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

白蛇傳

民間愛情傳說
《白蛇傳》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四大漢族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初步定型于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于清代,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白蛇傳》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表達了人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贊美向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并以此故事為原型拍攝了多部影視劇作和動畫片。
    中文名:白蛇傳 外文名: 來源出處:《警世通言》 作者:馮夢龍 類型:民間傳說 年代:明末

故事内容

明末作品《警世通言》一書中最早記載了許仙、白娘子的愛情故事。相傳在南宋紹興年間,白素貞曆經千年修煉幻化了人形,随後她帶着侍女小青離開了杭州西湖,并在西湖便邂逅了許仙,倆人同船避雨時,許仙和白娘子互生情愫。

遂結為夫妻。婚後,經曆諸多是非,白娘子屢現怪異,許不能堪。鎮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贈許一缽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後,顯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魚。

法海遂攜缽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級寶塔,名曰雷峰,永鎮白、青于塔中。

衆僧買龛燒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臨去世時,亦有詩八句,留以警世,詩曰:

祖師度我出紅塵,鐵樹開花始見春。

化化輪回重化化,生生轉變再生生。

欲知有色還無色,須識無形卻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後世根據此傳說又添加了一些的情節,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衆的口味,得以流轉至今,内容大緻如下:在宋朝時的鎮江市。

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并嫁與他。

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将信将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将許仙吓死。

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将許仙救活。法海将許仙騙至金山寺并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

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内,鎮壓于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将母親救出,全家團聚。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相關考證

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故事,為雷峰塔平添了許多神秘和傷感。在查閱有關雷峰塔的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時,發現許仙這個傳說中的人物在明清小說中,均稱之為“許宣”,直到民國中期,才被“改名”為許仙。

據考,雷峰塔建造之時,尚無白蛇故事。吳越國降宋後,市井鄉野的說書藝人就一步步地衍化出這個傳奇故事。故事的梗概與現代的傳說基本一緻,唯獨這許仙被改了名。

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5卷收錄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最早較完備地記載白蛇傳奇故事的版本之一。

書中在介紹男主人公時說到:“話說宋高宗南渡,紹興年間,杭州臨安府過軍橋黑珠巷内,有一個宦家,姓李名仁。見做南廊閣子庫募事官,又與邵太尉管錢糧。家中妻子有一個兄弟許宣,排行小乙。”

這位“許宣”在書中又稱“小乙官人”,即是如今家喻戶曉的許仙。清代古吳墨浪子(生平事迹無考)輯的《雷峰怪迹》一文,文字更為凝練,但許宣許小乙的稱呼依然沒有變。

至民國中期,文學作品中的許宣開始成為許仙了。魯迅先生1924年發表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我的祖母曾經常常對我說,白蛇娘娘就被壓在這塔底下!

有個叫做許仙的人救了兩條蛇,一青一白,後來白蛇便化作女人來報恩,嫁給許仙了……”

建國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昆曲表演藝術家白雲生等都将《雷峰塔》、《白蛇與許仙》等劇目作為自己的代表作。

雷峰塔在元末失火後,便已隻存塔心。

明張岱撰的《西湖夢尋》中說到一則趣聞,大意如下:李長蘅在題畫時說,我的朋友曾聽子将講西湖上這兩座塔,“保俶(叔加人旁)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和尚。”

這個比喻我極為欣賞。後來我與朋友觀賞荷花時作了一首詩,當中有“雷峰倚天如醉翁”的句子,朋友見了跳起來說:“子将把雷峰比作老和尚不如您醉翁的比喻更得情态。”

當然,張岱本人也是才高八鬥之人,他在《雷峰塔》詩中幹脆活龍活現地寫道:“聞子狀雷峰,老僧挂偏裘,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時有熏風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拿着雷峰塔的舊照讀此詩句,不禁拍案叫絕。(完)

雷峰其實就是現在杭州的夕照山。根據宋淳(右加示旁)《臨安志》卷八收錄的《西湖勝迹》稱:“昔郡民雷就之所居,故名雷峰庵。”

明朝張岱在《西湖夢尋》中也說“宋有雷就者居之,故名雷峰。”但明《西湖遊覽志》卷三中又補充了一說,稱“雷峰者,南屏之支脈也。穹隆回映,舊名中峰,亦曰回峰,宋有道士徐立之居此,号回峰先生。”該書也引錄了雷峰因雷就居之而得名的說法。

不過“雷峰夕照”的真正出名,還得感謝梅妻鶴子的林和靜先生,他作了一首詩:“中峰一徑分,盤折上幽雲。夕照全村見,秋濤隔岸聞。”“雷峰夕照”之說不胫而走。

根據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記載,許仙與白娘子是到鎮江的碼頭邊開一家藥店後認識了金山寺的法海禅師的。由此,便将法海禅師扯進了這個傳說裡。

不過,馮夢龍筆下的法海似乎還是個“正面人物”,大有替天行道之意。可能是時代進步的緣故,今人印象中的法海則完全是個壞事幹絕的戲曲人物了。

記者以為,将金山寺與雷峰塔挂上鈎,不屬偶然。金山寺在鎮江西北部的金山上,始建于東晉時期,寺内殿宇樓台依山而建,向為我國佛教禅宗名寺。法海也據說确有其人。

借名人名地增加傳說的“真實性”,這是司空見慣的。但還有一點可能許多人沒有留意,曆史上鎮江與杭州的聯系是相當頻繁的。

此聯的大意是說,剛從四川雲霧迷漫的峽谷中飛渡而來,袖管上沾的巫峽雨水還沒有幹透,又要向海天深處的浙江杭州趕去了,行色匆匆,小舟還得趁早去趕浙江潮。對聯中的“海天深處”指的就是浙江杭州。

身處鎮江的古人為什麼獨将杭州寫上去呢?據了解,宋明時,長江沿岸走水路的人凡是去杭州的,莫不以鎮江為中轉點、歇腳站。

而當時以絲茶聞名的杭州已經盛極一時,各路商人争着要來。行商們本來就是民間說書藝人“兜售”的對象,把客人熟悉的事物拉進說書的内容裡,想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