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夜

閣夜

唐朝詩人杜甫的律詩
《閣夜》為唐朝詩人杜甫律詩中的典範性作品,是大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全詩寫冬夜景色,有傷亂思鄉之意。[1]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對峽江壯麗的夜景,聽到悲壯的鼓角聲,因而感慨萬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國家的戰亂,由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圖在内心超越這些人生的感慨。詩中雖有悲涼哀傷之情,卻亦有壯情和超然之意。
  • 作品名稱:閣夜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杜甫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陰陽: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⑵霁(jì):雪停。

五更鼓角:天未明時,當地的駐軍已開始活動起來。

⑶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星河:銀河,這裡泛指天上的群星。

⑷野哭: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的哭聲響徹四野。

⑸戰伐:崔旰(gàn)之亂。

⑹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數民族的歌謠。夷,指當地少數民族。

⑺卧龍:指諸葛亮。《蜀書·諸葛亮傳》:“徐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

躍馬:指公孫述。字子陽,扶風人。西漢末年,天下大亂,他憑蜀地險要,自立為天子,号“白帝”。這裡用晉代左思《蜀都賦》中“公孫躍馬而稱帝”之意。諸葛亮和公孫述在夔州都有祠廟,故詩中提到。這句是賢人和愚人終成黃土之意。

⑻人事:指交遊。

音書:指親朋間的慰借。

漫:徒然、白白的。

作品譯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時間就越來越短;

漫天的雪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時,當地的駐軍已開始活動起來,号角聲起伏悲壯;

倒映在三峽水中的星影搖曳不定。

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哭聲響徹四野;

漁人、樵夫們在好幾個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曆史人物,(無論是賢還是忠)都終歸黃土;我眼前的這點寂寥(指郊遊和親人間的慰借)又算得了什麼呢。

創作背景

該詩是公元766年(大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西川崔旰、郭英又、楊子琳等軍閥混戰,連年不息。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嚴武、高适等都先後死去。感時憶舊,他寫了這首詩,表現出異常沉重的心情。

作品鑒賞

全詩寫冬夜景色,有傷亂思鄉之意。首聯點明冬夜寒怆。颔聯寫夜中所聞所見。頸聯寫拂曉所聞。末聯寫極目武侯、白帝兩廟而引出的感慨,層層鋪開,步步推進,從而更好的表達了自己的情懷。

開首二句寫道:“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詩歌首先點明時間。上句中的“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景”同“影”。“短景”指冬天日短。“天涯”即天邊,指夔州。

“霁”即天放晴。首句的意思是說,年終一天比一天短。其中,一個“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的冬日特點,而且使人覺得時光飛逝。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淪落天涯意。意思是說,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晝。詩能見到如此景象,可以說,真是徹夜難眠,感慨萬千。

颔聯寫道:“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這一聯承接上聯次句“寒宵”而來,描寫出了夜中所聞所見。“鼓角”指古代軍中用以報時和發号施令的鼓聲、号角聲。“星河”指天河。“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夔州在瞿塘峽西口,為三峽的起點。上句“五更鼓角聲悲壯”是說,晴朗的夜空,鼓角聲格外響亮,黎明時分,那聲音更顯得悲壯凄涼。

詩人用“鼓角”、“五更”、“聲悲壯”表明了兵戈未息、戰争頻繁不斷。下句“三峽星河影動搖”是說雨後玉宇無塵,天上銀河顯得格外澄澈,群星參差,映照峽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詩人通過對時局的深切關懷和三峽深夜美景的贊歎,蘊含着悲壯深沉的情懷。

頸聯寫道:“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野哭”即鄉野百姓的哭聲。“戰伐”指蜀地軍閥混戰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數民族的歌謠。“起漁樵”即起于漁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說,聽到征戰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聲傳遍四野。詩人所描繪景象是多麼凄慘。下句是說,漁夫樵子不時在夜深傳來“夷歌”之聲。

其中,“數處”指不止一起。這兩句把偏遠的夔州的典型環境真實形象地表現出來。詩人在這一聯,用聲音來抒發情感,“野哭”、“夷歌”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正好表現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尾聯寫道:“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卧龍”指諸葛亮。“躍馬”指公孫述。這裡,詩人化用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句,意指公孫述在西漢末乘亂據蜀稱帝,詩人運用典故,在比較中含蓄而深沉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終黃土”即最終都死去,同歸黃土。

上句的意思是說,(詩人)極目遠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廟與東南的白帝廟,一世之雄,他們也成了黃土中的枯骨。“人事音書”即人情世故。“漫”即随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說,人事與音書,都隻能任其寂寞了。我們從最後兩句來看,通過對“卧龍躍馬終黃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詩人極為憂憤感傷的情緒。

正如沈德潛《唐詩别裁》中所說:“結言賢愚同盡,則目前人事,遠地音書,亦付之寂寥而已。”也就是說,象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曆史人物,無論他是賢是愚,都煙消雲散了。而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獨,也就算得了什麼。這與《茅屋為秋風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詩人一貫的人格與品質的最好表現,

作品簡介

這首詩是詩人在大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閣作所。全詩寫冬夜景色,有傷亂思鄉的意思。首聯點明冬夜寒怆;颔聯寫夜中所聞所見;頸聯寫拂曉所聞;末聯寫極目武侯、白帝兩廟而引出的感慨。以諸葛亮和公孫述為例,說明賢愚忠逆都同歸于盡,個人的寂寞就更無所謂了。全詩氣象雄闊,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有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長安,後又去應考科舉,因李林甫把權弄奸,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了第,故終生未成進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曆。

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颠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幹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複,标志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着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号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内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曆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

同時,其詩兼備衆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複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

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隐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轼、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

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