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

扬琴

击弦类弦鸣乐器
扬琴,一作“洋琴”,也称“蝴蝶琴”、“扇面琴”,击弦类弦鸣乐器。相传源于西亚古亚述、波斯等国,约明末传入中国。音箱木制,扁平,梯形。原张弦八至十档,经改革增至十三至十八档,每档二至四根,用琴竹(竹制双签)击奏。[3]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经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中文名:扬琴 外文名: 别名: 别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 种类:击弦乐器 传入时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

基本解释

扬琴yángqín:一种弦乐器,把许多根弦安在一个梯形的扁木箱上,用制的富有弹性的小槌击弦而发声,也作洋琴。

明末由中东、波斯(伊朗)​一带传入中国。用坚木为箱,设两桥架金属弦,以琴竹敲击发声。n

简介

据史书记载,中世纪以前,亚叙、波斯等古代中东国家,流行着一种弦击乐器,名叫萨泰里琴。明朝(1368~1644年),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萨泰里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清末以来,扬琴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曲、广西文场、常德丝弦、四川琴书、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乐种、曲种。

传统扬琴,框架用色木、桦木榆木制,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胶合板,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长90~97厘米、宽32~41厘米、高5.7~7厘米。左侧琴头设拴弦钩钉,右侧琴头置弦轴。面板上开两个圆形音孔,并镶骨雕音窗为饰。上置两个用竹、红木或牛角制、呈峰谷状条形琴码,左为高音码,右为低音码,峰部用以支弦,谷部有另一码上的琴弦通过。面板两侧设红木制直线或锯齿形长条山口,用以架弦。音箱内对应面板琴码部位胶有音梁,音梁上开四或五个圆形风眼,以使音波对流。张钢丝弦,高音用钢弦,低音用缠弦。琴竹又称琴箭、琴签,为两支有弹性的竹制小棰。常用扬琴有八音(实发二十四音)、十音(实发三十音)、十二音(实发三十六音)三种。又称双八型、双十型、双十二型。音域分别为: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

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这期间,中国的乐器制作家研制出了不少扬琴的新品种,比如像高低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和电声扬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声扬琴,这种电声扬琴由琴体、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组成,当琴弦振动的时候,声音波通过拾音器转变为电讯号,然后经过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后,由扬声器发出。电声扬琴既能伴奏又能独奏,因此,从它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扬琴演奏家们的好评。

演奏时,琴置于架上,左右手各执一琴竹分别敲击在条码两侧的弦上。竹法(即演奏技巧)有单音、左、右弹轮、双音(和弦)、轮音(密竹)、反竹、衬音、顿音、琶音、拨弦、上下滑音、泛音等。擅长演奏轻快、活泼的曲调。传统乐曲有《林冲夜奔》、《苏武牧羊》、《映山红》、《离骚》、《将军令》、《采红》等。

历史

扬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

据史籍记载,中世纪以前,在中东的亚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流行着一种萨泰里琴。它有梯形或长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张以几十条钢弦,在弦的2/3处支有条马,使每条弦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这种萨泰里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流传。

明末,随着我国和西亚、东非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逐渐扩及到闽浙、江淮和中原地区,加入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的行列。各地琴书多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广西文场、贵州文琴、四川扬琴和云南扬琴等。在粤剧、潮剧、汉剧、闽剧、越剧和沪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也都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

以上的是一种关于扬琴来源的比较普遍的看法,但也有人认为扬琴是通过陆路传入我国。如周菁葆《木卡姆探微》载:“过去人们认为扬琴是明代从海上通过沿海一带传入的。其实它是阿拉伯人的乐器,早就传入天山南北了,很可能是由新疆传入内地的,这个乐器维吾尔人继承了下来。”

清末民初,许多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作为独立的乐种兴起,扬琴又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要乐器之一。扬琴在我国经过近400年的流传和演进。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或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我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与各地民间乐种相结合,形成了多个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流派。

基本构造

现今扬琴通常有200多条弦,看起来十分复杂,常让人误以为敲击扬琴相当困难。事实上,扬琴一个音通常由1~5条弦组成,以求增强其音量。(这在弦乐器很普遍,例如钢琴)

随著音色高低调的不同,弦的粗细及跨距也有几种不同规格外,弦系由左%BA%E4%B8%9D" class=innerlink>螺丝栓著,若要调音,须重新调整螺丝,控制弦的松紧。也由于弦实在太多,使得扬琴调音非常艰辛。

琴码

琴码,为琴面中凸出顶弦的锥状物,一共有四或五排,由右至左分别称为低音码、左码、中码、右码、半音码。不同于古筝,扬琴的琴码是无法移动的。(右图为弦和琴码)

由于扬琴有200多条弦,琴码的用途就是将弦的某处撑高,并敲击其左侧的部分(但左码左右侧皆可敲击)。琴码与弦的位置经过特殊设计,使得弦看起来彼此高低交错,是扬琴制造的关键。

琴竹

琴竹是击弦的工具,亦称琴笕、竹键等,材质为竹。图中黑色部分为橡皮,为击弦用,;另一端则为双手持竹处。

有一种特殊技法称为“反竹”,系将琴竹轴转180°,即不以橡皮击弦,改以

背部的竹面直接击奏,使得声音干枯有金属声。

滚珠及变音槽

扬琴左右侧都有“滚珠”将弦抬高,以降低弦与螺丝间的杂音。

部分新式扬琴更设计可以迅速移动滚珠的装置,称为“变音槽”,祇需手指之力就可以立即滑动滚珠位置,甚至在演奏时亦可,使得少数乐曲对特殊音的要求变成可能。

音阶

扬琴七声音阶(1=C);及半音码、左码、中码、右码、低音码扬琴音阶排列方法合乎全音、半音。例如中央C位于中码左侧,底下数来第三码的位置。以此音为中心,每往上一码就增加一个全音。

若想要找出一组七声音阶,可从中央C往上二个码,找出前三个全音(Do、Re、Mi)。而七声音阶要求第三及第四个音(Fa)是半音关系,中码左侧不可能存在半音,所以须移动至左码右侧找寻。当找出Fa后,它与第五(Sol)、第六(La)、第七(Si)音由于也是全音关系,所以就在上面,等到找到高八度的Do时,又需要至左码左侧找寻。

这样的特性使得扬琴是一个非常容易转调的乐器,理论而言,只须向上位移一码,整首曲子即能升一个全音。扬琴也

的确在民族音乐中常扮演转调角色,但缺点即是西方五线记谱法会太过复杂,故现今扬琴主要使用简谱。

风格流派

在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扬琴艺术的各流派,犹如一朵朵烂漫的山花,千姿百态,争奇斗妍。具有代表性的是:

1、广东音乐扬琴。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中国广东、广西和港澳、南洋一带,由粤剧的过场音乐和插曲演变而成地方乐种。扬琴作为主要乐器在清未明初已出现独奏曲。旋律悠扬流畅,节奏明快活泼,风格清新爽朗,演奏上充分发挥了华彩性加花润饰的特点,音韵紧密配合粤语的韵律,颇富南国情调。优秀曲目有《倒垂帘》、《饿马摇铃》、《雨打芭蕉》、《双星恨》、《昭君怨》、《寒鸭戏水》等。

2、江南丝竹扬琴。江南丝竹是流行于中国江浙一带,由丝弦、竹管乐器组合演奏的民间音乐。多在婚、丧、喜、庆或庙会等场合演奏。扬琴作为主要弹拔乐器于明未清初出现独奏曲。旋律优雅酣畅,风格细腻秀美,情绪轻快乐观,韵味隽永,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优秀曲目有《欢乐歌》、《弹词三六》和《行街》等。

3、四川扬琴。“四川扬琴”是一种以民间故事和传统剧目为题材的说唱艺术,在堂会、茶馆演唱。由其曲牌改编的扬琴曲以《将军令》、《闹台》称著。演奏上以浪竹、咕噜音为主。曲调激昂铿锵,风格粗犷豪放。给人予强烈的艺术感受。

4、东北扬琴。20年代初,辽宁盖县老艺人赵殿学模拟古筝弹奏,创新了颤竹、滑弹、吟揉技巧。其弟子王沂甫又加发展。乐曲具有醇朴豪放的艺术特色。优秀曲目有《苏武牧羊》、《汩罗江上》等。

5、少数民族扬琴。中国新疆、内蒙、西藏、云贵等少数民族的扬琴演奏,密切配合当地民族音韵和舞蹈节奏,模拟打击乐音响,具有热情欢快、刚健爽朗的艺术风彩。优秀曲目有《南疆舞曲》、《数西调》、《藏族弦子歌》等。

音域

各种扬琴有着不同的音域,八音扬琴由f1~e2,十音扬琴由d’~d3,十二音扬琴由c~e3,变音扬琴由G~g3,转盘转调扬琴由G~a3,全律活马大扬琴由G~c4,电扬琴由G~g3。扬琴的音色丰富多彩,低音区发音朦胧、雄厚而深沉;中音区柔和、纯净而透明;高音区清脆、明亮;最高音区则较紧张。演奏旋律时主要用中音和高音区,有时也接触到最高音区,但很少使用。低音区较少演奏旋律,多用作和声的衬托。扬琴适于演奏快速的乐曲,最适合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和欢快、喜悦的感情。

关于音色

扬琴的音色应该有颗粒性,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果没有自己的音色特点,声音是扁的、散的,就会被别的乐器吃掉,不能起到自己的作用。因此扬琴的音色好坏,直接影响到乐队的质量水平。在演奏方法上是非常重要的,好音色的产生,不光要有优质的乐器,还要有正确的演奏方法。

为使扬琴的音色更好,以下五点供参考:

(一)正确持键

“三指持键”指大拇指、中指、食指用力均匀的握住键子。关键是中指指肚紧贴在键柄上,目的是通过三指紧握,使键子和手成为一个整体,成为手指的向前延伸,这样才便于控制强弱力度的变化。在三指持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是大拇指容易凸出、二是中指常常不能紧贴在键柄上。

(二)转腕子

当三指握住键子以后,上下弹奏的任务便交给腕子完成,要求腕子直上直下的转动。这样才能使键头正面击弦,取得好的音色。腕子是个“万向轴”,什么角度转动都可以,而且非常灵活,但让它直上直下转动并非易事,训练的方法是双手合十,或半握拳合在一起,不得分开,上下转动,才能达到直上直下转动的目的。如果不这样练,极易造成腕子转动或向外或向内,给今后演奏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且很难纠正,所以从一开始就必须严格要求。

(三)键头击在弦的位置

键头长约5厘米,要求用中间偏后的位置击弦,这个位置击打出来的声音最结实。一般讲,在距码子2.5—3厘米(一寸)的位置,这个地方声音最好听。训练时可在面板上面拉一根线,前后用胶条贴住,久而久之,就可准确击打在这个位置上。

(四)“弹性力度”练习

打扬琴准确叫法应叫弹扬琴,键子下去应有弹性也就是用“弹性力度”来演奏,根据演奏实践,可采用“回键”的训练方法,即:假如击弦时,键子距琴弦二十公分高,弹下去后,迅速回到二十公分的高度,记住是刻意通过腕子回到原来的高度,键子击弦瞬间越短越好。“回键”是产生弹性力度的关键。

演奏技巧

扬琴的基本竹法是两手轮流交替。传统竹法有“左竹法”和“右竹法”两种。五十年代未王沂甫先生总结出弹、轮、颤、滑、点、拔、揉、勾”扬琴八法。随着扬琴的发展,过去单一竹法已变成充分发挥两手主动性、灵活方便的混合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七类:单音技术、双音、轮音、弹轮、分解和弦、两声部配置和色彩技巧。

其中单音技术和轮音系扬琴的基本核心技巧。单音似珠落玉盘,晶莹剔透,常用于装饰旋律,使之轻快活泼,华丽多彩;双音丰满有力,主要用于曲调需强奏的音上,以增强气势,烘托情绪;

轮音犹如涓涓细流,潺潺不止,常用于慢,中板歌唱性旋律,使之更加缠绵婉转;弹轮密集紧凑,多用于时值较短的音符,使之轻巧明快;分解和弦则宛如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闪烁的粼粼波光,常用于描绘秀丽的山河景色和大自然的迷人风光;两声部配置增强音响的立体感,使音乐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丰满。

在各种色彩性技巧中,反笕和拔弦使旋律清新悠扬;吟音、勾揉使曲调深沉醇朴,清幽典雅;顿音似马蹄轻踏;泛音使意境深远,韵味无穷;滑拔模仿流水,浪花声,强如瀑布飞溅,波涛汹涌,弱似霏霏细雨中流淌的小溪;

鼓音、木音、摘音、才音、击板模拟打击乐音响,强如节日里鸣锣道鼓,弱似深山远寺和钟鼓楼里飘逸出的仙声雅乐;指套滑音既获琴瑟之韵,高雅清音,又可模仿莺啼燕转,瑟瑟风声和惊涛拍岸。惟妙惟肖,如诗如画。在乐曲中准确、洗练、灵活、巧妙运用扬琴的这些技法,能够增强演奏的艺术感染力。

安装琴弦

放开扬琴本身的款式、音色等问题不谈,一个最最肤浅却又常常被忽视的环节是如何科学安装琴弦的问题。

只需稍加留意,会发现很多刚出厂而在琴行等待售出的扬琴,它们的琴轴绕弦是很不规范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主要体现在∶弦头不是从轴孔出来后被弯折,继而利用琴弦一圈一圈有序地压紧,而且琴弦也没有尽可能地绕在弦轴的根部。

琴弦在琴轴上不能压住弦头,否则必然会导致琴弦音易偏低的问题。

保养及选购

使用前先校音,使用后作好防尘;平时注意保持琴的清洁,装卸台(运输)时注意磕碰、注意防晒、防雨、防潮、防尘;短时间不用,可以给弦上油(林士凡或白机油),定期校音;如果长期不用,把弦全都松掉,放入琴盒中,注意防晒、防雨淋、防湿。

挑选扬琴

一台合格的竖琴,在质量上应达到如下要求:外观油漆光亮,均匀,漆色一致,无挂漆及明显气泡;琴身两头端正,对称,各部位胶结牢固,无缝隙;音色清脆,圆润,余音较长,可以运用多种击弦技巧。

优质扬琴面板选用优良的梧桐木,部分部件如琴马,山口选用红木,象牙等名贵材料;音域较宽,多为三排马,四排马转调扬琴,有半音调节装置,可自由转调;音质纯净,音色优美,圆润,共鸣性好。

劣质扬琴用料差,面板有黑筋,背板有节疤;工艺粗糙,弦钉排列不齐,高低不一,上紧琴弦时弦钉被拉动,甚至摇动,音阶排列不准确,不易调准琴弦;外部色泽暗淡无光。

选购时,先要察看外形,应琴身光洁,木纹清晰;检查各部件,琴马上方的搁弦部分应间距相等,高低一致;弦钉应有一定的倾斜度,用调音器调弦,转动弦钉,以松紧适中为好,太松易跑弦紧调音不便,琴钢丝无锈迹或斑点;两支琴签大小,重量一致,弹性适中;通过试奏要求发音清晰,富有共鸣;检查琴盒,衬布无破损及霉点,盖合严密。购买时需同时选购合适的扬琴架。

一般维修常识

任何乐器在用久后总会出现一些小毛病,现介绍几种维修方法,以便演奏者自行维修:

1.弦铀松动——扬琴右侧的弦轴,因经常扭动进行调音,所以很容易松动而造成滑轴跑音,遇到此种情况,可将松动了的弦轴退出,给轴眼内塞入一些木屑,或放些松香,再上好弦轴就可整旧如新。

2.断弦——断弦的情况,常发生在琴码的顶端,这是由于琴码上的顶端骨不平整,有棱角所致,这需要把弦松开,露出琴码后,用沙纸把琴码顶骨磨平就可以。

3.轻度开胶——这种情况常见于音板(面板)与琴框粘合之处,修理时可用鱼皮鳔或猪皮鳔,用小刀蘸少许鳔液,将其塞入裂缝中,再用夹子夹紧或用重物压牢,经一天干后即可。

扬琴曲《将军令》

《将军令》有多种曲谱和演奏形式,乐曲主要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

《将军令》有多种曲谱和演奏形式,这里介绍的是四川扬琴曲。《将军令》原是“四川扬琴”(曲艺的一种)的开场音乐,由李德才和李德元传谱,李小元和项祖华整理。

乐曲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共分四段:散板、慢板、快板和急板。

[一]散板引子:琴声模拟古代战争作战前擂鼓三通,强而有力的鼓点节奏,由慢而快,阵阵频催,渲染了战斗即将开始的紧张气氛。

[二]慢板段,庄严稳重的旋律,采取“句句双”式地重复旋法,并用左手琴竹“弹轮”技法奏出颇有力度的轮音,加之常出现低八度音的衬托,更显示出旋律所蕴藏的内在力量,恰似将军升帐时那种威风凛凛的情状。

[三]快板段是第二段的变奏,主要采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拍子中的强音位置(每拍的第一、三音)常用重捶子扣击琴弦以加强力度,表现将士们浩浩荡荡,雄姿勃勃的情景。

[四]急板,用板式变奏的技法将第二段旋律成倍紧缩,变4/4拍为2/4拍,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使旋律无停顿地进行,气势剧烈紧迫。扬琴在击弦后余音很长,这样,前面旋律余音与后面击发的乐音混相交响,音响宏大,振奋人心,具有强烈的音乐效果。

演奏家

项祖华

刘月宁

李平

吴军

黄河

张珠

刘寒力

于海英

张学生

李玲玲

郑宝恒

芮伦宝

王璇

赵扬琴

王友德

王珑

张晓峰

严老烈

田克俭

李小刚

许学东

单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