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線

回歸線

地理名詞
指的是地球上南、北緯23°26′的兩條緯度圈。北緯23°26′稱為北回歸線,是陽光在地球上直射點的最北界線。南緯23°26′稱為南回歸線,是陽光在地球上直射點的最南界線。回歸線,是太陽每年在地球上直射來回移動的分界線。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為熱帶,這裡太陽終年直射,獲得的熱量最多。[1]
    中文名:回歸線 外文名:tropic 别名: 緯度:南、北緯23.5度 拼音:huiguixian 數量:2

雙回歸線

北回歸線經過地球上16個國家和地區,多屬沙漠和草原地帶,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沙漠,印度巴基斯坦的塔爾沙漠,北美的墨西哥沙漠等等,出現所謂“回歸沙漠帶”,唯有經過我國雲南、廣西、廣東、台灣四省的地區,卻是另一番景象。這一帶林木繁茂,郁郁蔥蔥,雨量充沛,物産豐富,人們稱之為“神奇的回歸綠帶”。

詳細資料

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地軸(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公轉軌道平面)永遠保持66°34′的交角。也就是說,地球總是傾斜着在繞着太陽旋轉。這樣,地球有時是北半球傾向太陽,有時又是南半球傾向太陽,因而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會随時間而發生南北的移動。從冬至到夏至,太陽直射點從南緯23°26′漸漸向北移動,移至北緯23°26′即到達最北端的直射點,此後直射點将向南移動,直到到達最南端的直射點,即南緯23°26′。

綜上所述:過了夏至,太陽光逐漸南移,北半球受太陽照射的時間逐漸減少。北緯23°26′的緯線是太陽光在北半球上直射點的最北界限,因此把這條緯線稱為北回歸線。冬至時太陽光直射在南緯23°26′的緯線上,冬至過後,太陽光又開始逐漸北移,到夏至時,再次直射北回歸線。南緯23°26′的緯線則是太陽光在南半球上直射點的最南界限,因此把這條緯線稱為南回歸線。太陽直射點就随着地球的公轉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南北回歸線是熱帶和南北溫帶間的分界線。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為熱帶,這裡太陽終年直射,獲得的熱量最多;北回歸線和北極圈(北緯66°34′)之間的地區為北溫帶,南回歸線和南極圈(南緯66°34′)之間的地區為南溫帶。溫帶地區太陽終年斜射,獲得的熱量适中。我國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内,屬于溫帶氣候。

1985年以前,地球表面的回歸線的唯一标志是我國台灣省嘉義縣的“北回歸線标”石碑,它表明北回歸線從那裡經過。1985年7月15日,我國在廣東省從化縣又建立了一座高達27.55米的北回歸線标志塔。塔身呈火箭形,東、西、南、北各有拱門。塔底正中鋪有大理石,以紅色瑪瑙嵌入中圓點,以示太陽直射位置。頂部是直徑為120厘米的銅球,球中間通有圓孔,供太陽直射校驗之用。

經緯線的确定

地圖和地球儀上,可以看見一條一條的細線,有橫的,也有豎的,很象棋盤上的方格子,這就是經線和緯線。根據這些經緯線,可以準确地定出地面上任何一個地方的位置和方向。

這些經緯線是怎樣定出來的呢?地球是在不停地繞地軸旋轉(地軸是一根通過地球南北兩極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線),在地球中腰畫一個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使圈上的每一點都和南北兩極的距離相等,這個圓圈就叫作“赤道”。在赤道的南北兩邊,畫出許多和赤道平行的圓圈,就是“緯圈”;構成這些圓圈的線段,叫做緯線。

把赤道定為緯度零度,向南向北各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緯,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緯。北極就是北緯90度,南極就是南緯90度。緯度的高低也标志着氣候的冷熱,如赤道和低緯度地地區無冬,兩極和高緯度地區無夏,中緯度地區四季分明。

其次,從北極點到南極點,可以畫出許多南北方向的與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圓圈,這叫作“經圈”;構成這些圓圈的線段,就叫經線。公元1884平面坐标圖年,國際上規定以通過英國倫敦近郊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作為計算經度的起點,即經度零度零分零秒,也稱“本初子午線”。在它東面的為東經,共180度;在它西面的為西經,共180度。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東經180度和西經180度的經線是同一條經線。各國公定180度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為了避免同一地區使用兩個不同的日期,國際日期變線在遇陸地時略有偏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