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

潭柘寺

景區寺廟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餘公裡。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1]2014年12月18日,北京門頭溝區責令景區撤除違規功德箱。
    中文名:潭柘寺 類别:廟宇 開放時間:08:00-17:00 建造時期:建于西晉年間(265年-420年) 著名景點:蘆潭古道、龐潭古道、新潭古道等 景區等級: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11.2公頃 票價:55元

曆史沿革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年),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後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始創時規模不大,名叫嘉福寺。當時佛教還未能被民間所接受,因而發展緩慢。以後又出現了北魏和北周兩次“滅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後,一直未有發展,後來逐漸破敗。唐代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來潭柘寺開山建寺,持《華嚴經》以為淨業,潭柘寺就成為了幽州地區第一座确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興盛。唐代會昌年間,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趙歸真和權臣李德裕的慫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國排毀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廢。五代後唐時期,著名的禅宗高僧從實禅師來到了潭柘寺,鏟除荒夷,整修寺院,“師與其徒千人講法,潭柘宗風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滅佛”的陰影,重又繁盛了起來。當時的潭柘寺也從此由華嚴宗改為禅宗。遼代時期由于幽州地區律宗大盛,而禅宗則發展緩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金代,禅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區有了很大的發展,潭柘寺先後出現了數位禅宗大師,大大提高了寺院的聲譽。金熙宗完顔亶于皇統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并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使後代皇帝争相效仿,這對于進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繁盛寺院香火,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金熙宗将當時的寺名龍泉寺改為“大萬壽寺”,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開創了皇帝為潭柘寺賜名和由朝廷出資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金大定年間,皇太子完顔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顔雍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當時的住持僧重玉禅師為此特寫下了《從顯宗幸潭柘》一詩,記述了當時的盛況,後于明昌五年(1194年)镌刻成碑,立于寺中,現此碑猶存,鑲嵌在金剛延壽塔後邊地階的崖壁上。在金代,潭柘寺禅學昌盛,其代表人物是臨濟宗大師廣慧通理禅師開性。開性終老于寺中,圓寂後被佛門尊為“廣慧通理”禅師。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為了替其父贖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後終老于寺中,她每日裡在觀音殿内跪拜誦經,“禮忏觀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内的一塊鋪地方磚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現今妙嚴公主“拜磚”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觀音殿内,是潭柘極為珍貴的一件曆史文物。後妙嚴大師終老于寺中,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元代末期的元順帝孛兒隻斤·妥歡貼睦爾崇信佛教,特别是對當時名貫京城的潭柘寺極為青眯,元順帝曾請潭柘寺住持雪澗禅師享用禦宴,并且由皇妹親自下廚,禮遇之高前所未有。

明初重臣姚廣孝法号道衍,被明太祖朱元璋挑選高僧,從侍燕王朱棣,建文帝削藩時,朱棣按照姚廣孝的謀劃,起兵“靖難”,從而奪取了皇位,即為明成祖。朱棣繼皇帝位後,封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慶壽寺欽命住持,後又加封為太子少師,賜名“廣孝”,仍參與軍政大事。功成名就之後,姚廣孝辭官不做,而到京西的潭柘寺隐居修行,每日裡與自己的老友,潭柘寺住持無初德始禅師探讨佛理。期間,明成祖朱棣曾到潭柘寺看望過他。據說當年修建北京城時,設計師就是姚廣孝,他從潭柘寺的建築和布局中獲得了不少靈感,北京城的許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樣子修建的,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寶殿而建的,同為重檐庑殿頂,井口天花繪金龍和玺,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後來姚廣孝奉旨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才離開了潭柘寺,但其在潭柘寺隐居修行時的住所少師靜室,至今猶存遺址。

明代從太祖朱元璋起,曆代皇帝及後妃大多信佛,由朝廷撥款,或由太監捐資對潭柘寺進行了多次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确立了今天的格局。

明代的潭柘寺成為當時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許多外國人久慕潭柘寺的盛名,而紛紛到此來學習佛法,有的甚至終老于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無初德始、東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連公大和尚等人。

萬曆二十三年,達觀大師奉神宗皇帝朱翊鈞之命,任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在此期間,由萬曆皇帝的母親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後出資,在達觀大師的主持下,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達觀大師與朝廷密切,經常奉诏進宮為皇室講經說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潭柘寺與朝廷的聯系。

在明代,潭柘寺曾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宣德年間,“孝誠皇後首賜内币之儲,肇造殿宇”,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從正統三年二月到第二年九月,潭柘寺又大興土木,在皇室的資助下,擴建寺院,廣造佛像。在此期間,英宗皇帝“诏考戒壇”,奉英宗皇帝之命,在寺内修建了戒壇,英宗皇帝賜名為“廣善戒壇”,越靖王朱瞻墉還在寺内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金剛延壽塔,正統四年,明英宗“頒大藏經五千卷”給潭柘寺。

弘治十年(1497年),司禮監太監戴義出資作為工食費,并奏請明孝宗撥款,對潭柘寺再次進行了整修和擴建。正德二(1507年)三月到次年九月,潭柘寺又進行了曆時一年半的整修,“殿庑堂室煥然一新,又增僧舍五十餘楹”,再一次擴大了寺院的規模。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由孝定皇太後出資,整修潭柘寺,增添殿宇,并建造了方丈院等房舍80餘間。

明代的200多年期間内,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幾次更改。明宣宗賜名“龍泉寺”,天順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但民間仍稱其為潭柘寺。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降旨,命阜成門内廣濟寺的住持僧,著名的律宗大師,與自己相交多年的震寰和尚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當年秋天,康熙皇帝駕臨潭柘寺進香禮佛,并且留住了數日,賞賜給潭柘寺禦書金剛經10卷、藥師經10卷、沉香山1座、壽山石觀音1尊、壽山石羅漢18尊。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親撥庫銀1萬兩,整修潭柘寺。在震寰和尚的親自主持下,從康熙三十一年秋到三十三年夏,曆時近兩年,整修了殿堂共計300餘間,使這座古刹又換新顔。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二遊潭柘寺,親賜寺名為“敕建岫雲禅寺”,并親筆題寫了寺額,從此潭柘寺就成為了北京地區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為牌樓親題匾額,并賜給潭柘寺桂花12桶和龍須8杠。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命著名的律宗高僧止安律師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并賜給潭柘寺鍍金劍光吻帶四條,安裝在大雄寶殿的殿頂上。

清雍正年間一向深居簡出的雍正皇帝也專程到潭柘寺進香禮佛。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遊幸潭柘寺,“賜供銀二百金、匾額九、楹聯二、詩二、章幅子一軸、法琅五供一堂”。在潭柘寺到處都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墨寶,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把禦筆心經和自己手書的詩篇賜給了潭柘寺。

1929年蔣介石來北京時,曾專程到潭柘寺去進香。

1950年,北京市園林局接管了潭柘寺,稍加整修後,作為名勝古迹景區開放,成為北京市首批開放的七個公園景區之一。

1956年,全國人大朱德委員長到潭柘寺視察,指示有關部門,要修建一條從門頭溝通往潭柘寺的公路,為前來遊覽的人們提供交通上的方便。

1957年夏,陳毅副總理到潭柘寺參觀視察。

1957年10月28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潭柘寺被列為北京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潭柘寺的文物保護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64年春,全國政協委員、末代皇帝溥儀到寺參觀考察。

文革期間,潭柘寺受到了空前的浩劫,文物遭到了毀壞和流失,建築也受到了損壞,因而于1968年底被迫關閉,停止開放。

1978年,北京市政府撥款,重修潭柘寺。這次重修不僅整修了殿堂,重塑了佛像,而且還修建了旅遊服務設施。1980年7月,潭柘寺進行試開放,8月1日是正式遊人開放。

1997年初,潭柘寺恢複宗教活動。

2001年6月,國務院确定潭柘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夏季,潭柘寺舉辦一系列慶典活動,慶祝建寺1696年周年。經考證潭柘寺創建于西晉永嘉元年(307),這個考證結果得到各界認同。

2007年9月9日潭柘寺舉行了隆重的建寺1700年周年慶祝活動。

建築布局

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築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主體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行宮院、萬壽宮和太後宮等。西路有愣嚴壇(已不存)、戒台和觀音殿等,莊嚴肅穆。此外,還有位于山門外山坡上的安樂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後山的少師靜室、歇心亭、龍潭、禦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磚塔或石塔。

山門外是一座3樓4柱的木牌坊,牌樓前有古松二株,枝葉相互搭攏,猶如綠色天棚,牌樓前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過牌坊是單孔石拱橋,名“懷遠橋”,過橋就是山門。

天王殿殿中供彌勒像,背面供韋馱像,兩側塑高約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兩旁為鐘鼓樓,後面是大雄寶殿。寶殿面闊五間,重檐庑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檐額題“清靜莊嚴”,下檐額題“福海珠輪”。

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遺物,上系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鍊。殿内正中供奉碩大的佛祖塑像,神态莊嚴,後有背光,背光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難”、“伽葉”像,均為清代遺物。大雄寶殿後為齋堂院,是和尚們吃飯的地方,堂後有三聖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隻剩兩株娑羅樹和兩株銀杏樹,樹體高大。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的建築,名毗盧閣,高二層,木結 構。站在毗盧閣上縱目遠眺,寺廟及遠山盡收眼底。

寺院東路由庭院式建築組成,有方丈院、延清閣

和清代皇帝的行宮院,主要建築有萬壽宮、太後宮等。院中幽靜雅緻、碧瓦朱欄、流泉淙淙、修竹叢生,頗有些江南園林的意境。院内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軒亭。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築有戒壇、觀音殿和龍王殿等等,一層層排列,瑰麗堂皇。戒壇是和尚們受戒之處,台上有釋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兩側各有一長凳,是三師七證的坐處;觀音殿是全寺最高處,上有乾隆手書蓮界慈航,内供觀世音菩薩,斂目合什,隽秀端莊。

重要文物

潭柘寺二寶:

寶鍋:天王殿前有一口銅鍋,直徑1.85米、深1.1米,是和尚們炒菜所用。此鍋原在東跨院北房西次間,那裡還有一口更大的鍋,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于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關于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說,原來,鍋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砂石會沉入鍋底的凹陷處。

石魚:潭柘寺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魚,長1.7米、重150公斤,看似銅,實為石,擊之可發五音,傳說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玉帝。

進香古道

從金代以後,每個朝代都有皇帝到這裡來進香禮佛,特别是從明代之後,潭柘就成了京城百姓春遊的一個固定場所,“四月潭柘觀佛蛇”已經成為了京城百姓的一項傳統民俗。在每年潭柘寺舉辦“浴佛法會”、“蓮池大會”、“龍華聖會”等佛門盛會的時候,各地的遊僧和善男信女湧身潭柘寺,成千上萬,如風如雲。潭柘寺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在曆史上曾形成了多條古香道,從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這些古道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資修建,有的是由與潭柘寺結有善緣的民間香會出自于對佛的虔誠之心,而集資修築的,還有的是當地的商号與百姓共同修築的。這些古香道經過了曆代不斷的整修,使用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為潭柘寺的對外交往,為善男信女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蘆潭古道

這條古道是舊城通往潭柘寺的一條主要道路,原是一條山間土路,路面質量較差。從清代世宗雍正皇帝起,在河北省易縣修建皇陵,即清西陵,雍正皇帝即葬于斯。為了拜谒皇陵之需,乾隆年間由朝廷出資,将原有的道路拓寬展平,并将部分路段用條石鋪砌,當時稱為“京易禦道”。蘆潭古道是京易禦道的支線,當時也得到了整修,拓寬展平,部分路段鋪砌了條石或石塊。蘆潭古道起自于京易禦道上的盧溝橋,過長辛店,東王佐、沙窩村、大灰廠,穿過石佛村,到達戒台寺,翻過了羅睺嶺,走南村、魯家灘、南辛房、平原村,到達潭柘寺。

龐潭古道

這條古道從石景山區的龐村,過永定河後,經卧龍崗、栗園莊、石門營、苛羅坨、越羅睺嶺,與蘆潭古道會合,到潭柘寺,全長20公裡的路線與現今108國道門頭溝段基本相吻合。這條古道是京城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而且平坦易行,并比蘆潭古道近5公裡。位于栗園莊的奉福寺是潭柘寺的下院,是遠途香客去潭柘寺的中轉站,從京城而來的香客,一般都要先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赴往潭柘寺。返回時也要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返回京城。

新潭古道

現今門頭溝永定鎮的東、西辛稱村,原來合稱為“新城”在曆史上是永定河上的一處古渡口,也是一座繁華的大集鎮。新潭古道從新城開始,經何各莊、太清觀、萬佛堂,翻過紅廟嶺,經桑峪到達潭柘寺。這條道路幾乎是直線,全長不到20公裡,是京城到潭柘寺最近的一條古道。除了部分香客走這條古道去潭柘寺外,新潭古道還用于商業運輸。潭柘寺一帶盛産煤炭,有許多小煤窯,運輸煤炭的騾子、駱駝、毛驢進行在古道上日夜不斷。在明代新潭古道得到了整修,部分路段修建了土橋,鋪砌了條石或石塊。

門潭古道

修建于唐代的古“玉河大道”是從北京到門頭溝的主要道路,從石景山區的麻峪開始,過永定河後,經大峪、東西辛房到圈門,上九龍山,經峰口庵到王平口。其中從麻峪到圈門一段為平原,道路即寬又平坦。于清康熙年間,對道路進行了重修,于清代末期改建為京門公路,解放以後重修了京門公路,并開通了門頭溝區的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從阜城門到門頭溝的圈門。門潭古道從圈門向南,翻越南大梁,到達潭柘寺,這條道路隻有上山時為幾百米長的上坡路,到了山上之後,基本上都是盤山而行的山路平道,繞過兩個山頭之後就到了潭柘寺,全長隻有三四公裡。

潭王古道

這是指從潭柘寺通往王平口的一條古道。從潭柘寺開始,經陽坡園、趙家台、十字道到達王平口。王平口是京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從王平口向西經宅舍台、玉皇廟、東闆橋、千軍台,翻越大寒嶺,過煤窩到軍響,進入清水河谷地,向西經齋堂、清水到洪水口,翻越山嶺就到了河北省的涿鹿縣,遠可達山西、内蒙等地,是西北而來的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門頭溝西部地區的香客去潭柘寺也都走這條古道。在抗日戰争時期,齋堂地區是平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根據地的許多物資都是從這條古道運進山裡去的,八路軍、武工隊、縣大隊也通過這條古道進入潭柘寺地區,打擊敵人,将潭柘寺一帶由敵占區變為遊擊區,并以此為依托,向永定鎮一帶發展。解放戰争時期,中共宛平縣委和縣大隊也是從這條古道進軍潭柘寺地區,并于1947年解放了潭柘寺地區。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8:00——17:00(春夏) 8:00——16:30(秋冬)

交通線路:從前門、阜城門、乘遊7,或在蘋果園轉931路可直達

從市區出發,可在五孔橋沿阜石路西行走108國道可直達潭柘寺。從野三坡景區出來上108國道,經馬各莊、霞雲嶺、佛子莊直達潭柘寺。

功德箱事件

2014年12月18日上午,門頭溝區區民宗僑辦、區委統戰部、區旅遊委、區公安分局等部門聯合對潭柘寺、戒台寺兩處景區進行了私設功德箱專項檢查整治。

檢查人員約談了兩寺景區企業負責人,責令潭柘寺景區、戒台寺景區撤除全部違規設立的功德箱。今後該區相關部門将不定期進行檢查,确保宗教活動場所的正規秩序。

傳說故事

在很多門頭溝的老人口中,潭柘寺的寺名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居住在幽州城北,“持《華嚴經》以為淨業”,“其所誦時,一城皆聞之,如在庭庑之下”。很多信徒踴躍捐助,助其在幽州開山立宗,所以華嚴祖師就去找當時的幽州都督張仁願,向其求建寺之地,張仁願對華嚴祖師說:“和尚想要多少土地,地址可曾選好?”于是華嚴祖師帶張仁願來到了潭柘山嘉福寺附近西坡家和東溝劉家的土地,張仁願對華嚴祖師說這是有主之地,我也不好擅自做主。就把姜姓和劉姓地主一起叫來協商,兩地主本不想給,但看在張仁願的面子上對華嚴祖師說:“和尚想要多少土地?不可太多,太多的話我們以後就沒有飯吃了。”華嚴祖師知其俱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地主,良田無數。便取出蓋自己蒲團的毯子對二人道:“不多不多,兩位施主可否割這一毯之地與我?”姜姓和劉姓地主一看隻有這巴掌大的一塊毯子,忙不叠的答應,并且請張仁願做中人。華嚴祖師見張仁願答應了做中人,就把手中布毯往空中一抛,隻見布毯在空中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且遲遲不落地衆人目瞪口呆,不一會,布毯已經大到遮天蔽日,兩地主面如土色的喊:“夠了,夠了!請大師慈悲,不要讓它再大了!”華嚴祖師含笑看了二人一眼說:“落”于是毯子就落了下來。直直蓋住了好幾座大山。張仁願對兩人道:“這一毯之地就讓與華嚴大師,二位可不要反悔。”二人一看真佛在此,哪敢反悔。于是華嚴祖師就在此地以破敗了的嘉福寺為中心,重建寺廟。修築殿宇,擴建寺院。因寺院後山有兩股豐盛的泉水,一眼名為龍泉,一眼名為泓泉,兩股泉水在後山的龍潭合流後,流經寺院,向南流去,不僅滿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還可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農田,故華嚴大師命名此寺為“龍泉寺”。但華嚴祖師以一毯之地建寺的大神通卻廣為流傳,當地人都私下稱此寺為“毯遮寺”後經千年,“毯遮寺”就逐漸演變為“潭柘寺”。

詩詞鑒賞

《秋遊潭柘山禮祖塔》

明 釋道衍

早悟人生如寄爾,不計流行與坎止。

隻緣山水窟中人,此心未肯負山水。

策蹇看山朝出城,葛衣已怯秋風清。

白雲橫谷微有影,黃葉堕澗寒無聲。

乍登峻嶺甯知倦,古寺重經心戀戀。

潭龍蜇水逾千丈,空鳥去天才一線。

老禅寂滅何處尋,孤塔如鶴栖喬林。

岩巒嶂開豁耳目,岚霧翠滴濡衣襟。

燕山如此越物表,下視群峰一拳小。

何時乞地息餘年,不學鳥巢居木杪。

《護駕遊潭柘》

清 高士奇

老幼村村望荜門,太平雞犬足饔餮。

喜瞻鸾飾威容盛,山果盈籃獻至尊。

《為震寰和尚題照》

清 康熙

法像俨然參涅槃,皆因大夢住山間。

若非明錦當合法,笑指真圓并戒壇。

《潭柘寺》

清 雍正

省耕郊外鳥聲歡,敬從祗林擁入鸾。

法苑風飄花作雨,香溪水激石鳴喘。

含桃密綴紅珠時,嫩箨新抽碧玉竿。

勝地從容駐清華,慈雲鎮日護岩巒。

《猗亭小詩》

清 乾隆

掃徑猗猗有綠筠,頻伽鳥語說經頻。

引流何必浮觞效,豈是蘭亭修歧人。

《初遊潭柘岫雲寺作》

清 嘉慶

西山古潭柘,今日徑初由。

問景層層妙,入門步步幽。

春輝在峰頂,老樹倚階頭。

禮佛參心性,聽泉泯去留。

璇題标上界,神物護深秋。

花雨諸天淨,圓光萬象周。

一宵亦舊業,中道勉前修。

汲汲離佳境,随雲出岫遊。

重要事件

超7成功德箱成旅遊景區小金庫

按照潭柘寺常規遊覽線路,當天開放的景區内各殿竟一共有70個功德箱,其中寫着“功德箱”的箱子53個。各殿放置功德箱的數量也頗為懸殊:大雄寶殿、圓通寶殿等殿内,隻有一兩個“廣種福田”功德箱,而景區側方的小殿反而功德箱甚多,如東觀音洞有“功德箱”7個、小小的财神殿甚至有“功德箱”12個。

大雄寶殿内的一名僧人透露出了秘密:寫着“廣種福田”的功德箱屬于住寺僧團所有,而寫着“功德箱”的全都屬景區所有。

也就是說,53個“功德箱”都屬于景區,超過總數的七成,信衆和遊客若投錢到這些“功德箱”,最後都成了景區的收入!

離潭柘寺不遠的另一座千年古刹戒台寺内,同樣有兩種類型的功德箱,記者在當天開放的各殿粗略數了一遍,正面寫着“廣種福田”的功德箱有3個,寫着“功德箱”的則有10個。

一名住寺僧人告訴記者,類似于大雄寶殿内寫着“廣種福田”的功德箱屬于僧團所有,其餘是景區設的。

在北京其他一些寺院景區,同樣存在不同外形的功德箱,一些居士和工作人員介紹,有的功德箱歸寺院(即僧團)所有,有的功德箱(比如放置在一些售賣旅遊紀念品的案台或燃香點燭的案爐邊的),均是景區開發部門自己設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