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

趵突泉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趵突泉位于濟南市曆下區,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五龍潭。面積158畝,是以泉為主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特色園林,國家首批重點公園。該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于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征與标志,與濟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稱為濟南三大名勝。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中文名:趵突泉 外文名: 别名: 地理位置:濟南趵突泉公園 拼音:bào tū quán 面積:158畝 美榮:天下第一泉 景區級别: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類别:旅遊景點 氣候類型: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158畝 景區等級: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著名景點:泺源堂

地理環境

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位于濟南趵突泉公園,趵突泉是最早見于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2013年8月成功申請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經科學檢測,趵突泉泉水符合國家飲用水标準,是理想的天然飲用水,可以直接飲用。“趵突騰空”為明清時濟南八景之首。

趵突泉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有“遊濟南不遊趵突,不成遊也”之盛譽。趵突泉先後被評為全國十大優秀園林、“十佳”公園和國家5A級景區,是首批國家重點公園。

2002年,有專家根據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考證,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可上溯至我國的商代,長達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時稱“泺”,早在2600年前的編年史《春秋》上就有“魯桓公會齊侯于泺”的記載。

宋代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在泉邊建“泺源堂”,并寫了一篇《齊州二堂記》,正式賦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稱。該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

趵突泉水分三股,晝夜噴湧,水盛時高達數尺。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湧不息的特點。“趵突”不僅字面古雅,而且音義兼顧。不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躍”之狀、噴騰不息之勢;同時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噴湧時“蔔嘟”、“蔔嘟”之聲,可謂絕妙絕佳。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載:“泺水出曆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湧若輪,觱湧三窟,元代著名畫家、詩人趙孟頫在《趵突泉》詩中贊道:“泺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曆城縣志》中對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清代康熙皇帝南遊時,曾觀賞了趵突泉,興奮之餘題了“激湍”兩個大字,并封為“天下第一泉”。

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攝氏18°C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袅袅,象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

“趵突”一名最早就出現在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的詩文之中。曾鞏曾出任過齊州(即今濟南)太守,非常熱愛齊州的山水,他描寫這處泉水的那首七律,題目就叫做《趵突泉》。詩是這樣寫的:

一派遙從玉水分,暗來都灑曆山塵。

滋榮冬茹溫常早,潤澤春茶味更真。

已覺路旁行似鑒,最憐沙際湧如輪。

曾城齊魯封疆會,況托娥英詫世人。

曾鞏還在《齊州二堂記》中說:“自(渴馬)崖以北,至曆城之西,蓋五十裡,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可見,“趵突”這一稱謂當時還隻是在民間流行,它很可能就是一個象聲詞,類似“噗嘟”、“咕嘟”等等,以描摹泉水洶湧噴薄的聲響。

古人也曾稱趵突泉為“瀑流泉”,“瀑流”其實也是象聲,可以作為“趵突”的佐證。如果這一推斷不差,那麼曾鞏能夠直接運用民間語彙于詩文創作,使得“趵突”一名從此日益響亮。

趵突泉名列濟南衆泉之冠,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位于濟南市曆下區趵突泉公園内。趵突泉公園始建于1956年,其名勝古迹,文化内涵極為豐富,是具有南北方園林藝術特點的最有代表性的山水園林之一。

古人記載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載:“泉源上奮水湧若輪,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隐雷。”

金代詩人元好問描繪為“且向波間看玉塔”,元代著名畫家、詩人趙孟頫比之為“平地湧出白玉壺”,清代詩人何紹基喻之為“萬斛珠玑盡倒飛”,清朝劉鹗《老殘遊記》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曆城縣志》中對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隐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則認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

第一泉

結構特色

趵突泉是公園内的主景,泉池東西長30公尺,南北寬20公尺,泉分三股湧出平地,泉水澄澈清洌。泉的四周有大塊砌石,環以扶欄,可憑欄俯視池内三泉噴湧的奇景。在趵突泉附近,散布着金線泉、漱玉泉、洗缽泉、柳絮泉、皇華泉、杜康泉、白龍泉等三十多個名泉,構成了趵突泉泉群。

其中漱玉泉與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有關,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邊,因有文集《漱玉集》而得名,泉北的李清照紀念堂正是為紀念這位著名的詞人而修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趵突泉公園的南大門,布置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大門上的橫匾“趵突泉”藍底金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禦筆,有人譽為中國園林“第一門”,一點也不為過。趵突泉邊立有石碑一塊,上題“第一泉”,其色為墨綠色,為清同治年間曆城王鐘霖所題。

如今趵突泉泉北有宋代建築“泺源堂”(現為清代重建),堂廳兩旁楹柱上懸挂有“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對聯;西南有明代建築“觀瀾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書“趵突泉”三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缵宗所寫,池東為“來鶴橋”,橋南端聳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樓,橫額上有“洞天福地”、“蓬山舊迹”字樣。

水質優良

趵突泉水從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湧出,其最大湧量達到24萬立方米/日,出露标高可達26.49米。水清澈見底,水質清醇甘洌,含菌量極低,經化驗符合國家飲用水标準。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攝氏18度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袅袅,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當地人稱之為“雲蒸霧潤”。

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後,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臨泺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景緻極佳。泉池中放養金魚,大者長逾三尺。泉東側隔來鶴橋有望鶴亭茶社,專為遊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2元一大碗。

泉的形成

濟南以“泉城”而聞名,泉水之多可算是全國之最了。平均每秒就有4立方米的泉水湧出來。比較著名的泉就

有四個:珍珠泉、黑虎泉、金線泉、趵突泉等,僅趵突泉每天就湧出7萬立方米的泉水。

為什麼濟南的泉水這麼多呢?這主要與濟南的地形結構有關系。它的南面是一片山區,是山東有名的千佛山;北面是平原,濟南位于山區和平原的交界線上。

這裡的山區是由石灰岩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隐藏着岩漿岩。山區的石灰岩大約是在4億年前形成的,其質地比較純,它以大約30°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石灰岩本身不很緊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儲存和輸送地下水。地下水順着石灰岩層的傾斜,大量地流向濟南。成了濟南泉水的水源。

在平原下的岩漿岩,它的組織很緊密。所以地下水流到這裡後碰到岩漿岩的阻擋就流不過去了。岩漿岩上又複蓋着一層不透水的粘土層,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這些被攔阻的大量地下水憑着強大的壓力,從地下的裂隙中湧上地面,就形成了這些著名的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趵突泉周邊的名勝古迹枚不勝數,尤以泺源堂、娥英祠、望鶴亭、觀瀾亭、尚志堂、李清照紀念堂、滄園、白雪樓、萬園、李苦禅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等景點最為人稱道。

曆代文化名人諸如曾鞏、蘇轼、元好問、趙孟頫、張養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齡、何紹基、郭沫若、啟功等,均對趵突泉及其周邊的名勝古迹有所題詠,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成為海内外著名的旅遊勝地。

主要景點

觀瀾亭

“檻泉亭”、明天順五年(1641年),欽差内監韋、吳二人來濟,乃于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缵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該亭原為四面長亭,半封閉式,形制考究,為曆代文人稱頌。宋代大文學家蘇轍于熙甯六年(1073年)任齊洲掌書記,對濟南名勝古迹詠吟甚多,其中詠《檻泉亭》一詩猶為着稱。

檻泉亭和孔教授武仲韻

[宋]蘇轍

連山帶郭走平川,伏澗潛流發湧泉。洶洶秋聲明月夜,蓬蓬曉氣欲晴天。

誰家鵝鴨橫波去,日暮牛羊飲道邊。滓穢未能妨潔淨,孤高每到一依然。

《栾城集》

柳絮泉

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着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趵突泉公園内李清照紀念堂之南,漱玉泉東側,屬于“趵突泉泉群”。據《曆城縣志》卷八“山水考·三”轉引舊《志》記載,曰:“柳絮泉,在今線泉東南角,泉沫紛繁,如絮飛舞”,故名“柳絮”。

往昔,泉四周垂柳成蔭。春日,岸上柳絮揚揚飛舞,水中泉沫翻動如絮,泉水與垂柳相映成趣,令人陶醉。明晏璧曾賦詩曰:“金線池邊楊柳青,泉分石窦曉冷冷。東風三月飄香絮,一夜随波化綠萍。”詩中正是對此景色的贊詠。

該泉現泉池系于1956年新砌而成。泉池呈長方形,長3.5m,寬2.3米,深1.5米,池于1980年題寫。泉邊柳樹成蔭,池水清澈見底,長流不竭。水中遊魚可數。夏日乘涼觀景,可謂佳境。

有詩雲:金線池邊楊柳青,泉分石窦曉泠泠。東風三月飄香絮,一夜随波化綠萍。

金線泉

老金線泉,即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着錄的濟南“七十二泉”之一的“金線泉”。它位于趵突泉東北側,尚志堂與魚展館之間。泉池呈長方形,原長4丈,寬2丈。由于水面有一條遊移飄動的水線波紋,映日凝望,宛如一條金光閃閃的金線浮于水面,故而得名。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作了極為生動的描述:“石甃方池,廣袤丈餘,泉亂發其下,東注城濠中。澄澈見底,池心南北有金線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則線紋遠去。或以杖亂之,則線辄不見,水止如故,天陰亦不見。”

明清時期,金線尚能清晰地見到,後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壞,水面亦随之縮小,水勢減弱,金線則從此消失。1956年,趵突泉公園擴建時,在原金線泉東約20米處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現了金線。于是人們便将這泉稱為“金線泉”,并将清同治九年(1870)江蘇吳興丁彥臣題寫的“金線泉”三字石刻移嵌在這泉的東壁上。而将原金線泉改稱“老金線泉”,由濟南書法家李仲餘新題“老金線泉”(隸書)四字嵌刻于池壁。

金線泉,泉池東西長2米,南北寬1米,池深1.2米,池壁及池周圍欄杆均用精細的大理石砌成。

有詩雲:水紋浮綠影搖金,倒挽銀河百尺深。中有錦魚三十六,碧波蕩漾任浮流。

漱玉泉

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記》所着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趵突泉公園李清照紀念堂南側,屬趵突泉泉群。“漱玉”一詞源于《世說新語·排調》中的“漱石枕流”。漱玉泉泉池呈長方形,池長4.8米,寬3.1米,深2米。四周圍以漢白玉欄杆。

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層疊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聲,注入螺絲泉池中。明代詩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間瀑飛經瓊,靜日如聞漱玉聲”的贊語。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傳世之作《漱玉集》就此泉命名,這位詞人的故居也在此稱為“漱玉堂”。

有詩雲:南泉漱玉派匡廬,應是雲門瀑布餘。月照波心清可鑒,豈無湘女解瓊琚。

馬跑泉

位于李清照紀念堂東側的假山西北腳下,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有着錄。泉池長12米,寬5米多,為不規則形池。池壁由自然石砌壘,曲折參差。泉水彙流成溪,流入西泺河,形成山環水抱的形式。

明代詩人晏璧在《七十二泉詩》中寫了這麼一句:馬蹄踏破迸飛泉。這一句濃縮了一個悲壯動人的傳說故事,這也正是馬跑泉之名的來源。

相傳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兵再度南侵圍攻濟南。時任濟南知府的劉豫攝于敵威,企圖降金,遭到部将關勝等人的強烈反對。關勝骁勇善戰有萬夫不擋之勇,曾經在金兵的重圍中救出劉豫的兒子。金兵屢攻濟南不下,便用各種手段向劉豫勸降。在金人的軟硬兼施下,劉豫死心塌地的投降了敵人,并設計殺害關勝。他下令關勝出城作戰,等他戰的人困馬乏欲撥馬回城時,又下令關閉城門,還讓城上守兵亂箭齊發。關勝身中數箭,眼睛也瞎了,仍堅持殺敵,誓死不降,最後壯烈犧牲。他的戰馬見主人被殺,痛悼主人,憤而刨地,硬在地上刨出一個大坑。坑中有泉水湧出,人們從此便把此泉稱為馬跑泉。

有詩雲:馬蹄踏破迸飛泉,流出齊城淺水邊。八駿曾聞馳八極,百年幾見海成田。

勝景坊

位于趵突泉公園東門口,其高7.5米,柱間總寬9.2米,兩側懸挑各1.5米,造型為“四柱三間沖天挑擔式”。顔額磨光花崗石上刻有“趵突勝景”、“觀瀾知源”八個凹形鎏金大字,有著名書法家武中奇、蔣維崧題書。

龜石

離開馬跑泉及其附近的淺井泉,南向徐行,便看到有一座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迎面矗立。這座太湖石,名叫龜石,這是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北園的别墅——雲莊的遺物。據考,當時雲莊中有秀石10塊,稱為“十友”,其中,龍、鳳、龜、麟四大靈石尤為著名。到了明代以後分移到濟南城中的皇亭、孔廟及趵突泉等地。

趵突泉原來還有一座麟石,“七七事變”時被日本帝國主義的飛機炸毀了。四座靈石僅存的隻有這一龜石。它是一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約8噸。該石挺拔露骨,多空竅,筋絡明顯,多凹凸,具有太湖石品中的“皺、瘦、透、漏”的特點。

尚志堂

在趵突泉東北,為原尚志書院的一個院落。尚志書院,系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山東巡撫丁寶桢創辦,就學者除學習儒學外,還學習天文、地輿、算數。該堂曾刊刻《十三經注疏》、《石徂徕來先生集》、王漁洋詩文着作等書籍,稱尚志堂版,在國内享有盛譽。

泺源堂

此堂在趵突泉北岸,最早為娥祠或稱娥英祠。這一組三進的建築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舊址,原來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大約在金元以後改為呂祖廟,曾供奉着宋代以後逐漸流行的道教新神呂洞賓。著名文學家曾鞏在北宋熙甯年間(1072-1073)任齊州太守,在泺水建二堂,南堂臨泺水之源,故稱“泺源堂”。北堂南對曆山,曰“曆山堂”。

後來,金代元好問把“泺源”、“曆山”二堂改成“呂公祠”。明朝,鹽運使司張奎光、濟南知府樊時英、曆城縣令呂黃鐘又改祠為閣。此後,恢複原名“泺源堂”,至今。泺源堂,三間兩層,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軸線上,是一組較大的明清建築。

1979年公布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堂前懸楹聯是選取趙孟頫詠趵突泉七律中的頸聯:

雲霧潤蒸華不注,

波濤聲震大明湖。

這當然是從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的名句中脫化而來,但由于趙孟頫是人們喜愛的傑出的畫家和書法家,濟南人還是很珍重他這首詩的。此聯為濟南回族書法家金棻所寫。

在泺源堂三進院落的牆壁上嵌着明清以來的文人的石刻,其中有理學大師、陽明學派的開創者王守仁的手迹。摩挲欣賞也可以增加遊興。

三聖殿

位于娥英祠後殿,因紀念堯舜禹三聖帝而稱三聖殿,是明代建築。

來鶴橋

此橋原為木橋,南北縱向,在趵突泉池東岸,望鶴亭西南側。系由明萬曆年間曆城知府張鶴鳴始建,天啟年間濟南知府樊時英重修,清順治年間監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為木質,後改為平闆石橋。1964年擴建趵突泉公園時,更換了石闆。1975年,在橋體兩側設置雕花石欄。

蓬山舊迹坊

也稱“來鶴坊”。在趵突泉東側來鶴橋南端。為明天啟年間濟南知府樊時英所建。是兩柱一樓式,丹柱青瓦,鬥拱承托,上飾吻獸。南北各懸“洞天福地”、“蓬萊舊迹”匾額。

觀瀾橋

在趵突泉西側,位于娥英祠、通泺園之間。橋寬3米,長5米,呈弓型,系按民族風格建造,東西構架。因在橋上能觀賞趵突泉水,故稱觀瀾橋。

廣會橋

在觀瀾橋北面約30米處,此橋在明劉敕《曆乘》、《(崇祯)曆城縣志》均有記載。橋南牆壁上嵌同治四年的《重修廣會橋碑記》,文中有“濟南一名大闆橋,橋南數千米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與北水會,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漲發,奔騰澎湃”的記載。

勝概樓

據元代于欽《齊乘》記載:“概勝樓在趵突泉西。金人建樓,亦壯麗。近亦為水所壞。”

勝概摟詩

[元]趙孟頫

樓下寒泉雪浪驚,樓前山色翠屏橫。登臨何必非吾土,嘯傲聊因得此生。

檐外白雲來讬寄,梁間紫燕語關情。濟南勝概天下少,試倚闌幹眼自明。

《松雪集》

檻泉坊

明天順五年(1641年)欽差内監韋、吳二人來濟,乃于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缵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

白雪樓

位于趵突泉的東南側,為紀念明代著名文學家李攀龍所建。李攀龍(1514-1570),字于鱗,号滄溟居士,曆城人,明代文學後七子領袖。倡導文學複古運動,并寫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世人稱為“三百年絕調”。着有《滄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龍辭去陝西按察副使職東歸,在曆城王舍人莊之東鮑山下建樓,曰“白雪樓”。李攀龍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樓,亦曰“白雪樓”。

明萬曆年間,山東右布政使葉夢熊因敬仰李攀龍,出資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樓。1956年趵突泉擴建公園時,該樓因破爛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泺源白雪樓

白雪樓舊有二處,今皆凋落。士人不忍,因于第一泉畔另起傑閣。要之,非實。(《齊音》)

趵突泉白雪樓

[明]光廬

人去樓空濟水頭,欄杆倚遍憶風流。白雲黃鶴杳何處,山色溪聲共一樓。

長夜漫漫知古恨,知音落落到今愁。嶺南大雅關同調,春鳥喂喂自可來。

得名原因

1.趵突泉早年名号繁雜,有人以其為泺水的源頭,便稱其為“泺”,元代的趙孟頫曾在他的《趵突泉》一詩中寫道:泺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

2.百姓看三道泉噴發的壯盛景觀,又稱之為“三股水”或“瀑流”。

3.北魏時期人們對三股泉水威猛噴發的氣勢生發了猛虎出閘、壯士出擊的聯想,于是“檻泉”之名廣為流傳。

4.直至北宋,曾鞏以其卓異才思為這泓名泉起了日後四海傳揚的名字——趵突泉。“趵”是跳躍的意思,“突”是突出的樣子,“趵突’二字傳神地表達了泉水日夜噴湧跳躍而出的景象。

停噴事件

90年代末由于濟南市的水文情況,趵突泉經常陷入季節性停噴的窘境,2001年時更是創下了停噴890天的曆史紀錄。泉水停噴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當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采取加大地下水的保護和放水保泉等措施後,自2003年9月以來,趵突泉已經基本上恢複了四季泉水不斷的景象。後來,在2007年5至6月有一次斷湧,不過,在濟南7·18暴雨事件後,趵突泉再次恢複了四季泉水不斷的景象。

2014年12月26日,濟南趵突泉地下水位跌至27.95米,已連續13天跌破28米橙色警戒線,達到2003年趵突泉複湧以來同期最低水位。2014年濟南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減少三成以上,這使持續噴湧了11年的趵突泉再次面臨停噴危機。

2015月2月8日,“天下第一泉”濟南趵突泉面臨停噴,地下水盜采藏貓膩。

2015年3月22日至6月6日,趵突泉水位曾連續11天失守紅色警戒水位。

2015年6月6日,濟南趵突泉地下水位降至27.65米,再次逼近27.6米的紅色警戒線,比5月12日下降了28厘米,較2014年同期低了37厘米。

2015年6月17日,由于近日天氣幹旱,濟南趵突泉水位持續下降,湖面出現“魚兒泥上爬”的現象,魚兒露着脊梁在泥水中遊。

壯觀景像

2010年9月23日,趵突泉泉水歡湧。趵突泉地下水位升至30.01米,創1966年以來最高水位記錄,三窟迸發的景象令中秋節假日來此賞泉的遊客大呼“過瘾”。

水位新高

有“天下第一泉”美譽的濟南趵突泉2005年開始水位持續上漲,水位出露标高達到29.94米,突破2005年的最高水位記錄29.90米,創下2003年複湧以來的新紀錄,“趵突騰空”景觀再現。

随着濟南市保泉措施力度的加大以及2005年入夏以來降水的增多,濟南趵突泉水位不斷上漲。自7月以來,趵突泉水位開始回升,尤其是7月中旬開始,水位幾乎每天都在升高。

2005年8月20日趵突泉水位突破29米,創造了一日飛漲52厘米的記錄。9月6日泉水複湧,水位升高至29.78米。

随着水位的上升,曾是濟南八景之首的“趵突騰空”景象重新湧現,三窟迸發、噴湧而出的泉水騰空達到40厘米-50厘米。趵突泉公園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日來,濟南秋高氣爽,遊客人數迅速增加,不少遊客專門從外地趕來一睹趵突噴湧的奇景。

2014年9月,趵突泉6日水位達到28.31米,以高于停噴水位線27.00米1米多的成績。

趵突泉自2003年9月6日複湧以來,至今已持續噴湧12年,創下了近40年來泉水連續噴湧的最長紀錄。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40.00元。春夏季(4月10日~10月10日)19:00~22:00,票價20.00元/人;秋冬季(10月10日~4月10日)18:00~21:00,票價20元/人,趵突泉迎春花燈會期間(正月期間)夜場除外。

開放時間

07:00~22:00(春、夏、秋);07:00~21:00(冬)均18:00停止售票。

最佳旅遊時間

9月-11月最佳。經過7、8月集中降水的補充後,濟南市的地下水位會明顯升高,市區内的泉水在秋季會有争相噴湧獨特場面,因此去濟南旅遊的最佳時間是每年雨季後的秋天。

交通信息

内部交通

公交車

乘1、3路,到西門下車.,41、49、K54、K96、66、85、102(趵突泉南門)、103、104路可達。普通公交車票價1元,空調車(kxx路)票價2元。

公交線路

106米齊魯醫院-公交車站

途徑公交車:13;14;16;18;36;75;88;88支3;88支5;88支6;88支7;88支9;k55;k94

詳情

387米山東劇院-公交車站

途徑公交車:115

詳情

423米廣智院街-公交車站

途徑公交車:72;80;103;123

詳情

430米齊魯醫院北門-公交車站

途徑公交車:85

詳情

562米趵突泉南門-公交車站

途徑公交車:49;72;82;102;103;104;128;165;k100;k52;k54;k96

詳情

602米飲虎池-公交車站

途徑公交車:41;49;72;82;102;103;104;128;165;k100;k52;k54;k96

詳情

620米省中醫-公交車站

途徑公交車:18;36;39;66;72;75;80;85;103;123;128;k100;k51;k55;k94

詳情

639米千佛山路-公交車站

途徑公交車:k94

外部交通

飛機、火車、汽車、自駕。

節慶活動

趵突泉燈會由來已久。每年于農曆正月初一舉辦,持續一個月,已成為泉城濟南一大文化品牌和冬季旅遊主打項目,有“不到趵突泉觀燈不算過年”之說。

菊展。趵突泉賞菊由來已久。初寒乍暖,泉城最好的菊花彙集到風光秀美的趵突泉。萬菊盛開,姹紫嫣紅,各種菊花造型無不顯示着時代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一座座菊展棚内,菊花和山石、書畫相映成趣,如同一座座藝術精品展,令人歎為觀止。

泉水文化節。每年在衆泉齊湧、泉水旺盛的九月下旬舉辦趵突泉水文化節。一般持續十天左右。泉水文化節内容豐富,活動精彩。諸如戲曲演唱、民俗活動、書畫展覽、趵突泉行為戲、雜技等文化藝術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參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