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結腸炎

細菌性結腸炎

疾病名稱
細菌性腸炎發病機理較為複雜,緻病菌借菌毛粘附于腸粘膜上皮細胞,使細菌能在腸壁生長繁殖,成為緻病的先決條件。細菌性腸炎的病原菌可分産腸毒素性和侵襲性兩大類。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腸炎,有不同的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1]
    中醫病名:細菌性結腸炎 外文名: 别名:細菌性腸炎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病因

細菌性腸炎的病因:

細菌性腸炎的病原菌可分産腸毒素性和侵襲性兩大類。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腸炎,有不同的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

腸毒素性細菌性腸炎:

如霍亂,發病機理是緻病菌粘附而不侵入腸粘膜,在細菌生長繁殖過程中分泌腸毒素,和小腸粘膜的上皮細胞膜受體結合,激活細胞膜上的腺苷酸環化酶,在該酶的催化下,使細胞内的三磷酸腺苷(ATP)轉化成環磷酸腺苷(cAMP)。當細胞内cAMP的水平升高時,通過一系列的酶反應,使小腸粘膜大量分泌水和電解質,潴留在腸腔内引起水瀉,稱為“分泌性腹瀉”。此類病人除小腸粘膜上皮細胞有分泌亢進外,腸道的病理改變往往沒有或者很輕。

侵襲性細菌性腸炎:

如細菌性痢疾,緻病菌粘附并侵入腸粘膜和粘膜下層,引起明顯的炎症。不同的病原菌侵犯腸的部位不同,有的侵犯小腸為主,有的侵犯結腸為主,有的引起小腸和結腸炎症。

症狀

細菌性腸炎的症狀:

發熱、腹瀉、糞便有粘液或膿血、大便有腥臭味,有的有裡急後重感,即使後仍有餘便未盡的感覺。

腸毒素性細菌性腸炎:

病原體主要感染小腸,因此基本臨床表現是腹瀉次數較多,為大量水樣便,無膿血,一般無腹痛,無裡急後重感,常伴有嘔吐,容易發生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狀較輕。

侵襲性細菌性腸炎:

此類腸炎的基本臨床表現是:全身毒血症明顯,有高熱,重症病人可發生感染性休克。大便可呈粘液膿血便,便量少,便次多。腹痛明顯,呈陣發性絞痛。

檢查

細菌性腸炎需做檢查:

1、電解質檢查;

2、大便鏡檢;

3、嘔吐物檢查;

4、乙狀結腸鏡檢查。

診斷

一般應根據流行學史和臨床表現初步加以判斷。進一步确診需依賴實驗室檢查。細菌性腸炎可作嘔吐物及大便培養,獲得病原菌即可确診。有些病原菌如沙門氏菌感染可作血培養。

并發症

容易發生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狀較輕。脫水和酸中毒是急性腹瀉的主要緻命原因,平時身體内代謝産生的二氧化碳通過呼吸排出,其餘的廢物需要經過水的運送通過腎髒由尿排出體外。脫水時尿量因機體内水分損失而減少,嚴重時甚至無尿,這就會使體内代謝産生的廢物排出減少而在體内蓄積,使機體發生中毒症狀,其臨床表現除呼吸改變外,還可出現疲乏無力及神經系統症狀等。

治療

1、可用抗生素,阿莫西林,青黴素等。在用藥前要到醫院做大便常規化驗,細菌培養,以便根據生長細菌的種類選用恰當的抗生素。

2、輕度脫水而且嘔吐不重者,可口服補液,WHO推薦的口服液配方為氯化鈉,碳酸氫鈉,氯化鉀,葡萄糖或蔗糖,加水。脫水或嘔吐較重者,可靜脈輸入生理鹽水、等滲碳酸氫鈉和氯化鉀溶液以及葡萄糖。

3、恢複期口服腸粘膜保護劑與微生态調節劑,可加速控制腹瀉。

預防

1、搞好環境衛生,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消滅蒼蠅孳生地,發動群衆消滅蒼蠅。

2、加強飲食衛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對個體及飲食攤販做好衛生監督檢查工作。

3、對集體單位及托幼機構的炊事員、保育員應定期檢查大便,做細菌培養。

4、加強衛生教育,人人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引生水,不吃變質和腐爛食物,不吃被蒼蠅沾過的食物。

5、不要暴飲暴食,以免胃腸道抵抗力降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