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1]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学作用障碍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急性并发症是指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以及在糖尿病降糖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乳酸性酸中毒及低血糖昏迷。
  • 多发群体:糖尿病患者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西医学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所属科室:内科-内分泌科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HNDC)是糖尿病一种较少见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多见于老年无糖尿病病史或2型糖尿病轻症患者,也可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患者原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在诱因作用下血糖急骤上升,促进糖代谢紊乱加重,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发生低血容量高渗性脱水,常常出现神经系统异常(25%~50%的患者出现昏迷)。

发病原因

1.应激和感染如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外伤、手术、中暑或低温等应激状态。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最常诱发。

2.摄水不足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卧床病人、精神失常或昏迷患者以及不能主动摄水的幼儿等。

3.失水过多和脱水如严重的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患者,神经内、外科脱水治疗,透析治疗等。

4.高糖摄入和输入如大量摄入含糖饮料、高糖食物,诊断不明时或漏诊时静脉输入大量葡萄糖液,完全性静脉高营养,以及使用含糖溶液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情况。尤其在某些内分泌疾病合并糖代谢障碍的病人,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者等更易诱发。

5.药物许多药物均可成为诱因,如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噻嗪类或呋塞米(速尿)等利尿药、普萘洛尔、苯妥英钠、氯丙嗪、西咪替丁、甘油、硫唑嘌呤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等。均可造成或加重机体的胰岛素抵抗而使血糖升高,脱水加重,有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还有抑制胰岛素分泌和减低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从而可诱发HNDC。

6.其他如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对血糖的清除亦下降。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复杂,未完全阐明,发病基础是病人不同程度的糖代谢障碍,基本病因是胰岛素不足、靶细胞功能不全和脱水。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使原有糖代谢障碍加重,胰岛对糖刺激的反应减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肝糖原分解增加,血糖显着升高,严重的高血糖和糖尿引起渗透性利尿,致使水及电解质大量自肾脏丢失。由于患者多有主动摄取能力障碍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故高血糖、脱水及高血浆渗透压逐渐加重,最终导致HNDC状态。

HNDC与酮症酸中毒都是由于胰岛素不足而引起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两者均有高血糖、脱水和不同程度的电解质丢失,但典型的HNDC与典型的酮症酸中毒之间在临床表现上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而言,前者多见于中、老年人,高血糖、脱水和高血浆渗透压情况较酮症酸中毒严重,但常无或仅有轻度酮症酸中毒;后者则常见于年轻的1型糖尿病、高血糖和脱水程度较轻,但常有中度或严重的酮症酸中毒,造成HNDC和酮症酸中毒的这些差别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

1.HNDC病人有相对较高的胰岛素分泌,足以抑制脂肪的分解和酮体的生成,但不能阻止其他诱因造成的血糖升高。也有人认为二者无明显差异,部分HNDC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呈现低不可测。

2.HNDC病人血浆生长激素和儿茶酚胺水平低于酮症酸中毒,而这两种激素均有较强的促进脂肪分解及酮体生成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这两种激素在二者间无显着差异。

3.HNDC病人脱水严重,而严重的脱水不利于酮体的生成,老年人体内水的储备低于年轻患者,又常可有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及肾功能不全等,因而脱水多较酮症酸中毒严重。脂肪酸β-氧化及酮体的生成均需要水的参与,故严重脱水可影响酮体的产生。此外,严重脱水可造成血液浓缩,肾脏排糖障碍,引起更严重的高血糖。

4.HNDC病人肝脏生酮功能障碍,肾脏排糖能力下降,致使血糖很高而酮症很轻。正常人在高血糖状态下,每小时可自尿排出葡萄糖20g,故肾功能正常者血糖一般不会超过27.8mmol/L(500mg/dl)。约90%的本症病人伴有肾脏病变,排糖功能障碍,使血糖严重升高。

5.严重的高血糖可能与酮体生成之间有相互拮抗作用临床上常可发现HNDC患者有严重的高血糖却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而酮症酸中毒病人有显着的酮症酸中毒而血糖水平相对较低这一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为:HNDC患者在高糖及脱水的状态下,机体肝脏的酮体生成抑制;而酮症酸中毒患者在大量利用脂肪酸氧化生成酮体时,机体血浆NAD/NADH的比值下降导致糖异生所必需的丙氨酸水平降低,从而抑制肝糖异生的作用。

临床资料表明,HNDC与酮症酸中毒并非两种截然不同的病征,二者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中间类型,形成一个连续的病态谱,二者是这一连续病谱的两个极端而已。在临床上,HNDC的同时有显着酮症酸中毒,而典型的酮症酸中毒中同时也存在着高渗状态,可见,HNDC和酮症酸中毒之间可有很大的重叠,称之为重叠综合征,例如典型的酮症酸中毒,不能否定HNDC的诊断;严重的高血糖、高渗状态,有时也可见于酮症酸中毒患者,这一点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病理生理

正常血浆渗透压维持在280~300mmol/L,其中主要靠血Na+提供,但当血糖明显增高时也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HNDC时,高血糖和高尿糖造成渗透性利尿,尿渗透压约50%由尿液中葡萄糖来维持,故患者失水常远较电解质丢失严重,水分的丢失平均可达9L(24%的体内总水量),脱水一方面能引起皮质醇、儿茶酚胺和胰高糖素的分泌增加;另一方面又能进一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继续加重高血糖,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脱水还可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加重高血钠,使血浆渗透压增高,脑细胞脱水,从而导致本症突出的神经精神症状。

临床表现

1.多发群体

老年人,多发生在50~70岁,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约半数已知患有糖尿病,且多为2型糖尿病患者,约30%有心脏病史;约90%患有肾脏病变。

2.疾病症状

前驱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进入昏迷前的一段过程。这一期从数天到数周不等,半数患者无糖尿病史,多数有肾脏功能下降的病史。由于劳累,饮食控制放松,以及感染机会增多,冬季尤其是春节前后发病率较高。患者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原有糖尿病病症加重,呈烦渴、多饮、多尿、乏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注:有些患者缺乏与脱水程度相适应的口渴感,这是因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老年人多见,而老年人常有动脉硬化,口渴中枢不敏感,而且高渗状态也可使下丘脑口渴中枢功能障碍。

典型期——如前驱期得不到及时治疗,则病情继续发展,由于严重失水引起血浆高渗和血容量减少,病人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脱水和神经系统两组症状。

(1)严重脱水,常伴循环衰竭:体重明显下降,皮肤、粘膜、唇舌干燥,眼球松软、凹陷,少尿等,血压多下降。病情严重者可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脉搏细而快,脉压缩小,卧位时颈静脉充盈不全,立位时出现低血压,甚至四肢厥冷,发绀呈休克状态。有的由于严重脱水而少尿、无尿。

(2)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意识模糊者占50%,昏迷者占30%,常可发现可逆的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如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13%~17%),肌阵挛、偏盲、轻瘫、幻觉、失语及出现病理反射(23%~26%)。神经系统表现与血浆渗透压升高的速度与程度有关而与酸中毒关系不大,高渗状态的程度较严重或发展迅速者,易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伴发病的症状和体征——患者可有高血压、肾脏病、冠心病等原有疾病表现;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胰腺炎等诱发病表现;脑水肿、血栓形成、血管栓塞等并发症表现。患者的体温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如体温降低,则提示可能伴酸中毒和(或)败血症,应予以足够重视;如体温高达40℃以上,可能为中枢性高热,亦可因各种感染所致。

3.疾病危害

HNDC发生后,并发症的肺部感染最常见,此外由于严重的脱水,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明显升高。由于极度高血糖和高血浆渗透压,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易并发动静脉血栓形成,尤以脑血栓为严重,导致较高的病死率。HNDC患者可因脱水、血液浓缩或血管栓塞而引起的大脑皮质或皮质下损害。这些改变经有效治疗后多可逆转或恢复正常,也有少数在HNDC纠正后一段时间内仍可遗留某些神经、精神障碍的症状。

诊断鉴别

HNDC诊断并不困难,关键的问题在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一个昏迷的患者都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如果发现中、老年患者有显着的精神障碍和严重的脱水,而不明原因的深大呼吸则更应提高警惕,及时地进行必要的检查,以发现本病。

关于HNDC的实验室诊断依据,国外有人提出以下标准:①血糖≧33mmol/L(600mg/dl)。②血浆有效渗透压≥320mmol/L。③血清[HCO3]≥15mmol/L或动脉血气检查pH≥7.30。值得注意的是个别病例合并糖尿病酮症重叠综合征。因此,尿酮体阳性,酸中毒明显或血糖低于33mmol/L,并不能作为否定HNDC的诊断依据。但HNDC患者存在明显的高渗状态,如昏迷患者血浆有效渗透压低于320mmol/L,则应考虑到其他引起昏迷的疾病的可能性。有的患者血糖很高,但因血钠低,有效渗透压未达到320mmol/L,这类患者虽不能诊断HNDC,但仍应按HNDC治疗。

HNDC应与某些疾病相鉴别:

(1)其它原因所致的高渗状态,如透析疗法、脱水治疗、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等。

(2)非糖尿病脑血管意外——血糖多不高,或者轻度应激性血糖增高,但不可能>33.3mmol/L,HbA1c正常。注:脑血管意外常用药物多加重本病,例如甘露醇、高渗糖、皮质固醇等均加重高渗状态;苯妥英钠不能抑制高渗状态所致的抽搐和癫痫发作,而且能抑制胰岛素分泌,使高血糖进一步恶化。

(3)有糖尿病史的昏迷患者,还应鉴别与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及低血糖昏迷鉴别。

(4)急性胰腺炎——半数以上HNDC患者会出现血、尿淀粉酶非特异性升高,有时其升高幅度较大,注意不能仅仅根据淀粉酶升高就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但应注意有些患者确实可以同时存在急性胰腺炎,甚至因急性胰腺炎而起病,故对淀粉酶的变化需结合临床来考虑。对起病时有腹痛、淀粉酶升高的患者行腹部CT扫描,并密切随访。急性胰腺炎早期约50%的患者出现暂时性轻度血糖增高,但随着胰腺炎的康复,2~6周内多数患者高血糖降低,而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人则有胰腺组织的大片出血坏死,存在胰岛β细胞受损,其受损程度与患者糖代谢紊乱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有关,如胰岛β细胞受损严重,可并发HNDC。

急救及治疗措施

HNDC的治疗原则与酮症酸中毒相同,包括积极地寻找并消除诱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因人而异地给予有效的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补液,使用胰岛素、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

(1)迅速大量补液——根据失水量,补液量按体重的10%-15%计算,总量约6-10L,总量的1/3应在4小时内输入,其余应在12-24小时内输完,可以按中心静脉压、红细胞压积、平均每分钟尿量确定补液量和速度。如治疗前已出现休克,宜首先输生理盐水和胶体溶液,尽快纠正休克。如无休克或休克已纠正,在输注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350mmol/L,血纳>155mmol/L,可考虑输注0.45%氯化钠低渗溶液,在中心静脉压监护下调整输注速度。当血浆渗透压降至330mmol/L时,再改输等渗溶液。合并心脏病者酌情减量。

(2)胰岛素治疗——患者对胰岛素多较敏感,以每小时4-8u速度持续静滴,使血糖缓慢下降,血糖下降过快有引起脑水肿的危险。由于血容量不足,周围循环不良,皮下注射胰岛素时不能稳定的维持血中胰岛有效浓度,而且循环恢复后,大量胰岛素进入血内,将引起低血糖。直至病人能进糖尿病饮食,改为餐前皮下胰岛素注射。

(3)维持电解质平衡——参考尿量及时补钾、即应足量又要防止高钾血症,以血钾测定和心电图检查进行监测,对肾功障碍和尿少者尤应注意。

(4)酸碱平衡——血液碳酸氢根低于9mmol/L,要补充5%碳酸氢钠,4-6h后复查,如碳酸氢根大于10mmol/L则停止补碱。

(5)治疗原发病、诱因及并发症——抗感染治疗,停用一切引起高渗状态的药物。

(6)透析治疗——适用于HNDC并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病人的治疗。

疾病预后

HNDC预后不佳,死亡率较高,多数文献报道在40%~70%,尤其是大量使用低渗溶液时及血糖下降过快时容易引起脑水肿。此外一定要注意肺水肿及心力衰竭的发生。多数患者死于原有疾病或诱发疾病,并与年龄及原有疾病等因素有关。治疗的关键是及时的诊断,得当的处理。随着对本病认识水平不断提高,HNDC的预后将大大改善。

疾病预防

(1)加强糖尿病知识的教育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定期检测血糖。确诊有糖尿病的病人,应正规服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2)控制各种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各种感染,对血透、腹透、应用甘露醇脱水等治疗时,应注意是否有脱水现象,及时监测血糖、尿糖。积极保护心肾功能。

(3)注意诱发药物应用,如利尿剂、糖皮质醇、普萘洛尔(心得安)等。

疾病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通畅,预防尿路和肺部感染等。

(2)胰岛素泵护理——置泵时胰岛素泵针头宜埋植在不妨碍活动处,注意避开有创伤和瘢痕的部位。一般将泵置于袋中或装进盒内挂在腰部,避免被挤压或坠落,置泵后应经常巡视,避免折管、堵管,注意检查泵中胰岛素的剩余量和针头穿刺部位,防止针头滑出皮下,每日常规检查输注部位,观察有无红肿、出血,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更换输注部位。熟悉胰岛素泵报警的常见原因,并能够及时处理。准确控制胰岛素入量和速度对治疗至关重要。应用血糖仪每1~2h进行血糖监测,根据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输液速度,确保顺利平稳降糖。同时注意低血糖反应,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3)基础护理——由于患者昏迷卧床,皮肤抵抗力差,故应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发生。对于合并肺部感染者,应加强翻身拍背以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吸痰;合并泌尿道感染者,应保持尿管及会阴部的清洁。脑梗吞咽困难患者防进食时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认真做好口腔、皮肤、会阴、眼睛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针对患者的原发病,给予相应的护理,并为病人提供整齐、安静、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

(4)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向患者家属介绍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支持与配合,随着患者病情稳定,神志转清,血糖控制,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正确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他们讲解有关糖尿病知识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以便在执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中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

因多数患者年龄高,身体基础状况差,帮助糖尿病患者家属了解糖尿病知识,关心帮助患者给予患者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随着胰岛素的广泛使用,仅让患者知道药物的商品名及外观是不够的,要让患者知道他们使用的胰岛素类型,使用时间及药效达峰时间,让患者更有效的管理好自己的血糖,通过教育,患者知道注射胰岛素后按时进食、外出时携带饼干、糖果等,提高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反应的重视程度。

(5)出院指导——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应避免发生可能诱发NHDC的因素,合理饮食及正确按嘱注射胰岛素,保持心情愉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控制糖尿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6)注意事项——护理的关键在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快速补液和正确使用胰岛素,加强基础护理,熟练掌握糖尿病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加强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和家属的照顾能力。

乳酸性酸中毒

发病原因

(1)产生乳酸过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合并心、肺、肝、肾脏疾病,造成组织器官缺氧,引起乳酸生成增加;糖尿病患者存在糖代谢障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造成局部缺氧,致使丙酮酸氧化障碍及乳酸生成增加;休克时伴有末梢循环衰竭,组织缺血缺氧,乳酸生成增加;酗酒引起急性乙醇中毒,酒精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氧化生成乙酸,乙酸进一步代谢使机体生成乳酸增多。

一氧化碳中毒可直接抑制呼吸链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使动脉氧含量降低,产生低氧血症而造成乳酸中毒;儿茶酚胺能收缩骨骼肌及肝内血管,引起肝摄取乳酸功能下降,肌肉因组织缺氧而释放乳酸增加,造成血中乳酸增高。

(2)乳酸清除不足——糖尿病性急性并发症,如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可造成乳酸堆积,诱发LA;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肝肾功能障碍又可影响乳酸的代谢、转化及排出;双胍类降糖药使用不当(剂量过大或选择不当),尤其苯乙双胍,其半衰期长,排泄缓慢,能抑制肝脏和肌肉等组织摄取乳酸;抑制线粒体内乳酸向葡萄糖转化,引起乳酸堆积;对乙酰氨基酚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引起暴发性肝坏死,使乳酸清除障碍。

病理生理

(1)双胍类药物和LA——许多药物可引起LA,其中最常见于双胍类药物(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尤其是苯乙双胍,从20世纪50年代起被用于治疗糖尿病,由于常诱发致死性LA,已在许多国家被停止应用。已知苯乙双胍可促进外周组织葡萄糖的利用和葡萄糖向乳酸转变,实践证实苯乙双胍应用可使肝脏乳酸产生增加和摄取减少。苯乙双胍可抑制ATP合成,ATP/ADP比值下降,氧化磷酸化及糖原异生均受抑制,故乳酸氧化减少和生成增加。

虽然苯乙双胍使血乳酸水平中度升高,但与苯乙双胍有关的LA绝大多数或由于剂量过大,或同时合并疾病如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心衰及休克等。二甲双胍是又一双胍类药物,其致LA的机会较苯乙双胍(约为其1/50)的机会明显减少。现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可能由于二甲双胍为水溶性,不易在体内蓄积之故,其在降血糖时,升高外周组织乳酸生成的作用并不明显,治疗剂量一般不会导致LA。

(2)糖尿病和LA——2型糖尿病基础状态可有轻微的高乳酸血症,主要可能与乳酸的氧化缺陷有关。另外,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可使线粒体丙酮酸利用减少,糖酵解作用增强,致乳酸生成增多。酮症酸中毒时,血乳酸浓度可能增高数倍,加重代谢性酸中毒,此时,高乳酸血症部分可能是由于酮体抑制肝脏摄取以及循环血容量降低使组织灌注不足所致。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较酮症酸中毒更易导致严重的LA,因高渗性非酮症昏迷常见于老年人,尤其继发肝肾及心肺功能不全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3)败血症休克与LA——败血症休克时,内毒素和其他细菌产物始动一系列代谢反应导致机体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损害血管舒缩张力,升高微血管通透性,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液体从毛细血管渗漏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和心输出量降低(循环细菌产物亦可直接损害左室功能)。

最终,上述变化致系统性血压的下降,继之,肾上腺和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导致血管收缩和选择性皮肤及内脏器官(包括肝脏和肾脏)血流量下降。上述代谢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导致乳酸产生增加。肝门脉血流量的降低亦限制了肝脏对乳酸的摄取。组织低灌注降低氧的供给,导致呼吸链功能和氧化磷酸化障碍。线粒体合成ATP不足时,不能有效氧化NADH和消耗质子。细胞质内ATP水平下降,刺激PFK活性和糖酵解速度增加。ATP缺乏和系统性pH下降亦抑制肝脏和肾脏耗能的糖原异生,进一步抑制组织清除乳酸的能力。

(4)癌症与LA——癌症时,恶性肿瘤细胞一般存在内在的无氧糖酵解活性增强,如此在肿瘤细胞大量存在时,总体乳酸产生增加。与大多数癌症有关的LA见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肿瘤广泛肝脏浸润。癌症患者的LA,大多数情况是由于肿瘤细胞乳酸产生增加,同时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或败血症,损害乳酸和质子的摄取和被利用。

(5)全胃肠外营养与LA——胃肠外营养可能诱发LA,甚至在无相关疾病情况下。通过全胃肠外营养的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除葡萄糖外,还有果糖或山醇(可被代谢为果糖)。代谢性酸中毒可能是上述糖代谢的直接结果。果糖在细胞内被磷酸化为1-磷酸果糖,随后被转变为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一分子果糖被代谢三碳中间产物消耗两分子ATP。在肝脏,高能磷酸键水平的减低抑制糖原异生和刺激糖酵解,如此在代谢处于代偿状态的个体中可能导致LA。

(6)急性乙醇中毒与LA——乙醇在细胞内主要在乙醇脱氢酶催化下氧化为乙醛,乙醛进一步在醛脱氢酶催化下氧化为乙酸,上述两个反应均产生NADH和H+,升高细胞内NADH/NAD+比值,从而有利于丙酮酸转向乳酸;另外,乙醇尚能抑制丙酮酸向葡萄糖异生,长期慢性酒精中毒可导致维生素的缺乏和肝脏的损害,亦能降低丙酮酸的氧化和糖原异生。因此,乙醇中毒可直接通过增加乳酸生成和间接抑制乳酸清除而导致LA。

临床表现

(1)多发群体

本病主要见于服用双胍类药物的老年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肺疾病或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一旦出现感染、脱水、血容量减少、饥饿等,极易诱发LA。

(2)疾病症状

LA起病较急,轻症:可仅有疲乏无力、恶心、呕吐、食欲降低、腹痛,头昏、困倦、嗜睡、呼吸稍深快。中至重度:可有恶心、呕吐、头痛、头昏、全身酸软、口唇发绀、深大呼吸(不伴酮臭味)、血压和体温下降、脉弱、心率快,可有脱水表现,意识障碍、嗜睡、木僵、昏睡等症状,更重者可致昏迷。缺氧引起者有紫绀、休克及原发病表现。药物引起者常有服药史及相应中毒表现。但本病症状与体征可无特异性,轻症临床表现可不明显,常被原发或诱发疾病的症状所掩盖,应注意避免误诊或漏诊。

(3)疾病危害

严重的酸中毒可造成机体多个脏器损伤,需尽早纠正。且LA病死率较高,并随着血乳酸水平的升高而增高。有文献报道当血乳酸在1.4~4.4mmol/L时病死率20%,血乳酸4.5~8.9mmol/L时病死率增至74%,血乳酸达到9.0~13mmol/L时病死率达90%,血乳酸>13mmol/L时病死率高达98%。

诊断鉴别

一、诊断

(1)病史:糖尿病患者有用过量双胍类药物(降糖灵超过75mg/d,二甲双胍超过2000mg/d)后出现病情加重;糖尿病病人有肝肾功能不全、缺氧或手术等同时使用双胍类降糖药物;糖尿病患者出现多种原因休克,又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而酮体无明显增高者,应高度怀疑本病。

(2)症状:有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深大、意识障碍等表现。

二、LA应与某些疾病相鉴别:

(1)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此类病人亦可有脱水、休克、昏迷等表现,老年人多见,但血糖常超过33.3mmol/L,血钠超过155mmol/L,血浆渗透压超过330mmol/L,血酮体为阴性或弱阳性。

(2)酮症糖尿病昏迷:此类病人亦可有恶心、呕吐、腹痛、昏迷等表现,但年轻患者多见,可有停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史,轻中度脱水,深大呼吸(烂苹果味),血糖常16.7-33.3mmol/L,尿糖、尿酮体强阳性。

(3)乙醇性酸中毒:有酗酒习惯,多在大量饮酒后发病,病人因剧吐致血β-羟丁酸升高,血酮可出现阳性,但在有酸中毒和阴离子隙增加的同时,其渗透压亦升高。

(4)饥饿性酮症:因进食不足造成,病人脂肪分解,血酮呈阳性,但尿糖阴性,血糖多不高。

(5)低血糖昏迷病人曾有进食过少的情况,起病急,呈昏睡、昏迷,但尿糖、尿酮阴性,血糖低,多有过量注射胰岛素或过量服用降血糖药史。

急救及治疗措施

LA发展并达到目前通用的诊断标准后,即使通过治疗能使乳酸下降,也无法改善预后,死亡率很高。故对高乳酸血症患者(即无酸血症,但乳酸>2.5mmol/L)需及时治疗各种潜在诱因,积极预防诱发因素,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抢救,并密切随访观察。

(1)去除诱发LA的诱因,停用所有可诱发LA的药物及化学物质,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开始阶段患者呼吸急促,随后可出现呼吸肌衰竭,应立即予以吸氧,并做好人工呼吸的各种准备。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加强病情观察,及时进行血乳酸、血气分析、血糖、血电解质、阴离子间隙等血生化检查,并密切随访复查。

(2)LA最根本的治疗是病因治疗,如纠正休克,改善循环。充分补液扩容可改善组织灌注,纠正休克,减少乳酸的产生,促进利尿排酸,是治疗本症重要手段。在心功能允许情况下尽量补液、扩容,提升血压及改善微循,有利于乳酸清除。输液宜用生理盐水,避免使用含乳酸的溶液。对于老年人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根据中心静脉压情况进行补液,或配合插胃管注入生理盐水补液,以免过快过多的输液而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选用血管活性物质纠正休克时,禁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素等可强烈收缩血管的药物,以免造成组织灌注量的进一步减少,可用异丙肾上腺素纠正休克。

(3)及时纠正酸中毒。

(4)补充胰岛素和葡萄糖。

(5)其它治疗方法均无法直接消除血液内,尤其脑内乳酸,当病情危急时应及时透析治疗。用不含乳酸钠的透析液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可加速乳酸排泄,并可清除苯乙双胍等引起LA的药物,多用于不能耐受钠过多的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

(6)对症治疗,去除诱因:如有效吸氧,控制感染、纠正心力衰竭、改善肝肾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疾病预后

由于本症预后危重,又无满意的疗法,其死亡率极高。目前,LA预后较差,尤其老年患者伴有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休克、缺氧及败血症等感染;或伴有白血病、恶性肿瘤者,预后均不良,病死率常在50%以上,后果严重。当血乳酸水平超过25mmol/L时,则罕见存活者。故对本症必须提高警惕,体现预防为主。

疾病预防

LA一旦发生,病死率极高,对治疗反应不佳,因而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1)对需用双胍类降糖药物治疗的病人,尽量选用比较安全的二甲双胍,不用苯乙双胍。凡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大于70岁的老年人以及心肺功能不佳者,二甲双胍也应忌用。糖尿病控制不佳者可用胰岛素治疗。

(2)积极治疗各种可诱发LA的疾病,控制各种诱发因素,并密切随访观察。

(3)糖尿病患者应戒酒,并尽量不用可能引起LA的药物。

饮食注意

(1)LA出现昏迷时,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鼻饲,给予牛奶、豆浆、蒸蛋羹、米汤、淡粉等。病况好转后可食用半流食或者普食。

(2)严格遵守饮食治疗中所规定的热量及各成分的热量比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按1/5、2/5、3/5的比例分配。注意多饮水,多摄入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根据血钠钾的变化调节富含钠钾的食物的量。

(3)由于酸中毒出现的厌食、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了保证每天需要的热量,可改变进食方式。可给予静脉补充高营养物质,如白蛋白、脂肪乳、氨基酸等;病情许可后用胃肠营养,采用胃管内注入糖尿病流质饮食,制定饮食计划;清醒后,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