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跳高

女子跳高

運動項目
女子跳高,是田徑運動的田賽項目之一。是一種由有節奏的助跑、單腳起跳、越過橫杆落地等動作組成,以越過橫杆上緣的高度來計算成績的比賽項目。跳高,田徑運動跳躍項目之一。又稱急行跳高。由有節奏的助跑、單腳起跳、騰空過杆與落地等動作組成,以其最後成功地越過橫杆上緣的高度計算成績并以此判定名次。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女子跳高 起源:1864年 分類:田徑運動 何時加入奧運會:1896年

簡介

過竿技術有跨越式、剪式(亦稱“東方式”)、滾式、俯卧式和背越式等。跳高運動最初起源于英國,是從體操項目中派生出來的。1864年,英國首先将跳高列入田賽比賽項目,英國人柯奈用跨越式(最原始、最簡單的跳高姿勢)跳過了1.70米的高度。男子跳高于1896年首屆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女子跳高于1928年開始正式列入奧運會項目。剪式跳高起源于美國。

跳高運動在19世紀60年代在歐美地區開始普及,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列為比賽項目。過杆技術有跨越式、剪式、滾式、俯卧式、背越式等。由于技術類型不同,運動員在完成助跑、起跳、過杆、落地的各動作方法上各有差異。助跑使人體産生向前的速度,增加起跳時的支撐反作用力和加快起跳動作。

背越式跳高采用的是弧線助跑,距離長,速度快,動作自然。其他姿勢一般都采用直線助跑,距離短,速度較慢,身體重心低。起跳是人體在助跑後,迅速轉變運動方向向上騰起,為過杆做好準備。背越式、跨越式、剪式跳高起跳時,起跳腿是在遠離橫杆一側起跳。

俯卧式和滾式跳高時,起跳腿是在近于橫杆一側起跳。背越式為曲腿擺動,其他姿勢一般為直腿擺動。背越式過杆時,身體由側對橫杆轉向背對橫杆,然後以手臂、頭、肩順序過杆;髋部在杆上充分伸展成背卧和反弓姿勢。身體過杆後,收腹舉腿,用背部落在海綿包上。俯卧式過杆時,擺動腿先擺過杆,身體在杆上沿縱軸翻轉成俯卧姿勢,随即轉頭潛肩,起跳腿後伸外翻,最後落地。

過杆動作分為“平翻式”和“潛入式”兩種。背越式、俯卧式姿勢因過杆時人體重心離杆較低,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是較優越的過杆方式。而背越式又較俯卧式易于掌握。跳高作為一種遊戲活動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

在古代日爾曼人中曾盛行過跳躍橫排馬匹的比賽,非洲的圖西人還曾有過利用厚木頭的跳闆或石頭踏跳進行的跳高遊戲。跳高作為比賽項目始于愛爾蘭和蘇格蘭。1800年,跳高以列為蘇格蘭運動會的比賽項目。19世紀60年代以後跳高在歐洲和美洲開始普及。在這以後,随着運動員的速度力量素質的不斷改進和提高,跳高成績也在不斷地提高和發展。

技術特點

多數專家和教練員認為背越式與俯卧式這兩種方法都比較先進,主要是根據運動員的個人特點來決定他采用什麼姿勢合适。越來越多的運動員不願學俯卧式,原因之一是背越式技術比俯卧式簡單,比較容易掌握,而且各種類型的運動員都可以跳。即使運動員的腿不很長,或者擺動腿的柔韌性較差,隻要腿部力量大,有一定的爆發力,便能用“背越式”跳過很高的高度。

美國運動員F.雅各布斯身高1.73米,用背越式跳過2.32米,超過身高59厘米。但是蘇聯運動員В.亞申科創造2.34米的室外跳高世界紀錄和2.35米的室内跳高紀錄,1976年奧運會冠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女跳高運動員R.阿克曼在1977年成為第1個達到2米的女運動員,并獲得冠軍稱号,他們卻都是跳俯卧式的。雖然采用俯卧式的運動員越來越少,但是這種姿勢所達到的成績是很高的。

俯卧式技術

可分為3個部分:助跑、起跳、過竿與落地。運動員助跑的角度一般為30°~50°。大部分運動員助跑距離比背越式短,常用6~9步直線助跑。

為了更好地準備起跳,運動員在助跑最後4步降低身體重心,同時用腳跟落地,步長較大,步頻比背越式慢。助跑的倒數第2步和“邁步”是俯卧式跳高助跑中的關鍵,運動員在倒數第2步身體重心降到最低的位置,邁步時特别強調向前送骨盆,髋關節向前的速度明顯地超過胸部向前的速度。邁步時骨盆超過胸部是俯卧式技術的一個特點。俯卧式跳高在邁步時靠近橫竿的是起跳腿。

起跳時要注意直腿擺動(也有少數運動員彎腿擺動),兩臂向上擺起,全身向上挺,起跳方向應朝向橫竿中央。起跳後運動員做越過橫竿動作,身體與橫竿平行,同時上體向起跳腿方向轉體。

過竿時,全身沿身體縱軸旋轉,同時起跳腿向胸部收腿,但大腿不能太靠近胸部,小腿收成90°時立即翻腿,大腿應向外側翻轉,因此髋關節需要很好的柔韌性。在一般情況下,運動員容易在這時碰掉橫竿。全身越過橫竿後,準備落地,落地時可單手撐地,也可雙手撐地,或手和擺動腿同時落地,繼而全身側身着地。

俯卧式跳高運動員也有采用弧線助跑的,利用弧線助跑的圓周運動慣性作用更快過竿。但是有人認為直線助跑更好,因為:①步點可以跑得很準;②更易發揮速度。俯卧式跳高對力量、專項力量、大肌肉力量比背越式要求更高。由于運動員過竿是全身同時過竿。

因此起跳時擺動腿的擺動動作比背越式大得多,過竿時間比背越式短,所以俯卧式跳法對于速度素質稍差而力量、柔韌性、爆發力好的運動員較為合适。

背越式技術

也可分為4個部分:助跑、起跳、過竿和落地。背越式助跑距離9~12步,有的甚至更長,先跑直線,最後4~5步跑弧線,要求運動員速度快,跑得自然,類似短跑運動員的跑法。助跑最後4步不降低身體重心,在倒數第2步時才采用腳跟着地。邁步時也要向前送髋,但幅度要比俯卧式小,類似跳遠運動員起跳的動作。

起跳與俯卧式不同,跳背越式的運動員要充分地發揮助跑的水平速度,起跳時要發揮起跳爆發力,擺動腿彎腿擺動。

一般說來,起跳點的距離要離橫竿遠些,從起跳點到落地點之間的距離也要遠些。背越式起跳最大的特點是必須做旋轉動作。起跳腿是離橫竿遠的腿,起跳時擺動腿向上向外擺,以使運動員向助跑開始方向做旋轉動作。起跳後,轉為背向橫竿。背越式的過竿動作與俯卧式不同,運動員身體橫在竿上,身體各部分依次過竿。過竿時挺腹,全身在竿上處于弧形狀态,頭部、肩部、胸部在竿後急劇下壓,當身體重心達到最高點時,大腿向下并挺胸挺腹,以便順利越過橫竿。

運動員臀部過竿後,開始落地。為避免小腿打落橫竿,運動員收腹、低頭、使大腿很快離開橫竿,小腿向上伸直。落地的順序:肩部—兩臂—背部—腰部。值得提出的是背越式助跑的跑法,目前有的運動員直到最後一步時身體重心仍較高,這适合于體重輕,速度、彈跳力好,送髋、邁步速度快,體型較瘦的運動員。如意大利女子跳高運動員S.西梅奧妮,美國男子跳高運動員D.斯通斯等。

另一種助跑方式與俯卧式助跑近似,在助跑的最後4~5步明顯地降低身體重心,跑動時步幅大,頻率不如上述方式快,這适合于一般力量大、速度不特别快的運動員,如波蘭男子跳高運動員J.弗曉瓦和中國女運動員鄭達真。

奧運相關新聞

在東京奧運會田徑女子跳高決賽,俄羅斯奧運隊拉錫茨肯涅·瑪麗娅獲得金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