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

哈佛大學1880年開發方法
案例分析法又稱個案研究法,由哈佛大學于1880年開發完成,後被哈佛商學院用于培養高級經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實踐,逐漸發展為今天的“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案例,交給受訓學員研究分析,培養學員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執行業務能力的有效方法。[1]
    中文名:案例分析法 外文名:Case Analysis Method 别名: 培訓方式:會議讨論方式 培訓目标:提高學員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培訓對象:新進員工、管理者

具體操作

準備階段

負責人(一般由培訓指導員、主持人擔任)确定培訓課程的具體目的、内容、範圍及對象。從平常收集的資料中選擇恰當的案例作為讨論的個案,個案的範圍應視培訓對象而定。确定會議室、會議時間,制定培訓計劃。指導員應準備下列知識:個案研究法的操作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讨論前個案的選擇标準,讨論後如何總結問題。

實施階段

指導員向參加者簡單介紹下列知識:個案研究法的背景、方法大意、特色;個案研究法應用時注意的問題及應用後能達到的效果;計劃安排。隻有讓參加者對本法有了大概的了解後,才能使他們順利進入角色,使培訓工作順利完成。通過自我介紹,使參加者互相認識并熟悉,以培養一個友好、輕松的氛圍。将參加者分成三到四個小組,每組成員八到十名,并決定每組的組長。分發個案材料。讓參加者熟悉個案内容,并且主持人要接受參加者對個案内容的質詢。各組分别讨論研究個案,并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各組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挑選出最理想、最恰當的策略。全體讨論解決問題的策略。

實施要點

1、由于案例是從實際工作中收集的,學員一般無法完全通過材料了解個案的全部背景及内容。因此指導員分發完材料後,應仔細解釋說明并要接受參加者的咨詢,以确定他們對材料的掌握正确無誤。2、若小組在研究問題時思考方向與訓練内容有誤差,組長或指導員應及時修正。3、問題的症結可能會零散而繁多,因而歸納出來的對策也會零亂不整,因此小組有必要根據重要性太相關性整理出适當的對策。4、各組挑出最理想策略時,若指導員發現各組提出的對策僅為沒有新意的一般性對策,則指導員應加以提示,以促使他們更深入地思考。5、在全體讨論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其它幾組提出質詢,并闡明與自己觀點差異所在,以相互激發靈感,然後再作進一步的讨論。

特别提醒

1、指導員在開始培訓前,應該先讓大家了解培訓的目的、實施方法、主題及計劃安排,以使訓練順利完成。2、全體讨論解決問題的策略時,要注意控制時間,尤其注意能否進行更深入的讨論,以免草草收場使訓練半途而廢。3、在挑選最理想策略時,應依據現實狀況進行選擇。4、案例是由現場工作中收集而來的,因此應先說明訓練目标、方法和主題,然後再提示個案,讓學員了解其内容,最後再進行其它步驟。

應用和建議

應用

精選案例。反映抽象理論的案例有多種渠道來源,最常用的一種渠道是各種媒體,如案例書報、雜志、電視廣播等。收集這類案例時教師應做有心人,書報雜志上的案例應及時摘錄,從電視、電台看到和聽到的案例應随即将其大意記下來。另一種渠道是教師自己深入實踐第一線收集有關資料,這種案例的編制要求教師要對活動實踐有着敏銳的觀察力和概括力。此外,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編制一些典型案例,當然這種方法要求教師自身對經濟法理論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能夠通過合理的想象挖掘既來源于現實生活又超越現實生活的具有一定藝術性真實性的題材。

建議

創新精神的培養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就要在學校開展創新教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可通過課堂教學來進行,也可通過課外的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方式來實現。由于學生在校期間大部分時間是在有組織的課堂教學中度過的,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應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創新精神的養成需要有寬松的教學環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态下才可能有豐富、自由的想象。創新思維的靈感往往是在緊張探索以後的松弛狀态下才會出現。相反,人在壓抑、緊張、恐懼心理狀态下很難有所創新。總的來看,适宜于創新能力生長的環境應該是寬松、民主、自由的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