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有心,襄王無夢

神女有心,襄王無夢

辭賦典故
按其典故由來,應作“襄王有夢,神女無心”。故事出自戰國·楚·宋玉《神女賦》,說的是楚襄王夢中苦苦追求神女,卻被神女拒絕的故事。神女為了忠貞于逝去的先王,而以禮自持,理性戰勝情欲,“歡情未接,将辭而去”,所以襄王雖有夢,而神女卻沒那個心思。神女雖然被襄王夢見,卻打消了襄王的非分之想。另有一說“神女有心”是對楚懷王(先王),而非襄王,是以,襄王的夢裡自然就追不到神女。巫山神女為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相傳為上古炎帝之女,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陽。楚襄王為中國曆史人物,戰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298-前263在位。
  • 中文名:襄王有夢,神女無心
  • 外文名:
  • 别名:
  • 主要人物:楚襄王
  • 相關:《神女賦》
  • 比喻:單相思,猶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 作者:宋玉
  • 語言:中文

神女故事

巫山神女與楚王的故事出自戰國·楚·宋玉的《高唐賦》與《神女賦》。

在《高唐賦》中宋玉向楚襄王講述巫山神女:“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寝,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号曰朝雲。”

聽此故事後,楚襄王命宋玉作《高唐賦》,《高唐賦》末尾寫到楚襄王如果想要見到神女,必先行齋戒之禮。(“王将欲往見,必先齋戒。”)

在《神女賦》中宋玉就寫楚襄王夢與神女相遇:“其夜王寝,果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王異之。”其後,楚襄王因這位神女幾乎走火入魔:“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紛紛擾擾,未知何意?目色仿佛,乍若有記:見一婦人,狀甚奇異。寐而夢之,寤不自識;罔兮不樂,怅然失志。”

然而,在《神女賦》中,神女貞亮清潔,意态高遠,以禮自持,凜然難犯。“歡情未接,将辭而去”,楚襄王的求愛遭到了神女的拒絕。襄王“惆怅垂涕,求之至曙”,傷感失意之下淚流不止,苦苦等待直到天明。

正是因為神女拒絕了襄王,才有“襄王有意(夢),神女無心”這句話!

民間傳說

巫山神女是西王母的女兒,名叫瑤姬。和十二個姐妹一起在巫山一帶幫助大禹治水,後來化作十二座奇秀絕美的峰巒聳立在巫峽兩岸。瑤姬是十二仙女的傑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個迎來朝霞,便赢得了“望霞峰”亦即神女峰的美名。把人類戰勝自然災害的功勞記在神仙的名下或者以神仙相助來表明人類行動的天經地義這是合乎世俗民衆的願望的。

相關資料

上古時代的女神,幾乎都出自名門望族,這是中國神譜的一個重大特征。《高唐賦》注說她是炎帝的第三個女兒,名叫瑤姬,《太平廣記》則說她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瑤姬尚未出嫁就夭折了,葬身于巫山南坡,被稱為巫山之女,生前沒有任何驚天動地的事迹,卻洋溢着罕見的情色光輝。《山海經》還把她叫做“女屍”,這并非指她的死亡之身,而是指一種職業名稱,即代神受祭的女巫。

在一個以生殖力為标記的母系氏族社會,淫蕩就是最高的美德。“瑤姬”,是女巫、催情草及其媚術的三位一體,她的使命,就是用藥草和儀式來制造情色的氛圍,為部落男女的交構、生殖和繁衍做出安排。在她身上,疊印着楚民族祖先女神的模糊原型。

代詞人陸遊無法壓抑對巫山神女的好奇,曾經專程前往奉節憑吊。他在旅遊随筆《入蜀記》裡寫道,民間将巫峽十二峰中最纖麗奇峭的一座命名為神女峰,從前,這裡每逢八月十五月圓的時候,就有音樂聲在峰頂盤旋,引發一片遙相呼應的猿聲,直到次日清晨才慢慢終止。陸遊登山的那天,天空萬裡無雲,隻有神女峰頂出現了幾片白雲,猶如鳳鶴在上面起舞徘徊,久久不散。陸遊為此深感驚異,以為那是一種小小的奇迹。但他并沒有意識到,在所有這些奇妙的地理景象背後,镌刻着遠古風俗的不朽生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