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花

芍藥花

毛莨科草本植物
芍藥花,屬毛莨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大且美,有芳香,單生枝頂;花瓣白、粉、紅、紫或紅色,花期5一6個月。繁殖以分株為主。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芍藥花 中文别名:将離、離草、婪尾春、餘容、犁食、沒骨花、黑牽夷、紅藥、殿春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虎耳草目 科:毛茛科 屬:芍藥屬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分枝黑褐色。莖高40-70厘米,無毛。下部莖生葉為二回三出複葉,上部莖生葉為三出複葉;小葉狹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偏斜,邊緣具白色骨質細齒,兩面無毛,背面沿葉脈疏生短柔毛。花數朵,生莖頂和葉腋,有時僅頂端一朵開放,而近頂端葉腋處有發育不好的花芽,直徑8-11.5厘米;苞片4-5,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4,寬卵形或近圓形,長1-1.5厘米,寬1-1.7厘米;花瓣9-13,倒卵形,長3.5-6厘米,寬1.5-4.5厘米,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花絲長0.7-1.2厘米,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頂端裂片鈍圓;心皮4-5(-2),無毛。蓇葖長2.5-3厘米,直徑1.2-1.5厘米,頂端具喙。花期5-6月;果期8月。

繁栽要點

繁殖以分株為主,于秋季9月-10月上旬(白露至寒露間)進行。播種多用于育種及培養根砧時用。耐寒,北方可露地過冬,而地上部于10月下旬于11月上旬枯死,次年又生長開花。喜向陽,但稍予庇蔭,開花也佳。喜沙壤土,喜排水良好,故低窪及鹽堿地均不宜栽種。

栽培簡史

芍藥是中國傳統名花之一,具悠久的栽培曆史,與牡丹并稱“花中二絕”。古人評花:牡丹第一,芍藥第二,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因其開花較遲,一般在5月上中旬,又稱為“殿春”。古人相贈芍藥以表達寄情和惜别之意,故别名:将離或離草。生活中,人們常将芍藥與同屬植物牡丹相混淆,區分二者最簡便的方法是看花莖,牡丹是木質的(所以牡丹又被稱為木芍藥),芍藥卻是草本綠枝條,一目了然。

隋代已有園藝栽培,經唐至宋代栽培日盛,品種增多,宋代以揚州栽培最盛,元明時期栽培稍衰,至清代又盛,陳子的《花鏡》記載了88個品種。1949年後,各地栽培漸多,品種達200餘。歐洲的芍藥栽培,是從中國引進栽培品種後開始的。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藥相贈,表達結情之約或惜别之情,故又稱“将離草”。

唐代詩人柳宗元及宋代詩人陳師道均譜寫過生動的、讓人回味的詠芍藥詩篇。由于芍藥适應性強,管理粗放,各地園林中普遍栽培,或形成專類的園中園,或用于花境等自然式花卉布置,又适于作切花。室溫18攝氏度-28攝氏度條件下,水養可維持4天-7天。如含苞待放時切取,置5攝氏度條件下,可保持30天,成為當今普遍應用的切花之一。根可入藥。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

早春松土保墒。出苗後每年中耕除草4-6次,中耕宜淺,以免傷根死苗。10月下旬,地凍前,在離地面7-10厘米處剪去枝葉,在根際培土約15厘米,以利越冬。安徽亳州常用“劈壟亮根”法,即在種植後第2年5月上旬,将芍株周圍的土,輕輕撥開,讓根部稍稍露出,晾5-7天,再培土擁根,可以提高地溫,并殺蟲滅菌,達到增産效果,但晾的時間不宜過長。

追肥

第2年起每年追肥3次,第1次3月下旬-4月上旬,施淡人糞尿,第2次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500公斤,第3次10-11月間,以圈肥為主,每畝1500-200公斤。第3年3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750公斤,腐熟餅肥5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1000公斤;11月間施廄肥1500-2000公斤。

第4年收獲前追肥2次,3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1000公斤,加硫酸铵1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4月下旬,除磷肥外,按上述施肥量再施1次。每次施肥,宜于植株兩側開穴施下。

排灌

芍藥喜旱怕澇,一般不需灌溉,嚴重幹旱時,宜在傍晚灌透1次水。多雨季節,及時清溝排水,減少根病。

摘蕾

為了使養分集中供根部生長,每年春季現蕾時及時将花蕾摘除。

病蟲害防治

1.病害葉斑病:常發生在夏季,主要危害葉片。病株葉片早落,植株生長衰弱。防治方法:發現病葉,及時剪除,清掃落葉集中燒毀;發病前及發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7-10天噴1次,連續多次。

鏽病:危害葉片,5月上旬發生,7-8月嚴重。防治方法: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收獲時,将殘株病葉集中燒毀,以消滅越冬病原菌;發病初期,噴波美0.3-0.4度石硫合劑或97%敵鏽鈉400倍液,7-10天噴1次,連續多次。

灰黴病:危害葉、莖、花各部分,開花後發生。在高溫多濕的條件下發病嚴重,使葉片枯死脫落,植株生長衰弱。防治方法:清除被害枝葉,集中燒毀;雨後及時清溝排水,田間通風透光;選無病芍芽作種,并用65%代森鋅300倍液浸泡10-15分鐘後下種;發病初期噴1∶1∶100的波爾多液,每隔10-14天1次,連續3-4次。

軟腐病:病原菌從種芽切口處侵入,是種芽貯藏期間和芍藥加工過程中的一種病害。防治方法:種芽貯放要選通風處,使切口幹燥,貯放場所先鏟除表土及熟土後,用1%福爾馬林或波美5度石硫合劑噴灑消毒。

2.蟲害蛴螬和小地老虎,按常規方法防治。

采收及加工

1.采收白芍于栽種後3-4年采收。采收季節,浙江于6月下旬-7月上旬,安徽、四川等地于8月間,山東于9月間。過遲根内澱粉轉化,幹燥後質不堅實,質地輕泡。選擇晴天,割去莖葉,挖出全根。除留芽頭作種外,切下芍根,加工藥用。一般畝産鮮根700-800公斤。

2.加工将芍根按大、小分開,在沸水中燙泡5-15分鐘,燙時勤翻動,待芍根表皮發白,無生心,有香氣時,迅速撈起放入冷水裡浸泡,随即取出刮去外皮,切齊兩端,依粗細分别曬幹。也可先刮去外皮後煮,曬幹。曬芍是加工的重要環節,如果曬得太猛,則外幹内濕表層幹裂,易發黴變質,一般早上出曬,中午陰幹3小時,下午3點後再出曬,晚上收進堆起并用麻袋或草席覆蓋,使芍根内部潮氣滲出,次日再出曬,如此反複,直至内外幹透為止。

芍藥煮後,如遇雨不能及時出曬可用硫磺熏(每100公斤芍藥,1公斤硫磺)薰後,攤放于通風處,切忌堆置,否則,芍根表面變質發粘。如遇久雨,每天可用火烘1-2小時。如發現芍根表面起滑發黴,應迅速置于清水中洗刷幹淨,用文火烤幹,到有太陽時再曬。

生物學特性

芍藥适宜溫暖濕潤氣候條件,具有喜光、喜溫、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在年均溫14.5℃,7月均溫27.8℃,極端最高溫42.1℃的條件下生長良好。

芍藥是宿根植物。每年3月萌發出土,4-6月為生長發育旺盛時期,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開始枯萎,這時是芍藥甙含量最高時期。

芍藥種子為上胚軸休眠類型,播種後當年生根,再經過一段低溫打破上胚軸休眠,翌春破土出苗。

功效作用

藥被稱為女科之花,并不是因為它的花美,而是因為它的根好。芍藥的根仍稱為“芍藥”,是著名的中藥材。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醫藥著作《本經》裡,已有芍藥的名稱記載。南北朝傑出的醫學家陶弘景開始把它分為白芍、赤芍兩種。

它們不同之處在于:赤芍為野生品,入藥以原藥生用,其功用長于涼血逐瘀;白芍為栽培品,經刮皮、水煮、切片、曬幹而成,功效長于補血養陰。其中尤以浙江出産的芍藥,品質最佳,稱為“杭白芍”。

古方以白芍為主要藥物的數以百計,如“桂枝湯”用芍藥和肌表之榮衛;“黃芩湯”用芍藥和腹中之榮氣;“炙甘草湯”用芍藥補血脈之陰液。在婦産科臨床上,芍藥更是得到廣泛應用。例如:

白芍配熟地——肝腎并補。于血氣虧虛之症,可少女發育偏遲,月經推遲,經量少而淡者,用“四物湯”,取芍、地為主藥。常用熟地30克(脾胃功能不佳者改用炭熟地),炒白芍12克,大補陰血,益腎生精。

白芍配當歸——補血和營,兼以安胎。臨床對于血氣不足,氣血失調,經常二藥等量相配,養血補血,和血斂肝,使營血充盈。對氣血不足所引起的胎動不安,我們也常取當歸10克,配白芍10克而用之、每能取得滿意效果。

芍藥配川芎——守中有動,血暢氣化。川芎号為補肝之氣。氣盛者,必須用酸的東西來使它收斂,白芍味酸,号為斂肝之液,白芍與川芎各用9克(二藥均微炒),對氣機不調,月經先後不均,來潮不暢者,能鼓舞氣化,調整月事。如經期量多,則用炒的白芍12克、炒川芎4.5克。

芍藥配柴胡——最得力于“逍遙散”這一古方。古人認為婦女以血為本,常不足于血而有餘之氣,若情志不遂,木失條達,肝失柔和,則肝氣橫逆,脅痛寒熱等症最為多見。

“逍遙散”以白芍養血以涵其肝體,配柴胡辛散以順肝之勝。臨床上,我們還常以此二藥配香附、八月紮、郁金、烏拉草、桔葉等用于經前乳脹、乳房小葉增生及肝郁乳汁不行等,都甚應手。

此外,臨床婦科還用赤芍配制大黃及清熱破行之品,治療急慢性盆腔炎;用白芍配白術治療肝、脾二髒失職所緻的崩漏,月經過多;用白芍配杞子,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芍藥以其養血斂陰,補而不膩,柔肝緩中,止痛收汗等功用,在中醫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婦産科方面。可以說,婦女一生的用藥常見芍藥,芍藥真不愧為女科之花,婦女之良友。

功效及泡法

芍藥花的作用及功效:養血柔肝,散郁祛瘀,改善面部黃褐斑,皮膚粗糙衰老,洩熱,養血柔肝,強五髒,散惡血,調經。可以治療内分泌紊亂引起的雀斑、黃褐斑、暗瘡。促進新陳代謝,提高肌體免疫力,抑制臉上的暗瘡,延緩皮膚衰老。養血柔肝,使氣血充沛,容顔紅潤。具有清熱解暑、去斑、清心潤肺、平肝明目、護膚養顔等功能。常飲可使氣血充沛,容顔紅潤,精神飽滿。能調節女性内分泌,去除黃氣及色斑,令容顔潤澤。

注意事項:芍藥花的注意事項:請置于室内陰涼幹燥處,避免兒童自行拿取。

适宜搭配:芍藥花适合單泡,适宜搭配綠茶。

泡法喝法:芍藥花的泡法及喝法:一茶匙幹燥的花瓣,用一杯滾燙開水沖泡,焖約十分鐘後即可;可酌加紅糖或蜂蜜飲用。

花言茶語:芍藥花象征惜别、害羞、忸怩。

曆史記載

芍藥栽培的曆史悠久,據考證漢時長安地區就有栽培。盛産芍藥的地區常随朝代的變更而變遷,隋唐後是揚州,極盛于宋。劉頒《勺藥譜·序》說:“天下名花,洛陽牡丹,廣陵(即揚州)芍藥,為相牟埒”。《本草》載:“芍藥……處處有之,揚州為上”。周文華《汝南圃史》稱述“揚州之芍藥冠天下”。陳淏子《花鏡》中也認為“芍藥推廣陵者為天下最”。

宋朝以來有關勺約的著作中都十分推祟揚州芍藥,但是就在宋代,種植芍藥之盛也不限于揚州。劉頒《芍藥譜·序》裡寫道:“自廣陵南至姑蘇,北入射陽,東至通州海上,西止滁和州,數百裡間人人厭觀矣。”

到了明朝,芍藥牡丹栽培中心轉移到了安徽毫州,清朝又轉到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後又轉至北京豐台一帶。《析津日記》記載:“芍藥之盛,舊數揚州,……今揚州遺種絕少,而京師豐台,連畦接畛……”,可見當時種植之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