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母細胞瘤

神經母細胞瘤

以兒童為多發群體的顱外腫瘤疾病
神經母細胞瘤是以兒童為多發群體的顱外腫瘤疾病。神經母細胞瘤屬于神經内分泌性腫瘤,可以起源于交感神經系統的任意神經脊部位。其最常見的發生部位是腎上腺,但也可以發生在頸部、胸部、腹部以及盆腔的神經組織。病率占小兒惡性實體瘤的第三位,多見于5歲以下小兒,也可見年長兒發病者。發病情進展快,轉移發生早,不同神經母細胞瘤患者預後差别很大,也即神經母細胞瘤間存在廣泛的腫瘤異質性。1歲以内患兒的腫瘤有自發消退傾向。
    中醫病名:神經母細胞瘤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外科-神經外科 多發群體:2歲以内的嬰幼兒 常見發病部位:大腦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無傳染性 傳播途徑: 是否進入醫保:是

發病原因

目前關于神經母細胞瘤真正的病因尚不清楚。

一些遺傳易感因素被發現與神經母細胞瘤的發病相關。家族型神經母細胞瘤被證明與間變淋巴瘤激酶的體細胞突變所導緻。

此外,在神經母細胞瘤還發現有許多分子突變。N-myc基因的擴增突變在神經母細胞瘤也很常見。其擴增類型呈雙向分布:在一個極端為3-10倍擴增,在另一個極端為100-300倍擴增。N-myc基因的擴增突變往往與腫瘤的擴散相關。LMO1基因被證明與腫瘤的惡性程度相關。

由于神經母細胞瘤往往發生于嬰幼兒,因此有許多研究集中調查環境危險因素對懷孕以及孕期的影響。例如懷孕期間的是否接觸化學危險品、吸煙、飲酒、藥物、感染等。但是,這些研究尚未有明确的結果。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與原發部位、年齡及分期相關。65%患兒腫瘤原發于腹腔,大年齡兒童中腎上腺原發占40%,而在嬰兒中隻占25%。其他常見部位為胸腔和頸部。約10%病例原發部位不明确。約70%NB在5歲前發病,極少數在10歲以後發病。

不同部位的腫塊

最常見的症狀為不同部位的腫塊。

(1)原發于腹部:以腎上腺及脊柱二側交感神經鍊原發多見,一般在腫塊較大時才出現症狀,可有腹痛、腹圍增大、腰背部飽滿、扪及腫塊、胃腸道症狀。

(2)原發于胸腔:有縱隔壓迫相關症狀及呼吸道症狀,如氣促、咳嗽等。

晚期表現

病人常有肢體疼痛、貧血、發熱、消瘦、眼眶部轉移。眼眶部轉移形成具有特征性的熊貓眼,表現為眼球突出、眶周青紫。其他可有高血壓及腫塊部位相關壓迫症狀,如有椎管内浸潤壓迫時出現運動障礙、大小便失禁等。

診斷

診斷方法

組織病理學檢查是NB診斷的最重要手段,有時需結合免疫組織化學、電鏡以明确診斷。影像學檢查發現有與NB特征相符合的腫塊,同時骨髓中發現NB腫瘤細胞,有明顯增高的兒茶酚胺代謝産物(HVA或VMA)也可做出診斷。如病理診斷有困難時,染色體檢查發現有1p缺失或N-myc擴增支持NB診斷。

診斷分期

同時應包括診斷分期,美國兒童腫瘤協作組分期系統(CCSG)如下:

(1)Ⅰ期:腫瘤局限于原發器官。

(2)Ⅱ期:腫瘤超出原發器官,但未超過中線,同側淋巴結可能受累。

(3)Ⅲ期:腫瘤超過中線,雙側淋巴結可能受累。

(4)Ⅳ期:遠處轉移。

(5)Ⅵs期:<1歲,原發竈為Ⅰ、Ⅱ期,但有局限于肝、皮膚、骨髓的轉移竈。

治療

由于NB預後差異大,部分病人如小年齡、早期NB預後明顯優于大年齡晚期組,因此應根據病人的預後因素,如年齡、分期、N-myc擴增、1p缺失等采用分級治療。早期病人無N-myc擴增及1p缺失,可僅做手術,手術後随訪。而大年齡、晚期,伴有N-myc擴增,1p缺失者,需接受強化療和手術,直至骨髓移植。

手術、化療、放療仍為NB治療的三大主要手段,根據其臨床預後因素采用不同強度的治療方案。

一般對局限性腫瘤主張先手術切除,再化療。而對估計手術不能切除者采用先化療、再手術、再化療或加放療的策略。對NB敏感的藥物有環磷酰胺、長春新堿、依托泊苷(VP-16)、卡鉑、順鉑、抗腫瘤抗生素(多柔比星)、異環酰胺等,各個協作組采用不同藥物組合對晚期病人強化療,但預後改善仍未令人滿意。

1期患兒完整切除原發腫瘤後無需進一步治療。近年強調1歲以下的1期腫瘤多可自然消退,主張可密切随訪,暫不手術。

2期患兒對組織結構良好、無淋巴結轉移、NSE和鐵蛋白正常,N-myc基因拷貝數<10和DNA異倍體的病例,完整切除原發腫瘤後可不予其它治療;而對組織結構不良、淋巴結陽性、腫瘤标記物(NSE、鐵蛋白)數值升高,DNA二倍體,N-myc拷貝數>10,手術切除後應常規化療12個月,必要時還需局部放療。

3期病例腫瘤完全切除者,根據組織結構、淋巴結浸潤、腫瘤标記物、N-myc基因擴增、DNA倍體檢測結果,決定放療劑量(15-30Gy)和術後化療時間(12-18個月)。而腫瘤未完全切除,術後化療3-6個月後仍有腫瘤殘留或腫瘤标記物(VMA、HVA、NSE、鐵蛋白)高于正常或淋巴結增大,應予二次手術或二次探查,常規區域淋巴結清掃,腫瘤床剝除,術後化療18個月。腫瘤巨大判斷不能切除者,應術前化療後再予延期手術。

并發症

可發生貧血、消瘦高血壓、運動障礙可發生轉移。

相關研究

一種名為ALK的基因發生變異,會增加兒童患神經母細胞瘤的風險

來自美國、意大利和比利時的研究人員介紹說,他們對20個家庭進行了研究,其中每個家庭有一名以上的兒童患神經母細胞瘤。研究發現,ALK基因發生特定變異後會持續處于活躍狀态,從而促進細胞的增殖。細胞不受控制地增殖,通常是癌症發病的标志。

研究人員認為,新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從遺傳角度加深對兒童神經母細胞瘤的認識,同時也為開發診斷和治療這種疾病的新方法提供了線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