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錯覺

視錯覺

錯誤的判斷和感知
人們總說眼見為實,但是眼睛往往也會傳達錯誤的信息。視錯覺就是是當人觀察物體時,基于經驗主義或不當的參照形成的錯誤的判斷和感知。[1]視錯:是指 觀察者在客觀因素幹擾下或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對圖形産生的與客觀事實不相符的錯誤的感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視錯覺的例子有很多。
    中文名:視錯覺 外文名:Pseudoblepsia 别名: 形成原因:影像在人腦中進行了無形的加工 主要:物體大小、物體動靜、物體感受 著名案例:法國國旗紅:白:藍=30:33:37

概述

在某種特殊的情境下,會導緻視覺錯亂。

原理

視錯覺就是當人或動物觀察物體時,基于經驗主義或不當的參照形成的錯誤的判斷和感知。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視錯覺的例子有很多:右上圖A與B是同樣大小的,右下圖中間的圓圈也是同樣大的,但看到的卻是一大一小,這是不争的事實。

眼睛提供的視覺信息可能是模棱兩可的

我們的眼睛提供給我們的任何一種視覺信息通常都是模棱兩可的,它本身提供的信息不足以使我們對現實世界中的物體給出一個确定的解釋。事實上,經常會有多種可信的不同解釋。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一時刻隻能有一種解釋,不會出現幾種解釋混合的奇特情況。對視覺圖象的不同解釋是數學上稱為“不适定問題”的例證。對任何一個不适定問題都有多種可能的解,在不附加任何信息的條件下,它們同樣都合理。為了得到真實的解,需要使用數學上所謂的“約束條件”。視覺系統必須得到如何最好解釋輸入信息的固有假設。我們通常看東西時之所以并不存在不确定性,是由于大腦把由視覺景象的形狀、顔色運動等許多顯着特征所提供的信息組合在一起,并對所有這些不同視覺線索綜合考慮後提出了最為合理的解釋。

看是一個構建過程

大腦并非是被動地記錄進入眼睛的視覺信息,而是主動地尋求對這些信息的解釋。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填充”過程,如和盲點有關的填充現象。盲點是因為聯結眼和腦的視神經纖維需要從某點離開眼睛,因此在視網膜的一個小區域内便沒有光感受器。但是,盡管存在盲區,我們的視野中卻沒有明顯的洞。這說明大腦試圖用準确的推測填補上盲點處應該有的東西。

種類

因為眼睛不同于照相機,耳朵不同于錄音機,視覺是對客體再加工的心理曆程,而不是機械的複制。錯覺現象很早就被人們所認識。如我們熟悉的典籍《列子》中所載“兩小兒辯日”的故事,所謂“日初出大如車蓋而日中則如盤盂”,就是錯覺的一例。日月錯覺是一個十分常見而有趣的例子,太陽或月亮接近地平線時,看起來比其位于正空時要大50%左右,雖然在這兩個位置時太陽或月亮的視網膜投像是一樣大的。

方向錯覺

一條直線的中部被遮蓋住,看起來直線兩端向外移動部分不再是直線了,也稱為波根多夫(Poggendorff)錯覺;由于背後傾斜線的影響,看起來棒似乎向相反方向轉動了,也稱為策爾納錯覺;畫的是同心圓,看起來卻是螺旋形了,也稱為弗雷澤(Fraser)錯覺。

線條彎曲錯覺

兩條平行線看起來中間部分凸了起來,也稱為黑林(Hering)錯覺;兩條平行線看起來中間部分凹了下去,也稱為馮特(Wundt)錯覺。

線條長短錯覺

垂直線與水平線是等長的,但看起來垂直線比水平線長,也稱為菲克(Fick)錯覺;左邊中間的線段與右邊中間的線段是等長的,但看起來左邊中間的線段比右邊的要長,也稱為缪勒—萊依爾(Müller Lyer)錯覺。

面積大小錯覺

中間的兩個圓面積相等,但看起來左邊中間的圓大于右邊中間的圓;中間的兩個三角形面積相等,但看起來左邊中間的三角形比右邊中間的三角形大,也稱為艾賓浩斯(Ebbinghaus)錯覺。

評價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視覺呢?顯然,我們的頭腦中似乎有一幅面前世界的“圖象”,但很少有人會相信在大腦的某處有一個真正的屏幕,它産生與外部世界相對應的光模式。如果考察一下計算機是如何處理圖象的,就會知道計算機存儲的是圖象的符号化表示,通過這些記憶的符号可以産生圖象。那麼,我們的大腦為什麼沒有一個符号化的屏幕呢?假使屏幕由一個有序排列的神經細胞陣列組成,每個細胞對圖象中的特定“點”進行操作,其活動強度與該點光強度成正比。若該點很亮,則該細胞活動劇烈;如果無光,則細胞停止活動。這樣,表象就會是符号化的。難道不該是這樣的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