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鉴定

玉器鉴定

对古代玉器进行判断和辨别
玉器鉴定是对古代玉器的断代、分期、质地、用途、真伪和价值等进行判断和辨别。我国的古代艺术品制作,历史悠久,样式众多,产量庞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大量的传世品,地下出土物亦层出不穷。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董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真真假假,鱼目混珠。为了保护祖国的文物,研究古董的演变规律,所以,便需要对它的制作年代和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进行研究的过程就叫作古董鉴定。不同时代的玉器,使用的工具不同,留下的刻痕也不同。古代的是老工,现代的是新工,辨别古玉就要先从老工和新工入手。老工与新工所用的工具、磨具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的不同痕迹,是进行辨别和判断的依据。[1]
    中文名:玉器鉴定 外文名:Jade appraisal 别名: 方 法:水滴法、触摸法、视察法等 意 义:保护祖国文物,研究古董演变规律 实质:文物鉴定

历史信息

中国古代玉器是指古代以硬玉、软玉及其他用于工艺美术雕刻的一些以矿物、岩石为原料加工制作的器物。中国的玉器制作工艺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玉”这个名称和含义是从中国传至国外的,最迟也可见于13世纪马可·波罗的游记。

现存时间最早的玉器发现于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层,距今已有约7000年的历史。商周时期玉器制作工艺已经十分发达,仅商代妇好墓中一次出土玉器就多达750余件。宋元以来对古玉的鉴别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并产生了一些研究古玉的专著,如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就收录有古玉14件,元朱德润的《古玉图》共收玉器40件。明曹昭的《格古要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其中的《珍奇篇》就已论述了玉器的鉴定方法。

清末吴大澂的《古玉图考》更是一部学术性较强的古玉研究专著。近代考古学产生后,考古学家以科学发掘品为主,对古代玉器重新进行了研究。如李济对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器的研究文章,郭宝钧的《古玉新诠》,夏鼐有关商代和汉代玉器用料、分期等问题的论著等。这些资料和论著对我们进行玉器的鉴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合历代经验,古代玉器鉴定的手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凭借眼力、经验以及文献资料来断定的传统方式;一种是根据科学仪器,通过化验、检测、分析等手段进行断定的方式。为了避免损害文物,一般不轻易采取切片化验的方法,因此传统的鉴定方法更为普遍使用。传统的鉴定方法主要依据玉器的质地、类别、器形、纹饰、文字、雕刻技艺等方面来综合判断该器物的制作年代、用途、价值和真伪。

质地鉴定

玉的涵义差别很大。古代玉器所用质料除硬玉、软玉外,还包括其他一些矿物和岩石,如岫岩玉、南阳玉、青田石、绿松石、玛瑙、水晶等。这些玉石的成分各不相同,质量不一,历代用量多少差异很大。软玉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原料,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软玉的产地以中国境内新疆和阗为最有名,同时还有陕西产的“蓝田玉”等。硬玉则专指翡翠,属辉石类,主要产地在缅甸境内,输入中国时间较晚,直至清初才有发现。它不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原料。岫岩玉属蛇纹石族,产于辽宁省岫岩县,硬度较软玉低,质也较差,但用量相当大。

商代妇好墓中少量玉器及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等均由岫岩玉制成。南阳玉产于河南省,硬度较高,介于硬玉和软玉之间,也是古代玉器的重要原料。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就与青玉、玛瑙等玉石一起用作装饰品,在甘肃永靖齐家文化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这些不同质地的玉石雕刻器物,优劣不一。判定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根据玉器的品质、洁净度、颜色等进行质料分析,玉质的判定则需要借助于科学仪器。

类型鉴定

中国古代玉器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装饰品类、工具类、兵器类、用具类、礼器类、像生类、葬器类、陈设品类、文房用具类、佩饰类等。每一类中包括许多不同器物,如装饰品类中有玉管、玉珠、玉笄、玉坠、玉瑱、玉玦、玉镯、玉钏、玉串珠、玉冠饰、圆箍形饰等。以上这些众多的器物类型,有的从古至今一直沿袭,也有的只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是我们断定年代和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新石器时期工具类玉器主要以玉斧、玉铲、玉刀为主;装饰品中已发现的有玉环、玉管、玉玦、玉璜、玉珠、玉镯、玉珮等;像生类玉雕作品已出现了玉龟、玉鸮、玉龙、玉兽;礼器中已有了玉琮和玉璧。

商周时期工具类中仍以玉刀、玉斧、玉铲为主,出现了玉钺、玉戈等兵器;礼器除玉璧、玉琮外,玉璜、玉圭、玉璋、柄形器等都十分多见;装饰类中已出现了玉觽、玉簪等;像生玉雕类型更多、更生动,如人首、玉人、玉龙、虎、玉鱼、龟、鸟、兽、牛、蚱、蜢、螳螂等。其中虎、人首和玉人的雕刻尤为生动,玉龙的形象甚为精细。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器型除玉璧、玉琮、玉璜、玉镯、玉环等外,还出现了玉剑饰、玉带钩、玉玺及葬玉。

秦汉时期,除已有的器型外,鸡心珮饰、玉蝉、玉握等明显增多,作为殉葬的“明器”、玩赏品和用以“辟邪压胜”的器物,如刚卯等已出现。唐宋时期,玉器中的实用器和装饰品较过去显著增多,如玉杯、玉碗、玉洗等,还出现了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明清时期除实物器中的用具类、陈设类、文房用具类等玉器十分丰富多彩外,还出现了大型装饰作品,如秋山行旅图玉山和大禹治水玉山等,一件作品重达万斤,将古代玉雕工艺推向巅峰。

由于时代风格不同,同一类型的玉器制作时间早晚差异很大。如玉璧的制作在历史上的延续时间很长,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延至明清。但不同的历史时期,玉璧的大小、用途、纹饰等都有很大的区别。新石器时期的玉璧多光素无纹,器形粗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商周时期的玉璧、形制仍不规整,薄厚不匀,无纹饰;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璧则作为礼器,制作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代沿袭战国之风,但雕刻得更加精细,并多见出廓大璧;汉以后至宋元时期,玉璧不多见,用途也与以前不同,只当作佩玉,制作也不规整。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仿古玉璧,古风尽失。

纹饰鉴定

纹饰的种类和演变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体现了作品的时代风格。因此,对纹饰特征的区分和判断是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以兽面纹、龙纹、鸟纹、弦纹为多见;商周玉器以兽面纹、夔龙纹、夔凤纹、云雷纹、蟠螭纹居多;春秋战国时期谷纹、蒲纹、蚕纹、花纹、鸟纹、龙纹、蟠螭纹最为常见;汉时玉器的纹饰以勾云纹为主,同时还有谷纹、蚕纹、蟠螭纹等;唐宋以后,纹饰更加趋于自然,取材广泛,花卉、虫鸟皆可雕琢,形态也更加逼真;明代纹饰中龙纹、松梅和缠枝花卉纹、山水人物纹及刻字、刻款的情况日益增多;清时仿古纹饰十分盛行,各种花卉图案丰富多彩,同时出现了御制诗和各式铭文雕刻。历代玉器中龙形为主的图案屡见不鲜,但龙形的变化很大。鉴定家们从龙首、龙角、龙眼、龙眉、龙须、龙足、龙尾等许多细微部位将不同时期的龙做了对比,以此作为龙形纹饰器物年代和真伪鉴定的标准。

文字鉴定

玉器中的文字不象青铜器铭文那样自成体系、自成风格,数量也较少,但对判定器物年代和真伪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区分不同时期的不同字体或内容,就可以得到判定玉器制作年代的重要证据。如商代个别玉器中带有文字。妇好墓出土的刻字玉戈,共6字。传世品中“乙亥”铭文柄形器,共刻字11个。这些文字与甲骨所刻字体雷同,从而可以判定上述玉器制作年代为商代。侯马出土的玉质朱文盟书,每片最少10余字,最多达200余字,书法纤巧,字体近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从而可以确定为东周玉器。汉代刚卯则是以文字为主的玉器,字体简化,很有特色,为其他历史时期所未见。

历代帝王的玉册、哀册、玉牒是一种特殊的玉制品,如前蜀王建墓中的玉哀册等,文字内容就成为判定时代的重要依据。有些玉器上还带有年款和私人款识,根据这些文字则可以直接判定出玉器的制作年代,如宋代玉器中有的有“宣和”年款,明代万历年间苏州玉雕名匠陆子刚制作的玉器多有私人款识,清代乾隆御题就更为突出。

制作技艺鉴定

主要根据玉器不同时期的制作工艺水平、时代风尚和刀法、技法、使用工具上的差别来判定玉器的年代及真伪。如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已能碾琢阴线、阳线、平凸,图案多简单、稚拙。良渚文化的玉琮,纹饰精美,对称规矩,阴线细而不乱,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代表。动物造型也十分形象,红山文化中三星它拉村出土的玉龙,器高2.6厘米,有鬣,飘举若飞,给人以动感,造型异常生动。商周时期的玉器,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

在商代妇好墓中还出现了充分运用石料的天然色泽和纹理特点制作的俏色玉龟、玉鳖,人的形象雕刻精细,神态生动,比例适度,如腰插宽柄器玉人的头饰、服饰等。西周玉器大体是承继了商代的风格,并首次出现了微型玉雕。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有了较大发展,碾治技艺精湛,抛光技术高超,器物类型增多,纹饰繁缛生动。秦汉时期,从风格和技法上则趋于简练、豪放,雄浑处,能在几刀内完成一个完整的动物造型,精细处,能使阴刻线细如毫发,颇有特色。

唐宋玉器多用羊脂玉,色泽温润晶莹,花卉走兽的雕刻更加流畅生动。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的鼎盛时期,各种雕刻技艺日臻完善,不仅小件器物玲珑剔透,重达千斤的玉山雕琢起来也颇为得心应手,而且从平面浮雕到立体透雕,各种技法十分娴熟。元代渎山大玉海,明定陵出土玉器,清乾隆年间完成的大禹治水玉山等均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仿制古玉宋时已经出现,明清两代最盛。玉器的仿品和伪品很多,辨伪工作也十分艰巨。仿制、伪造古玉的方法主要有:

①伪造玉器,如油炸法、血泌法等;

②残损的古玉,后加修改,如古残璧改作璜或环等;

③无文字、纹饰的古玉,后经加工,新刻出文字和纹饰等。

但无论是伪做、改做和后加工的伪器,从文字、纹饰、玉的锈色上都与真器不同。后刻的文字、纹饰与真器不协调,纹饰多呆滞无神,刀法也粗糙,如将伪器与真器对比,认真判断,真伪之间是有明显差别的。但也应注意,有的古代残破玉器往往在当时或稍后即将其补过,仍应按原有年代来对待。另外,当传统方法一时无法断定时,则应慎重从事,借用科学手段,通过仪器分析实验来加以判定。

鉴定方法

近些年来,在新的一波爱玉、藏玉热潮中,市场玉品数量剧增,良莠并存,泥沙俱下,假玉、伪玉更是到处充斥。总起来看,这些仿伪制品有这么些特点:

1、仿冒时代上自新石器时期,下迄清代,均曾见之。较多寓目者为仿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商代、战国、汉代、清代玉器,因这些时代玉器出土、传世品常见,为市场热点,易于蒙混。

2、形制上多摹自玉器图录,也有少数据实物制作,或出于想象,依被仿时代大致风格臆造。

3、工艺上大多工粗形陋,但亦有精雕细刻者,技术上称得上一流,如一些子刚牌仿品。

4、质地多见青海玉、俄罗斯玉、岫玉、南阳玉及其他杂石,而和田玉因相对价格较高,故采用较少,表面往往做旧,利用各种手法制作鸡骨白、水银沁、血沁、牛毛纹等假沁,以冒出土古玉。

5、制作地点集中于安徽、河南、浙江、江苏一带,其他地区也有仿制,如东北仿红山文化、西北仿齐家文化,均仿当地玉器,地域特色鲜明。

比起八千年的制玉长河,仿古玉虽然算不上十分古老,但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北宋以后,伴随金石学兴盛,古物收藏和研究之风日炽,古玉亦然。受经济利益驱使,由此也引发了制假售假的滥觞。宋代仿古玉已有相当水准,以致大收藏家也不免走眼,做伪者牟取高利的不少。元明清及民国仿古玉规模、水平较之前代尤胜一筹。如何识别这些仿品?谨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形制、纹饰应以出土实物作为鉴定标准器,认真加以对照,如与同时代真品风格有多处不符即当存疑,切勿抱侥幸心理,以为自己拣到稀世珍品,实际此种概率微乎甚微。以前碰到不少朋友,敝帚自珍,心情可以理解,但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对收藏来说未必见得是一件好事,往往弊大于利。

二、做工要注意历代的主要特点,像工具的材质、转速、刀法等,都是断代的依据。如史前尚无金属工具,厚器钻孔多两面对钻,有时还会遗留下螺旋痕,细部纹饰采用徒手刻划等,现今仿品因用先进金属工具,机械动力,故表现出的现象常不一致。就算刻意模仿,也总是形似神不似。

三、玉质上有时可借助矿物鉴定来确定成分,如硬度在6-6.5之间,密度在2.9左右,基本可判属软玉,与一般玉石区分,这是古玉的基本材质。多数仿品采用低档玉石,如岫玉等,一方面成本低廉,另一方面硬度低(6度以下),表面便于做旧。做旧常使用化学方法,如强酸等来腐蚀玉质,达到似出土古玉的自然受沁面貌。一般仿品假沁跳眼造作,极不自然,容易判别,但有些高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所作颇能乱真,较之古代仿品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就提醒收藏者,勿以沁色来定真伪,沁色是最易仿,而又是最能令人失辨的。有的朋友常常乐道于自己藏品的沁色,坚信确系真品,但明眼人仅从器形上即可判断其为赝品。故看玉一定要综合考虑,仅凭沁色是必然会“吃药”的。另外,由于仿明清玉器多用白色玉料,很少做沁,故需区分和田玉与其他相近玉材,可经颜色、光泽等来判明,如青海玉、俄罗斯玉色偏灰、偏暗,较透明,密度稍低,而石英则硬度高(7度),光泽强,较透明。

四、需抱良好之心态,不要刻意追求,许多事情都讲个“缘”字,可遇不可求,鉴定眼光到了,机遇到了,好玉得到的胜算自然就多。心躁性急,一意求成,很可能事倍功半。碰到不少花了很多钱财,入藏无一能入目者,除了特别“自信”因素外,也有耐不住冲动的原因。

总之,当代仿古玉(这里主要指伪品)的泛滥已不容忽视,正确的鉴别还有赖于多多的实践,熟能生巧,此言不虚。

谨防陷阱

玩玉器,不过是讲究料和工。料,有和田料与青海料、俄罗斯料、南阳料、南方料以及各种地方玉的区别,所谓千种玛瑙万种玉,辨析玉料,可谓难矣;工,传统的著名的有苏州工、扬州工,现在则又有上海工、湖州工、徐州工等讲究。玉不琢不成器,雕琢不得法,反而糟蹋料子,因此工也很重要。

看花眼的玉料。目前最容易跟和田料混淆的是俄罗斯料。由于俄料与和田料结构和成分最接近,故尔不容易分辨。相对而言,俄料显嫩,或是有点“水灵灵”的感觉,或是显干,油性差。俄白料的色泽中要么白中透粉红,要么白中透黄,白得不“阳气”。当然,上等俄料并不比一般的和田料差,但人们总是认可和田料。市场中常见用俄白料冒充和田白玉,因为仍然有巨大差价之故也。以前人们总认为子料就是和田料,现在大家终于发现原来俄料也有子料的,只是皮厚玉质密度差些而已。

难以分辨的皮张。玉器做假皮由来已久,可现代做假皮不是为了“古韵”,而是为了冒充子料。前些年主要是用俄罗斯白料,通过烤皮、炝色冒充和田子料,这样的作伪毕竟破绽太多,还容易识别。现在常见用和田山料甚至水料做皮,而且皮张做得薄,雕琢时又经过磨砂和剔除,故意留下一星半点,那颜色就很自然,不好分辨了。又由于人们对皮张的嗜好,甚至有的人就干脆“玩皮”了,近年苏州等地的作为高手们,就利用一种玉质较差而包满糙皮的料子,以化学手段催红增色,使原本一般的糙料成为一颗颗“大红皮”子料,浅浅雕琢后,就等着爱好皮张的主顾上门了。

苏州买的未必苏州工。玩新玉,工手很重要。上海工由于加工能力不太高和加工渠道较正规等原因,工价高、工艺较稳定。扬州的加工量好象没有苏州大,市场也没有苏州活跃,虽然也有外地匠人前来发展,可传统的扬州师傅仍是主流。相对来讲,苏州的玉器加工业最发达,各种技术的交流融合也最频繁,甚至有些鱼龙混杂。

聚集于相王弄、因果巷、盘门或光福等处的玉匠成分十分复杂,既有在从小在苏州玉器厂学艺的传统派,又有曾经在专业单位打过工的巧手,还有自带一身河南工或新疆工来苏州的外来匠人,他们每天的产品被观前街文化商城或文庙的各家店铺选去发卖,林林总总,莨莠杂呈,因此在苏州买的玉器可并非都可以称苏州工的。

知识延伸

翡翠,被称为“玉中之王”,所以翡翠鉴定方法不可不知:

1、触摸:若是真的翡翠,在触摸时的感觉就会不一般,会有冰凉的触感。天然的翡翠质地坚硬,半透明至透明状,表面光泽度较好,油润亮泽,通过放大镜或是显微镜观察,可以看见类似圆形的稍透明的“盐粒”和围绕在它周围的类似纤维状的物质。

2、用舌尖舔翡翠,若是真的翡翠,舔起来会有涩涩的感觉,假的翡翠则完全没有涩的感觉。

3、通过测试翡翠的硬度也可以来辨别翡翠的真假,以普通的玻璃板作为标准,若是真的翡翠则可以将玻璃划出条痕,若是假的翡翠,则是做不到这样的效果的。(相关文章:翡翠A、B、C货的鉴定)因为翡翠是硬玉,用刀划不出痕迹,而假的翡翠通常硬度较低,用刀就可以轻易的划出痕迹。

4、在观察翡翠颜色辨别真伪,通常人们以自然日光(太阳光)下所见到的颜色为准。因为钨丝灯即黄光灯下看翡翠颜色会显得鲜艳些,饱和度也会高些,颜色就会好些。在白光灯下看翡翠颜色会淡些、暗些,因此翡翠颜色会差些。观察翡翠颜色最标准的光源应该是太阳光。将翡翠对着亮光处进行观察,可以通过观察晶体的透明度、光泽、内部结构等来辨别翡翠的真假。若为天然的翡翠,将其对着强光进行观察,可以看见内部有其它的矿物颗粒所发出的翠绿色的闪光,这样的闪光被称为翠性或是翠花。

标准是“正、浓、鲜、均”,是对翡翠颜色的具体要求。

“正”,指的是绿色的纯正度,色调为正绿色最佳。多数翡翠的色调都会有偏差,或偏向黄色调,或偏向蓝色调,也就是所说的色偏。在绿色偏的几种情况中,偏黄色调要远优于偏蓝色调。

“浓”,则是指绿色的饱和度,即浓度。颜色的浓度可介于黑色和无色之间,极浓则显黑色,极淡则无色,高档的翡翠浓度要在80%至90%之间,这样才能展现出高层次的深绿色。

“鲜”,是指绿色的亮度,亮度越高,翡翠越鲜艳,更显光彩夺人,若亮度不够,翡翠则显得黯淡无光泽。比较典型的像油青种的翡翠便是亮度较差,不够鲜。高档的阳绿色翡翠便可呈现娇艳欲滴之态。

“均”,是指绿色分布的均匀度,一般的翡翠颜色是分布不均的,如果能遇上颜色分布均匀,纯正饱满,浓度在80-90之间那就是上等的翡翠了。

5、用耳朵听其声音,真的翡翠声音清脆,若是假的翡翠声音听上去沉闷不堪。用两条小细绳将真假玉器分别绑起,提起来进行相互碰撞,听其声音,便可分辨出真假.翡翠的音质是最好辨别其质地的,翡翠饰品的“音”是在敲击状态下产生,翡翠饰品的“质”的不同“音”也就不同。

结晶细腻,晶粒一致,透明度高的翡翠饰品的“音”呈清脆悦耳的金属声状。

结晶较粗,晶粒不一致,透明度低的翡翠饰品的“音”呈悦耳的击石声。

结晶松散,晶粒不一致,透明度低的翡翠饰品的“音”呈沉闷噗噗声。

显微晶(变晶)结构,透明度高的翡翠饰品的“音”呈清脆悦耳的金属声状。

微晶(变晶)结构,透明度高的翡翠饰品的“音”呈清脆悦耳的金属声状。

细晶(变晶)结构,透明度高的翡翠饰品的“音”呈清脆悦耳的金属声状。

中晶(变晶)结构,透明度差的翡翠饰品的“音”呈清脆悦耳的击石声。

粗晶(变晶)结构、透明度差的翡翠饰品的“音”呈清脆悦耳的击石声。

有与环形垂直原生裂纹又无矿物充填或人为裂纹,翡翠饰品的“音”呈沙哑声。

有外来物质嵌入表层翡翠饰品的“音”呈沉闷噗噗声。

6、用开水浸泡,几分钟过后若是有颜色化开,并且翡翠出现掉色的情况,那么这样的“翡翠”肯定是经过染色,是比B货还要次的C货。若是经开水浸泡后,水上飘浮着胶状体,那便是经过处理后的B货翡翠。

7、用丁烷气体的打火机,这里要特别注意不能使用易产生油烟容易熏黑物品的汽油打火机或是火柴,对翡翠进行十秒钟的灼烧,不能烧太长的时间,因为灼烧时间太长,会破坏翡翠内部的结构,会产生晶体氧化现象,颜色也依旧会变黑。在十秒的灼烧时间内,若玉表面有油烟冒出,有粘绸的黑色胶状物体渗出,则代表该翡翠为次品,为B货。

8、用刀子刮翡翠的表面,若是翡翠A货,无论刀在翡翠表面上怎样的刮,都不会有任何的痕迹的,若是经过处理后的翡翠,会有东西被锋利的刀子刮下来,因为人工处理主要是针对翡翠表层进行处理,是不会渗透到翡翠内部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