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辖下部门
香港天文台(简称天文台;英语:Hong Kong Observatory,简称HKO)隶属于香港政府,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前经济发展及劳工局)辖下的部门,也是世界气象组织成员,专责香港的气象观测、地震、授时、天文及辐射监测等工作,并向香港公众发出相关的警告。
  • 中文名:香港天文台
  • 外文名:Hong Kong Observatory
  • 办公地址:
  • 性质:
  • 行政级别:
  • 英文简称:HKO
  • 国家:中国
  • 地理位置:中国香港

概述

香港天文台坐落在尖沙咀的一个小山头上,是规则的双层建筑。它始建于1883年,1984年正式成为监测香港天文的中心。游客集体参观需事先与天文台联系。香港天文台总部设于九龙弥敦道134A号,建于1883年,建筑物本身已被列古物古迹办事处列为香港法定古迹,每年3月都以举辨开放日来庆祝该月23日的世界气象日。天文台道亦因香港天文台的建造而得名。

香港天文台原隶属经济发展及劳工局,2007年7月1日决策局重组后划入新成立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

历史

在香港设立一个气象观测台的构想,最初是由英国皇家学会于1879年提出。皇家学会认为香港的地理位置甚佳,“是研究气象,尤其是台风的理想地点”。事实上,随着当时香港人口逐渐增加,台风造成的破坏已广受社会所关注。香港政府亦对皇家学会的建议表示欢迎。经过详细的探讨和研究后,皇家学会的建议最终在1882年获接纳。随着第一任天文司(即首任天文台台长)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于1883年夏天抵港,香港天文台亦于同年创立。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气象观测、地磁观测、根据天文观测报导时间和发出热带气旋警告。这些饶有价值的服务备受重视,且于1912年获得英皇佐治五世颁赐皇家天文台的称号。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中国,部门复称香港天文台。

天文台成立迄今已逾百年,部门的运作模式及服务范围亦不断与时并进,以满足现代社会的期望和需求。其间天文台不断引入先进科技,以配合业务发展。

工作范围

1、气象服务

①一般天气服务

香港天文台的香港气象中心每日24小时工作,向公众发放最新的天气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气温、分区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潮汐资料、紫外线指数、风速、气压等资讯。此外天文台还会预测未来7日的天气概况。而每当恶劣天气出现时,天文台便会因应情况而发出不同的天气警告信号,提醒市民做好相应措施。

②航空气象

主条目:香港国际机场气象服务。

香港天文台亦是亚太区第一批气象服务单位取得ISO9001:2000认证,航空气象是香港天文台主要收入来源,天文台亦在香港国际机场安装了世界上首台用作机场天气预警的激光雷达系统。

2、辐射监测及评估

香港天文台自1961年起开始监测辐射,并于1987年将辐射监测工作扩展成为一项全面性的环境辐射监测计划,直到现时为止,天文台设立的辐射监测网络共有十个固定监测站,除此以外,天文台亦会定期利用一辆由货车改装而成装有辐射测量仪器的车在偏远地区进行陆上巡测。而空中巡测方面,天文台亦会利用直升机在香港及邻近海域进行巡测。然后分析巡测所得之样本及数据,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3、时间标准及地球物理服务

①时间标准

香港天文台负责管理的香港时间(缩写HKT)是香港所采用的时间标准。香港时间全年比协调世界时快8小时,即是与位于UTC+8时区的国家及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一致。香港时间准确度为每日1微秒以内。香港天文台现时透过时间服务器、自动资料查询系统及公营香港电台报时信号广播提供对时服务。

②地震

香港远离地震带,发生大地震机会很微,香港天文台平均每年录得约两次有感地震,天文台还会监察由海底地震所引发之海啸,一旦预测发生可能影响香港的海啸,有需要时便会向公众发出海啸警告及报告。

警告信号

1、警告信号概况

①热带气旋警告

自1884年起,当热带气旋接近香港时,香港天文台便会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警告市民热带气旋为香港普遍地区带来的风力威胁。现时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共分为5级,分别是1号、3号、8号(分东北、西北、西南及东南四个)、9号和10号。

②暴雨警告系统

香港暴雨警告信号是香港出现暴雨或预测将有暴雨时,由香港天文台发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号。1992年,香港天文台建立一套以颜色为标记的四级别暴雨警告系统。1998年暴雨警告系统修订为黄、红、黑色三个级别。

③山泥倾泻警告

当香港天文台参照土木工程拓展署辖下的土力工程处的意见,认为持续大雨极有可能引起山泥倾泻时,天文台便会发出山泥倾泻警告。这个警告主要针对数目较多而影响广泛的山泥倾泻情况。

④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

每当新界北部的低洼地区已经或预料会发生水浸,天文台便会发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

⑤雷暴警告

不论雷暴的影响范围广泛,还是只涉及香港的某一地区,天文台便会发出雷暴警告。香港的室外运动场、球场及泳池习惯上会暂停开放,以免发生意外。雷暴警告是一年内发出次数最高的警告信号,有雨季时甚至有可能会一日内多次发出。

⑥强烈季候风信号

发出强烈季候风信号,表示在本港境内任何一处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冬季或夏季季候风之平均风速现已或将会超过每小时40公里。冬季季候风一般从北面或东面吹来,而夏季季候风则主要是西南风。在十分空旷的地方,季候风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70公里。

⑦寒冷及酷热天气警告

1999年12月起,当预测市区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12.0度或以下时,香港天文台便会发出寒冷天气警告。另外于2000年亦设酷热天气警告,当预测市区最高气温将升至摄氏33.0度或以上时就会发出。

⑧霜冻警告

香港冬天天气寒冷,当露点降至接近或低于摄氏0度及风力微弱时,高山及新界内陆地区就有可能出现地面霜。当有迹象显示香港高山或新界内陆地区会出现地面霜时,天文台便会发出霜冻警告以提醒农民地面霜对农作物的影响。

⑨火灾危险警告

香港天文台会根据有利于火警发生及扩散的因素,如低湿度、高风速及渔农自然护理署提供有关草木干燥情况的资料,发出火灾危险警告。 警告分为黄色及红色两种。黄色火灾危险警告表示火灾危险性颇高,而红色火灾危险警告则表示火灾危险性极高。

⑩海啸警告

海啸警告表示猛烈地震预计会产生或已产生海啸。若海啸持续,将会在3小时以内到达香港,而海啸高度可能会超过正常潮水高度0.5米。海啸警告从未需要发出,但2007年4月3日中午天文台因人手出错在“每小时温度及湿度报告”错误指出海啸警告正生效。

2004年12月南亚海啸发生后,天文台会在太平洋或南海有海啸威胁,但预计不会严重影响香港的情况下,发出“海啸报告”。2006年12月26日晚上,台湾发生强烈地震,天文台首次发出海啸报告。

2、警告机制引起的争议

由于恶劣天气下,香港政府及私人机构的上班,以及学校停课的准则多与天文台所发出的警告信号挂钩,香港天文台在发出热带气旋及暴雨警告信号时经常受到来自各界的压力。1990年代,时任香港总商会会长的翁以登就经常在天文台发出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之后,公开指责天文台令香港商界蒙受巨额经济损失。近年不少市民亦在热带气旋及暴雨情况下,直接致电天文台质问发出警告信号的理据。而天文台近年数次的预测失误,亦令发出警告的决定备受质疑。

气象交流合作

岑智明和冯瑞权分别对中国气象局长期以来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岑智明表示,香港天文台愿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继续推进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气象合作、区域台风监测预警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冯瑞权希望与内地进一步增进业务交流,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与葡语国家(地区)气象合作,加强在台风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中的相互协作。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