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中華全國總工會直屬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直屬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總和教育部共建。學校前身是1946年4月從華北聯合大學分離建校的晉察冀邊區行政幹部學校,與中國人民大學同根同源。1949年初,學校遷至天津,更名為華北職工幹部學校。1949年9月,根據劉少奇同志的指示,更名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幹部學校。1984年,更名為中國工運學院,面向全國工會系統和社會開展成人學曆教育。2003年,改制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12年,開展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中華全國總工會教育部關于共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意見》正式印發。2018年,開始在香港地區招收研究生,學校發展邁入新的曆史階段。[1]
    中文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外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 簡稱:CULR 創辦人:狄子才 辦學性質:公辦大學 學校類别:政法類 學校特色:中央部屬高校 主管部門:中華全國總工會 校訓:剛健創新、和而不同 院校代碼:12453

曆史沿革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前身是1946年4月從華北聯合大學分離建校的晉察冀邊區行政幹部學校。

1949年初,學校遷至天津,更名為華北職工幹部學校。

1949年9月,根據劉少奇同志的指示,華北職工幹部學校更名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幹部學校,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李立三同志兼任第一任校長。

1954年8月,經黨中央批準并由劉少奇同志親自審定學校校址,學校從天津遷至北京。

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6月,全校共有教職工570人,其中專任教師366人。專任教師中,在聘教授53人,在聘副教授109人,博士研究生學曆教師占比53.82%。學校教師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3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基金獲得者1人,省級教學名師6人,北京市優秀教師5人,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計劃入選者18人。

院系設置

據2021年2月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設有馬克思主義學院、工會學院、勞動關系與人力資源學院、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安全工程學院、社會工作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酒店管理學院、應用技術學院(工匠學院)、工會幹部培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勞模學院)等13個學院和體育教學部、外語教學部2個公共教學部;開設勞動關系、人力資源管理、工商管理、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财務管理、法學、勞動與社會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工作、社會學、安全工程、職業衛生工程、漢語言文學、新聞學、戲劇影視文學、酒店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19個普通本科專業,酒店管理、旅遊英語2個專科專業,招收勞動關系、工會工作、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四個方向的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

教學建設

據2021年2月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官網顯示,學校勞動關系專業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社會工作專業為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此外,還擁有法學、勞動關系2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勞動關系協調與發展綜合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文化傳播創新人才培養教育團隊”、“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教學育人團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勞模本科班)教學團隊”和“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會幹部培訓核心教學團隊”5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勞動關系協調與發展實驗教學中心”、“文化傳播實驗教學中心”2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以及“北方淩雲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瑞環泰科技有限公司”2個北京高等學校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

科研平台

根據2021年2月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官網顯示,學校大力發展科學研究和智庫建設,擁有全國工會學研究會、中國工人曆史與現狀研究會、中國工會·勞動關系論壇等多個學術研究平台,大國工匠與勞動模範研究所、“一帶一路”與勞動關系研究所等6個校屬研究機構和中國職工發展研究所等18個院(部)屬科研機構,形成了一支研究能力突出、社會影響力較大的研究團隊,在工人階級與工會理論、勞動關系、勞動法學、勞動經濟、職業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學術研究處于國内領先水平。學校積極推進新型智庫建設,設立了勞動關系和工會研究院,聚焦重大問題,服務國家戰略,并通過編輯動态簡報、撰寫咨詢報告、發布藍皮書等形式推出高質量研究成果,為中央和全總相關決策提供智力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