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藥

膏藥

中藥外用的一種
膏藥,中藥外用的一種,古稱薄貼,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藥熬成膠狀物質,塗在布、紙或皮的一面,可以較長時間地貼在患處,主要用來治療瘡疖、消腫痛等。中醫外科膏藥是運用中藥歸經原則,運用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大複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早在久遠的年代,中國醫學家就有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
    藥品名: 外文名: 别名:蘊芷堂滑康貼 是否處方藥:否 主要适用症: 主要用藥禁忌: 劑型: 運動員慎用: 是否納入醫保:否 批準文号: 藥品類型: 中文名:膏藥 通用名:膏藥 商用名:蘊芷堂膏藥 主要成分:中藥 性狀:黑膏藥 藥品類别:貼劑 适應症:關節疾病 用法用量:1貼24小時 不良反應:皮膚過敏 包裝規格:2貼/袋 生産廠商:代工生産 古稱:薄貼

醫學原理

膏藥經皮膚發揮作用貼膏藥療法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及中藥的功效、主治與歸經的原則,充分調動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複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藥直接敷貼于體表,而制作膏劑的藥物大多氣味較濃,再加入辛香走竄極強的引經藥物,通過滲透入皮膚,内傳經絡、髒腑,起到調氣血、通經絡、散寒濕,消腫痛等作用。

據現代藥理研究,黑膏藥在吸收、療效方面優于橡膠膏。但由于黑膏藥的制作工藝較為複雜,沒有統一标準,不易進行質量控制,導緻黑膏藥的質量參差齊。因黑膏藥的制作費時費力,中醫醫院多開展中藥外敷,即用中草藥粉碎後調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質呈軟膏狀外敷後以棉紙、繃帶固定,每24小時換藥次,使用成本較高。黑膏藥每貼可使用3—15天,揭下後可再次貼敷,不影響療效,因此費用較低。

中醫外科膏藥是運用中藥歸經原則,運用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大複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藥用于肌表薄貼,所以膏藥中取氣味具厚的藥物,并加以引藥率領群藥,開結行滞直達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膚産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功效。貼于體表的膏藥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同時藥物在患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産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此外,因膏藥中有些刺激性強的藥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藥物穿通皮膚及黏膜後,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也可産生全身性藥物作用。

周史膏藥

周史膏藥是經過數年研究,采用古老制膏工藝,精心研制純中藥外用貼劑,有36味名貴中草藥熬制而成,具有不打針,不吃藥,使用方便,是當今無毒副作用的綠色療法之一。适用于頸椎病、肩周炎、骨質增生、腰間盤突出、腰腿疼、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的疼痛,并能起到臨床治愈的效果。

使用方法

貼法

先在紅腫痛部位,用75%酒精消毒,或用生片擦拭;如有傷口,可用稀高錳酸鉀溶液洗淨膿血後試幹,再将折合的膏藥攤開,放在小火上烘軟,有時因病情需要,在烘軟的膏藥上均勻撒上一些藥粉,再反複折合,攤開膏藥,使藥粉混入其間,以便更快、更好地發揮療效。

如出現患部發癢時,需在膏藥外面按摩,如果不見效,可将膏藥揭下,用酒精棉球塗擦發癢處,再将膏藥加溫貼上。如出現患處膿液時,可在膏藥表面加些紗布,或在膏藥被紙中夾剪一小孔,使孔與傷口對應貼敷,以便排膿。對已糜爛,疼痛不止,或出現水泡者,可貼拔毒膏治療,或将膏藥揭下,用酒精消毒,再塗紅藥水,用紗布包紮。

貼橡皮膏藥,應先将患處用酒精棉球擦淨,撕去膏藥上的薄膜進行貼敷。但如皮膚發生糜爛及外傷合并感染者,不宜貼用。

膏藥中常含有芳香走竄的成分,因此孕婦要慎用,尤其忌在臍、腰、腹部貼用;皮膚過敏者也不宜貼用。在貼膏藥期間,應忌食生冷食物。不用的膏藥可貯放在陰涼幹燥處,以防夏季溶化或被蟲蛀。

方法要正确

用熱毛巾或生姜片将患處皮膚擦淨,拭幹後再貼膏藥。一般一貼膏藥最長不要超過24小時,時間長了,不僅藥物已經失去效用,而且還對皮膚不好。貼膏藥應避開毛發較多處,否則一是粘不住,二是撕揭時帶起毛發引起疼痛。在頭面部特别是近眼處、口鼻處等附近也不宜貼。冬天寒冷,橡皮膏藥不易粘貼住,可将膏藥貼好後用熱水袋敷一下,以便粘貼牢靠,以确保治療效果。另外,使用黑膏藥類膏藥時,應先将膏藥背敷在熱水壺(杯)外或酒精燈、蠟燭的微火上熨烤化開,等膏藥不燙皮膚時再貼于患處,可持續貼1-2周。有的人使用此類膏藥時,直接在煤爐上烘烤,此法是不可取的。煤爐燃燒時産生的苯并芘等緻癌物質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會被膏藥基質及水分吸收,經皮膚滲入人體,給人帶來一定危害。

清洗膏藥

取下膏藥後應該如何清洗身上殘渣呢?

膏藥的印記不好去除,如果不是明顯的的地方不用去管它,它會自然掉下,如果是明顯部位可以用酒精試一下。必須用澡巾撮,或等比較幹一些時,不怎麼粘時再祛除掉。

用松節油清除最快,最理想,并有協助治療作用;用家中炒菜用的植物油亦可清除,但較慢;用揭下的膏藥油面或透明膠帶反複粘貼遺留在皮膚上的膏藥痕迹,也可清除。用“正骨水”、“正紅花油”、“六神花露水”均可清除。

适應病症

膏藥使用方便,療效顯着。貼膏藥雖是小事,但其中的學問卻不少。

掌握适應證:每種膏藥都有其獨特的藥理作用,故一定要掌握好适應證,不可随便通用。例如,因受風寒引起慢性腰痛、跌打損傷等,可用狗皮膏或追風膏藥散寒祛風、舒筋活血、止痛;因熱毒郁結引起癰疽,初起時硬結不消、紅腫疼痛、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愈,可用拔毒膏消腫、去腐生肌。橡皮類膏藥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對風濕痛、腰痛、肌肉痛、扭傷、挫傷等均有一定的療效。

常見種類

1.黑膏藥

2.狗皮膏

曆史起源

曾有人笑言:在中國,沒有用過膏藥的老人可以申請貼上“稀有動物”标簽。雖是笑言,但也反映了膏藥在我國使用的廣泛性。古代醫學家有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與打針吃藥相比,膏藥方便、無痛,更容易為人們接受。特别是常有腰酸背痛的老年人,更是對膏藥情有獨鐘,家中常備。

膏藥,是中藥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在戰國秦漢時期出現的醫學文獻《黃帝内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着作中都有關于膏藥的記載。這時的膏藥,是豬脂膏之類的軟膏。《内經》中記載了一種豬脂膏之類的軟膏,稱之為“豕膏”,用于塗治腋部小潰瘍。

魏晉時期煉丹術盛行,黑膏藥已經出現。唐宋時黑膏藥的制備逐漸完善,醫藥大為興盛,膏藥的種類随之越來越多,治療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有的用于跌打損傷的止痛散淤,有的用于膿腫疖子的“抽膿拔毒”,得到廣泛使用。明清時已經成為普遍的用藥之一。到清代,膏藥已經發展成為普遍的民間醫藥,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到了近代,由于湯藥的發展,黑膏藥的使用大大減少。現代工藝的橡膠膏出現後,黑膏藥已幾乎從醫院中絕迹,隻流傳在民間。

史料記載

膏,顧名思義,就是粘稠之物。膏劑是常溫下為固體、半固體、半流體的一類劑型。由藥物和基質兩個部分組成(也有不用基質的)。缪希雍《炮炙大法》說:“膏者,熬成稠膏也”;龔雲林《壽世保元》:“膏者膠也”;都反映了膏劑的形态。

膏劑是祖國醫學的一類古老劑型,其淵源久遠。早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羯羊脂,用于塗搽皮膚以防皲裂,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膏藥;《黃帝内經》中記述了“豕膏”,“癰發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塗以豕膏,六日已。”《内經至真要大論》:“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适事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後代膏藥的濫觞”。南北朝時稱膏劑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稱謂。明清時代将唐代的“煎”改稱為“膏滋”或“膏”,并納入了膏劑的範疇。這樣,膏劑的品種更加豐富了。随着曆史的發展,膏劑的用途逐漸擴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内病也用膏。清吳師機《理淪骈文》,對膏劑的方藥、應用和制備工藝均進行了專門的論述,并創造出了白膏藥、松香膏藥等膏劑類型。随着透皮給藥系統(TDDS)的研究迅速發展,外用膏劑的應用範圍也更為廣闊。

膏劑作用比較廣泛,無論是内服還是外用,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稠度,故而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緩慢、作用長期持久、局部療效切實等優點。徐靈胎說:“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裡。治表者,如呼膿祛腐,止痛生肌并遮風護肉之類,其膏宜輕薄日換。治裡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靈,藥亦随病加減,其膏宜重厚久貼。”

外用膏藥古稱薄貼。唐·李綽《尚書故實》載述:“虞元公鎮南海,疽發于鬓,相國姬遂取膏藥貼于瘡上,數日平複。”具體制法:根據不同病情,選用相應藥物,浸于植物油内,浸泡一定時間,入鍋煎熬,等藥物枯黑後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時再按油之比例(視當時不同季節)加入适量的鉛丹,拌勻,将鍋離火(或先離火後放丹)。候藥凝厚如膏,切成大塊,投放于冷水中去火毒。待用時加熱熔化,攤于布片或厚紙或薄油紙片上,貼于患處體表皮膚即可。臨證有用以治裡者,如關節疼痛,僵直,深部肌肉酸困,肌膚麻木,深部膿腫,骨折,傷筋等症。取其祛風化濕,行氣活血,續筋接骨之作用,如萬應膏、接骨膏等。有用以治療表者,如體表癰、疖、疽、疔等瘡瘍諸疾,具有消腫定痛,去腐生肌,收口,保護瘡口等作用,如太乙膏、獨角蓮膏、陽和解凝膏、沖和膏等。

膏藥在我國的應用曆史悠久,古醫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膏藥之優劣,療效是根本。膏藥屬于外治,從而避免了内服藥物的毒副作用,再加上療效确切,受到了群衆廣泛歡迎。清代的徐大椿曰:“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膏藥中的藥物直接貼敷于體表穴位上,藥性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裡,滲透達皮下組織,一方面在局部産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另一方面可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直達髒腑失調經氣失調的病所,發揮藥物“歸經”和功能效應,從而發揮最大的全身藥理效應。而傳統的注射及口服療法除損傷神經、血管、肌肉等組織和腸道反應,使病人不易接受外,這些方法都易使藥物通過全身的血液循環及腸道破壞,而真正到達疾病局部的藥物少之甚微,所以用藥量極大,并且療效極差。而膏藥的外治療法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處,使藥效數倍提高,而且不易産生耐藥性。

相關規定

一、飲片應适當碎斷,按各品種項下規定的方法加食用植物油炸枯;質地輕泡不耐油炸的飲片,宜待其他飲片炸至枯黃後再加入。含揮發性成分的飲片、礦物藥以及貴重藥應研成細粉,于攤塗前加入,溫度應不超過70℃。

二、制備用紅丹、官粉均應幹燥、無吸潮結塊。n

三、炸過藥的油煉至“滴水成珠”,加入紅丹或官粉,攪拌使充分混合,噴淋清水,膏藥成坨,置清水浸漬。n

四、膏藥的膏體應油潤細膩、光亮、老嫩适度、攤塗均勻、無飛邊缺口,加溫後能粘貼于皮膚上且不移動。黑膏藥應烏黑、無紅斑;白膏藥應無白點。

五、除另有規定外,膏藥應密閉,置陰涼處貯存。

膏藥秘密

貼膏藥治病,取材方便、操作簡單、費用低廉、安全無痛苦,加之其治病範圍廣泛,易被人們所接受。特别是常患頸、肩、腰、腿痛等慢性勞損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對膏藥更是情有獨鐘。

特色膏藥種類繁多,綜合古今膏劑,除去内服煎膏,外用貼膏大緻分軟膏、硬膏、敷膏三大類劑型。

軟膏

軟膏人們習慣稱它為“藥膏”或“油膏”,是用植物油、蜂蠟、凡士林或動物脂肪等作為基質,配上中藥而制成。軟膏對皮膚具有保護、濕潤、潤滑作用。有些膏藥中的藥物可透皮吸收而發揮全身作用。這種劑型特色突出,療效肯定,患者樂意使用,一般的藥店均有出售。

硬膏

硬膏制作過程比較複雜,多由特殊工藝制作而成的近似固體的劑型。使用時需加熱軟化後攤在幹淨的厚布、牛皮紙或熟制後的狗皮上,貼于患處或穴位。此類硬膏藥具有局部或全身的治療作用,根據基質和制作工藝不同,有鉛膏藥、松香膏、橡皮膏、狗皮膏、巴布膏劑等。

敷膏

敷膏是将配制好的中藥粉,用各種液體調成糊狀或軟膏狀,攤在紗布上貼敷患處或一定的部位。這類劑型制作較簡單,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對證調配使用。

選購方法

經過臨床經驗的不斷總結,對膏藥的配方、制作工藝不斷改進,膏藥的療效也顯着提高,應用範圍更加廣泛。特别在劑型上有了改革和創新,市場上已出現新一代不同配方膏藥劑型。如今,除了醫院(特别是中醫院)的藥房,大大小小的藥店、診所,甚至地攤上都可見到膏藥的身影。

對證選膏藥科學的方法是對證選擇,并非根據價格或者品牌來選。因為每種膏藥都有其獨特的功效和适應證,世上沒有通治百病的膏藥。最可靠的方法是在醫師或藥師的指導下根據适應證來選擇。

關節疼痛(風濕痛)、僵直、肌肉麻木、骨折、傷筋(扭傷、挫傷)患者,可選用有祛風除濕、行氣活血、通經止痛作用的太乙山黑膏、萬應膏、消炎止痛膏、活血膏、橡皮類膏藥和接骨膏等。

因熱毒郁結引起的癰疽初起時硬結不消、紅腫疼痛、膿不成潰或久潰不散者,以及有瘡疖、疔的患者,可選具有消腫止痛、去腐生肌等作用的太乙膏、拔毒膏、獨角蓮膏、陽和解凝膏、水黃膏和黃連膏等。

如因感受風寒引起的腰痛、關節痛等,可用狗皮膏藥或追風膏藥以散寒祛風、舒筋通絡、活血止痛。

救心膏是選用活血化淤、芳香去濕的中藥如麝香、冰片、紅花、乳香、沒藥再加上硝酸甘油制成的敷貼膏藥。一旦出現心絞痛症狀,可立即取1片貼于心前區,5~6分鐘心絞痛即可緩解。如每日貼1次,有預防心絞痛的作用。

識别優劣膏藥根據1995版《中國藥典》對中藥膏藥質量的判斷标準,合格的膏藥應滿足以下要求:老嫩皮膚均适宜,貼于皮膚上有适宜的黏性,不會移動位置;外觀油潤細膩,對皮膚無刺激性;同種膏藥的厚度和重量應基本一緻;在常溫下保存,兩年内不變質,不失去黏性。

以上這些隻有在使用後才能知道。對于普通患者來說,在選購膏藥時應該了解的是:合格的膏藥外包裝應标明生産廠家、藥品準字号、生産日期、保質期(一般為2年),藥品說明書詳細明了。

認準國藥準字号膏藥屬于中藥的一種劑型,正規合法銷售的膏藥應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核發的藥品準字号。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的《藥品說明書規範細則》有關規定,中藥說明書格式中應标明主要成分。在藥品說明書上還應标明: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貯藏、不良反應、禁忌證(有的标為禁忌症)、注意事項等内容。

對膏藥的質量要求如下

1.老嫩應适宜,貼于皮膚上要有适宜的粘性及不移動位置。

2.外觀應油潤細膩,對皮膚應無刺激性。

3.同種膏藥的攤塗量應一緻,其重量差異限度不超過±5%(指除去裱背材料的純膏藥重量)。

4.在常溫下保存,兩年内不變質,不失去粘性。

不良反應的處理

1.多數人貼膏藥後并無明顯不适,部分人會感到局部微發熱、發癢,這屬于正常反應,可以不管。

2.還有一些人在貼上膏藥後會出現水疱,如果疱不大,也不易磨破,則停用膏藥,待疱消退後再貼。如果疱較大,容易磨破,則可用消毒的注射器或用普通的縫衣針火燒一下後,将疱挑破,擠淨疱内的液體,然後用酒精消毒或搽龍膽紫藥水。如果反複起疱,則按過敏反應處理。

3.過敏貼膏藥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疱、瘙癢,說明對膏藥過敏。應立即揭下膏藥,如果過敏反應較輕,則用溫水将貼膏藥處清洗幹淨即可。

4.若貼膏藥處起疹子、水疱等,應立即将膏藥取下,用鹽水或雷佛奴爾(乳酸依沙吖啶,又名利凡諾)消毒患處,再用紗布包紮。

5.如果水疱大,應到醫院用消毒針管将泡内液體抽出,再作相應處理。

重量差異

膏藥重量差異限度應符合下表規定:

━━━━━━━━┯━━━━━━━━━━━

标示重量│重量差異限度

────────┼───────────

3g或3g以下│±10%

3g以上至12g│±7%

12g以上至30g│±6%

30g以上│±5%

━━━━━━━━┷━━━━━━━━━━━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