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氣淩心

水氣淩心

醫學術語
水氣淩心,病證名。指水氣上逆,引起心髒的病變。
    中醫病名: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中文名:水氣淩心 英文名:Water spirit 傳染病:否 臨床表現:不能正常排洩,産生痰飲等

病因

由于脾腎陽虛,氣化障礙,水液停留體内,不能正常排洩,産生痰飲,水腫等水氣病。水飲内停,阻遏心陽的證候。多由脾腎陽虛或心腎陽虛引起水飲上逆,侵淩于心所緻,證屬本虛标實。其病位主要在心,然而常常涉及脾、腎兩髒陽氣虛衰,導緻痰飲,瘀血等的産生,而使病情更趨複雜多端。

臨床表現

心悸眩暈,胸脘痞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渴不欲飲,惡心吐涎,舌淡胖,舌苔白滑,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

治療方法

溫陽,化飲,利水。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藥

1.基本方藥:(1)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術12克、豬苓10克,法半夏10克、澤瀉10克、沉香6克、大腹皮12克。本方适用于水氣淩心之肺脾氣虛者。(2)真武湯加減:附子10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沉香6克、補骨脂10克、幹l0克。本方适用于水氣淩心之腎陽虛弱者。上方濃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劑,溫服,每日3次。

2.加減變化:若兼見水飲射肺,症見咳逆上氣者于基本方(1)中加細辛3克、幹姜10克、五味子6克以溫肺化飲;若兼見脾虛而倦怠無力者可加黃芪15克、黨參10克、苡仁15克以健脾益氣。若兼見脾腎陽虛症見下肢水腫,小便短少于基本方(2)中加用黃芪15克、椒目12克、防己15克以利水消腫。兼見胸悶而痛,絡氣痹阻者加沉香10克、檀香6克、全瓜萎12克、枳殼12克以寬胸理氣溫通止痛。若兼見脈結代者宜于基本方(2)中重用桂枝為12克,加黨參12克、熟地10克、麥冬10克、炙甘草l0克以益氣通脈。

(二)飲食療法

(1)取烏魚或大鲫魚剖肚去腸雜,納入大蒜一個、椒目5克,不加鹽,炖熟以湯白為度,吃魚喝湯。(2)将白茯苓等磨成細粉,每次取茯苓粉15克左右,用粳米100克煮粥,有健脾利水消腫作用,可作水氣淩心有水腫的病人的輔助治療。(3)鯉魚一條約500克左右、生姜30克、蔥6克,炖湯不放鹽,喝湯吃魚。(4)鳝魚500克、鮮白120克,炖湯不放鹽,喝湯吃魚。(5)花生(連衣)、生苡仁、赤豆、紅各适量,同煮爛為度,每日早晚各服一碗。上法均對心陽不振兼肺脾氣虛所緻水氣淩心有輔助治療作用。

施治要點

(一)本證為虛實夾雜證候,要注意處理好扶正、祛邪的關系,在小便不利,肢體浮腫經治療好轉時,若過早補陽會助長熱邪,過早補氣補陰又會礙于濕邪,導緻水邪複聚,逆上犯心。因此,在餘邪未盡階段,宜用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的“和”法治療。隻有餘邪已盡,方可根據心陽不振兼見肺脾氣虛或腎陽虛弱而随證施治,調補善後。

(二)水氣淩心由于水邪逆上,心主血脈的功能易為水邪阻礙而失調,出現瘀血症狀,盡管瘀血證候明顯仍為标證,是病理産物成為的繼發緻病因素,因此,水飲、瘀血二者之間的主次矛盾要妥善處理,不能單純使用活血化瘀治标失本,隻有加強補氣行氣,佐以活血化瘀之品,方不耽誤病程。

(三)水氣淩心之證還常兼見肺脾氣虛,臨床表現可見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此時治療當以補脾化濕治本為主,不宜過于分利,以免利水傷陰,造成病情加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