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秋色歡樂節

佛山秋色歡樂節

傳統民俗節慶活動
佛山秋色歡樂節,曆史悠久,是承載着廣東佛山民間智慧的歡樂的漢族傳統民俗節慶活動。過去秋色多在秋收時節的晚上舉行,表現形式上分為燈色、車色、馬色、地色、水色、飄色、景色七大類。“佛山秋色歡樂節”延用曆史上佛山逢金秋時令出“秋色”的習俗,在每年秋季舉行,今年節期3天,節慶活動以“佛山秋色”的開放、包融、創新的文化内涵和歡樂喜慶的民俗風情為價值取向。[1]佛山秋色活動精彩紛呈,成為市民期待的民俗狂歡節。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名稱:佛山秋色歡樂節
  • 外文名稱:Foshan Autumn Festival
  • 節日活動:漢族傳統民俗節慶活動
  • 分類:燈色、車色、馬色、水色等

曆史淵源

興起與發展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西晉時代,在秋熟時節,人們用野生茭筍殼紮成小龍給孩童們耍以慶祝豐收,稱之為“孩童耍樂”,是佛山秋色最早期、最原始的形式。

明代正統十四年(1449年),相傳黃蕭養起義攻佛山,時值中秋,各鄉裡雜扮故事,徹夜金鼓震天,來犯者以為有備不敢攻,後傳為美事,從此定名為“秋色”,相沿成俗。

明清時代,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農業都十分繁榮,有“商務為天下最”、“全國四大聚”的美譽。集戲劇、音樂、舞蹈、雜技、美術工藝于一體的佛山秋色,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成為有廣泛的群衆性的漢族民間娛樂習俗。

鴉片戰争後,佛山經濟遭遇外侵内患而衰落。1938年10月,佛山淪陷,在日本侵略軍的摧殘下,30多萬人口的佛山,僅剩7萬多人,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秋色藝人或死于饑荒,或逃難外地,餘下不到二十人,佛山民間秋色習俗從此衰落。

建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佛山秋色藝術重獲新生。1956年春節,舉行了建國後首屆“佛山市秋色、剪紙、盆栽藝術觀賞會”,消失二十多年的佛山秋色藝術重放異彩。1956年5月4日,民間秋色工藝社成立,瀕臨失傳的佛山秋色藝術得到及時、全面的挖掘整理,傳統制作技藝後繼有人。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佛山秋色工藝品,遠銷國外20多個國家,對于提升佛山的知名度,樹立佛山曆史文化名城新形象作出積極的貢獻。

内容和組織

佛山秋色項目豐富,多彩多姿。秋色藝術含秋色工藝品和秋色表演藝術兩大類,按表現形式來劃分,分為燈色、車色、馬色、飄色、地色、水色、景色等七色;用秋色藝術品的工藝特點和藝術表演形式加以區分,秋色又分為紮作、砌作、針作、裱塑、雕批、音樂、舞蹈、戲劇、雜技、化裝表演等十大類。

以剔透玲珑的各種秋色燈出現于賽會的,稱之為"燈色";觀之為花車彩架,以男扮女裝表演故事人物者稱之為"車色";表演者以駿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人物者稱之為"馬色";表演以水的意境的各種舞蹈或故事,如舞龍、彩蓮船、陸地行舟、旱地扒龍船、紫洞花艇等謂之"水色";以"飄"或"挑"的高空技藝扮演故事的謂之"飄色";以步行化裝表演雜劇、活報劇者稱之為"地色";以反映自然景物或社會生活的各種秋色工藝品,如蔬果、魚類、食品、花卉盆景、器皿古玩、石山、人物等像生藝術品謂之"景色"。

豐富的佛山秋色内涵随着曆史的發展而不斷創新、豐富,清代已發展至成熟階段,是佛山獨具特色的大型綜合性群衆歡慶豐收的節令文化娛樂習俗活動。佛山秋色賽會曆來都是群衆自發組織,沒有官方參與,由居民推舉熱心人士成立"某某鋪秋色籌備處"負責操辦。秋色巡遊的項目次序分為14項:

1、信号燈:由白、紅、綠三色織明紗燈籠組成。

2、開路隊::由松光火把、竹織大燈籠、唢呐吹打組成。

3、飛報馬:頭戴雞尾女帥盔、左手按劍、提三角令旗、扮裝的女右将軍,騎在駿馬上,負責聯絡報信。

4、頭牌燈色:包括彩紮大型頭牌燈、帥旗、幡旗、羅傘、禦扇等。

5、燈色:包括彩紮走馬燈、魚燈、鳥獸燈、各類形狀的宮燈、瓜果燈、針口燈、以及用刨柴花、燈草、魚鱗、稻草、通草、各色豆子等,出奇制勝、随手拈來的廢料或普通的農産品作原料,精心制作的秋色特藝燈。

6、車色:民間稱"車心",以紮作工藝做成故事所需的樓閣或庭園式的長方形車架,綴上彩燈,表演者身立"車"中,以男扮女裝扮演女性戲劇人物故事,如《昭君出塞》、《惜春作畫》等。

7、擔頭秋色展示以假亂真的像生秋色工藝品,如嶺南瓜果、水産魚蝦蟹等等。表演者肩挑步行,沿途叫賣,惟妙惟肖。

8、馬色:與飛報馬不同,表演者必須男扮女裝,騎上紙馬扮演故事人物,如《花木蘭從軍》、《穆桂英挂帥》等。

9、台面秋色:用台面展示各類像生盆景石山、古玩器皿以及花卉等,如桃花、吊鐘、木棉、牡丹菊花、粵菜點心等等像生秋色工藝品,擔頭秋色和台面秋色均以以假亂真為标準。

10、水色:包括舞草龍、彩龍、三節木龍、陸地行舟、采蓮船、艇仔粥、臘味船等等,全部道具均是紮作、雕批工藝品,以及音樂舞蹈的表演,鑼鼓铿锵,載歌載舞,引人入勝。

11、鑼鼓櫃:是出秋色的傳統音樂項目,邊遊行邊演奏牌子曲和小曲,如《八仙賀壽》、《天姬送子》、《得勝令》等全套或唱段。

12、十番飛钹表演:飛钹表演如彩蝶飛舞,生動熱烈。

13、地色:主要是扮演故事和笑談雜劇,是佛山出秋色的最古老的傳統形式之一。扮演地方曆史故事《瀾石喜迎狀元郎》、現代題材故事《吳勤智取普君圩》、笑談雜劇《新嫁娘上轎》、《爛賭仔自歎》等。

14、醒獅、大頭佛:是出秋色必不可少的項目,作為秋色隊伍的随尾壓陣,使賽會以高昂歡樂的氣氛貫徹始終。

秋色巡遊隊伍長達數裡,火樹銀花,目不暇接,觀者如潮,徹夜歡騰,形成萬衆參與的文化盛會。秋色賽會期間,觀衆人人可當裁判,對自己喜愛的工藝品或表演項目給予投标獎勵。賽會巡遊結束後,由籌備處派人沿途收标。得标多的獲獎項目需于賽會後第二天集中祖廟門前展示讓群衆公開評議,以示公正,俗稱"曬标"。

清至民國時間,秋色賽會除了在佛山鎮内舉行外,佛山周邊鎮鄉如石灣、瀾石、深村、張槎、平洲、雷崗、疊滘、官窯、松崗等地都舉行過秋色賽會。

繼承與創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秋色藝術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50年來,多次舉辦大型秋色賽會、秋色藝術展覽、秋色大巡遊等影響深遠的活動,先後到廣州、北京、天津、上海、武漢等地展出,所到之處,觀衆對精奇巧妙的漢族傳統藝術贊歎不巳,北京電影制片廠曾拍制了《佛山秋色》紀錄片,在全國各地播放介紹。

2000年千禧年來臨之際,市政府舉辦了佛山秋色歡樂節,是建國以來佛山市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曆史名城·世紀豪情、喜迎2000年佛山秋色大巡遊"盛會。此次民俗文化盛會,既把佛山市人民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迎接澳門回歸和歡慶新世紀到來的系列活動推上了高潮,也将改革開放十多年來蓬勃發展的文化藝術事業推上了新台階。在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了傳統秋色的"七色",曆史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将古老的漢族民俗活動發展成為佛山人民迎接新世紀的盛大慶典,充分體現佛山人民滿懷豪情邁向新世紀的精神風貌,起到鼓舞群衆,振奮精神的作用。

佛山的秋色工藝品,先後赴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韓國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台灣、香港、澳門舉辦展覽,或為他們制作大型的彩龍或燈式。1987年至2008年,曾先後17次到台灣舉辦燈色展覽,從傳統文化的方面,展示了曆史悠久的中華民族文化和佛山曆史文化名城的風貌,為海峽兩岸的傳統藝術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作出貢獻。

佛山秋色表演藝術,也曾先後到新加坡、加拿大、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羅馬尼亞、澳大利亞、韓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交流演出。《金龍飛舞》、《快樂的小金钹》、《采蓮船》、《傘燈喜迎春》等一批秋色歌舞節目,應邀參加香港文化中心開幕、荃灣藝術節,在土耳其舉辦的第14屆國際兒童聯歡節演出備受贊揚,被譽為"嶺南民俗的一朵奇葩"。

佛山曆來有盛世出秋色的習俗,為秋色藝術的傳承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的存在,又使秋色藝術的傳承發展有了穩定的基礎。佛山秋色老一輩的藝人多已辭世,秋色藝術的傳承人何信,仍堅持從事秋色工藝創作和授徒傳藝,經8載傳藝,4位徒弟已基本掌握秋色像生工藝品制作技藝。

藝術特色

秋色藝術材質随意,通過随手可得的材料,直率地表達了鄉情的美意。秋色藝術制作精巧,以假亂真,絕不妖媚,粗不劣陋,土不平庸,其風淳厚,其藝高超,其情真切,其景熱烈,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充分表現秋色藝術平民情趣的鄉情美,反樸歸真的自然美,形神兼備的裝飾美,随意材質的樸素美,演遊結合的動态美的藝術特色。

具有強烈地方特色和濃郁鄉土風情的佛山秋色,是佛山經濟、文化、民俗活動的藝術化展示,也是曆史上作為手工業名鎮和現代崛起的明星城市特有的鄉情的物化和形象化,是勞動者的贊歌、時代的鏡面,折射出佛山人對生活的感受。在缤紛的秋色中,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開發的曆史,一個工商名鎮崛起的軌迹,可以領略到佛山人的氣質和佛山特有的風貌。

項目亮點

七色介紹

燈色

佛山燈色,品類豐富,材料獨特,造工精巧,剔透玲珑,華麗奪目。燈的種類有傳統明紗燈、秋色特藝燈、仿古燈、雕刻燈、竹織燈籠、剪紙彩燈、大型組燈等。其形狀有頭牌燈、宮燈、羅傘、魚燈、雀鳥燈、獸類燈、龍燈、花果燈、人物燈……等等。燈色中最輝煌的要算是頭牌燈,燈形似牌樓,燈高數米,層次分明,大燈中吊挂小燈,配以麒麟、鳳凰、彩龍、寶塔、串花、珠飾,前後燈屏繪畫詩畫名句,火樹銀花、璀璨奪目。燈色中最精妙的要數特藝燈,有以刨花通草編的、燈芯稻草砌的、魚鱗豆子粘的、鐵針刺的,用料奇妙,工藝精巧,觀賞千姿百态、五彩缤紛的燈色,給人以美的享受。

​​水色

"水色",以水為意境,溶紮作藝術、化裝表演、音樂舞蹈于一體。有舞龍、"彩蓮船"、"艇仔粥"、"紫洞花舫"、"陸地行舟",以及水族動物化妝表演等等。

秋色藝術的水色多彩多姿,表現水族靈聖動物——龍,就有金龍、銀龍、火龍、三節飛龍、單車花龍、薄膜龍、塑花龍、塑草龍八款,各具特色。以紮作和表演結合,表演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的"陸地行舟"。紮作工藝精湛的紫洞花艇上,吊挂着魚肉、醞紮豬蹄、尤魚、生蔥等秋色工藝品,使人真假難辨。小巧玲珑的蓮船上的采蓮姑娘,唱着彩蓮歌泛舟于碧波蕩漾、荷香千裡的蓮塘上,好一派愉快、歡樂的勞動生活的情景。​n

車色

秋色中的車色,又叫"車心",是紮作藝術與化裝表演巧妙的結合。秋色藝人以竹芴紮成花車、轎子、庭園,繪上詩畫圖案,配以彩燈臘盞,精巧華麗,中間留一空洞僅可容身一人立洞中緩步而行,以英俊男子扮演各種曆史人物故事,如"孔雀公主"、"惜春作畫"、"華山聖母"等等。婀娜多姿,豔麗動人。​n

地色

地色,亦稱"地套",指出秋景時表演的雜劇、化裝表演和音樂舞蹈。多以反映社會現實為主題,編成故事,或熱情讴歌,或無情鞭撻,題材廣泛,内容豐富。通過演員的滑稽動作,诙諧的語言,有聲有色的表演,淋漓盡緻,發人深省,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和現實性。​n

馬色

秋色中的馬色,可分為"飛報馬"和"色馬"兩種。傳統秋色賽會的飛報馬,以壯漢扮演女将,自穿女大扣,被插令旗,乘座精悍良馬,威風凜凜,走在遊行隊伍前部,起着"報信"作用,其意義在于加強秋色賽會氣氛,故又特稱為"馬務"。

"色馬"則是秋色遊行節目之一,題材不限,表現的人物可以是古裝或時裝。龍年秋色中的"色馬",是縱馬遊旅祖國河山的一對情侶,表現人民群衆幸福愉快的生活情景。​n

飄色

飄色,亦稱"挑色",是佛山秋色中的一朵奇葩。顧名思義,其意在"飄"或"挑",形式獨特,既"險"又"玄"。表演者在數米之上表演各種故事人物,而觀者竟無從看出演員站于何物。

秋色中的飄色"福壽延年",花叢之中一位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女,彩袖輕舒,一手托着個金盤子,盤上有仙鶴立于盤間,細長的鶴嘴上竟又有位仙童,金雞獨立地站着,手搖紅蝙蝠,飄飄渺渺,其驚險奇妙之處,使人深感驚異。​n

景色

大體包括像生藝術和仿古藝術,其藝術品豐富多彩,變現以無限的想像力、與巧奪天工的技能,主要有紙塑、臘制、雕批、粘砌等幾大類。制作的材料更是秋色藝人信手拈來,制作各種花卉、動物、瓜果、器皿、佳肴食物,以至天上人間的自然景色,無不惟妙惟肖,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理想。

秋色"景色"中的花卉,如姹紫嫣紅的百花園的縮影,那搖弋多姿的吊鐘,嬌豔欲滴的桃花,豔麗可愛的牡丹,傲骨淩霜的菊花,優雅芬芳的蘭花,琳琅滿目,繁花似錦。此外,冬瓜雕刻的"采蓮船",南瓜雕刻的寶鼎如意燈、泡沫雕的"佛山新貌",以及躍躍欲活的海鮮,使人垂涎欲滴的佳肴美酒……,撲朔迷你,令人神往。​n

工藝品展示

佛山秋色以構思巧妙,用料奇特,工精藝絕,以假亂真而著稱,可用新奇妙肖四字概括,它的彩紮工藝、粘砌工藝、紙塑工藝、香膠塑工藝、針刺工藝、雕批工藝、泥塑工藝無一體現了這些特點。

漢族民間紮作工藝是指用竹篾或鐵絲為主要原料,用紗紙或絲綢扪制的藝術造型工藝。秋色的彩燈工藝主要分為竹織燈、紗燈、彩燈、魚燈與秋色特藝燈等五種。以秋色特藝燈最精緻,魚燈最具水鄉風情,頭牌燈最有氣勢。彩紮燈色輝煌奪目,五彩缤紛,秋色出遊時,鬥麗争豔,各顯其技,謂之"鬥燈式"。

粘砌工藝

秋色粘砌工藝的主要特點是巧妙選材,獨特的構圖和精絕的技藝。用于粘砌秋色藝術品的材料大多是廢物利用,藝人巧妙地運用材料本來的色澤、紋理、形狀、質感、可塑程度等特點,以芝麻、刨口柴、谷殼、魚鱗、燈芯、通草、稻草、明瓦、豆子、瓜仁、朽木、蠶繭等作材料,精心設計,巧手粘砌成精美的秋色藝術品。形狀有寶塔、寶鼎、人物、龍船、花籃、宮燈、羅傘等、圖案有金錢、萬字、如意、壽字、梅花、牡丹花等。還可粘砌出一套套故事人物,細緻精巧,工藝精美,真正是"化腐朽為神奇"的秋色藝術品(郭沫若當年來佛山參觀秋色工藝品時的題句)。

紙塑工藝

紙塑秋色品題材廣泛,有仿陶和像生兩種。夏彜商鼎、名窯陶瓷、人物蔬果,包羅萬象、應有盡有,雖用紙塑工藝制成,無不仿如真品。作者首先要創作或挑選現成的實物為底模,選透水性好的紙用清水濕透,逐張貼在泥胚外表,把整個泥胚鋪勻,俗稱"打水底",然後用舊紙塗糊,逐層貼上,厚至三、四毫米,待紙樸層幹透後,将紙樸部分剝開,取出紙模,再樸紙粘合破口,用沙紙精心擦滑,塗上調好顔色的油料,一件仿陶或像生的紙樸秋色藝術品便可告完成。

蠟塑工藝

除用蠟塑法制作花卉外,主要是仿制玉器、鱗蚧、動物和食品。與蠟塑工藝相似的還有用涼粉塑塘虱魚,也是真假難辨的像生秋色工藝品。

雕批工藝

雕批工藝運用于秋色藝術品是佛山秋色獨有的特色,藝人就地取材,選取農産品茨葛、瓜果之類作原材料,如冬瓜、南瓜、木瓜等。以精巧的雕批工藝制作出形态各異、品類豐富的秋色藝術品,種類極多,包括燈色、花卉、食品、動物等等。燈色雕批是選取成熟的南瓜、冬瓜、半熟的木瓜、黃透的柚子,充分運用瓜形設計燈的形狀,并繪上精美的圖案、風景或人物,然後按圖用刻刀着意雕刻瓜皮,然後去瓜瓤,内裝數盞亮燈,透過燈光,精緻的雕刻工藝雕成的采蓮船,華麗美觀,使觀衆歎為觀止。

果品雕批一般選用甘薯、芋頭、沙葛等根塊類農産品作原料,雕批桔子、荔枝;蜜桃、楊桃等等,無不惟妙惟肖。花卉雕批以雕批工藝制作的花卉秋色藝術品難度較大,而效果尤佳。較多的是以蘿蔔雕批菊花為上品。此外,還有食品雕批、魚類雕批等,都是真假難辨的秋色工藝品。

針刺工藝

針刺工藝以針口燈為代表。選原色硬紙,繪畫山水、人物花卉、名人詩句,按所設計的燈型,每一立面一畫,用大小不同的鐵針在蠟闆上按圖刺畫。講究針路勻滑整齊,針孔之間疏密适度有序。針刺工藝完成後,用折疊法按所設計的燈形折成多款針口燈色。點燈于其中,透過針孔,映透出美麗的圖畫。工藝精巧奇妙,富于欣賞性,當年國家副主董必武稱之為"萬針燈"。

泥塑工藝

泥塑秋色藝術品有動物像生和植物像生兩大類。用泥作原料,塑各種動物、瓜果,如泥塑猴子山,用泡沫塑料蘸泥漿仿制奇峰峭壁的石山,石山上用泥塑法塑出衆多隻形态各異的小猴子,活靈活現,比動物園裡的猴子山還要有趣。

特色項目

秋色中的音樂部分包括"吹打"、"十番"、"鑼鼓櫃"三種形式,都是流行于佛山的民間音樂,在秋色出遊時演奏铿锵歡快的曲調,以增加熱鬧的氣氛,故有"絲竹沿街按節歌"之句。佛山十番還有"飛钹"的獨特技藝,表演者以數尺繩子系着小钹,雙手耍動繩子,使兩钹擦擊發音。技法多變,如金蝶飛舞,閃電流星,民間有"無十番不算秋色"之說。

鑼鼓櫃是流傳于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群衆性音樂活動的形式,雕龍繪鳳的飛檐四柱亭子式的木櫃,懸吊大鑼,後部置放沙鼓、戰鼓、木魚等敲擊樂器,表演時以四人共擡,擊鑼手及鼓樂手在櫃旁各司其技,邊走邊敲擊,大钹與唢呐、大笛、蕭管、月琴、二胡、二弦、三弦等絲竹随後,藝人徐步吹奏,以大小唢呐模仿粵劇生、旦之闆腔,其餘樂器伴奏,表現特定的戲劇場面或演奏牌子曲,如《六國大封相》、《八仙賀壽》全套,《得勝會》、《大開門》等牌子曲,铿锵悅耳,獨具地方特色。

秋色的舞蹈包括舞龍、舞獅、舞大頭佛、舞麒麟、以及歌舞表演等。佛山民間舞龍活動有悠久的曆史,早期舞草龍,以稻草或野生水仙花紮成數尺長的草龍在龍身上遍插點燃的香火,于晚間在田基上作娛樂慶豐收。清代以後,民間舞龍有金龍、紗龍、彩龍、三節木龍等,有"無龍不成秋色"之說。舞獅子、大頭佛表演是佛山秋色随行助興的歌舞表演節目,不參加比賽。由各鋪的武館負責表演,發起鋪的獅隊随尾押陣,既保證出遊隊伍的始終,又使賽會以熱烈高昂、生動活潑的氣氛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