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牧

益州牧

古代官名
益州牧,益州的最高官員,總理益州的治安、民政、軍事的最高長官。益州是東漢時最大的州它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慶市全境和陝西省南部,雲南省西北部。有漢中、蜀、永安等郡。治所(即州政府)在蜀郡的成都。自東漢起有劉焉、劉璋、劉備、諸葛亮先後擔任過益州牧。
  • 中文名:益州牧
  • 外文名:
  • 機構職能:
  • 含義:益州的最高長官
  • 職能:總理益州的治安、民政、軍事
  • 治所:蜀郡的成都

牧的起源

牧之一職,起源極早。傳說舜時置天下為十二州,設立州牧,一稱州伯,牧在這裡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各個州的行政長官。夏代天下為九州,也有州牧,職能同舜時。到了商周兩代,牧也還是地方長官,季就曾擔任牧師。應該說明的是,這時的牧,并不任職于地方,《禮記·禮下》記載: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八命之類的人物,出于地方,入朝輔佐天子。負責監察、監督諸侯。同時,在夏代到周朝還有牧人、牧正等官掌畜牧,和牧或者牧師不是一回事。

順序

(《三國演義》 裡)是:劉焉,劉璋,劉備,諸葛亮,劉禅。刺史是 王濬(xùn)

牧的發展

古代以九州之長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漢武帝時設十三州部,每部設一刺史,漢成帝時,改刺史為州牧。後廢置無常。東漢靈帝時,為鎮壓農民起義,再設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軍政大權。如漢末劉表為荊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都等于割據政權。以後曆代設都督、總管、節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廢。唐宋時惟京師或陪都地方最高長官以親王充任者,尚稱為“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廢。清代往往借作知州的别稱,實際上遠非東漢州牧之比了。東漢末年,劉焉、劉璋父子曾做過益州牧,然後劉備靠諸葛亮取得益州牧的位置。後劉備稱帝,崩,其子劉禅即位,是為後主,此間益州牧由諸葛亮擔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