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

新語

西漢時期陸賈著政論散文集
《新語》是西漢時期陸賈的政論散文集,二卷。賈,楚人,從漢高祖定天下,官至太中大夫。此編收作者漢初奉旨著文十二篇。漢高祖嘗謂“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全書共計十二個章節。在《新語》中,陸賈主張“行仁義,法先聖”,禮法結合,同時強調人主必須無為。為西漢前期的統治思想奠立了一個基本模式。
  • 作品名稱:新語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陸賈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鑒賞

語言特征

陸賈本身是賦作家,對這些修辭運用得心應手,另一方面也是使文章易于被劉邦及群臣接受。

1、語言通俗,論述簡潔,并時時運用大段的比喻,使得所述之理深入淺出,吸引統治者閱讀興趣的同時,又将道理講得清楚明白。

2、明顯的賦化傾向:語句多對偶,四字句居多,簡短凝練,易于表達;大量排比句式的運用;用韻線束,讀來朗朗上口,語句铿锵,增加了文章的氣勢。

文章風格

陸賈有辯才,更似縱橫家,因此文風縱橫,旁征博引,陳述治國利害關系,文章風格同其說辭無異。但與同時代的賈誼、賈山、晁錯等比起來,卻多了一份從容之氣。《新語》十二篇中,諸如臣陛下等人稱詞彙從未出現過,冷靜客觀地将曆史的興衰變化演說出來,具有先秦諸子的說理因素,而不是普通的奏章。陸賈之後的政論文中則時時出現政論家本人的身影,都有作者的強烈情感在裡面。如賈誼的《治安策》。主要原因是戰國策士仍然在影響陸賈,但他的身份是劉邦的“客”,而不是臣。陸賈的生活态度也更為達觀。

文章結構

全書邏輯嚴密,結構嚴謹,獨具特點。第一篇的論點是全書的總論點,對全書起統攝作用,其餘十一章的論點是第一章的分論點,進行拓深和延展。有利于劉邦對全書有更好的把握和理解。《新語》的根本目的是教給劉邦如何施政,如何更好地治理國家,因此“行仁義、法先聖”是其關鍵所在,是治國、施政的根據和手段,同時也是陸賈論述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陸賈在第一篇就奠定了仁義的終極地位,遵守仁義是明智的事情,是個人修身的根本,更是關系國家存亡的關鍵。其餘章節則是仁義的具體實施策略、方式及如何擁有實施仁義的判斷力和能力。篇章間設計是以第一章為核心論點所在,其餘各篇為論證,形成一種環繞狀态,在單獨的篇目中,全文的開篇即已提出論點,其餘論述都是針對開篇論點展開論述。

創作背景

陸賈經常在劉邦面前稱引《詩經》、《尚書》等儒家典籍,但劉邦讨厭儒生,因而罵道:我馬上打得天下,要詩書何用!陸賈反駁說馬上得到天下,豈能在馬上治理!随後陸賈援引曆史,說明仁義的重要性:商湯、周武王文武并用,所以國運長久;吳王夫差、智伯窮兵黩武而滅亡;秦一味嚴刑峻法,終緻亡國。

劉邦聽後面有慚色,于是命陸賈著書論述秦亡漢興、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資借鑒。陸賈遂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劉邦都極力稱贊,号其書為“新語”。

作者簡介

陸賈(前240年-前170年),楚人,是西漢初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

陸賈早年追随劉邦,因能言善辯常出使諸侯。劉邦和文帝時兩次出使南越,說服南越武王趙佗臣服漢朝,為維護漢初一個較為良好的外交環境局勢做出了極大貢獻。呂後時說服陳平、周勃等同力誅呂,是撥亂反正的功臣之一。

陸賈是漢代第一位力倡儒學的思想家,其著作《新語》是漢初儒家複興的标志作品之一。他在書中針對漢初特定的時代和政治需要以儒家為本、融彙黃老道家及法家思想,提出“行仁義、法先聖,禮法結合、無為而治”,為西漢前期的統治思想奠定了一個基本模式,為日後賈誼、董仲舒等人将儒家進一步發揚光大進而獨尊儒術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