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産業化

農業産業化

農業學術語
農業産業化(Agriculture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産業、産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産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産、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産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産業組織形式。它的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 中文名:農業産業化
  • 外文名: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 别名:
  • 基本特征:市場化 區域化
  • 發源地:山東省濰坊市
  • 代表人:艾豐
  • 重點:主導産業、産品

基本思路

農業産業化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業産業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導産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産業組織形式。它的基本類型主要有:市場連接型、龍頭企業帶動型、農科教結合型、專業協會帶動型。

發展趨勢

《中國農業産業化與農産品加工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06年以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有關農産品流通體系建設問題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4月20日,商務部、财務部聯合印發的《關于2011年開展農産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四川和陝西等省開展農産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通知明确工作的市場化運作,鼓勵地方在規劃、用地、用水、用電、稅收、資金等方面出台優惠政策,對納入試點的項目,中央财政将提供不超過項目總投資額50%的資金支持。

據統計,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為5919、19109元,2000-2010年間,其複合增速分别為10.1%、11.8%。《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目标為,截止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至8310元以上,“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在7%以上。

前瞻網指出,農産品流通産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産業之一。據統計,2010年生産的農産品商品量約為16億噸(不計木材),較2005年增長29.6%,高出同期總産量增速12.3個百分點。而2010年進入流通領域的實體農産品的價值總額為2.24萬億元,占當年社會物流總額的1.78%;億元以上的農産品交易市場1672個,成交總額1.61萬億元,其中以批發為主的市場有979個,成交額1.39萬億元;以零售為主的市場有693個,成交額0.22萬億元。同年,農貿市場數量穩定在2.5萬家左右,與農産品零售相關的超市連鎖總店(含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和倉儲會員店)568家,門店數量4.0113萬家,商品銷售總額5893.96億元。

不過,目前農産品市場流通體系還不健全,基礎設施總體薄弱、信息不對稱、産銷組織化偏低的問題仍然突出。特别是近幾年來随着市場化、國際化程度的穩步提高,農業和宏觀經濟的互動性增強,農産品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性增強,鮮活農産品市場波動加劇,部分地區出現買難、賣難交替的情況,價格的暴漲暴跌也時有發生,應盡快推進農産品流通體系進一步發展。

财政部發布消息,中央财政将下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8.05億元,大力支持以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促進高産、優質、高效、生态、安全、市場競争力強的優勢特色産業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提升農業競争力。财政部的舉措無疑為農村産業化發展提供了方向和引導作用。

農村扶貧攻堅工作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地方政府推動農民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不能僅限于引導農民積極種植,更應當通過各種新型農業經營實體,推動農業産業化,加強農業産業集聚,提高農産品附加值,開拓農民增産和增收的渠道,并在适當的時候,拓展農業産業鍊,發展食品産業園區,提升縣域農業的競争力,從而真正确立“一縣一特”産業政策的持續穩定發展,為農民扶貧緻富工作提供長久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特點

一是中西部地區整體跟進,整體發展水平提高。據二00二年底對農業産業化的統計,全國有各類産業化組織總數九萬四千多個,比二000年增長了百分之四十一點六,同時中西部湧現了一批雙彙、蒙牛等排頭兵,體現了中西部農業産業化發展的巨大潛力。

二是産業化領域拓寬,龍頭組織結構區域合理。近幾年越來越體現出農業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展現了農業一體化發展的大趨勢。産業化組織按産業分類,種植類占百分之四十四點八,畜牧業占百分之二十四點一,水産化組織占百分之八點二,林特産業占百分之十點四,還有其他類型占百分之十點五。

三是産業化發展動力機制不斷完善。企業和農戶建立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是農業産業化經營的核心和内在的動力。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種比較穩定的利益連接方式所占的比例達到百分之七十七點八。

四是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機制,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在産業化發展中,龍頭企業處于市場競争的最前沿,他們通過優化資本結構,采取兼并聯合、股份改造等多種方式進行改制,不斷增強自身的活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發源地

山東省濰坊市是農業産業化的發源地。農業産業化經營作為一種新的生産經營方式,誕生在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1992至1993年間,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多種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是農村廣大幹部群衆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發展新路子的必然結果。從濰坊的情況看,當時市場取向的農村改革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階段性成果,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在前進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一是農民單家獨戶的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生産多了砍、少了趕、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大貴大賤、大起大落的情況多次反複出現;農民生産規模小,農産品批量小,質量差,履約率低,很難進入大市場、大流通。

二是城鄉關系、工農關系不協調,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其他産業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更加尖銳。農民務農積極性不高,投入嚴重不足,農民收入增長減緩,農業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三是農業領域市場法規不配套、不完善,農村經濟運行機制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相适應的矛盾日趨明顯。随着市場行情的變化,農産品加工經營者或者搶收搶購,或者拒收拒購,農民或者待價而沽,或者有貨難售,各方之間缺少利益連接機制,經濟行為随意性很大,影響了農業穩定發展。

這些矛盾和問題,說明農業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産業還比較脆弱,缺少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原有的農業運行機制和生産經營方式顯然已經不适應現代農業高速發展的要求,需要探索一種更高層次、更加适應生産力水平的運行機制和經營方式。黨的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曆史性決策,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探索農業發展新路子的要求就顯得更加迫切。

基本思路是:确立主導産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确立主導産業,就是充分發揮當地優勢,按照市場需求,選擇那些市場容量大、單位産出高、經濟效益好的産業和産品作為開發重點,把生産、加工、儲運、銷售融為一體,形成産業優勢。實行區域布局,就是圍繞主導産業和重點産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展多種專業生産區和各類專業鄉鎮、專業村、戶,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産基地。依靠龍頭帶動,就是組建和扶持外聯市場,内聯千家萬戶,集信息、科研、加工、運銷、服務于一體的龍頭企業和龍頭企業集團,帶動廣大農民将産品銷往國内外市場。

相關提出

簡介

農業産業化發源于山東省濰坊,這已是不争的事實。那麼,農業産業化的是怎樣發源于濰坊,又是怎樣進入中央決策,逐步推廣全國的呢?這需從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大精神開始。

1992年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召開之後,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春雲、省長趙志浩于11月20日至12月1日,到濰坊就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大和省委五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進行調研,調研結束時向陪同其調研的時任濰坊市委書記的趙長風,市委副書記、市長齊乃貴,等領導同志交待了一項任務,即在濰坊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做法的基礎上,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探索新的更高層次的農業發展機制。這是濰坊農業産業化誕生的直接背景。

1993年

1993年初,市委市政府關于落實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的統一部署,齊乃貴等領導同志組織辦公室、研究室、市農委等部門的同志,在廣泛調查研究、全面總結濰坊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業産業化”這個對中國農業發展具有曆史性重大影響的概念。

1994年

1994年,山東省委印發1号文件,号召全省推廣濰坊農業産業化經驗,并要求按照産業化組織農業生産,山東省農業産業化戰略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在省裡發文件的同時,各地市也陸續出台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産業化的政策措施,在全省迅速掀起了發展農業産業化的熱潮。

1994年11月初,省領導帶領農委及濰坊市的負責同志專程向時任國務委員的陳俊生同志作了彙報,陳俊生同志當即表示,山東又對全國農業做出了一大貢獻,并批示将彙報提綱在國務院《參閱件》上予以轉發。國家财政部、中國農業銀行負責同志也對山東提出的思路和方案表示贊賞,并在資金上給予了很大支持。

1995年

1995年3月22日,《農民日報》發表《産業化是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在全國大報上第一次提出“産業化是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方向”,“産業化是農村改革自家庭聯産承包制以來又一次飛躍”。同年5月2日,《農民日報》一版頭條發表評論員文章《積極穩妥發展農業産業化》,是全國大報中第一篇正面肯定農業産業化的評論員文章。

1996年

1996年2月4日,江澤民同志在緻信供銷社全國代表會議時第一次提出“引導農民進市場、推動農業産業化”。同年6月4日,江澤民同志視察農業、農村工作,提出“農業發展也要靠兩個轉變”的重要思想,為農業産業化提供了理論基礎。他在講話中對産業化給予充分肯定,為農業産業化的順利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2001年至今

2001年10月,全國農業産業化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濰坊召開,100多名省、市、自治區和地市黨政分管領導、70多個中直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農業部部長杜青林同志到會講話,會議主要解決了濰坊農業産業化如何進一步推廣全國的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