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铢半兩

四铢半兩

中國漢代初期貨币
四铢半兩,因朝廷法定錢重四铢故稱四铢半兩。正西漢四铢半兩錢始鑄于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罷于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曆經文、景、武三朝,共鑄行56年。[1]
  • 中文名:四铢半兩
  • 外文名:
  • 别名:
  • 時間:公元前179年
  • 性質:貨币
  • 朝代:劉恒

簡介

公元前179年劉恒繼位,他繼位後親賢納谏,倡導以農為本,注意發展生産,緊縮通貨,把從稅收收來的錢儲存于國庫之内,不在放出,同時取消盜鑄錢令,允許自由鑄造,鑒于五分錢輕小于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鑄行半兩錢,因朝廷法定錢重四铢故稱“四铢半兩”。

相關介紹

《漢書·食貨志》:"孝文五年,為錢益多而輕,乃更鑄四铢錢,其文為‘半兩'。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據此知,有些四铢半兩錢制作規範,皆因當時國家對鑄錢放松管理,允許民間私鑄有關,所以就造成了錢文上的版式差異,以及帶有特殊記号和刻劃紋。

四铢半兩直徑2.5厘米上下,重2.2——2.8克,穿孔明顯變小,按内郭分有郭半兩與無郭半兩兩種,背平,半兩錢雖為小篆,然筆畫方折已顯漢隸風韻。官鑄有法錢,許民間鑄四铢錢,吳王劉濞、大夫鄧通等自鑄四铢錢而成巨富。

四铢半兩因較順應當時的國勢民情,在漢初币制多變時鑄行長達40年之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