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贶節

天贶節

中國傳統節日
農曆六月初六是漢族傳統節日天贶節。道家的稱呼,起源較晚。淮安漢族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相傳“六月六曬紅綠”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濕,于六月初六将經文取出曬幹,後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開始,皇宮内于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後又從宮中傳向漢族民間,家家戶戶都于此日在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後此舉成俗。
    中文名:天贶節 外文名: 别名:姑姑節 節日時間: 節日類型: 流行地區: 節日起源:宋代 節日活動: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後此舉成俗 節日飲食: 節日意義: 設定地點:中國 設立機構: 設定時間:農曆六月初六 中文名稱:天贶節 起源時間:宋代

起源

六月六又叫“天贶節(姑姑節)”,此節起源于宋代。宋真宗趙恒是一個非常迷信的皇帝,公元1008年農曆六月初六天降天書于泰山,于是宋真宗大舉封禅,為感謝上天,不僅在岱廟修建天贶殿,而且定農曆六月初六為天贶節。

簡介

天贶節的漢族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餘。江蘇東台縣人,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種用面粉摻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還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紅綠”指五顔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後一句,又作“家家曬龍袍”,在揚州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遊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隻好等待雨過天晴,将濕衣曬幹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袍”之說。江南地區,經過了黃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黴,取出來曬一曬,可免黴爛。此外還有給貓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将所有經書丢落到海中,撈起來曬幹了,方才保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也在天贶節這一天翻檢曝曬。

習俗

天贶節,又稱“六月六”、“回娘家節”、“蟲王節”等。“六月六”是一個小節,節日活動較少,主要是藏水、曬衣和曬經書,婦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動。

回娘家

漢族有一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卿狐偃驕傲自大,氣死親家趙衰。有一年晉國遭受災害,孤偃出京城放糧,女婿想乘孤偃過生日之時,為父親報仇,殺死孤偃。女兒知道後,星夜趕回娘家報信,讓父親有個準備。孤偃放糧回城,深知自己辦了壞事,悔恨不已。他不僅不怪女婿,還改正了自己的毛病。事後,每年農曆六月六日,孤偃都把女婿、女兒接回家裡,合家團聚。後來傳到漢族民間,逐漸成了婦女回娘家的節日,還稱為姑姑節。

女兒回娘家是經常性的,但是什麼時候能回,要看夫家能否離開,如農忙時節、節日期間,女兒要在丈夫家生活。而農曆六月農閑期間,才為女兒回娘家提供了方便條件,民諺說“六月六,請姑姑”,因此,婦女回娘家是天贶節的重要内容。此時,小孩也要跟随母親去姥姥家,歸來時,在前額上印有紅記,作為避邪求福的标記。河南婦女回娘家時,要包餃子,敬祖先。婦女要在祖墳旁邊挖四個坑,每個坑中都放餃子,作為掃墓供品。另外,甘肅榆中在農曆六月六廟會上,求育婦女要跪在太白泉邊,從水中撈石,用紅布包好,祈求得子。

曬書

關于天贶節的來曆,認為是道教元始天尊賜書于人間。在漢族民間,傳說玄女賜給宋江一部天書,使他替天行道,扶危濟貧。正因為有農曆六月六降天書的傳說,又傳說當天是龍曬鱗的日子,天晴日朗,當時又處于盛夏,多雨易黴,這種多雨天對書籍、衣物都十分不利,因此隻要遇到晴天就要進行曝曬。河南有首民諺:“六月六曬龍衣,龍衣曬不幹,連陰帶晴四十五天。”此時從佛寺、道觀乃至群衆家裡,都有曬衣物、器具、書籍的風俗。婦女在此日多洗頭,把小狗、小貓等寵物轟下水洗澡。在六月六還有一種藏井水的風俗。這種藏水、曬衣是講究夏季衛生的良好民風。

求平安

一年四季,對老弱病殘者最有威脅的季節有兩個:一是盛夏,二是臘月。此時死亡率高,發病者也多,因此在農曆六月六特别注意人畜的安全。山東臨朐地區在六月六祭山神,祈求“男人走路不害怕,女人走路不見邪”。大象是曆代最受歡迎的觀賞動物,也用于雜技,農曆六月六必為大象沐浴。在漢族民間吉祥圖案中也常以大象為吉利的象征。除洗象外,也洗其他牲畜。廣西壯族以六月六為牛魂節,此期間為牛洗澡,讓牛休息,喂各種好飼料。另一種方式是施用巫術。在大雨将至之際,如天氣連陰不止,閨中兒女,剪紙人懸挂在門的左邊,稱“掃晴娘”。這是一種比拟巫術,企圖利用掃晴娘把陰雲驅散,以期迎來陽光充足的晴天。這種巫術剪紙在中國北方廣為流傳,如隴東地區稱為掃天婆、掃天娃娃、驅雲婆婆等等。這些人皆為婦女形象,伸展兩臂,兩手各持一把掃帚或樹枝,作驅雲趕雨的姿勢。

此外,在農曆六月六天贶節還有不少娛樂活動,主要是廣東地區有劃龍舟活動。在山東地區認為農曆六月六日是荷花生日,因此在節日期間賞荷、采蓮,市場上還大量出售荷花玩具。婦女、兒童還喜歡用其花汁染指甲。農曆六月六,又是漢族民間的蟲王節。為了祈求人畜平安,生産豐收,在六月六還有不少宗教活動。例如遼甯蓋州有八臘廟會,是一種為驅蟲、祈雨的活動。北京善果寺有數羅漢活動,以占蔔吉兇。山東漢族民間在農曆六月六祭東嶽大帝神,舉行東嶽廟會。該日又是麥王生日。當地漢族民間還認為農曆六月六是海蜇生日,當天下雨,海蜇就會豐收。六月間百蟲滋生,尤其是蝗蟲等,對農業是莫大威脅。古代蝗蟲是最大的農業災害之一,人們一方面積極捕蝗,如利用火燒、以網捕捉、用土掩埋、衆人圍撲等方法,盡力消滅蝗蟲;另一方面則祭祀蟲王,如青苗神、劉猛将軍、蝗蝻太尉等,都是各地供奉的蟲主神。同時也利用各種巫術手段驅蟲。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普遍過火把節。從傳統看,它似乎起源于南诏内部的王權之争,其實與用火防災有關。至今當地人在過火把節時,人們還舉着火把,到田間、地角遊行,目的是驅逐蟲災。

農曆六月六開始進入夏閑,婦女紡紗、織布、準備過冬的衣料。

大别山天贶文化節

天贶節,是大别山地區在夏季農閑、濕熱、莊稼初熟之際,通過漢族民間節慶方式,調節人與自然、人與人自身和諧的歲時節日。自2010年首屆大别山天贶文化節成功舉辦以後,引起了衆多媒體的高度關注。為深入持久地把大别山淳厚的民俗文化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天堂寨風景區決定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天贶節舉辦節慶活動,讓民俗文化融入旅遊,貼進大衆,煥發出新的生機。

天堂寨,似璀璨的綠色明珠,閃耀于大别山腹地。天堂寨雄居鄂皖兩省三縣結合部,主峰海拔1729.13米,是大别山主峰之一,系江淮分水嶺。天堂寨兼具了大别山“南雄北秀”山勢風格,景區内峰、石、樹、花、雲海相映成趣,動感十足,天堂寨是華東地區最後一片原始森林,它的森林複被率高達96.5%,位居我國風景名勝區前列;其108道接力式瀑布群景區,水量充沛、姿态各異,落差50米以上就達18道之多,為華東地區所僅有。天堂寨先後摘得“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以及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等多項“國”字号桂冠。7月6日,第二屆中國大别山天堂寨(安徽)天贶民俗文化節拉開了帷幕,幾十家媒體奔赴現場,争相報道。天堂寨景區總經理顧建華表示,這次活動形式有“六個一”:一場首屆中國大别山天堂寨旅遊論壇;一場開幕式暨文藝演出活動;一場“尋緣大别山,情定天堂寨”接姑娘、相親活動;一場民俗文藝表演(挑花籃、打花棍等);一次天贶文化峽谷遊(白馬大峽谷);一次天贶民俗漂流體驗遊。

據介紹,按照“生态觀光、休閑度假”這一主題,天堂寨景區在編制了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基礎上,先後投資開發了白馬大峽谷和溜索,實施了主峰一線觀景設施、休閑設施建設和古寨元素的恢複,新辟了景區内旅遊回路,新建了大别山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易址重建了劉鄧大軍前方指揮部,新建了景區新大門、旅遊公路改造升級和生态停車場。

作為大别山紅色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堂寨景區巧妙地将紅色旅遊和生态旅遊結合起來,使“紅色大别山、綠色天堂寨”實至名歸,相得益彰。

天堂寨景區副總經理餘保華告訴記者,景區在天贶節當天上午呈現精彩的文藝演出,有歌伴舞《天贶節節歌》、舞蹈《天天甜甜》、歌舞說唱《古韻天堂寨》、書法表演等節目。

此外,景區領導還揭曉了4位天堂寨榮譽寨民:情系家鄉山水的軍旅作家徐貴祥,從大别山走出的慈善大使周森,天堂寨旅遊文化的開拓者史紅雨和天堂寨旅遊資源的發現者王治平。

随着景區旅遊開發力度和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天堂寨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也随之提高。入園遊客呈強勁增長态勢,2009年入園遊客達45.54萬人次,2010年入園遊客達60萬人次,年入園遊客量均呈強勁遞增态勢。

如今,天堂寨5A創建的号角已經吹響。在今後一段時間内,以打造旅遊名鎮為目标,堅持以“管理與開發并重,軟件與硬件齊抓”為原則,内強素質,外樹形象,采取更加靈活的營銷策略,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旅遊市場營銷體系,把天堂寨的牌子打出去,使旅遊市場熱起來,讓旅遊産品火起來。

請姑姑

“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曆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是保護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國的功臣,封相後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幹,晉國上下對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過生日的時候,總有無數的人給他拜壽送禮。就這樣狐偃慢慢地驕傲起來。時間一長,人們對他不滿了。但狐偃權高勢重,人們都對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兒親家是當時的功臣趙衰。他對狐偃的作為很反感,就直言相勸。但狐偃聽不進苦口良言,當衆責罵親家。趙衰年老體弱,不久因氣而死。他的兒子恨嶽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時說,六月初六一定趕回來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這個消息,決定六月初六大鬧壽筵,殺狐偃,報父仇。狐偃的女婿見到妻子。問她:“像我嶽父那樣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兒對父親的作為也很生氣,順口答道:“連我都恨他,還用說别人?”她丈夫就把計劃說出來。他妻子聽了,臉一紅一白,說:“我是你家的人,顧不得娘家了,你看着辦吧!”

從此以後,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她恨父親狂妄自大,對親家絕情。但轉念想起父親的好,親生女兒不能見死不救。她最後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訴母親丈夫的計劃。母親大驚,急忙連夜給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見妻子逃跑了,知道機密敗露,悶在家裡等狐偃來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親自來到親家府上,狐偃見了女婿就像沒事一樣,翁婿二人并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壽筵上,狐偃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來做事有錯。今天賢婿設計害我,雖然過于狠毒,但事沒辦成,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機,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并望賢婿看在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為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這件事情張揚出去,老百姓各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人們稱為“姑姑節”。

在陝北有“六月六,六月六,新麥子馍馍熬羊肉”的習俗。六月上旬正是麥收羊肥之時,緊張的收獲季節剛剛結束,為了歡慶豐收,接女兒回娘家,阖家團聚,享受天倫之樂,成了莊稼人的一件快事。

另外還有“六月初六,家家曬衣服”、“六月六,狗洗浴”等說法。農曆六月氣溫最高,人畜都易得病,因此漢族民間又乘此節日提倡人畜清潔衛生。

苗族“趕歌節”

在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舉行的趕歌節是湖南鳳凰、貴州松桃等地苗族的傳統節日。屆時,苗族青年男女身穿節日盛裝,彙集在歌場,盡情唱歌跳舞。

趕歌節曆史悠久,傳說種種。一種說法是,當地的苗族人民在封建統治下生活十分困苦,有一年六月初六與前來征糧的官兵進行了堅決鬥争,打退了官兵,保住了山寨。然而後來在大批官兵的圍攻下,苗族人遭到了殘酷殺害。以後,每逢這天,他們就聚集在一起,舉行歌會,緬懷英烈。

另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忠烈的愛情而興起的。賽歌是趕歌節的主要内容,而對歌是苗家人表達愛情、選擇情侶的主要方式。節日當天,小夥子們吹奏蘆笙、唢呐、笛子等樂器奔向歌場。姑娘們穿着繡滿名花、彩蝶,鑲着寬大花邊的衣服,佩帶閃光耀眼的銀飾,相伴來到歌場。以村寨為單位的集體對歌,各自找對手比賽,形式多樣,經過反複較量,最後産生“歌王”。歌王受到大家的愛戴。

瑤族“半年”

半年是瑤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舉行。

傳說很久以前,居住在山裡的瑤族成天忙于打獵種地,把祭祀神靈的事忘了,長年不燒一炷香火。八方神仙享不到祭牲,嗅不到香火,很不甘心,一齊到天上向玉帝告了瑤家一狀。玉帝聽說十分生氣,派了瘧神和痧神下人間作祟,但隻限一年,不能讓瑤家絕後。兩個瘟神來到瑤山,瘧疾、泥鳅痧、絞腸痧等瘟疫頓時在這裡橫行起來。瑤家吃盡了苦頭。五月的一天,兩個瘟神在石榴樹下閑聊,被盤家老大聽到了,得知兩個瘟神、要過了年才走。衆人十分着急,但很快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在六月初六土地公公過生日這天,瑤家像過年一樣大操大辦,殺雞殺鴨,宰豬宰羊,貼對子,放響炮,唱瑤歌,走親戚。兩個瘟神很奇怪,又在石榴樹下商量,卻被盤家老二聽到了,方知瘟神不見吃蘿蔔,不見下大雪,心中有疑。于是他們家家都煮了一大鍋葫蘆,故意到處喊娃子吃“蘿蔔”,又把石灰撒到田間、房頭。這才瞞哄過兩個瘟神,提前返回了天宮。人們才得以安康,而且半年的谷子成熟得格外飽滿。于是六月六過半年的習俗傳了下來。

每年的過節這天,瑤家都要撒石灰、放響炮、貼對子,以企盼人畜無災,五谷豐登。

藏族“響浪節”

響浪節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民的傳統節日,在農曆六月初四至十七舉行。“響浪”是藏語,意思是“在一個地方轉,求神保佑”。

節日時,藏族男女老少來到草原上和高山密林中,紮帳篷、宰牛羊、備香茶、設美酒,祝賀節日愉快。騎手們騎着駿馬、牦牛參加賽馬、賽牦牛、射箭和“大象拔河”等活動。青年男女在钹、鑼、唢呐樂曲聲中唱着熱情奔放的祝酒歌,跳起歡樂的鍋莊舞,演出藏戲。

滿族“蟲王節”

蟲王節是滿族傳統節日,農曆六月初六舉行。

節日當天,每家派出一個人到蟲王廟拜祭,人們殺豬宰羊,敬獻蟲王爺,祈求蟲王爺不生蟲災,讓莊稼有個好收成;留在家的人,翻箱倒櫃,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布依族“六月六”

六月六”又稱“敬盤古”、“過小年”,是布依族的盛大傳統節日,布依人在農曆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過“六月六”。有的地方六月十六或二十六過節,叫“六月場”或“六月橋”。

布依族人民于每年農曆六月六(盤古逝世日)這天,宰豬殺牛,包粽子供奉祖先。每逢六月六,布依族人民喜歡吃糯米飯和糯米粑,喝糯米酒,家家戶戶還要殺狗慶賀。

節日期間,婦女們背着裝滿粽子的籃子,串寨走鄉,探親訪友,青年男女身穿民族服裝,手提箫筒或二胡,口吹木葉,成群結隊來到廣場,舉行對歌、擲花包、趕表(戀愛方式)等活動。

有關節日的來源傳說不一。一種傳說是,在人類早期,布依族的始祖盤古善種水稻,并把種植水稻的技術傳授給當地百姓,後盤古與海龍王的女兒結為夫婦,并生一子名新橫。盤古在若幹年後的六月初六去世。人們為了紀念他傳授種植水稻技術,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舉行供奉活動。另一種傳說是,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六月初,興義縣大土豪劉三勾結龍廣的大地主劉四,對安龍布依族人民進行屠殺和掠奪,布依族人民經過英勇鬥争,終于在六月初六這一天獲得了勝利。為了紀念這次鬥争,布依族人民将這一天定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

瑤族“曬衣節”

曬衣節是廣西桂平盤瑤地區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農曆六月初六舉行。

節日當天,熱鬧非凡,清晨各家宰雞殺鴨開慶祝會,宴飲後,全家動員,有秩序地把棉被、衣服、鞋子、箱籠、櫃子等物拿到屋外曬坪上暴曬,曬上一兩個小時翻轉再曬,然後把衣物搬回廳堂涼一下,再放回原處。夕陽将落時,全寨人還要對着太陽招手,表示對它的感激。

土族“花兒會”

花兒會是甘肅、甯夏、青海等地的土族、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舉行,為期5天。

“花兒”是一種民歌,又稱“少年”。“花兒”的唱詞大多是即興編成,有對唱和獨唱兩種形式,内容豐富多彩。關于“花兒”,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有五個美麗的土族姐妹,各個都有一副銀鈴般清脆的歌喉。每當她們唱起“花兒”的時候,萬物都聽得着了迷。許多英俊的小夥子慕名前來與她們對唱,可是整整過了三天三夜,小夥子們相繼敗下陣來。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五朵彩雲從太陽升起的地方飄過來,帶走了五姐妹。後來人們說,五姐妹被封為“花兒仙子”,天天為玉帝唱“花兒”呢。為了紀念她們,人們便舉行了一年一度的“花兒會”。

“花兒會”期間,當地的土、回、東鄉、撒拉、保安各族人民,身穿具有特色的民族服裝前來趕會,而且還帶着帳篷、大餅。群衆絡繹不絕。會上,大家互相賽歌,以溝通心靈。很多藝術家慕名而至,采集生活素材,撰寫文章,進一步擴大了“花兒會”的影響,使其成為一個中外馳名的歌唱盛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