标。多年来,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90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国家级6项);编写教材29种, 其中4种被国家教育部定为面向21世纪教材,10种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99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结构化学》至今还被全国多所高校普遍采用。

科研方面,在保持多年来良好的基础研究优势与特色的同时,注重面向国家经济建设, 加强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自1990年以来, 各类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共有33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创造发明奖、国家教育部及省级科技进步奖。1999年度化学化工学院进南京大学科研经费约为1500万元,名列全校前茅。1998年度在全国范围内化学类的单位(包括中科院的研究所)中发表的SCI论文以总数191篇,名列全国第一。

对外交流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注重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 曾成功地主办了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第二、三届国际物理化学进展系列报告会、第二届世界华人无机化学研讨会、中韩双边无机化学会议等一系列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先后接受了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的留学生。全院学术交流频繁,形式多样,已与国外几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交流合作关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已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化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组织机构

党委

党委书记 冯维波

党委副书记 纪 勇

党委委员 丁维平、冯维波、朱成建、朱俊杰、纪勇、陈淑英、郭子建、董林、薛奇

党委秘书 陈淑英

行政

院 长 郭子建

副 院 长 朱俊杰

副 院 长 郑丽敏

副 院 长 丁维平

副 院 长 李育佳

院 长 助 理 朱成建

院 长 助 理 谢代前

化学系系主任 沈俭一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 蒋锡群

化工系系主任 张志炳

院办公室

主 任 束羽

副主任 王家强

委员会

1)学术委员会

主 任:陈洪渊

副主任:郭子建

委 员:丁维平 冯维波 朱成建 朱俊杰 江元生 张志炳 李建新 陆 云 陈洪渊 陈 懿 孟庆金 郑丽敏

胡宏纹 胡 征 夏兴华 徐 正 郭子建 游效曾 程镕时 谢代前 蒋锡群 薛 奇 鞠熀先

秘 书:束 羽

2)学位委员会

主 任:沈俭一

副主任:朱俊杰

委 员:左景林 朱俊杰 孙为银 毕树平 沈俭一 张志炳 陆 云 陈学太 姚祝军 夏兴华 黎书华

秘 书:刘 芸

3)教学委员会

主 任:蒋锡群

副主任:丁维平

委 员:丁维平 于俊生 马 晶 许波连 吴 琳 张剑荣 侯文华

耿 皎 徐静娟 章文伟 谌东中 蒋锡群 燕 红

秘 书:沈晓东

主 任:邱金恒

副主任:李育佳

委 员:丁维平 冯维波 朱成建 朱俊杰 沈俭一 李育佳 杨 贞 邱金恒 张 艳 张志炳

张剑荣 陆国元 陈庆民 郑丽敏 郑和根 范以宁 胡 征 胡柏星 郭子建 夏兴华

谢代前 缪 强 燕 红 薛 奇 鞠熀先

秘 书:王家强

主 任:夏兴华

副主任:朱成建

委 员:丁维平 王乐勇 白志平 冯维波 朱成建 朱俊杰 许丹科 孙为银 李育佳

肖守军 吴有庭 季伟捷 周 政 周东山 郑丽敏 胡 征 姚祝军 夏兴华

郭子建 章文伟 谌东中 彭路明 蒋锡群 燕 红 鞠熀先

秘 书:卞宁生

党群组织

院工会

主 席: 邱金恒

副 主 席: 陈淑英

组织委员: 高 云 生活委员 王天维 女工委员 梅毓华 宣传委员 卞宁生

体育委员: 杨孝忠 文艺委员 王春燕 青年委员 唐爱玲

教职工代表大会化学化工学院代表团

团 长: 沈俭一

副团长: 陈 强

代 表: 闵铁军 陈洪渊 陈淑英(女) 董 林 冯维波 苟少华 郭子建 纪 勇 鞠熀先

潘 毅 邱金恒 王志林 肖守军 张家玫(女) 张剑荣 张志炳 朱有山

院团委

书 记: 徐 铮

副书记: 孔 径 杨文静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