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便秘

新生儿便秘

新生儿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等情况
新生儿便秘(newborn constipation)是指新生儿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情况。患儿一般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或每周<3次),有时还可引起厌食及腹部不适感。临床以药物治疗、对因治疗及一般治疗为主,患儿经过积极治疗,通常预后良好。[1]
  • 中医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诊科室:儿科
  • 多发群体:
  • 常见发病部位:
  • 常见病因:
  • 常见症状: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量减少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中文名:新生儿便秘
  • 英文名:newborn constipation
  • 传染病:否
  • 疫苗预防:否

流行病学

新生儿便秘以牛奶喂养儿多见,具体的发病率暂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统计。

好发人群

以牛奶喂养儿多见。

症状

典型表现

1、排便次数减少

当新生儿出现便秘时,排便次数将会减少,少数新生儿3~5天才排便1次。

2、大便干结

便秘的患儿排便量会减少,粪便呈块状且干燥、坚硬。

3、排便困难

粪便硬结、肠道蠕动降低等因素导致患儿排便困难,常伴肛门疼痛。有时会因排便擦伤肛门和肠黏膜,导致排出的粪便带有少许血丝和黏液,患儿常因排便时疼痛而哭闹。

4、腹胀、腹痛

患儿可出现下腹部坠胀、隐痛,同时伴随肠鸣、排气增多等现象。

伴随症状

由于粪便长期在体内滞留,会出现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早饱等症状。

并发症

新生儿便秘可并发肛裂、直肠脱垂、营养不良等。

原因

新生儿便秘的原因有很多,既可由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于喂养不当、排便不规律或精神刺激等因素所致。

症状起因

1、器质性因素

(1)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引起的肠道梗阻,如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直肠畸形、肠闭锁、肠狭窄、幽门肥厚性狭窄等均可导致新生儿出现便秘的症状。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疾病也可以引起新生儿便秘。n

(3)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大脑发育不全、脊髓脊膜膨出等,可造成排便反射中断或抑制副交感神经,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n

2、功能性因素

(1)喂养因素:新生儿进食量少、食物缺乏纤维素、水分摄入不足、成分不适宜等因素都可导致便秘的发生。n

(2)排便不规律:新生儿如果没有养成按时排便的条件反射,可能会抑制便意,促使肠道大量吸收水分,造成大便干燥,不易排出体外,形成便秘。

(3)其他:患儿因心理障碍、精神刺激或生活环境变化,也可能引起便秘。

常见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直肠畸形、肠闭锁、肠狭窄、幽门肥厚性狭窄、大脑发育不全、脊髓脊膜膨出。

检查

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大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等表现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通常先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患儿的情况;之后可能会选择性地让患儿进行血常规、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查、腹部X线、消化道造影、直肠活体组织检查、直肠肛管测压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

首先对患儿整体情况进行检查,判断患儿的营养状态、皮肤表现、生长情况等是否正常。n

2、腹部检查

其次是进行腹部检查。通过视诊观察患儿有无腹胀,有无肠型及蠕动波;触诊有无异常压痛和包块;听诊有无肠鸣音等。n

3、肛门和直肠检查

必要时还可进行肛门和直肠的检查,观察患儿是否存在肛裂、瘘口等异常。检查肛管的张力情况,确定有无肛门狭窄、肛门闭锁等畸形。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血常规可查看患者体内是否有炎症感染,有利于明确病因。

2、便常规

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等其他疾病。

3、粪便隐血试验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适用于病变部位出血较少,无法准确判断粪便中是否含有血液的患儿。n

4、甲状腺功能检查

怀疑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儿,可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检测。n

影像学检查

1、腹部X线

可以观察肠管的分布情况,同时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粪便潴留的情况。

2、消化道造影

消化道造影可以提供清晰的直肠肛管影像,判定患儿是否存在解剖异常、先天性巨结肠等。n

病理检查

直肠活体组织检查:可通过吸引活检等方式,取直肠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判定直肠组织结构改变和肠壁神经元的发育情况。若发现神经节细胞缺乏及过量的无髓鞘神经,可除外先天性巨结肠。

其他检查

直肠肛管测压:通过直肠感觉功能、直肠顺应性、直肠肛管松弛反射、肛门内外括约肌压力等的检查,可反映直肠、肛门内外括约肌功能的客观指标,判定便秘的程度和类型。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会详细询问新生儿的病史、喂养情况等,再结合粪便的性状、排便次数等情况,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查、腹部X线、消化道造影等辅助检查结果,有助于明确病因。n

鉴别诊断

新生儿便秘需与新生儿腹泻进行鉴别。有些便秘患儿,其肠道内可形成巨大粪块,不易排出,从而扩张直肠,肠液绕过粪块从肛口流出,可出现大便失禁的表现,容易被误诊为腹泻,医生可进行腹部触诊、直肠指检,若触及坚硬粪块可帮助鉴别。

治疗

预计治疗

新生儿便秘的治疗目的为缓解症状、恢复肠道动力和排便功能。首先应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还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并改善饮食及排便习惯,尽快解除便秘。必要时,还可考虑手术治疗。n

对因治疗

诊断明确后,应及早进行病因治疗,当原发疾病好转后,便秘症状也可好转。

1、如饮食不良引起便秘的患儿,可改善喂养方法。

2、先天性巨结肠者,需要手术治疗;n

3、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者,需要补充甲状腺素等。

4、消化道畸形者,可通过手术纠正,恢复其通畅性。

一般治疗

培养患儿定时排便的习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增加活动,有助于改善便秘等不适症状。n

药物治疗

1、泻剂

(1)容积性泻剂:包括可溶性纤维素(车前草等)和不可溶性纤维(植物纤维、木质素等)。容积性泻剂起效慢而副作用小、安全,故对轻症便秘有较好疗效。

(2)润滑性泻剂:如开塞露等,能润滑肠壁,软化大便,促进粪便排出,具有使用方便,起效快等优点,但不可长期使用。使用时,可将小儿开塞露剪开,轻轻推入肛门,注意防止划伤小儿肠道黏膜,使用约5~10分钟后,通常可促进排便。n

(3)渗透性泻剂:常用的药物有乳果糖、山醇等,适用于粪块嵌塞或慢性便秘者的临时治疗措施,容积性泻剂疗效差的时候可以选择。

(4)盐类泻剂:硫酸镁等盐类泻剂可引起水电解质失衡等严重不良反应,使用时需谨慎。n

(5)刺激性泻剂:包括含蒽醌类的植物性泻药(如大黄、番泻叶)、酚酞片、蓖麻油、双醋酚丁等。部分刺激性泻剂作用较为强烈,不适于长期使用,应在容积性泻剂和盐类泻剂无效时才使用。

2、肠动力剂

此类药物可通过对抗多巴胺的抑制作用发挥促动力作用,也可改善肠动力紊乱,常用药物为多潘立酮。n

手术治疗

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新生儿便秘,如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脊膜膨出的患儿,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n

其他治疗

使用药物后仍不能排便的患儿,可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小儿灌肠。

日常

护理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患儿的家属应遵医嘱给患儿用药,同时监测患者的排便情况。还可通过排便训练和腹部按摩,改善便秘的症状。

用药护理

家属需严格遵医嘱,给患儿用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患儿出现呕吐、腹泻等表现时,要及时告知医生。n

病情监测

家属应记录患者每天的排便次数,密切观察大便的颜色和性状,从而了解治疗效果。n

特殊护理

1、进行腹部按摩,四指并拢,以肚脐为中心做顺时针方向按摩,促进肠蠕动,利于排便。n

2、可进行排便的训练,以帮助患儿形成按时排便的习惯。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起到辅助控制病情,促进患儿康复的作用。便秘的患儿可多饮水,同时适当增加菜水或果汁,以润滑肠道,促进粪便的排出。

饮食建议

1、可在患者饮食中添加适量的食用糖,以增加肠道的蠕动。

2、多饮水,以防大便干燥。

饮食禁忌

1、母乳喂养的患儿,其母亲在母乳期应避免摄入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规律喂养,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1、提倡母乳喂养,若要人工喂养,则需要保证饮食卫生,保证糖分的摄入。

2、鼓励孩子多饮水。

3、每天定时大便,如果没有大便也要每天定时坐盆,以形成条件反射,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n

4、若有全身性疾病或肠道疾病时,应积极进行治疗,以防止便秘。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