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監測

海洋環境監測

保護環境技術手段
海洋環境監測包括海洋水文氣象觀測、海洋環境保護監測和海洋環境預報環境标準(environmentalstandards)是為了保護人群健康,防治環境污促使生态良性循環,合理利用資源,促進經濟發展,依據環境保護法和有關政策,對有關環境的各項工作所做的規定。
    中文名:海洋環境監測 外文名: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所屬學科: 項目所屬:國家海洋局 作 用:海洋生态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監測體系

全國已形成國家、省、市、縣4級環境監測網絡,共有專業、行業監測站4800多個,其中環保系統2200多個監測站,行業監測站2600多個。開展海洋環境監測的300多個,主要隸屬于國家海洋局、海軍、地方省市。

國家海洋局新組建了全國立體海洋監測網。該網是利用衛星、飛機船最近舶、浮标(包括錨定浮、 ARGO浮标、漂流浮标)、岸基監測站平志願團等手段構成的海洋監測立體監測系統。任務是對我國管轄的全部海域時性監測監視。該系統再近岸、近海、遠海和遠海監測區域以及主要海洋功能區,全面開展海洋環境質量和海洋生态監測,并對海洋赤潮、風暴潮、海上巨浪、海冰以及海上溢油等海洋環境問題進行監測監視。

監測内容

海洋環境要素監測

水文要素監測主要有:水深、水溫、鹽度、海流、波浪、水色、透明度、海冰、海發光等觀測。

海洋化學要素監測

主要為溶解氧、總堿度、活性矽酸鹽、活性磷酸鹽、硝酸鹽、亞硝酸鹽、總磷、總氮、總碳。

海洋污染物的監測

包括: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監測、海水增養殖區監測、海洋傾倒區監測、海洋大氣監測、海洋溢油的監測。

工作範圍

國家海洋局辦公室在《關于印發〈2013年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任務〉的通知》上,對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海洋廳(局),國家海洋局北海、東海、南海分局,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提出要求:要進一步推進實時在線監測工作,建立在線監測技術體系,創新和集成海洋環境監測技術,優化現有監測技術,充分挖掘在線監測技術潛力,實現多種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提高監測工作效能;要進一步強化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工作,建立健全質量管理制度和質量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質量控制技術手段,切實保障監測數據信息質量。

2013年沿海各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将對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水、海洋沉積物、二氧化碳、海洋大氣進行重點監測,重點關注渤海大氣污染物沉降通量的空間分布。同時,将加強針對釣魚島、三沙海域的海水、沉積物、海洋生物多樣性狀況實施監測,監測頻率不少于每年2次。

2013年将做好海洋環境災害及突發海洋污染事件監測、環境風險評估和海洋環境風險區劃工作。重點對海洋溢油、危險化學品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赤潮(綠潮)災害、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重點岸段海岸侵蝕進行監測,并繼續對蓬萊19-3溢油事故、大連油污染事件進行跟蹤監測。

2013年做好海洋傾倒區、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區、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海洋自然/特别保護區、海洋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陸源污染物排海的監測工作。加強陸源入海排污口及鄰近海域、入海江河、海洋垃圾的監測,掌握我國主要陸源入海排污口入海排污狀況以及對鄰近海域海洋環境的變化和影響,為監督陸源污染物排海提供技術支撐。

2013年将開展對海水浴場、濱海旅遊度假區、海水增養殖區監測,做好北戴河海域海洋環境監測預警保障工作。圍繞北戴河海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做好海洋環境監測預警保障工作,及時掌握、科學評價北戴河及周邊海域環境狀況,切實維護海洋生态健康,保障北戴河浴場環境安全。

應用領域

2014年6月,由國家海洋局生态環境保護司組織實施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2014年第一航次順利返航。本航次除完成既定監測任務外,還首次在部分站位現場檢出了日本福島核事故特征核素——铯134。

本航次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牽頭實施,使用中國水産科學院南海水産研究所“南鋒”号監測船,曆時27天,總航程5500餘海裡,完成站位53個,采集125公斤海洋生物樣品,布放5個漂流浮标,完成2013年第一航次投放的核監測潛标系統回收。此外,監測人員還利用自主研發的多核素富集設備完成了61個表層海水樣品的監測,獲得了較好的數據,進一步測試了設備的性能,為現場多核素富集檢測設備定性打下基礎

措施

民建省委提出,應盡快啟動建立海洋生态補償賠償制度,最大限度減輕各類工程對漁業資源與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對發生海洋污染事故、違法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等行為導緻海洋生态損害的,以及實施海洋工程、海岸工程建設和海洋傾廢等導緻海洋生态環境改變的,應當繳納海洋生态損害賠償費和海洋生态損失補償費。同時研究制定具體補償辦法,根據涉海工程企業對海洋環境影響具體情況,研究制定具體的補償金額。“海洋環境監測,是海洋環境保護的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的工作,是海洋環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建省委建議,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加強監測機構建設。已有監測機構的要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加以完善,沒有監測機構的要盡快成立監測機構。充分調動各級海洋監測機構的積極性,争取多方面支持,加大投入,進一步加大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力度,提高監測能力,對海洋工程進行動态跟蹤監測,建立健全監測工作規章制度,建立監測工作檔案,及時掌握海洋環境動态變化,為海洋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同時,依據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國家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構建覆蓋海灣、島礁、灘塗等多種水域生态系統的保護區網絡,以此保護重要漁業物種的産卵場等關鍵栖息地,使漁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按照海洋環境監測“為經濟建設服務,為海洋管理服務,為國家安全服務”的宗旨,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嚴格按照監測方案的要求,确保每天在15點之前向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東海分局和省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以傳真和電子郵件的方式同步傳輸水文、氣象及感觀指标監測結果,通過中央電視台、國家海洋局政府網、人民網、新浪網等媒體向公衆發布包括連雲港東西連島濱海旅遊度假區在内的我國沿海16個重點濱海旅遊度假區的環境狀況指數和專項休閑(觀光)活動指數。與此同時,每周和每月一次對度假區海水水質進行監測。連雲港東西連島濱海旅遊度假區監測工作的實施,充分體現了海洋環境監測為社會發展需求服務,促進了我市海洋與旅遊業經濟可持續、健康安全的發展

在海洋環境監測方面,今年沿海各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将對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水、海洋沉積物、二氧化碳、海洋大氣進行重點監測,重點關注渤海大氣污染物沉降通量的空間分布。同時,将加強針對釣魚島、三沙海域的海水、沉積物、海洋生物多樣性狀況實施監測,監測頻率不少于每年2次。

海洋環境風險監測方面,今年将做好海洋環境災害及突發海洋污染事件監測、環境風險評估和海洋環境風險區劃工作。重點對海洋溢油、危險化學品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赤潮(綠潮)災害、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重點岸段海岸侵蝕進行監測,并繼續對蓬萊19-3溢油事故、大連油污染事件進行跟蹤監測。

海洋環境監管監測方面,今年做好海洋傾倒區、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區、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海洋自然/特别保護區、海洋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陸源污染物排海的監測工作。加強陸源入海排污口及鄰近海域、入海江河、海洋垃圾的監測,掌握我國主要陸源入海排污口入海排污狀況以及對鄰近海域海洋環境的變化和影響,為監督陸源污染物排海提供技術支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