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祠

五公祠

海南第一樓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為一組古建築群的統稱,它由觀稼堂、學圃堂、東齋組成,并和蘇公祠 、兩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軒、遊仙洞先進連成一片,形成一組文物古迹群,人們習慣上統稱為五公祠。[1]各個古迹既有自己的獨特風貌,又形成一個協調的整體,蔚為“瀛海人文”之壯觀。這裡,樹木蓊郁,流水潺潺,環境清雅,饒有幽趣,好一派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建築面積2800馀平方米,連同園林、井泉、池塘約占地100畝。始建于明萬曆年間,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修,後又多次修繕,現仍是熠熠生輝。
  • 中文名:五公祠
  • 開放時間:08:00-17:30
  • 建立時間:1889
  • 景區相關名人:李綱
  • 所在地:海口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海府路169号
  • 類别:文化宗教
  • 票價:14元

規模

五公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海口市青少年德育基地,位于海口市美蘭區海府路169号。管理單位是海口市博物館。

五公祠始建于明萬曆年間(1573~1619),陸續續建至20世紀初,總體建築依地勢而構建,占地面積99畝,主要由五公祠、蘇公祠、伏波祠、觀稼堂、學輔堂、洗心軒和五公祠陳列館組成,人們習慣以“五公祠”統稱。

五公祠為該建築群的主體建築,是一座二層木質結構、單式鬥拱的紅樓,占地面積560平方米,樓高10米,人稱“海南第一樓”。該樓始建于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是為紀念唐宋兩代被貶谪來瓊的李德裕(唐朝宰相)、李綱和趙鼎(均為宋朝宰相)、李光和胡铨(均為宋朝的大學士)五位曆史名臣而建的,由于人們景仰先賢“五公”而得名。樓正前方及兩側,豎立着這五位曆史名臣的大雕像,個個栩栩如生,它們經曆了海南的滄桑和見證了海南的變遷。

全景

蘇公祠位于五公祠左側,建築面積270平方米,始建于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系後人為紀念被貶谪來瓊的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而建。祠内陳列有蘇東坡的詩詞、碑刻等珍貴文物。此外還有兩伏波祠,是為紀念西漢前伏波将軍路博德、東漢後伏波将軍馬援征讨叛亂,平定海疆,将海南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而建,表彰了他們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的英雄業績。

外景

觀稼堂面積100.61平方米,學圃堂面積102.72平方米,洗心軒面積155平方米,都是五公祠的附屬建築。它們的出現和存在,同樣在述說着曆史、昭示着未來。

解放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五公祠的修繕工作,1954年全面重修,1974年、1984年又兩度修整。1994年至1996年間,又撥專款1819萬元,在五公祠遊覽區内修建高三層、水泥鋼筋結構、琉璃瓦飛檐的園林仿古建築——五公祠陳列館。陳列館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4866平方米,内設大小展廳10個,以陳列五公史迹為主,同時陳列海南曆史人文荟萃。此後又修了九曲橋、花圃、綠地等一批配套設施,并疏浚了穿行其中的巴侖河,與隔河相望的“五公祠”遙相呼應,渾然天成,使五公祠遊覽區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具有南國情調的人文景觀。

題記

“千秋功罪垂定論”,願“五公英烈氣”呼喚“群才奮起莫負斯樓”

簡介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國興街道海府路,是為紀念唐、宋朝時期貶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綱、李光、趙鼎、名臣胡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

五公祠為一組古建築群的統稱,它由觀稼堂、學圃堂、東齋組成,并和蘇公祠 、兩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軒、遊仙洞先進連成一片,建築面積2800餘平方米,連同園林、井泉、池塘約占地100畝。

始建于明萬曆年間,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修,後又多次修繕,現仍是熠熠生輝。

自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于紹聖四年(1097)被貶來瓊,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遺迹以來,宋、元、明、清及民國曆朝不斷在其周圍增建、重修古迹,習慣上把這組古迹群稱之為“五公祠”。

它包括:海南第一樓(又稱五公祠)、學圃堂、觀稼堂、西齋(五公精舍)、東齋、蘇公祠、兩伏波祠、洞酌亭,浮粟泉、瓊園和新建的五公祠陳列館。

五公祠占地面積6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2001年6月26日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公祠悠久的曆史,孕育着豐富的文化内涵,蘊藏着深厚的曆史底蘊,它是全面了解海南曆史、政治、文化發展的名勝古迹。

這裡樓閣參差,疏密相間:亭廊宛轉,錯落有緻:疊石假山,丘壑分明;泉井湖水,浣羨渺彌:樹木花卉,滄古灑灑,素有“瓊台勝境”、“瀛海人文”和“海南第一名勝”之譽。

典故

在海南思古抒懷,一定要去五公詞。該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東南。

五公祠又稱“海南第一樓”,建于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祠内祭祀着五位唐宋年間被貶海南的賢臣名相、忠義之士,他們是:李德裕、李綱、趙鼎、胡铨和李光。

李德裕在唐代文宗和武宗時兩度出任宰相,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鎮,為國家安定作出很大貢獻,後因朋黨之争被貶海南島并死于此,李綱、趙鼎、胡铨和李光都是南宋時期的主戰派。

李綱和趙鼎都曾兩度拜相,李光是宋高宗時的參知政事,胡铨任宋高宗時的樞密院偏修。

李綱等4 人都是在金兵入侵的年代被秦桧等投降派迫害而貶到海南島的。

這5 位精忠報國的名臣雖遭貶谪,但丹心不泯,在興修地方公益事業、傳播中原文化和培養人才方面,為當地人民做出不少貢獻。 五公祠高10多米,分上下兩層,木質結構,四角攢尖式屋預,素瓦紅椽,三面回廊,可憑欄眺望。

挂有“海南第一樓”橫匾。祠内還有曆代文人的題詠和楹聯,概括了五公的生平業績,表達了後人的崇敬心情。

在五公祠東側,有一明代所建的高樓,是祭祀蘇東坡的蘇公祠。祠内有一座石刻蘇東坡像。

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蘇轼被貶海南島,曾在這裡暫住20多天。

他得知當地群衆飲水困難,于是開鑿了俘粟泉和洗心泉。

浮粟泉甘美清冽,水面泛起小泡,狀如粟粒,故名。1915年,重修蘇公祠時增建了粟泉亭、洗心軒、洞酌軒,統稱為瓊園。

蘇公祠與五公祠相連,環境幽靜,花木繁茂,有“聖祠疊翠”之譽。

五公祠及兩側的蘇公祠、伏波祠、學圃堂、觀稼堂、五公精舍、瓊園等亭台樓閣連成一片,構成一組園林式建築群,習慣上統稱為五公祠,占地近7 公頃。這裡環境典雅,建築巍峨,古木參天,花香襲人,素有“瓊台勝景”之稱。

“五公”是指唐宋兩代被朝廷貶低來海南的五位曆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綱、趙鼎及宋代大學士李光、胡全。

他們萬裡投荒,不易其志,為海南島的文化教育、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海南人民曆代建祠祭祀他們。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雷瓊道道台珠采修建海南第一樓紀念“五公”,故名五公祠,後來便以五公祠稱呼海南第一樓及其周圍一組古建築。

溯源

清朝雷瓊道台朱采于光緒十五年(1889)主持修建,同時增建和重建了觀稼堂、學圃堂、西齋(又名五公精舍)。

祠内奉祀唐、宋兩代被貶來瓊的(唐)李德裕、(宋)李綱、趙鼎、李光、胡铨五位曆史名臣,俗稱“五公”。

五公祠為樓閣歇山頂建築,建築面積498.88平方米,高12.26米,後牆柱處砌牆,其餘三面辟為廊,整座大樓由18根木柱和10根石柱支撐,其建築風格有鮮明的海南地域特征,帶有南洋建築的痕迹,也深受嶺南建築的影響,有較高的藝術和曆史價值。

五公祠正門懸挂“五公祠”的金字匾額,樓上挂有“海南第一樓”,落款署:“光緒十五年嘉興朱采”,樓内大廳挂“安國危身”橫匾。

樓下供奉五公神位和展出五公史迹,大廳圓柱挂楹聯二副,其一:“隻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先其所憂,後其所樂,但願群才奮起,莫負斯樓”。原為民國觀察使朱為潮一九一五年撰聯,著名學者容庚先生一九八0年重書;其二:“於東坡外,有此五賢,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論;處南首級中,别為一郡,望煙雲所聚,天涯萬裡見孤忠”。原為民國廣東學使徐祺撰聯,著名學者商承祚一九八一年重書。樓上大廳圓柱有楹聯二副,其一:“唐嗟未造,甯恨偏安,天地幾人才置諸海外;道契前賢,教興後學,乾坤有正氣在斯樓中”。由清朝海南舉人潘存撰聯,著名書法家麥華三先生一九八0年重書。

其二:“五賢系兩代興衰,報國投荒,唐宋迄今留正氣;一身睹萬民憔悴,籌邊弭亂,冰淵夙夜凜遺規”。為民國瓊崖鎮守使黃志桓撰聯。這些楹聯驚天地、泣鬼神,正氣浩然,雄姿勃發,充分表達了五公高風亮節和剛正不阿的品質和精神。

五公祠曆代有重修,民國四年(1915)瓊州道尹朱為潮曾主持修繕。解放後,在1954年、1973年、1992年、1996年由廣東省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口市人民政府先後撥款對這組古建築進行修繕。

五公祠(海南第一樓)最大規模的一次維修是在2002年10月,由國家文物局、海口市人民政府和五公祠管理處共同出資對其進行搶救性的維修。搶修後的海南第一樓,光彩奪目,煥然一新,再現了百年古樓的風采和雄姿。

五公祠之所以稱為海南第一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築規模和所奉祀的五公他們高風亮節的品德在當時都堪稱第一。

五公資料

李德裕

——(787-850),唐趙郡人,官曆翰林學士、觀察使、兵部左侍郎、左仆射,唐宣宗時因受李宗闵、牛僧儒集團中的白敏中及其同黨排斥被貶海南。

字文饒,唐趙郡(今河北省贊皇縣許亭村)人。出身于山東世家大族。祖父李栖筠,德宗朝官至禦史大夫,父李吉甫,憲宗朝兩任宰相,曾極力贊助憲宗削藩。少年的他德裕聰敏過人并寫得一手好文章,但他卻不樂意參加科舉考試,不屑與士子同流,不久以門蔭入仕,補官校書郎,後累官至翰林學士、觀察使、節度使、兵部尚書、宰相等職。唐文宗大和七年(833)二月,李德裕被文宗任命為同平章事(即實際上的宰相),這時期朝中黨争激烈,李德裕因反對奸臣李訓等人出任谏官而得罪文宗,大和八年(834)十一月被罷相出任鎮海節度使。開成五年(840)唐武宗即位,九月,李德裕入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再度出任宰相。這次入閣當政前後六年,由于深受武宗的信任和重用,使他能夠充分發揮其政治才幹,當政六年是他政治生涯中最有作為的時期。

藩傎割據、黨朋之争、宦官專權是唐中晚期的一大政治特點。

這時期他北破回鹘,在會昌三年(843)擊敗了回鹘的入侵,收複了幽、燕等地,維護了北方邊陲的安定;會昌四年(844)他又力排衆議,決策制勝平定了昭義節度使劉稹及其部将的反叛,使不服從朝廷的割據稱雄者—先後歸順。

李德裕在執政期間,出色地發揮了中書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宦官的勢力,使内憂外患,動蕩不安的唐王朝得到相對的穩定,中央集權取得進一步的鞏固。  

晚唐時期,朋黨之争激烈,李德裕是他黨的領袖人物,與其對立的牛黨,其領軍人物是牛僧儒與白敏中,兩黨長期角逐,互有勝負。會昌六年(846)三月武宗病故,其叔父李忱即位是為宣宗,他起用了白敏中為相,四月,李德裕就被貶黜為荊南節度使,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再貶為潮州司戶,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李德裕自洛陽由水路南行,趕赴潮州,九月到達潮州不久,又接到被貶為崖州司戶的命令。

李德裕執政期間,疾惡朝中朋黨,提拔孤立無援的寒素之士,士人對他頗有好感,當李德裕谪貶崖州的消息傳開,不少士人吟詩作賦,緻有“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的詩句,表現了士人對他的懷念之情。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正月,李德裕抵達崖州(今海口),開始過其終老南荒的流放生活。在谪貶崖州期間,他的處境和生活是極其艱難的,在給表弟姚邰的信中他曾這樣的寫道:“開地窮人,物情所棄。雖為骨肉,亦無音書。平生舊知,無複書問”。“資儲蕩盡,家事一空,八口嗷嗷,往往絕食。塊獨窮悴,終日苦饑。惟恨垂沒之年,須作餒而之鬼”。

李德裕雖萬裡投荒,身處逆境,貧病交加,生活艱難,但仍關心着唐王朝的國運與安危,他經常登上崖州城樓,舉目四望,隻見青山環繞,一片荒涼,不由觸目神傷,又想到自己遠離朝廷,不知能否再度為朝廷出力,于是感而有作,寫下了“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的詩篇,反映了他雖身處南荒,但仍關心國運的安危和憂國憂民緻死不變的決心。在居瓊不到一年的時間他仍不忘著書,留下了《窮愁志》共四十力篇。

李德裕被貶來瓊有不少有趣的傳說。相傳李德裕為相時,一日夜裡曾夢見一位老者對他說:七九之年我們将相會于萬裡外,果真在63歲的那一年他真的死在遠離京都萬裡之外的流放之地海南。關于李德裕之死也有這樣的傳說: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十二月十日他到城南一小道院,遇到一位老道人挂一葫蘆在牆上,貧病交加的李德裕便問其是否裝有什麼藥物,老道人回答說:“皆人之骨灰耳,自黨朋之争,朝士被黜貶而死,貧道憐之,貯其骸灰于此,以俟其子孫來訪”。當晚李德裕回寓所就心痛而死,終年63歲。

李德裕曆仕憲、穆、敬、文、武、宣宗六朝,是一位明辨持正,較為開明和有魄力的政治家,在晚唐宦官專權、朋黨之争、藩鎮割據愈演愈烈的政治混亂年代,他能夠興利除弊,銳意進取采取一些有利于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的政策與措施,使得内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唐王朝保持相對穩定,對晚唐的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貶谪海外仍不忘著書寫作對海南文化的發展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隻可惜一代名相卻因朋黨傾軋而“功成北阙,骨葬南溟”。其主要著作有《次柳氏舊聞》、《會昌一品集》等傳世。 

李綱

——(1083-1140)福建邵武人,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北宋末年一位有魄力、有才華的宰相,因受奸臣陷害被貶海南。

宋徽宗宣和7年(公元1125年)李綱任太常少卿,同年10月由女真族建立在宋北方的金國毀棄盟約,大舉進攻宋朝,在宋降将郭藥師的引導下長驅直入,前鋒直逼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北宋半壁河山盡入金人之手,百姓慘遭鐵蹄蹂躏,邊報猝至,朝廷震驚。宋徽宗一面召天下勤王之師,一面準備南逃,同年十二月,在李綱的堅持下,徽宗将皇位傳給太子趙桓,是為欽宗,次年改号靖康。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兵逼近東京,徽宗匆匆出逃,欽宗也想南走,李綱挺身而出,堅決反對逃跑,認為“今日之計,莫若整饬軍馬,揚聲出戰,固結民心,相與堅守,以待勤王之師”。在首都軍民一片抗金的呼聲下,欽宗被迫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副相),主持防務,在李綱的帶領下東京軍民積極抗金,擊退了金兵的進攻。金軍退兵後,李綱必任樞密院事,同年四月徽宗回到了京師,六月,李綱被任命以知樞密院事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以解太原之圍而離開于朝廷,與此同時欽宗又下诏宣撫副使、制置副使等都直接聽命于朝廷,使李綱根本指揮不了軍隊,8月李綱被召回京,9月被罷知樞密院事,以觀文殿學士出任揚州知州,不久即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财”罪名罷官谪貶,置建昌軍(今江西南城)安置。11月金兵再次大舉南下包圍開封。欽宗又重新起用李綱,李綱從建昌赴甯江途經長沙時,得诏即率湖南“勤王”之師入援,行至半路而都城已淪陷,徽宗和欽宗兩帝同時被金兵所虜,宋室被逼南渡,北宋滅亡。

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趙構即帝位南京應天府,是為宋高宗,改當年為建炎元年,史稱南宋。他起用深孚重望的李綱為相,6月李綱奉召入朝,剛到任的李綱立即制定了治國、整軍、抗金的十項主張,這就是著名的《十議》(即議國是、議巡幸、議赦辜、議僭逆、議僞命、議戰、議守、議本政、議責成、議修德)。他上書高宗,反對議和,要求表彰抗金中的死節将士,還都開封,重整軍務,他強烈要求嚴懲降金官吏,積極支持兩河軍民抗擊金兵的舉動,在李綱的苦心經營下,南宋政局逐漸穩定,然而宋高宗最後還是聽信了降派黃潛善、伯彥等人的讒言,8月以“杜絕言路,獨擅朝政”等罪名罷免了主政僅75天的李綱的宰相職務,太學生陳東因上書留用李綱,還都東京而被殺。罷相後的李綱其間一再遭貶斥,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貶為單州團練副使,移置萬安軍(今海南萬甯)居住。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李綱攜子李宗之從廣東徐聞渡海,25日在海口登岸住宿華遠館(今海口得勝沙一帶),3天後便遇赦,十二月五日再從海口渡海北返。紹興二年(1132年)二月,李綱被起用為湖廣宣撫使兼譚州知州,紹興十年(1140年)正月,病死福州,終年58歲,淳熙十六年(1189年)谥忠定,其著作有《梁溪集》、《靖康傳信錄》、《奉迎錄》等傳世。

李綱在海南逗留期間,曾到海口龍岐村的伏波廟拜祀漢兩伏波将軍,并留下《伏波将軍廟碑陰記》記述了他這次南渡的經過。 李綱在海南停留的時間雖然短暫,但他在曆史上抗擊外侵的壯舉卻留下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海南人民懷念他的原因所在。

李光

——(1078年-1159年)南宋越州人,進士出身,官居縣令、參知政事、資政學士等職,因極力反對秦桧而被貶海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十一月,李光任參知政事(副宰相),這時秦桧當宰相,因李光在朝野中有較高的威望,秦桧企圖利用李光來維護他的統治地位。初時,李光看不清秦桧的猙獰面目,受其蒙蔽利用和欺騙。不久,當李光看到秦桧為達到與金人議和,撤除了淮南守備,奪去主戰派諸将的兵權後,才知道秦桧的賣國投降行為,于是李光多次當着高宗的面無情的揭露秦桧弄權誤國的罪行是“欲壅蔽陛下的耳目,盜弄國權,懷奸誤國”,并要求高宗處斬秦桧以謝國人,但高宗一心想議和,不僅不采納李光的建議,反和秦桧一唱一和,相互勾結,打擊陷害李光,并把李光貶黜為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紹興十一年(1141年)秦桧的同黨萬俟○以“陰懷怨望”的罪名誣告李光,同時禍連五十三家,李光家藏萬卷書,在這次誣告中也盡被焚為灰燼,李光被再貶為建甯軍節度副使,移藤州(今廣西藤縣)安置。紹興十五年(1145年)奸臣楊願又誣告李光“作詩諷刺時政,縱橫傾險,子弟賓客,往來吳越,誘人上書,動搖國是”,又再次被貶瓊州(今海南瓊山)。

紹興十五年(1145年)底,李光從徐聞渡海,面對這片滄涼的荒島和陪同自己一同南渡的兒子孟博,心中充滿無限的凄涼和忿恨,于是由感而發,寫下了《渡海詩》二首;“三載藤江守藥爐,身輕那複羨飛凫。瓊山萬裡乘風便,始覺驚濤異坦途”。“潮回齊唱發船歌,查渺風帆去若梭。可是胸中未豪壯,更來滄海看鲸波”?抒發對秦桧橫加迫害的不滿。到達瓊州時,李光住在金粟庵(今五公祠内)。他在《雙泉亭》詩的小序中這樣寫道:“予自甲子去,再貶瓊山,寓居雙泉,首尾六載”。因此留下:“曾是雙泉舊主人”的詩句,據說其子孟博就病死在金粟庵,李光為此作“脫履塵寰委蛻蟬,其形渺渺駕非煙。丹台路杳無歸日,白玉樓成不待年。宴坐我方依古佛,空行汝去作飛仙。恩深父子情難割,淚滴千行到九泉”。的悼詩來哀悼痛失愛子。

在瓊期間李光和被貶居瓊的胡铨,過往甚為密切,經常賦詩唱和,“譏讪朝政”。後被奸臣呂願中告發,于紹興二下一年(1151年)被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編管。 李光從瓊州移昌化軍時,路經澄邁通潮驿時,曾書“通潮閣”橫匾。到昌化軍後,軍守陳适對李光非常尊敬,并熱情地接待了他。陳适把李光請到自己的私邸“堅白堂”書齋裡居住,李光入居後,把“堅白堂”改名為“無倦齋”。據《宋史》記載他在這間“無倦齋”裡無倦地“論文考史,怡然自适,年愈八十,筆力雄健”。這時期軍城的亭台、樓閣幾乎都有他的題匾、詩歌和楹聯。不久,李光遷出“無倦齋”,在陳适私邸的北面建起了兩間茅屋,并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的“野芳發而幽香,花木秀而繁陰”之意,取名為“秀香堂”。他和當地的學子如王霄、杜介之、許康民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經常和他們一起飲酒吟詩唱和。這時期他創作大量的詩、文,留下的有二百多首,詩、文的内容大多反映自己和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四庫全書提要》曾這樣評價他的詩是“志諧音雅,婉麗多姿,大抵多托興深長,不獨清絕可愛。”李光居瓊十年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文,其中不少是甚價值之作,為海南文化事業的發展留下了極其寶貴的遺産。

趙鼎

——(1085-1147)山西運城人,南宋進士出身,曾任宰相,因反對秦桧的投降主義被貶海南。

四歲喪父,在母親樊氏的教導下,通讀經史百家之書。靖康二年(1127年)任洛陽令時,适逢宋室南遷,趙鼎跟随南渡,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任右司谏時,向朝廷提出四十項抗金治國的政治主張,被采納三十六項,在此期間他力主抗金,并“親征皆能決勝”,金人非常害怕他。紹興四年(1134年)九月他力促高宗“親總六師,臨江決戰”,大敗金兵于大儀鎮,并力薦抗金英雄嶽飛出任主帥,主持收複南宋軍事重鎮襄陽(今湖北襄樊),成為千古佳話。由于他“于國有大功”,在紹興五年(1135年)出任左仆射(宰相),不久因與高宗議和的政治主張意見相佐,于紹興六年(1136年)被罷相改任觀文殿學士,知紹興府。紹興七年(1137年)高宗再次起用趙鼎為左仆射(宰相),執相位後他積極支持嶽飛等主戰派的抗金主張,并以非凡的才能處理南宋初期的軍政大事,一度使内憂外患的南宋政權出現短暫的中興局面,因此,高宗曾表彰他說:“趙鼎真宰相,天使佐聯中興,可謂宋代之幸也”。但由于高宗一心隻想偏安,對主戰派恢複中原,迎回徽、欽二帝的主張極其反感,因此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又再次起用了降投派秦桧為相秉政,秦桧恢複右相位後,為迎合高宗的議和主張,避開主戰派的反對,他首先将主戰的趙鼎排擠出朝,罷去了相位,出任紹興知府。紹興十一年(1140年)六月又再貶為清遠軍節度副使,移潮州安置。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秦桧議和事成,高宗對他更加的倚重和信任,這時他以左相加封太師、魏國公,一人獨居相位,獨攬朝政大權。為維持議和局面,鞏固其政治地位,他進一步排斥異已,迫害主戰分子,趙鼎因此首受其害,遭到一貶再貶。紹興十五年(1145年)再貶吉陽軍(今海南三亞市)編管。

紹興十五年(1145年)夏,趙鼎從潮州南下貶所吉陽軍,途經雷州時,雷州知府王惕仰慕趙鼎的抗金壯舉,熱情的接待了他,并“假肩輿以送”此事後來給秦桧知道後,立即把王惕谪于全州。九月趙鼎南渡到達貶所,寓居三亞水南村裴聞義家(裴聞義曾在紹興年間任吉陽軍令)。按當時的規例被貶的官員對朝廷的貶谪仍要上表稱謝,趙鼎在貶所給皇帝的謝表上說“白首何歸,怅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不移”。表達了他忠于朝廷與抗金救國的思想永遠不會改變。他的這種堅強意志也使秦桧感到十分害怕,當秦桧讀到趙鼎的謝表時,也不得不膽戰心驚地說“此老倔強猶昔”。因此,也更引起了他對趙鼎的橫加迫害,他在家中書寫着趙鼎的名字,時刻想方設法必欲将其置之于死地而後快。由于秦桧的處處迫害,趙鼎在居瓊的三年中,“潛居深處”,門人故吏皆不敢相問。生活上,他更是處于饑寒交迫,孤依無援的境地,這時隻有廣西帥張宗元有時遣人送來一些藥物與酒米之類的生活用品聊解生活的困境,後被秦桧知道,馬上把張宗元調離廣西,并命令吉陽軍每月要把趙鼎在貶所的生活及活動情況向他報告,使得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在生活上和行動上完全陷于絕境之中。由于秦桧變本加勵殘酷迫害,此時趙鼎隻能以死來表示抗争。紹興十七年(1147年)八月貧病交加的他托人到湘黔邊境告訴他兒子趙汾說“桧必欲殺我,我死,汝曹無患;不爾,禍及一家矣!”遂絕食而死,臨終前自書銘旌道:“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表示他至死也不會忘記國家,不會忘記抗金救國。趙鼎死後“天下聞而悲之”。愛國詩人陸遊讀到他的銘旌時大聲疾呼:“嗚呼,不可謂偉乎”?   趙鼎死後,葬于海南昌江縣老城鄉的苗山,第二年得旨歸葬浙江石門,棺達瓊州郡(今瓊山)城時,時人江應辰作祭文曰:“惟公兩登上宰,皆值危難之時,一斥南荒,遂為生死之别。事之定于蓋棺,恩特準予歸骨”。

趙鼎死後十年,孝宗即位,因念及其于國有功,追封為豐國公,贈太傅,谥忠簡。主要著作有《得全居士集》、《忠正德文集》等傳世。

胡铨

——(1102—1180)江西吉安人,南宋進士出身,先後任知縣、樞密院編修官、秘書少監、起居郎、參知政事、資政學士等職,因反對與金議和而被貶海南。

胡铨自幼以通達知名,宋靖康丙午年舉鄉試,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以“湯、開聽民而興,桀、纣聽天而亡”應策,洋洋萬言,赢得高宗的贊賞,但因其性剛直,以狀元之屈居進士第五名,被授撫州軍事判官,建炎三年(1129年)胡铨因家父去世,守孝在家,未到任上。這年适逢金軍大舉南侵,橫渡長江,從湖北直取江西,隆裕竽太後南逃至贛州時,太守楊淵已棄城遠逃,金軍大舉圍攻贛州,隆裕皇太後等一幹随從命系一線,此時胡铨挺身而出,火速招募鄉勇義軍與金軍對虎贛江,誓死護城保駕。并擊退了金軍的進犯,使隆裕皇太後轉危為安,因保駕護城有功胡铨被擢升為承直郎兼吉州軍事判官。紹興五年,(1135年)在兵部尚書呂祉的推薦下,胡铨升任樞密院編修官,掌管全國軍事文件的編纂。紹興八年,(1138年)秦桧一攬朝政大權,為迎合高宗的偏安,派王倫出使金國議和,參知政事孫近也全力附會,因議和事成,金國以“诏谕江南”之名,将宋朝改稱“江南”,視高宗為“臣子”,公然要高宗脫下皇袍,改穿臣服,跪拜在金使腳下接受金國的“國書”,俯首納貢稱臣。這一消息傳出,在全國激起軒然大波,遭到朝野的強烈反對。時任樞密院編修官的胡铨以大無畏的精神,向高宗上《戊午上高宗封事》疏(即斬桧書),直谏高宗“一屈膝,則祖宗廟社之靈盡污夷狄,千百萬赤子盡為左衽,朝廷宰執盡為陪臣,天下士大夫皆當裂冠毀冕”。并大膽地揭露秦桧、王倫、孫近三人賣國求榮的面目,請高宗“斷三人頭,竿之藁街”。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疏獲得朝野的廣泛支持,江蘇進士吳師古把他的秦疏刻闆傳誦,一時臨安城内洛陽紙貴,流布四方,被稱為“天下第一奇書”。

金國熙宗,以千金求疏,觀讀後大為震驚,連呼“南朝有人,中國不可輕”,但胡铨的一片赤誠之心卻被秦桧視為“洪水猛獸”,他把胡铨的名字寫在家中的牆上,必欲将之置于死地,因此秦桧以“狂妄兇悖,鼓衆劫持”的罪名,将胡铨貶為昭州(今廣西平樂縣)編管,後迫于公論,改判監廣州外倉。紹興十二年,(1142年),因抗金英雄嶽飛遭秦桧等人的暗殺,胡铨再向高宗上疏,二度請斬秦桧,再遭貶為新州(廣東新興縣)編管。在新州胡铨目睹秦桧等人專權誤國,殘害忠良的行徑,因而寫下了〈好事近〉詞一首:“富貴本無心,何事矣鄉輕别?空使猿驚鶴怨,誤薛蘿秋月。囊錐剛要出頭來,不道甚時節。欲駕巾車歸去,有豺狼當轍”。因詞中有“豺狼當轍”一句,又被秦桧以“謗讪怨望”之罪,于紹興十八年(1148年)正月,再貶為吉陽軍(今海南三亞市)編管。 紹興十八年(1142年)春,胡铨從徐聞渡海,在澄邁通潮閣登陸後,向貶所進發,經臨高縣時,縣令謝渥盛情地接待了他,路過臨高博頓村時,因天氣酷熱,在茂林中休息,見泉水從地下湧出,取之解渴,此後汲者不斷。後業,博頓村人戴定實父子二人為了感激胡铨的功勞,請宗方書“澹庵井”三字,刻石立碑以志紀念,郡守方世功亦作了記,後成為海南古迹之一。

胡铨到達吉陽軍,寓宿在趙鼎住過的裴聞義家,他親身目睹了這位曾經同朝共事的宰相在流放時慘遭的迫害,也深為趙鼎抗金救國的精神所感動,因而寫下了脍炙人口的《哭趙鼎》詩:“以身去國故求死,抗議犯顔公獨難。閣下大書三姓在,海南惟見兩翁還。一丘孤冢留窮島,千十高名屹泰山。天地辦因悭一老,中原何日複三關?。他以高昂的激情歌頌了趙鼎敢于“抗議犯顔”的精神,充分肯定了他在收複中原的事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指出他的精神同泰山一樣千古長存。

胡铨在吉陽軍八年的流放生活中,開始的睡境是十分艱難的,他在給侄兒的信中曾寫道:“身陷九淵,日與死迫“。但随着對周圍環境的适應和與當地百姓黎民的友好交往,初業時的絕望心情為之一掃。在貶所他感受到因交通閉塞,給當地帶來文化教育的落後,于是在寓所他招收當地的學子“日以訓傳經書為事,黎苗聞之,遣子入學”。為海南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和當地的社會名流、士人建立了非常友好的關系,據《瓊台志》記載“郡人陳迪功、靖江慕铨名常與往來”。陳迪功、靖江是當地鎮壓黎族的頭目,胡铨在與他們交往中常教導他們要搞好民族團結,因此在胡铨的建議下,他們在城西南二裡水池上築亭,用唐代詩人杜甫的“淨洗甲兵長不用”之義,取亭名為“洗兵亭”。并書匾題詩,反對漢族統治者屠殺少數民族,主張讓黎漢人民共同過上平安的生活。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秦桧死,胡铨被移居衡州,五月當離開吉陽軍北返時,已是須發霜白的他回望曾經生活過的這片荒島,悲感交集,他想起了比他早一年離瓊北返的李光在臨走時贈與他的一首詩,寫下了《别瓊州和李參政韻》:“正月悔從前一念差?崖州前定複何嗟!萬山行盡逢黎母,雙井渾疑似若耶。行止非人十載夢,廢興有命一浮家。此行所得誠多矣,更願從公泛此槎”。詩裡肯定了他過去反對秦桧,堅持抗金的觀點是正确的,即使是遭到遠貶也亳不反悔。詩人也總結了他在海南的“行止非人”的貶谪生活,感到苦中有甜。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改年号隆興,這年胡铨被召回朝任秘書少監,不久擢升為起居郎。乾道七年(1171年)年事已高的胡铨向孝宗“求退”回老家著書,孝宗恩準,在臨行前,胡铨仍念念不忘收複失地,勸告孝宗“規恢遠圖,任賢除邪,理财訓兵,矜寡恤孤,然後布告中外,必報國仇,必歸陵寝,必複故疆”。回家後著有《易》、《春秋》、《周禮》、《禮記》解等書獻給孝宗,孝宗诏命藏于秘書省。淳熙七年(1180年)死于故鄉,朝廷特贈通議大夫,谥“忠簡”。主要著有《澹庵集》。

胡铨是一位博學的學者、詩人,他貶谪海南期間傳播先進的中原文化,為海南教育事業的發展及人材培養,為加強黎、漢民族的團結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因此,他為海南人民所懷念和敬仰。

景區景點

觀稼堂

原名為觀稼亭。椐《瓊山縣志》記載:觀稼亭建于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是一座六角飛檐大亭,它為紀念蘇東坡指鑿雙泉,造福桑梓鄉裡的豐功偉績而建。“觀稼”兩字,寓意為:觀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畝之意。該亭在明末清初時被毀,康熙四十三年(1704)瓊州知府賈堂深感觀稼亭對教化當地百姓黎民、思憶先賢豐功偉業有遠深意義,便在舊址重建。道光十四年(1834)又經擴建,形成為當時海南最大的亭榭。據清人張育春撰寫的《重修觀稼亭記》記載:觀稼“亭前為平坂,旁浥清泉,有溪流一道,自東環流而西,兩旁绮麗交錯,阡陌縱橫,士大夫遊息于此,比之裴中立綠野堂,洵城北一名勝”。清光緒十五年(1889)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時,又重修了觀稼亭,并改名為觀稼堂。在他撰寫的《五公祠記》中記載:“五公祠左附觀稼堂,循舊例藏瓊崖曆代名賢文物遺着”。自此觀稼堂也就成為海南文人學子品茶賦詩與進行學術交流的地方。

學圃堂和西齋

朱采當時增建學圃堂和五公精舍的目的在于興辦學堂,講學明道,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據他撰寫的《五公祠記》中記載:“右側建學圃堂,聘海内碩儒講學其中,又建橫宅一連四間,名五公精舍,為學子研習之地,本道契五公,教興後學之意”。民國四年(1915)瓊州道尹朱為潮在《重修五公祠記》也記載:“五公精舍仿學海堂例,選全瓊庠生,秀才三十名,研習經史詞章之學,聘甯波郭晚香在學圃堂講課”。郭晚香浙江甯波人,晚清著名學者,朱采在建學圃堂和公精舍後,向當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推薦聘請郭晚香來瓊講學,他來瓊時帶來了八千多卷古版文獻書籍,置于海南第一樓上,學圃堂就是他當時講學的地方,五公精舍和東齋分别是學生和老師的宿舍。郭晚香在學圃堂講學不久便病逝,因後繼無人,諸學生便由朱采保薦到廣州的學海堂繼續學業,五公精舍便用于收藏郭晚香的遺書和典冊,民國六年(1917)五公精舍也因此更名為五公祠圖書館。

蘇公祠

為紀念蘇東坡而建。他北返後,海南學子經常在他曾借寓過的金粟庵入飲酒賦詩,進行學術交流,懷念這位“一代文宗”,久之便把該處題名為“東坡讀書處”。元代在此基礎上開設“東坡書院”,大書法家趙孟頫為之題匾。書院幾經變遷,至明初毀廢,但遺迹尚存。明萬曆45年(1617年)瓊州副使戴禧在原址重建。并改書院為“蘇公祠”,奉祀蘇東坡與其子蘇過。清順治、乾隆年間又對該祠進行重修,光緒15年(1889年),朱采在修建海南第一樓時對蘇公祠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修,并增建山門等建築。現在的蘇公祠基本上是光緒年間建修的規模。蘇公祠山門口陳列的石雕系明代修建蘇公祠時的原物,山門口懸挂明太祖朱元璋贊海南詩句“南溟奇甸”橫匾。蘇公祠正廳陳列着蘇東坡及其子蘇過和學生唐佐的牌位。大廳圓柱懸挂民國四年(1915年)由朱為潮撰聯,現代著名書法家麥華三重書的“此地能開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的楹聯一付。

泂酌亭

始建于北宋紹聖年間,因蘇東坡“指鑿雙泉”而建。當時瓊州郡守承議朗陸公品賞浮粟泉水後,贊其泉水甘甜,便在井泉旁甜,便在井泉旁建亭,經常邀請朋友、同僚在亭上品茗賦詩。元符三年(1100)六月蘇東坡遇赦北返,再借寓金粟時,陸公邀蘇東坡為亭命名和賦詩,蘇東坡欣然命筆,即席寫了《泂酌亭詩并叙》:“瓊山郡東,衆泉觱發,然皆冽而不食。丁醜歲六月,予南遷過瓊,得雙泉之甘于城東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滿,泉相去咫尺而味異。庚辰歲六月十七日,遷于合浦,複過之。太守承議郎陸公求泉上之亭名與詩,名之曰泂酌。其詩曰:“泂酌彼兩泉,挹彼注茲。一瓶之中,有渑有淄。以瀹以烹,衆喊莫齊。自江徂海,浩然無私。豈弟君子,江海是儀。既味我泉,亦哜我詩。”明朝該亭被毀,清乾隆年間,瓊州學使翁方綱在原址重建,同治八年(1869),郡守戴肇辰又整修該亭。現在的泂酌亭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修建時的風格。清代海南學者王國憲重刻的《泂酌亭詩并叙》現陳列在五公祠碑廊裡。

浮粟泉

蘇東坡在五公祠留存遺迹及之一。北宋紹聖四年(1097),蘇東坡來瓊時,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這時間他教導當地百姓掘井之法,并親自“指鑿雙泉”一泉曰金粟,一泉曰浮粟,由于泉水其味甘甜,水源旺盛,常冒小泡浮于水面很象粟米,因此“汲者常滿”。民國初金粟泉被毀,馀下浮粟泉。清乾隆58年(1793)瓊州太守葉汝蘭品飲該泉後,感覺水質甚佳便為該泉題匾名,寓意:水源旺盛,五谷豐登。清著名金石家汪垢為泉撰聯:“粟飛藻思,雲散清襟”,鑲刻其旁。後又有人在“浮粟泉”,匾下增刻了“神龍”兩字,該匾在“文革”期間被毀。浮粟泉曆經近千年滄桑,從不枯渴,不論大旱或大澇水位都保持現狀不變。傳說取水之人隻要在井旁用腳一跺,井底下如源源不斷的冒出水泡,那麼來年一定會财源滾滾,生活蒸蒸日上。解放前,海府地區的财主和商人第到除夕都會到此踏上幾腳,祈求來年生意興隆,财源廣進,并雇用人力或牛車把該水拉回家飲用。該水經化驗屬礦泉水,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礦物質。

粟泉亭

始建于明萬曆四十年(1612),為紀念蘇公“雙泉”造福桑梓鄉裡而建。該亭在清代列為八景之一的“蘇亭蘸(zhàn)翠”。粟泉曆代有重建修,現在的粟泉亭系民國四年(1915)重建。因何修建粟泉亭有這樣的傳說:明萬曆四十年的一天,瓊州郡守翁汝遇率郡城官民在金粟庵禱雨,禱雨事完,作稍事休息,翁汝遇便到浮粟泉中取水解渴,并贊其水甘美,突然間雷電交加,天降大雨,翁汝遇認為是浮粟神龍顯靈保佑,喜降甘霖,便決定在浮粟泉北角坡上建亭以志紀念。施工時掘得一磚,上該有詩雲“洩盡先天秘,再修來世身,若思逢故友,二姓草頭人”。旁落“東坡行書”款,翁汝遇覺得此事甚為奇異,便把磚刻揣回收藏。據考該詩是蘇東坡初到瓊時,借寓金粟庵時寫的,由于當時他初來乍到,面對生疏的環境和生活的困境,因而産生了佛家的思想,認為他會客死海南,于是寫了這首詩,埋在該處,好讓後人知道他的不幸遭遇。

瓊園

民國四年(1915)擴建五公祠時增辟的一組園林古迹群。主要建築有洗心軒與遊仙洞。瓊園兩兩字取:“南溟奇甸,瓊台勝境”之意。1986年又在該園增建了五公廟和五公祠佛祖廟,供遊客遊覽時參拜。

洗心軒

建于民國四年(1915),是一間亭榭式的古建築,四周辟廊。正門走廊園柱懸挂朱為潮主持修建洗心軒時撰寫的楹聯意義深遠,耐人尋味:“一水可曾将耳染,纖塵絕無上心來”。這付楹聯的來源包含着一個傳說。據傳朱為潮修建瓊園時,應如何規劃,同僚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使他對此拿下定主意,有一天他親率同僚到實地勘察地形。衆官又為此争論不休,加上正是酷熱的響午時分,使得他煩躁不已,這時他走到浮粟泉邊,叫随從取水止渴,并用泉水洗臉清熱,突然間他感到大腦豁然一亮,瓊園的規劃在大腦中已清晰成形。他便決定在瓊園建一中心建築,并為之命名為“洗心軒”,以此告訴後人,在心煩意亂的時候,到此遊一遊,喝上一口清心爽口的浮粟泉水,心中所有的煩惱與雜念會遠離而去。洗心軒解放後有重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民國期間的建築風格。

遊仙洞

用海南火山岩壘砌而成的人工假山,它根據民間傳說而建。據說宋朝年間有一道士,自幼出家修道,修煉多年,總不能成仙得道。有一天,他在夢中見到一神仙點化說:大海中有一神龜,在你垂暮之年訪得此龜,并在其首坐化,定能成仙。醒後,他苦思不解其意,便決定外出雲遊尋訪。苦經十多年,踏遍了東南沿海,總悟不到夢境中的神龜。有一天他來到雷州,聽說蘇東坡被貶在海南,便決定到島上遊一遊,順便結識和請教于這位大學者。一天,當他踏上這塊神奇的荒島時,他頓然一悟,海南的地形正酷似他夢中的神龜,于是他便到儋州拜訪蘇東坡,請教龜首在何處,經過幾個月的交往,這位道士為蘇東坡的博學所折服,而蘇東坡也深被這位道士的精神與決心所感動,于是便告訴他說:瓊州地形似神龜,郡城瓊山是龜首。道士便辭别了蘇東坡來到瓊山探訪他夢中的龜首。幾經折磨他終于發現了現在的五公祠正是他魂牽夢迥要找尋的地方,于是他便在遊仙洞這地方結茅苦修,他的意志與決心感動了玉皇大帝,一天玉皇大帝派來了一位神仙把他引接到天界授予了神位。因為這位道士是在此得道成仙,神遊而去,為紀念這位道士堅韌不撥的意志,民國四年朱為潮便在此建起了這座假山,并命名為“遊仙洞“。

兩伏波祠與漢兩伏波将軍

兩伏波祠為紀念西漢的路博德、東漢的馬援兩位伏波将軍而建,是海南較早的古迹之一。海南最早建伏波廟是在宋朝,據《正德瓊台志》記載:“伏波廟在郡城北六裡龍岐村”。明萬曆四十五年瓊州副使戴熹又在府城西邊的教場演武亭建“漢二伏波祠水久該祠被毀,至清朝先後有重修,雍正八年郡城文武捐修”。清光緒十五年朱采主持修建五公祠時,把“漢二伏波祠”遷建在五公祠内,并改名為“兩伏波祠”,同時增建了拜亭,民國年間和解放後該祠有幾次較大規模的重修,一九八三年老一輩革命家廖沫沙同志在參觀五公祠時,适逢兩伏波祠重修竣工,應邀欣然為祠名題匾。

路博德,漢代西河平周人,初拜右北平太守,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随霍去病征匈奴有功,被封為邳離候,堆去病死後,升遷為衛尉。漢武帝元鼎年間,南越國發生内亂,并反叛漢朝。漢時越族各部通稱為“百越”,生活在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越南的北部,秦滅亡時,時任南海尉的趙佗乘亂天并桂林,象郡,自稱為南越王,漢朝建立初時漢高祖劉邦對南越采取和協政策,使南越采取拉攏的措施,使趙佗自動“改号,不敢為帝”,對漢朝稱臣,自此曆經文、景、武三朝,趙佗稱臣奉職,不斷“使人朝請”,維護與漢初的和好關系。至武帝元鼎四年(前111),南越國出現内亂宰相呂嘉殺南越王越子興,立王兄建德為王,起兵反叛漢朝,他傳令南越各郡縣,煸動民族情緒,抗擊漢軍。元鼎五年(前110),武帝令路博德為伏波将軍,領軍出桂陽(湖南郴縣),下湟水;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将軍,領軍出豫章(江西南昌),下橫浦,征伐南越,次年楊仆攻陷尋陝、石門,繳獲越船和積粟,進而挫改越軍先鋒數萬。待路博德至,路、楊兩軍共圍建德、呂嘉于番愚。楊仆攻擊越軍,縱火燒城,天明時城中南越将士盡投降繳城,南越王越建德與宰相呂嘉率數萬部将逃入海中,乘船西去,路博德派軍隊乘勝追擊,十月斬獲建德、呂嘉,至此南越反叛平定。為加強漢朝對南越的統冶,路博德把其地設置了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儋耳、珠崖兩郡就在海南的儋州與瓊山。海南的設郡标志着海南從此正式列入中國的版圖與封建中央政權發生聯系。

路博德的南征其意義和貢獻是極其遠深和重大的。南越的平定為邊疆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九郡的設置,告别是儋耳、珠崖二郡的設立,确定了我國南方的版圖,使封建中央政權開始對南疆的開發,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和發展。

建築特色

五公祠建築物古色古香,庭院内卵石鋪路,古木參天,名花夾道,香氣撲鼻,素有“瓊台勝景”之稱。祠内五公石雕栩栩如生,滿面思緒。

五公祠右側是學圃堂,乃清代浙江名士郭晚香來瓊講學舊址,現陳列漢代以來銅鐘、銅鼓等古文物。 學圃堂再右是五公精舍,是晚清海南學子研習經史之處,今陳列曆代書畫。兩廂房均為素瓦紅木建築,典型明清風格。庭園内花木繁茂,四季凝蔭,景色絢麗,環境幽靜。郭晚香來海南時帶書800多卷,置五公祠樓供五公精舍學生研習。郭晚香病逝後,五公精舍為 五公祠 圖書館,藏郭晚香遺書。後來,曆經洗劫,圖書所剩無幾。而後,學圃堂和五公精舍被政府重新修繕一新,陳列海南部分文物,有明代禁鐘、黎族古代銅鼓、宣德爐等。

五公祠左側是觀稼堂,觀稼指觀賞“粟井浮金”、“金穗千畝”景色,堂取此名為紀念蘇東坡指鑿井泉。蘇公祠與 五公祠毗鄰。祠内陳列一批蘇東坡詩詞碑刻,祠前有碑坊、拱橋、荷池、風亭。祠東有瓊園, 占地十畝,園内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軒、遊仙洞等名勝。 五公祠遊覽區内,常年展出許多珍貴文物。其中宋徽宗趙佶手書《神霄玉清萬壽宮诏》碑,其瘦金體書法剛勁清秀,對研究道家學說和書法都有重要參考價值。著名清官海瑞的古唐詩書法,也很受人喜愛。此外,還常年舉行海南瑚蝶标本和蝶翅畫展銷。以上諸多名勝景緻和 五公祠連成一片,組成海南人文古迹的第一勝境。你說,到海南能不來這一勝境颌略古風,緬懷先賢嗎?

蘇公祠與五公祠相毗鄰,原為金粟庵。明萬曆時在此建立祠堂,稱蘇公祠。是紀念宋代著名詩人蘇轼,同時,也崇祀他的弟弟蘇轍,故亦稱二蘇祠。祠内陳列蘇東坡詩詞碑刻等30多塊。祠前有一對聯:“此地能開眼界,何人可配眉山”。因蘇東坡谪居海南地區,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蘇轼起。

交通信息

乘公交1路、4路、11路、14路、37路、38路、41路、44路、45路、旅遊2線、夜班1路至五公祠站下車即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