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

增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
修辭是增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修辭手法,就是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或方法。通過修飾手法修飾自己的文章、語言,清楚傳達自己的意思,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同理,假設“南國烽煙正十年”運用的是借喻手法,那麼“烽煙”是喻體,“戰争”是本體,轉換成明喻就成了“南國的戰争像烽煙一樣整整十年”,顯然不成句子。簡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後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詞來形容乙事物。
    中文名:修辭手法 外文名: 定義: 種類: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作用:提高表達方式 常用:比喻、比拟、誇張、排比、對偶等

來源

漢語中的最早的修辭一詞出現在《易經》:“修辭立其誠”。是修飾文辭的意思

修辭的“辭”可以分為文辭(寫文章所用的)和言辭(或稱語辭,口頭說話所用的)。最初的修辭和語言一樣,重心都在說話方面;就連“辭”這個字最初也是指言語,而非文字的組合——說文解字:“訟辭也。”後來重心才向文辭發展。

先秦時代就已經有了關于修辭的零星言論。例如莊子很重視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視譬喻手法。

漢代時期的學者曾激烈讨論《詩經》的基本修辭手法:賦(直述)、比(譬喻)、興(聯想)。

魏晉南北朝之後,不少文學批評作品如各式各樣的詩話、詞話都有談論修辭,但專門談修辭學的作品還很少。例如劉勰的《文心雕龍》是首部“修辭”二字的意思和現代理解相同的作品,書内亦談了不少修辭手法。

宋代陳骙的《文則》則可視為第一部修辭學的專着。

民國八年(1919年)于北京發生五四運動以後,修辭學便擺脫了文學批評的範圍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當時的修辭研究主要有兩種傾向:模仿西方的修辭着作;輯錄中國古人的說法。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在中文裡重要的修辭學着作之一——陳望道寫的《修辭學發凡》出版。

現今在中學教育中即開始教授行文時必須使用到的各種修辭法。

包含成分

比喻

1、定義

比喻,即表示兩種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間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方法。

2、結構

比喻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體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标志性詞語)。

3、分類

根據比喻結構的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隐現特征,可分為四種。

⑴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若、仿佛、猶如、宛如、像……一樣、仿佛……

似的,恰似”等連接。常見形式是“甲像乙”。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是、變成、構成了”等連接。典型形式是:“甲變成乙。”

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岡。

此外,暗喻還有一些變體需注意的是:

①修飾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修飾與被修飾、限制與被限制的形式來實現比喻關系。例如:

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同位複指形式表現比喻關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湯。

③注釋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以注釋說明的形式表現比喻關系,常用破折号連接例如:五點鐘,

上工的汽笛響了。紅磚“罐頭”的蓋子——那扇鐵門一推開……

⑶借喻。不出現本體和比喻詞,直接叙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⑷博喻。連用幾個喻體共同說明一個本體。例如:一隻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

4、作用

(1)比喻說理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東西具體地說出,借其他類似事物加以說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狀物能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飾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動,突出特點,渲染氛圍,側面烘托。

5、構成條件

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就不是比喻。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比喻詞。

下面幾例不是比喻句:

⑴他的性格像母親--同類事物做比較

⑵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測

⑶不要帶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詞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詞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猶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樣、成了、是、變成

7、舉例

恩重如山冷若冰霜胸有成呆若木雞風燭殘年揮汗如雨浩如煙海門庭若市虛懷若谷輕如鴻毛震耳欲聾聲名狼借易如反掌切膚之痛親如手足人面獸心如虎添翼如膠似漆喪家之犬對答如流刀山火海

a.明喻

虛懷若谷門庭若市如火如荼如饑似渴味同嚼蠟壽比南山歸心似箭

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冷若冰霜

b.暗喻

車水馬龍有口皆碑唇槍舌戰草木皆兵冰清玉潔明珠暗投人老珠黃

犬牙交錯血海深仇犬馬之勞

c.借喻

望穿秋水破鏡重圓風平浪靜班門弄斧銅牆鐵壁豺狼當道掌上明珠

畫龍點睛柳暗花明

誇張

1.定義

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擴大或縮小的方法叫誇張。

2.種類

⑴擴大誇張。故意把事物說的“大、多、高、深、強”等的誇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⑵縮小誇張。故意把客觀事實說的“小、少、低、淺、弱”等的誇張手法。例如:烏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誇張。用一件事物将來的将來可能出現的結果來形容這種事物現在的狀态,或把一件事物将來的狀态提到現在的狀态之前的誇張手法。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翠綠的麥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氣來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曹雪芹《紅樓夢》)

3.用法

鮮明地表達作者對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語言生動性。

4.運用時注意問題

⑴誇張不是浮誇,必須合乎情理,不能脫離生活的基礎和依據。

⑵誇張和真實要有一定的距離。否則就分不清是在說事實還是在誇張。

⑶誇張要注意應用的場合。嚴肅的彙告 、報告,科技說明文,說理文章等文體,不宜使用誇張

的修辭。

5、舉例

日理萬機日月如梭三頭六臂怒發沖冠一日千裡一字千金百發百中膽大包天寸步難行一步登天一日千裡一毛不拔一塵不染

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緻、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增強語勢,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達作者某情感。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反複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語或句子。反複是為了強調某個意思或突出某種情感而重複使用某些詞語或句子,所要表達的側重點在于重複的詞語或句子上

作用: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複詠歎,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時,反複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⒈ 連續反複(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⒉ 間隔反複(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舉例

登峰造極星移鬥轉提綱挈領審時度勢情真意切罪魁禍首豐功偉績心灰意冷真憑實據一心一意

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于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

例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舉例

地大物博感恩戴德山窮水盡謙受益,滿招損 家喻戶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披星戴月口誅筆伐口蜜腹劍山珍海味山重水複

設問

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強烈情感。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使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加強語氣,突出了什麼,表達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反問

又稱激問、反诘、诘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隻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加強語氣,突出了什麼,表達作者某情感。

我呢,難道沒有該責備的地方麼?

舉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借代種類:特征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于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征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要是愛細腰粉腿,就有跳舞場。(茅盾《現代化的話》)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借喻與借代辨析

第一

看本體和客體之間是否有相似性,沒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中“旌旗”“烽煙”到底是借喻還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旌旗:旗幟的通稱,這裡指部隊。烽煙: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台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火,後泛指戰火或戰争。隻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 和“軍隊”,“烽煙”和“戰争”之間沒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斷這兩詞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體和客體之間有相關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體相關的事物來代指這個本體。古代軍隊在行軍和作戰時都舉着自己特有的旗幟,旗幟既用來區分敵我,又用來指明軍隊前進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來代指軍隊。“旌旗十萬”即“十萬旌旗”。“旌旗”不能發出“斬”的動作,能發出“斬”的動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萬旌旗”指“十萬軍隊”。同理,古代一遇敵人侵犯,邊境就燃狼煙報警,所以“烽煙”“狼煙”俨然成了戰争的代名詞。“南國烽煙正十年”就是“南國戰争正十年”。

第二

看能否轉換成明喻,能轉換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轉換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旌旗十萬斬閻羅”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體,“軍隊”是本體,轉換成明喻就成了“軍隊像十萬旌旗一樣斬掉了閻羅”,顯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設“南國烽煙正十年”運用的是借喻手法,那麼“烽煙”是喻體,“戰争”是本體,轉換成明喻就成了“南國的戰争像烽煙一樣整整十年”,顯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斷定以上兩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麼如何辨别呢?這時就要看與客體相應的詞語是否采取相應的比喻說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與客體(喻體)相關的詞語必須采取相應的比喻說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與客體(借體)相應的詞語不必改成與之相應的說法。請看下面兩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榨盡了我們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撲來。(借喻)

〔B2〕大白熊答應了我的價錢。(借代)

上面兩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體是“毒蛇猛獸”,與它相應的動賓詞是“吃盡”“血肉”。由“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是通順的可知,“毒蛇猛獸”與“吃盡”“血肉”是一個和諧的主謂賓關系。A2中客體也是“毒蛇猛獸”,與它相應的動賓詞是“榨盡”“血汗”。由“毒蛇猛獸榨盡了我們的血汗”不通順可知,其“毒蛇猛獸”與“榨盡”“血汗”不是一個和諧的主謂賓關系。客體所在的語境主謂賓和諧表明不與本體相關,是比喻;客體所在的語境主謂賓不和諧表明與本體才能相關,是借代。

第二組更明确。“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撲來”,其中客體“大白熊”與後面詞語非常和諧,表明在客體做主語的句子中是一個整體,而在主體做主語的句子中未必是一個整體。“大白熊答應了我的價錢”,其中客體“大白熊”與後面詞語不和諧,表明在客體做主語的句子中不是一個整體;隻有換上本體――那個稱為“大白熊”的人――與後面詞語才和諧,才能成為一個整體。所以,前者是比喻,後者是借代。

“巾帼不讓須眉”,單單用客體“巾帼”“須眉”表達為“頭巾、發飾不讓眉毛、胡須” 肯定不通;“她希望長大後當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單用客體表達為“她希望長大後當社會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買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記》”“紅領巾們越幹越歡”也是如此。

用這種方法來解釋“楊二嫂”“圓規”那個争論不休的問題,也是再清楚不過的。“圓規又講話了”“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後一個“圓規”與“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極不和諧,分明是借代。

舉例

目不識丁披堅執銳 扭轉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東去 燈紅酒綠 咬文嚼字 青黃不接 手無寸鐵

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來的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将脖子扭幾扭,實在标緻極了。(《藤野先生》)

聯想

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動化 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華主題,點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動着,城中的愛也流動着

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準确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

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例如 “晨鐘雲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鐘聲,所聞之鐘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

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舉例

風雨同舟斷絲連立地成佛樂在其中

1、意義雙關利用詞的同義,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叫做意義雙關。【例】《紅樓夢》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諧音雙關利用詞的同音,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叫諧音雙關。【例】“道是無晴卻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頂針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

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來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兩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燒。

夢想是翅,飛翔永恒藍天。

夢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夢想是海,還是小船悠悠。

夢想是船,海上乘風破浪。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楚山秦山皆白雲,

白雲處處長随君。

長随君,君入楚山裡,

雲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羅衣,

白雲堪卧君早歸。

--李白《白雲歌》

舉例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傳十,十傳百 一而再,再而三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愚公移山》)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

互文

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于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裡,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

煙籠寒水月籠沙

将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

主人下馬客上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在閱讀古代散文作品時,對于一些運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進行仔細的思索和體味,往往容易忽略過去。

例如:

⑴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意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陽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兒。”

⑵ 子建援牍如口誦,仲宣舉筆如宿構。(《文心雕龍·神思》)意為:“曹植、王粲鋪上紙拿起筆寫作時,就象事先寫好了背出來一樣。”

⑶ 齊魏徭戍,荊韓召募。(李華《吊古戰場文》)齊魏荊(楚)韓等戰國時期君王為徭役守邊而招募兵員。”

⑷ 悍吏之來吾鄉,叫嚣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意為:“兇暴的差吏來到我們村 裡,到處叫嚷喧嘩,到處騷擾百姓。”這裡的“東西南北”泛指“各處”。

⑸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範仲《嶽陽樓記》)意為:“不因外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為個人處境 好壞而歡欣悲傷。”

回環

簡單地說回環就是順讀逆讀一個樣。

回環就是把前後語句組織成穿梭一樣的循環往複的形式,以表達不同事物間的聯系。回環可使語句整齊勻稱,能揭示事物的辯證關系,使語意精辟警策。

例如:

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谷裡谷金黃。

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舉例

人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谷裡谷金黃。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乳源翁。星島港迎港島星。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移情

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緻、但實際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将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

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例如:

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②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④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斷腸聲。

(白居易《長恨歌》)

⑤轉朱閣, 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蘇轼《水調歌頭》)

⑥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牛希濟《生查子》)

上面例①兩句詩的意思是:露從今夜起才特别慘白,月是故鄉的才格外明亮。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因為詩人杜甫親曆了安史之亂的大動蕩, 在國家前途、個人命運不斷遭到打擊的情況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客居。在這凄冷荒漠的邊塞小城裡, 詩人将思念故鄉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襯托詩人思念故鄉的情緒, 使事人一體,從而 更好的表達了詩人思鄉的強烈感情。例②中兩句詩 的意思是:感歎國家遭逢喪亂,花朵濺滴悲傷的淚; 痛恨一家流離分散,鳥兒叫喚驚動憂愁的心。花開 鳥叫是自然界的現象,是沒有人的情感的,詩人運 用移情修辭手法, 才能寫出這樣感人的詩句。例③ 說渭河水隻有在人愁的時候才“獨向東” ;例④說月亮發出的是一種叫人看了“傷心”的光,鈴子搖響的是一種叫人聽了“斷腸”的聲;例⑤說月亮常常在人離别時變圓; 例⑥說紅豆不是紅豆,而是一 顆顆“相思淚”。以上各例都是運用移情修辭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這樣人情和事物融為一體,能夠更好的表達人的強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區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觀的感情移到客觀的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觀事物襯托主觀情緒, 使物人一體,能夠更集中地表達強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兩項事物相關聯,就把原屬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辭語移來屬于乙事物,是一種詞語活用的修辭手法。簡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後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詞來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區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後者是“将物當作人來寫."

拈連

拈連(niān lián),指甲乙兩個事物連在一起叙述時,把本來隻适用于甲事物的詞語拈來用到乙事物上,這種修辭手法就叫拈連,又叫“順拈”。運用拈連,可以使上下文聯系緊密自然,表達生動深刻。

【例句】

例子⑴: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例子⑵: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李煜

例子⑶:你别看我耳朵聾,我的心并不聾啊!......

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包括把物當作人來寫(拟人)、把人當作物來寫(拟物)和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拟物)等幾種形式。事實上,前一種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後兩種形式則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種類:

判斷下列比拟句的種類:

A.他驕傲自滿,取得一點成績,尾巴就翹得天樣高. (拟物)

B.風雨能摧殘櫻花,但是頂風冒雪,櫻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臉麼?(拟人)

C、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拟人)

D、指導員講得真來勁兒,嘎子豎起耳朵聽。(拟物)

E、老支書直截了當地下達了任務:“讓你帶一隊人馬把黑龍潭的水牽到山下的壩子裡來。” (拟物)

3、比拟與比喻的主要區别是:

比拟意在“拟此為彼”,彼此交融,常常體現在動詞上,而拟體始終不出現;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兩個不同的事物,常常體現在名詞和名詞短語上,喻體必不可少。

比拟是仿照“拟體”(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寫本體.重點在“拟”;比喻是用喻體比方本體,重點在“喻”。

4、比拟的作用

①感情色彩鮮明;②描繪形象生動;⑧表意更加豐富。

并提

并提是為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謂“并提”一般是把兩件相關的事并列在一個句子中來表達。

如“夫鐘、蠡無一罪,身死亡”。(《史記.韓信廬绾列傳》)這句話的意思是:“夫鐘無一罪,身死;夫蠡無一罪,身亡。(出走,逃亡)”。

如果我們把這裡的“死亡”當作一個詞來理解就錯了。因為按之史實,自殺而死的是大夫鐘,亡命逃亡的是範蠡。

了解并提式的句子一般應着重從文意方面分析句子的搭配關系。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素湍綠潭,回清倒影"(《三峽》)“亭午”“夜分”是兩個不并存的時間,“ 曦”“ 月”是兩種不同的自然現象,合起來是講不通的.這裡用的是并提修辭法,應理解為:“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素湍”“綠潭“也是兩個不相同的地點,這裡用的是并提修辭法,應理解為:”素湍回清,綠潭倒影“。

《後漢書。華佗傳》“耳目聰明”,它是由“耳聰”“目明”兩個主謂結構組成的。

“發皇耳目”(枚乘《七發》),是由兩個使動結構組成的句子,即“發耳”“皇目”,如果說“發目”還能說得通,而“皇耳”是無論如何說不通的,所以必須當作并提式看待,這個句子才能說得通。

“脭醲肥厚”(枚乘《七發》),“脭”指肥肉,“醲”指酒。肉可以說“肥”,而不說“厚”(現代漢語可以說);酒可以說“厚”,而不說“肥”。這個句子是并提式,應理解為“脭肥濃厚”。

錯綜

大意有二:1.縱橫交叉;錯綜複雜 2. 交錯配合;綜合也可指一種使文句錯落有緻的修辭手法。

1. 交錯綜合。

《易·系辭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孔穎達疏:“錯謂交錯,綜謂總聚,交錯總聚,其陰陽之數也。”《三國志·魏志·傅嘏傳》:“然儒生學士,鹹欲錯綜以 三代 之禮。禮弘緻遠,不應時務。” 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下》:“至若錯綜乖所,分布失宜,則彩絢雖多,巧妙不足者矣!”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益知天下事經緯錯綜,決非印闆所能印定。”草明《乘風破浪》三:“他不能全面地掌握頭緒紛纭、關系錯綜的鋼鐵聯合企業的規律性。”

2. 指故意颠倒詞序以避免形成對偶的一種修辭手法。

宋陳善《扪虱新話·楚詞春秋羅池碑錯綜成文》:“《楚詞》以‘日吉’對‘良辰’,以‘蕙肴蒸’對‘奠桂酒’。 沉存中 雲:此是古人欲錯綜其語,以為矯健故耳。” 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錯綜成文例》:“古人之文,有錯綜其辭以見文法之變者。如《論語》‘迅雷風烈’,《楚辭》‘吉日兮辰良’,《夏小正》‘剝栗零’皆是也。”

移用

移用是甲乙兩項事物相關聯,把用來形容甲事物的修飾詞語移來修飾乙事物的修辭方式。例 方場中的建築,節奏其實是和諧不過的。(用形容音樂的“和諧”來修飾“建築”)

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種修辭方式。也就是對着本來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并且跟他(它)說話。例 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我的長劍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你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呀。《屈原》

示現

示現指把實際不見不聞的事物,說得如見如聞,活靈活現。例 風樯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毛澤東《水調歌頭·遊泳》)

複叠

複叠即把同一字詞接二連三用在一起的修辭方式。複叠分叠字和叠詞兩種形式。例 女人還呆呆地坐在院子裡等他,她說:“你有什麼話,囑咐囑咐我吧。”《荷花澱》(呆呆、囑咐囑咐)

跳脫

語言因為特殊的情景,如心思的急轉,事情的突發等,有時半路斷了語路,叫跳脫。例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狂人日記》

對比

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并舉出來,相對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

對比的作用在于同時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映襯

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寫與之有關聯的事物,作為陪襯烘托的修辭方法。這種修辭方法按照和襯托事物之間所呈現得出來的關系不同,分為正襯和反襯。

正襯:陪襯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變化。

用荒涼蕭條的環境和氣氛,襯托悲涼的心情。

反襯:陪襯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間朝着相反的方向變化。

用"……但我還以為船慢"反稱"我"的急切的心情

修辭成語

1.比喻的修辭手法的成語: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呆若木雞 風燭殘年 揮汗如雨 浩如煙海 門庭若市 虛懷若谷 輕如鴻毛 震耳欲聾 聲名狼借 易如反掌 切膚之痛 親如手足 人面獸心 如虎添翼 如膠似漆 喪家之犬 望眼欲穿 對答如流 刀山火海

2.拟人的修辭手法的成語: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鴉雀無聲 花枝招展 鳥語花香 烘雲托月 風卷殘雲 百花争豔 鼠竊狗盜 兔死狐悲 龍争虎鬥 卧虎藏龍

3.其他(除比喻、拟人、誇張)修辭手法的成語

a明喻:虛懷若谷 門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饑似渴 味同嚼蠟 壽比南山 歸心似箭 如魚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車水馬龍 有口皆碑 唇槍舌戰 草木皆兵 冰清玉潔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黃 犬牙交錯 血海深仇 犬馬之勞

c借喻:望穿秋水 破鏡重圓 風平浪靜 班門弄斧 銅牆鐵壁 豺狼當道 掌上明珠 畫龍點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d對比: 口蜜腹劍 口是心非 虎頭蛇尾 好逸惡勞 陽奉陰違 南轅北轍 外強中幹 吃一塹長一智 挂羊頭賣狗肉

e對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窮水盡 謙受益,滿招損 家喻戶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f借代:目不識丁 披堅執銳 扭轉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東去 燈紅酒綠 咬文嚼字 青黃不接 手無寸鐵

g比拟:閉月羞花 百花争豔 草木皆兵 風塵仆仆 呆若木雞 生龍活虎 莺歌燕舞 抱頭鼠竄 肥頭大耳 土崩瓦解 風燭殘年

h反複:登峰造極 星移鬥轉 提綱挈領 審時度勢 情真意切 罪魁禍首 豐功偉績 心灰意冷 真憑實據 一心一意

i反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塞翁失馬,焉之非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j雙關:風雨同舟 藕斷絲連 立地成佛 樂在其中

k回環: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l頂針: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傳十,十傳百 一而再,再而三

m誇張:日理萬機 日月如梭 三頭六臂 怒發沖冠 一日千裡 一字千金 百發百中 膽大包天 寸步難行 一步登天 日上三竿

英語修辭手法

英語修辭手法是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語言藝術。它能使語言生動形象、具體活潑,給人以美的享受。英語中所有修辭手法的全部解釋和例句:明喻、隐喻、暗喻、提喻、通感、聯覺、異叙、移覺、拟人、誇張、排比,平行、委婉、婉辭法、比方、反語、交叉、雙關、仿拟、修辭疑問等。

Parody(仿拟)

如果譯者功底不凡,能知作者之所“仿”,那麼,理解與翻譯也就“水到渠成”。如:Clearly,when it comes to marriage,practicing beforehand doesn’t make perfect. 可以譯成:顯然,在婚姻問題上,婚前同居并不能令婚姻生活趨于完美。對待“仿拟”修辭格的方法之一是還原。所謂還原,即故意撇開成語的引申義,而“硬”用其字面義。如:若流感影響到了腸胃,那就隻能飲用點茶水,要吃下其他東西就非常困難了。

Syllepsis(異叙)

此修辭格的特點是用一個詞(動詞、形容詞或介詞)同時與兩個詞或者更多相搭配,巧用一詞多義的特點。如:He first put a club in my hand when I was about ten. I threw a lot of tantrums in the upland hills of North Carolina,and clubs too. I was in such a rush to be good that he would urge me to “relax and enjoy the round. The game ends far too soon.” I didn’t have a clue what he meant. 試譯:他第一次把高爾夫球棒放在我手裡的時候,我大概十歲。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山中,我一次次發脾氣,一次次把球棒扔掉。我急于求成,老爸總是勸我“放松點,慢慢打,比賽結束得太快了。”我一點兒也不明白他的意思“。

metonymy(借代)

借代一般可以保留原文的修辭方式,不會引起誤會,同時讓譯文多了一份詞趣。如:So,during any five-week shape-up,focus more on the tape measure than on the bathroom scale. 譯文A:因此,在此五周的減肥期内,要更多地注重自己的腰圍,而不是自己的體重。譯文B:因此,在此五周的減肥期内,把注意力放在量腰圍的卷尺上,而不是放在浴室的磅秤上。

pun(雙關)

有許多看似無法在譯文中挽留的原文形式的神韻和風采在譯文中卻得以挽留。如:First gentleman: Thou art always figuring disease in me,but thou art full of error,I am sound. Lucio: Nay,not as one would say,healthy; but 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 impiety has made a feast of thee. (整個對話之諧趣盡系雙關詞彙sound。)試譯:紳士甲:你總以為我有那種病,其實你大錯特錯,我的身體響當當的。路奇奧:響當當的,可并不結實,就像空心的東西那樣響當當的,你的骨頭都空了,好色的毛病把你掏空了。

alliteration(頭韻)

英語辭格押頭韻的手法曆來被認為是不可譯的,但是,面對alliteration,并不意味譯者就無所作為。如下的兩段譯文就做了成功的嘗試。如:Change is part of life and the making of character,hon. When the things happen that you do not like,you have two choices: You get bitter or better. 試譯:變化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塑造了人的意志品德,親愛的。當你不喜歡的事情發生了,你有兩種選擇:要麼痛苦不堪;要麼痛快達觀。

metaphor(比喻)

這個metaphor并非狹隘意義上的把A比作B的不使用比喻詞(如as,like,as if等)的暗喻,而是廣義上的英語詞彙的比喻義。換言之,也就是英語詞彙denotation(本義)之外的connotation(轉義)。Peter Newmark在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把英語中的比喻分成四類,令人耳目一新 have suggested elsewhere that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metaphor: fossilized,stock,recently created and original.

simile(明喻)

明喻是一種最簡單、最常見的修辭方法,是以兩種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現象進行對比,表明本體和喻體的關系,兩者都在對比中出現,其基本格式是“A像B”,常用的比喻詞有as,like,as if,as though等。例如:He jumped back as if he had been stung,and the blood rushedsintoshis wrinkled face.(他往後一跳,好像被什麼東西叮了一下似的,他那張布滿皺紋的臉頓時漲得通紅。)

metonymy(轉喻)

轉喻(即借代)是通過相近的聯想,借喻體代替本體。例如:My 15 students read Emerson,Thoreau,and Huxley.(我的十五位學生讀了愛默生、梭羅和赫胥黎的作品。)這是典型的轉喻,以人名借代作品。又如 :Against the Oval Earth man,the first card I can play is the analogy of the sun and moon. (面對“地球卵形說”者,我能打的第一張牌是,太陽和月亮的相似性。)文中作者用具體第一張牌來借代抽象的“第一個論據”,更加生動形象,淺顯易懂,也使語言新鮮活潑,富有表現力。

personification(拟人)

拟人是把人類的特點、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修辭格。例如:… four evergreen shrubs stood at each corner,swheresthey struggled to survive the dust and fumes from a busy main road.(……四叢常綠灌木分别位于每個角落,它們忍受着從繁忙的大街上吹來的塵煙,掙紮着活下去。)“掙紮”是有生命的物體的動作,作者給自然的花草賦予了生命,使它人格化。

hyperbole(誇張)

誇張是一種故意言過其實,或誇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種特征或品格,鮮明地表達思想情感的修辭方式。例如:Vingo sat stunned,looking at the oak tree. It was covered with yellow handkerchiefs—20 of them,30 of them,maybe hundreds.(文戈坐在那兒望着橡樹驚呆了。樹上挂滿了黃手絹——二十條,三十條,或許幾百條。)此句中20 of them,30 of them,maybe hundreds就是運用了誇張的手法,主觀地渲染了氣氛。

irony(反語)

英語修辭格irony就是說反話,用反面的話來表達正面的意思。這種修辭格可用來進行諷刺,但多數是用來表達一種善意的幽默或俏皮,故意說出與本意相反的話,例如:Slowly the old lady stooped to pick it (the cheque ) up. Her present,her lovely present. With trembling fingers she tore itsintoslittle bits. (老太太慢慢地彎下腰,把支票從地上撿起來,她的禮物,她的可愛的禮物!用顫抖的手指把它撕得粉碎。)老太太八十歲壽辰那天,急切地盼望女兒回家看望她,稍稍安慰她那顆孤寂的心,然而盼來的卻是女兒的一張冷冰冰的支票,這當然不是老人心愛的禮物。故此處her lovely present是典型的irony,是句反話。

chiasmus(交叉)

交叉(chiasmus)是英語中一種常用的修辭方式。例如:Knowing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of something.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曾在《論英語交叉結構》一文中對這一常用的修辭方式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他認為,這一修辭格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積極的修辭作用。

analogy(類比)

類比(analogy)是基于兩種不同事物或道理間的類似,借助喻體的特征,通過聯想來對本體加以修飾描摹的一種文學修辭手法。例如:It is also a form of comparison, but unlike simile or metaphor which usually uses comparison on one point of resemblance, analogy draws a parallel between two unlike things that have several common qualities or points of resemblance.

metaphor(暗喻)

It is like a simile,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but unlike a simile, 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 隐喻(metaphor)這種比喻不通過比喻詞進行,而是直接将用事物當作乙事物來描寫,甲乙兩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相似之處是暗含的。 For example, the world is a stage./ The diamond department was the heart and center of the store。

synaesthesia(通感)

這種修辭法是以視.聽.觸.嗅.味等感覺直接描寫事物.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例如:The birds sat upon a tree and poured forth their lily like voice.(用視覺形容聽覺,鳥落在樹上,由它發出的聲音聯想到百合花)

相關論刊

面的考慮,在未來,此項技術可以說有效地促使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與教育深度結合,最終,造福學生。本次課題研究采用自然語言處理傳統方法與深度學習相關方法結合的思路進行設計,主要圍繞修辭手法進行相關特征識别,并依據相應特征識别結果給出評閱結果,最終形成可視化系統界面。

其中,基本修辭手法主要包括段内排比、段間排比、引用修辭以及包含比喻以及拟人的優美句子識别。對于段内排比,主要使用正向索引技術配合特殊的内容存儲結構,通過算法設計,實現了排比句的有效抽取;在段間排比的抽取中,結合段間排比的具體形式,分别設計存儲結構進行設計與抽取;對于引用特征,主要使用倒排索引技術進行引用的查找,在引用庫的構建過程中,使用了N元語法模型進行語料的處理;對于包含比喻以及拟人的優美句子抽取中,我們使用深度學習的方法進行設計。利用神經網絡相關算法配合人工爬取并且處理過的語料,不斷地調整網絡結構以及正反例優美句子的比重,形成有效的二元分類模型。最終,依據每個特征抽取結果給出評閱結果。

在修辭相關的特征識别中,增加了對光學字符識别的容錯能力,這也是本次課題研究的一個難點。并且,本次課題研究主要使用統計的方法,每一個特征必須滿足準确率以及召回率都在70%以上的雙重要求。最終,加入修辭特征後的評閱系統在評分功能上,一定程度的克服了機器學習算法打分相對保守的特點,評分結果在幾個不同的大規模數據集上實現與人人評分差距縮小30%40%的結果。并且,根據修辭相關的特征抽取,給出修辭相關的評閱結果,包括修辭相關評語與原文相應的句子标劃。最後,給出一個可視化的系統界面,增強用戶體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