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

新生代

現代生物的時代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Cenozoic Era)是地球曆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随着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新生代被分為三個紀:古近紀和新近紀和第四紀。總共包括七個世: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
    中文名:新生代 外文名:Cenozoic Era 别名: 時間:約6500萬年前至今

基本簡介

地球曆史的最近6400萬年的地質時代,是繼古生代、之後最新的一個代。新生代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1760年,G.阿爾杜伊諾把岩石分成3個紀:第一紀為結晶岩;第二紀為含化石的成層岩石;第三紀是半膠結的層狀岩石,常含海相貝殼。1829年,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時,把地層之上的松散沉積層稱為。第一紀、第二紀已廢棄,第一紀大緻相當,第二紀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新生代包括第三紀和第四紀,第三紀又分為幾個世。

地質學家将前寒武紀以後到現在的時間劃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個單元。

新生代開始時,地球上的海、陸分布比現代大,古歐亞大陸比現代小;古中國和古印度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為古地中海中的島嶼,這些陸塊尚未與古歐亞大陸連接;紅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島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遙遠,而古北美洲與古歐亞大陸接近,有時相連。

新生代開始後,地表各個陸塊此升彼降,不斷分裂,緩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漸形成今天的海陸分布。印度與亞洲大陸結合發生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喜馬拉雅山聳起則是最近200~300萬年的事,與此同時或稍早,歐洲升起了阿爾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

早第三紀氣候較此前的冷,晚始新世和漸新世南極大陸出現小型冰蓋,中新世中期那裡形成的冰蓋已相當于現代的2/3,更新世初北半球出現格陵蘭冰蓋,其後200萬年間曾有多次冰期,冰川曾見于幾個大陸。

地質運動

1、地殼發展由活動趨向穩定,兩大地槽繼續向地台發展

新生代地殼發展主要方面由活動趨向隐定,大地構造輪廓和古地貌逐步接近現代狀況,從活動區發展來看具有明顯的三個階段。

(1)第三紀早期,中生代以來兩個活動區還在繼續活動。從歐洲阿爾卑斯山部分地區,亞平甯山、喜山地區,地殼還處于活動狀态,表現為橫亘東西的大海槽——古地中海(特提斯)地槽。環太平洋地槽,緊靠中生代褶皺帶外側(太平洋一側),還在不斷下陷,處于非常活躍的地槽階段,以及相鄰的大陸(西歐、俄羅斯南部、非洲北部、北美東部)等明顯下沉引起全球性的海侵,因此早第三紀海侵是新生代以來最大的一次海侵。

(2)第三紀晚期和第三紀末,由于喜山運動的影響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古地中海強烈褶皺返回,橫亘東西的山脈取代了昔日的海洋,從北非的阿特斯、歐洲的比利牛斯、阿爾卑斯、喀爾巴仟,東延至高加索、喜馬拉雅,成為地球上最年輕的山系,第三紀末,喜馬拉雅山就已高出海面5000米了。殘存的地中海及東南亞一帶仍為海槽。

(3)第三階段,喜山運動後第四紀以來。喜馬拉雅地區繼續上升,成為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也因喜山上升而隆起,南帶至今仍處于活動狀态。環太平洋地槽内帶不斷隆起,安第斯山繼續隆起,東北也相繼上升,活動區推移至現在的海溝,西太平洋群島進一步發展,台灣脫水而出。

2、地殼發展由穩定又重新趨向活動——進化到地窪發展新階段

印支運動後地殼發展進入到地窪初動期階段,燕山運動後進入到極烈期,喜山運動後活動性仍繼續發展,因此新生代是地殼的回春期。

(1)大規模的斷裂活動和斷塊活動。斷裂活動有一些繼承中生代的斷裂,另一些是新生的。斷塊活動,是指幾組斷裂切割一個地區,使其隆起或下陷的一種斷裂組合活動。如廬山經斷塊活動被擡升,華北平原、汾河、渭水流域斷裂後則下陷,前者稱斷隆、斷塊山,後者稱斷陷盆地。這些斷裂活動至中生代以後又比較活躍,表現強烈

(2)規模較大的岩漿活動。伴随大規模的斷裂活動,出現廣泛的岩漿活動,以噴發為主。例如德幹高原玄武岩、東北五大連池、台灣、海南、福建、浙江、雲南等地,新生代以來都發生了強烈噴發。

(3)加裡東及海西階段的一些古老褶皺帶在新生代以來也重新活動,表現強烈的上升及斷陷下沉,形成巨大的山系和巨大的深坳盆地。

中國西部及中亞地區大型盆地和巨大山脈相間的自然地理景觀都是因此形成。新疆的三山兩盆、歐洲的萊茵地塹便是一例。

時代劃分

新生代(Cenozoic Era)約開始于六千四百萬年前,延續至今。新生代時地球的面貌逐漸接近現代,植被帶分化日趨明顯,哺乳動物,鳥類,真骨魚和昆蟲一起上統治了地球。新生代可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第三紀又可分為老第三紀和新第三紀。

第三紀(Tertiary Period)可劃分為古新世(Palaeocence Epoch),始新世(Eocene Epoch),漸新世(Oligocene Epoch),中新世(Miocene Epoch)和上新世(Pliocene Epoch)。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合稱老第三紀,老第三紀一直延續到二千五百萬年前,那時的植被以森林為主,大地上漫步着一類巨大的食肉鳥類-不飛鳥,海洋中則以巨大的有孔蟲為特征。哺乳動物中有很多現在已經滅絕的類群,舊大陸有踝節目,鈍腳目,恐角目,裂齒目,肉齒目和奇蹄目的早期種類雷獸,古獸,跑犀和兩栖犀等,新大陸有焦獸目,異蹄目和閃獸目等。還有很多現存哺乳動物的祖先類型也可以追溯到這時,如始祖馬,始祖象等。新第三紀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當時海洋中大型的有孔蟲已經滅絕,六射珊瑚大量發展,形成大型珊瑚礁。陸地上則開始出現大草原,适應以禾草為食的新型食草動物開始繁盛,大地的面貌更加接近現在。新第三紀時的動物種類是曆史上最多的,各種犀牛和古象等在這時候達到全盛,森林中還有各種古猿。

第四紀(Quatrernary Period)可劃分為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和全新世(Holocene Epoch),開始于大約二百萬或三百萬年前,具體時間并未确定,現在也是第四紀。第四紀有兩件大事,一件是發生大規模的冰期,一件是人類和現代動物的出現。更新世大約就是全球範圍出現冰川作用的時期,又有“冰川時代”之稱,冰期和間冰期不斷交替,對應氣候寒冷和溫暖時期的交替。沒有冰川的地區,則有潮濕和幹旱時期的交替,稱為“洪積期”和“間洪積期”,更新世又稱“洪積世”。亞馬孫廣袤的熱帶雨林在幹旱時期曾經退縮成島狀。更新世時動植物受到巨大的影響,許多現在的動物地理和植物地理現象皆源于此,而在我國南方動物群則一直比較穩定,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持續了很長時間。在大約一萬年前最後一次冰川消退之後,就進入了全新世,或稱“冰後期”,又稱“沖積世”。全新世開始時人類進入農業文明時期,對自然的影響日趨擴大,進入工業文明以後,更是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生物滅絕和生态系統的破壞,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嚴重。

新生代開始時,中生代占統治地位的爬行動物大部分絕滅,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為哺乳動物大發展和被子植物的極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稱為哺乳動物時代或被子植物時代。哺乳動物的進一步演化,适應于各種生态環境,分化為許多門類。到第三紀後期出現了最高等動物——原始人類。原始人類起源于亞洲或非洲。

礦産資源

新生代的礦産主要有第三紀紅色盆地的膏鹽、油氣和煤。例如湖南鹽井的鹽和石膏、烏克蘭鉀鹽。伊朗的油氣主要産于第四紀,美國落基山煤田,部分産于第三紀。第四紀主要是現代鹽湖(西北、内蒙等鹽湖)及砂礦、金剛石、砂金、金紅石等砂礦床。此外有海島上的鳥糞磷礦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