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國家級行政管理區
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大陸為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而設立的現代化工業、産業園區,主要解決中國大陸長期存在的審批手續繁雜、機構疊床架屋等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問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由國務院批準成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我國現存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居于最高地位。[1]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對外開放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大都位于各省、市、自治區的省會等中心城市,在沿海開放城市和其他開放城市劃定小塊的區域,集中力量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創建符合國際水準的投資環境,通過吸收利用外資,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主的現代工業結構,成為所在城市及周圍地區發展對外經濟貿易的重點區域。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利于國有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進一步提高吸收外商投資的質量,引進更多的先進技術。1984年到1986年,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首先設立了14個國家級經開區;截止2015年9月,中國共設立219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8年12月,蘇州工業園區榮獲2018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排名第1。
    中文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外文名:China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Zone 别名: 設立時間:1984年 簡 稱:國開區 管理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地區類别:行政管理區

功能定位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所在地(直轄)設區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擁有同級人民政府的審批權限,以提高服務效率,打造更加優越的投資軟環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關注開發區,聚集投資,形成完善的産業鍊。

特點

1、占城市的GDP總量大,對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貢獻大;

2、GDP增長率遠高于國家平均水平;

3、合同外資總額增幅、進出口總額增幅等數值均遠高于國家平均水平。

設立背景

設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有三大背景:

第一,接納國際資本和産業轉移的需要。初衷主要是吸引外資、引進先進的制造業,擴大出口創彙,替代先進材料和零部件的進口。

第二,特區成功經驗的推廣和放大。在沿海城市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特區試驗成功後對外開放戰略的組成部分。

第三,充分發揮沿海港口城市的優勢,将對外開放與發揮國内工業基礎相結合的嘗試。

發展曆程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4—1990):艱難創業和摸索發展時期

1984年至1988年間,國務院批準在沿海12個城市建立了14個國家級開發區。起步階段,開發區白手起家,發展基礎薄弱,建設資金短缺。

第二階段(1992—1998):國家級開發區高速發展時期

這一階段,由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邊境自由貿易區、沿江沿邊開放地帶、省會城市等構成的多層次、全方位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階段(1999—2002):穩定發展時期

在這一階段,國家批準了中西部地區省會、首府城市設立國家級開發區。

第四階段(2003年—),科學發展時期

中共十六大以來,特别是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來,國内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迎來了重要發展機遇與挑戰,國家級開發區也開始步入科學發展時期。

發展現狀

發展成果

1、吸引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駐足落戶

2、區内外商投資企業産業結構明顯改善

3、研發中心迅速增加

4、高新技術産業的集聚地

5、内企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

6、引進的新技術在各地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7、促進了招商引資新進程

存在問題

1、優惠政策作用弱化

2、土地空間制約發展

3、管理體制不統一

4、缺少相應的法規

末位淘汰

2020年1月17日,商務部發布2019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情況,排名末位的酒泉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第一家被予以退出國家級經開區序列的單位。

2021年1月27日,商務部發布2020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情況,排名末位的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第二家被予以退出國家級經開區序列的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