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

類風濕

免疫性疾病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蝕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确。[1]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外科
  • 多發群體: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中文名:類風濕
  • 英文名:rheumatoid arthritis
  • 傳染病:否
  • 發病部位:手、足

概述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is)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他是以全身關節炎症改變為主的疼痛性疾病。可侵犯全身各處關節,呈多發性和對稱性慢性增生性滑膜炎,由此引起關節軟骨和關節囊的破壞,最後導緻關節強直畸形。除關節外,身體其他器官或組織也可受累,包括皮下組織、心、血管、肺、脾、淋巴結、眼和漿膜等處。本病發病年齡多在25~55歲之間,也見于兒童。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2~3倍。本病呈慢性經過,病變增劇和緩解反複交替進行。絕大多數患者血漿中有類風濕因子及其免疫複合物存在。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反複發作的以全身關節炎症改變為主的疼痛性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發病時間可以幾天、幾周或幾個月,并帶有不同程度的活動性,往往累及終生,形成長期病痛,也有僅因關節組織的腫脹和擴展,隻有關節運動時才發生局部疼痛。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早期往往有全身症狀,如發熱、疲勞、飲食不振、周身不适等,嚴重者可同時伴有貧血。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病變,關節病常為對稱性,累及小關節,以手的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足的庶趾關節最為常見,嚴重波及肘、肩踝、膝等大關節和脊關節。晚期病人主要為關節脫位、半脫位、畸形改變、活動嚴重障礙,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等。長春461骨科醫院www.dcblm.com表示人們常常将它與風濕性關節炎混為一談,其實它們是兩個概念。

病因

RA的發病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等有關。RA關節炎的病理主要有滑膜襯裡細胞增生、間質大量炎性細胞浸潤,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軟骨和骨組織的破壞等。

臨床表現

好發人群

女性好發,發病率為男性的2~3倍。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高發年齡為40~60歲。

症狀體征

可伴有體重減輕、低熱及疲乏感等全身症狀。

(1)晨僵早晨起床時關節活動不靈活的主觀感覺,它是關節炎症的一種非特異表現,其持續時間與炎症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2)關節受累的表現①多關節受累呈對稱性多關節炎(常≥5個關節)。易受累的關節有手、足、腕、踝及颞颌關節等,其他還可有肘、肩、頸椎、髋、膝關節等。②關節畸形手的畸形有梭形腫脹、尺側偏斜、天鵝頸樣畸形、鈕扣花樣畸形等。足的畸形有跖骨頭向下半脫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關節半脫位、彎曲呈錘狀趾及足外翻畸形。③其他可有正中神經/胫後神經受壓引起的腕管∕跗管綜合征,膝關節腔積液擠入關節後側形成腘窩囊腫(Baker囊腫),頸椎受累(第2、3頸椎多見)可有頸部疼痛、頸部無力及難以保持其正常位置,寰樞關節半脫位,相應有脊髓受壓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

(3)關節外表現①一般表現可有發熱、類風濕結節(屬于機化的肉芽腫,與高滴度RF、嚴重的關節破壞及RA活動有關,好發于肘部、關節鷹嘴突、骶部等關節隆突部及經常受壓處)、類風濕血管炎(主要累及小動脈的壞死性小動脈炎,可表現為指、趾端壞死、皮膚潰瘍、外周神經病變等)及淋巴結腫大。

②心髒受累可有心包炎、心包積液、心外膜、心肌及瓣膜的結節、心肌炎、冠狀動脈炎、主動脈炎、傳導障礙,慢性心内膜炎及心瓣膜纖維化等表現。

③呼吸系統受累可有胸膜炎、胸腔積液、肺動脈炎、間質性肺疾病、結節性肺病等。

④腎髒表現主要有原發性腎小球及腎小管間質性腎炎、腎髒澱粉樣變和繼發于藥物治療(金制劑、青黴胺及NSAIDs)的腎損害。

⑤神經系統除周圍神經受壓的症狀外,還可誘發神經疾病、脊髓病、外周神經病、繼發于血管炎的缺血性神經病、肌肥大及藥物引起的神經系統病變。

⑥貧血是RA最常見的關節外表現,屬于慢性疾病性貧血,常為輕至中度。

⑦消化系統可因RA血管炎、并發症或藥物治療所緻。⑧眼幼年患者可有葡萄膜炎,成人可有鞏膜炎,可能由血管炎所緻。還可有幹燥性結膜角膜炎、鞏膜軟化、鞏膜軟化穿孔、角膜溶解。

(4)Felty綜合征1%的RA患者可有脾大、中性粒細胞減少(及血小闆減少、紅細胞計數減少),常有嚴重的關節病變、高滴度的RF及ANA陽性,屬于一種嚴重型RA。

(5)緩解性血清陰性、對稱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腫綜合征(RS3PE)男性多見,常于55歲以後發病,呈急性發病,有對稱性腕關節、屈肌腱鞘及手小關節的炎症,手背可有凹陷性水腫。晨僵時間長(0.5~1天),但RF陰性,X線多沒有骨破壞。有56%的患者為HLA-B7陽性。治療上對單用NSAIDs藥物反應差,而小劑量糖皮質激素療效顯著。常于1年後自發緩解,預後好。

(6)成人Still病(AOSD)以高熱、關節炎、皮疹等的急性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的一種少見的RA類型。因臨床表現類似于全身起病型幼年類風濕關節炎(Still病)而得名。部分患者經過數次發作轉變為典型的RA。

(7)老年發病的RA常>65歲起病,性别差異小,多呈急性發病,發展較快(部分以OA為最初表現,幾年後出現典型的RA表現)。以手足水腫、腕管和跗管綜合征及多肌痛為突出表現,晨僵明顯,60%~70%RF陽性,但滴度多較低。X線以骨質疏松為主,很少侵襲性改變。患者常因心血管、感染及腎功能受損等合并症而死亡。選用NSAIDs要慎重,可應用小劑量激素,對慢作用抗風濕藥(SAARD)反應較好。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一般檢查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

(2)自身抗體RA患者自身抗體的檢出,是RA有别于其他炎性關節炎,如銀屑病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的标志之一。目前臨床常用的自身抗體包括類風濕因子(RF-IgM)、抗環狀瓜氨酸(CCP)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此外,還包括抗RA33抗體、抗葡萄糖-6-磷酸異構酶(GPI)抗體,抗P68抗體等。

(3)遺傳标記HLA-DR4及HLA-DR1亞型。

影像學檢查

(1)X線片關節X線片可見軟組織腫脹、骨質疏松及病情進展後的關節面囊性變、侵襲性骨破壞、關節面模糊、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融合及脫位。X線分期:①Ⅰ期正常或骨質疏松;②Ⅱ期骨質疏松,有輕度關節面下骨質侵襲或破壞,關節間隙輕度狹窄;③Ⅲ期關節面下明顯的骨質侵襲和破壞,關節間隙明顯狹窄,關節半脫位畸形;④Ⅳ期上述改變合并有關節纖維性或骨性強直。胸部X線片可見肺間質病變、胸腔積液等。

(2)CT檢查胸部CT可進一步提示肺部病變,尤其高分辨CT對肺間質病變更敏感。

(3)MRI檢查手關節及腕關節的MRI檢查可提示早期的滑膜炎病變,對發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早期關節破壞很有幫助。

(4)超聲關節超聲是簡易的無創性檢查,對于滑膜炎、關節積液以及關節破壞有鑒别意義。研究認為其與MRI有較好的一緻性。

特殊檢查

(1)關節穿刺術對于有關節腔積液的關節,關節液的檢查包括:關節液培養、類風濕因子檢測、抗CCP抗體檢測、抗核抗體等,并做偏振光檢測鑒别痛風的尿酸鹽結晶。

(2)關節鏡及關節滑膜活檢對RA的診斷及鑒别診斷很有價值,對于單關節難治性的RA有輔助的治療作用。

診斷

RA的診斷标準、分期、功能及活動性的判斷:

RA的診斷标準

(1)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修訂的RA分類标準如下≥4條并排除其他關節炎可以确診RA。①晨僵至少1小時(≥6周)。②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受累(≥6周)。③手關節(腕、MCP或PIP關節)受累(≥6周)。④對稱性關節炎(≥6周)。⑤有類風濕皮下結節。⑥X線片改變。⑦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

(2)2010年ACR/EULAR關于RA新的分類标準

總得分6分以上可确診RA。

關節受累

得分

(0-5分)

血清學(至少需要1條)

得分

(0-3分)

1個大關節

0

RF和ACPA均陰性

0

2~10個大關節

1

RF和/或ACPA低滴度陽性

2

1~3個小關節(伴或不伴大關節受累)

2

RF和/或ACPA高滴度(超過正常值3倍以上)陽性

3

4~10個小關節(伴或不伴大關節受累)

3

>10個關節(至少一個小關節受累)ZA

5

急性時相反應物(至少需要1條)

得分

(0-1分)

症狀持續時間

得分

(0-1分)

CRP和ESR均正常

0

<6周

0

CRP或ESR增高

1

≥6周

1

(3)2012年早期RA(ERA)分類診斷标準

2012年早期RA(ERA)分類診斷标準:

1)晨僵≥30分鐘;

2)大于3個關節區的關節炎;

3)手關節炎;

4)類風濕因子(RF)陽性;

5)抗CCP抗體陽性。

14個關節區包括:雙側肘、腕、掌指、近端指間、膝、踝和跖趾關節;

≥3條可診斷RA。敏感性84.4%,特異性90.6%。

病情分期

①早期有滑膜炎,無軟骨破壞。②中期介于上、下間(有炎症、關節破壞、關節外表現)。③晚期已有關節結構破壞,無進行性滑膜炎。

關節功能分級

①Ⅰ級功能狀态完好,能完成平常任務無礙(能自由活動)。②Ⅱ級能從事正常活動,但有1個或多個關節活動受限或不适(中度受限)。③Ⅲ級隻能勝任一般職業性任務或自理生活中的一部分(顯著受限)。④Ⅳ級大部分或完全喪失活動能力,需要長期卧床或依賴輪椅,很少或不能生活自理(卧床或輪椅)。

RA病情評估

RA病情評估需結合臨床及輔助檢查,判斷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性的項目包括疲勞的嚴重性、晨僵持續的時間、關節疼痛和腫脹的程度、關節壓痛和腫脹的數目、關節功能受限程度,以及急性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應蛋白和血小闆)等。

鑒别診斷

骨關節炎

多見于中、老年人,起病過程大多緩慢。手、膝、髋及脊柱關節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關節較少受累。病情通常随活動而加重或因休息而減輕。晨僵時間多小于半小時。雙手受累時查體可見Heberden和Bouchard結節,膝關節可觸及摩擦感。不伴有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關節外表現。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少數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陽性。

銀屑病關節炎

銀屑病關節炎的多關節炎型和類風濕關節炎很相似。但本病患者有特征性銀屑疹或指甲病變,或伴有銀屑病家族史。常累及遠端指間關節,早期多為非對稱性分布,血清類風濕因子等抗體為陰性。

強直性脊柱炎

本病以青年男性多發,以中軸關節如骶髂及脊柱關節受累為主,雖有外周關節病變,但多表現為下肢大關節,為非對稱性的腫脹和疼痛,并常伴有棘突、大轉子、跟腱、脊肋關節等肌腱和韌帶附着點疼痛。關節外表現多為虹膜睫狀體炎、心髒傳導阻滞障礙及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等。X線片可見骶髂關節侵襲、破壞或融合,患者類風濕因子陰性,并且多為HLA-B27抗原陽性。本病有更為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

系統性紅斑狼瘡

本病患者在病程早期可出現雙手或腕關節的關節炎表現,但患者常伴有發熱、疲乏、口腔潰瘍、皮疹、血細胞減少、蛋白尿或抗核抗體陽性等狼瘡特異性、多系統表現,而關節炎較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程度輕,不出現關節畸形。實驗室檢查可發現多種自身抗體。

反應性關節炎

本病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大關節(尤其下肢關節)非對稱性受累為主,一般無對稱性手指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等小關節受累。可伴有眼炎、尿道炎、龜頭炎及發熱等,HLA-B27可呈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患者可出現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炎的X線改變。

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主要目的在于減輕關節炎症反應,抑制病變發展及不可逆骨質破壞,盡可能保護關節和肌肉的功能,最終達到病情完全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的目标。

治療原則包括患者教育、早期治療、聯合用藥、個體化治療方案以及功能鍛煉。

患者教育

使患者正确認識疾病,樹立信心和耐心,能夠與醫生配合治療。

一般治療

關節腫痛明顯者應強調休息及關節制動,而在關節腫痛緩解後應注意早期開始關節的功能鍛煉僵直。此外,理療、外用藥等輔助治療可快速緩解關節症狀。

藥物治療

方案應個體化,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非甾類抗炎藥、慢作用抗風濕藥、免疫抑制劑、免疫和生物制劑及植物藥等。

(1)非甾類抗炎藥有抗炎、止痛、解熱作用,是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最為常用的藥物,适用于活動期等各個時期的患者。常用的藥物包括雙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塞來昔布等。

(2)抗風濕藥(DMARDs)又被稱為二線藥物或慢作用抗風濕藥物。常用的有甲氨蝶呤,口服或靜注;柳氮磺吡啶,從小劑量開始,逐漸遞增,以及羟氯喹、來氟米特、環孢素、金諾芬、白芍總苷等。

(3)雲克即锝[99Tc]亞甲基二磷酸鹽注射液,是一種非激發狀态的同位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緩解症狀的起效快,不良反應較小。靜脈用藥,10天為一療程。

(4)糖皮質激素激素不作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首選藥物。但在下述四種情況可選用激素:①伴随類風濕血管炎包括多發性單神經炎、類風濕肺及漿膜炎、虹膜炎等。②過渡治療在重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用小量激素快速緩解病情,一旦病情控制,應首先減少或緩慢停用激素。③經正規慢作用抗風濕藥治療無效的患者可加用小劑量激素。④局部應用如關節腔内注射可有效緩解關節的炎症。總原則為短期小劑量(10mg/d以下)應用。

(5)生物制劑目前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上,已經有幾種生物制劑被批準上市,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尤其在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幾種生物制劑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的應用:

①Infliximab(英夫利昔單抗)也稱TNF-α嵌合性單克隆抗體,臨床試驗已證明對甲氨蝶呤等治療無效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用Infliximab可取得滿意療效。近年來強調早期應用的效果更好。用法靜點,3mg/kg,分别于0,2,6周注射一次,以後每8周靜注一次,通常使用3~6次為1個療程。需與MTX聯合應用,抑制抗抗體的産生。

②Etanercept(依那西普)或人重組TNF受體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Etanercept及人重組TNF受體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AS療效肯定,耐受性好。目前國内有恩利及益塞普兩種商品劑型。

③adalimumab(阿達木單抗)是針對TNF-的全人源化的單克隆抗體,推薦的治療劑量為40mg,每2周1次,皮下注射。④Tocilizumab(妥珠單抗),IL-6受體拮抗劑,主要用于中重度RA,對TNF-α拮抗劑反應欠佳的患者可能有效。推薦的用法是4~10mg/kg,靜脈輸注,每4周給藥1次。

⑤抗CD20單抗Rituximab(利妥昔單抗)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Rituximab也可與環磷酰胺或甲氨蝶呤聯合用藥。

(6)植物藥目前,已有多種用于類風濕關節炎的植物藥,如雷公藤、白芍總甙、青藤堿等。部分藥物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具有一定的療效,但作用機制需進一步研究。

免疫淨化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中常有高滴度自身抗體、大量循環免疫複合物,高免疫球蛋白等,因此,除藥物治療外,可選用免疫淨化療法,可快速去除血漿中的免疫複合物和過高的免疫球蛋白、自身抗體等。如免疫活性淋巴細胞過多,還可采用單個核細胞清除療法,從而改善T,B細胞及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功能,降低血液黏滞度,以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同時提高藥物治療的療效。目前常用的免疫淨化療法包括血漿置換、免疫吸附和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去除術。被置換的病理性成分可以是淋巴細胞、粒細胞、免疫球蛋白或血漿等。應用此方法時需配合藥物治療。

功能鍛煉

必須強調,功能鍛煉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功能得以恢複及維持的重要方法。一般說來,在關節腫痛明顯的急性期,應适當限制關節活動。但是,一旦腫痛改善,應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進行功能活動。對無明顯關節腫痛,但伴有可逆性關節活動受限者,應鼓勵其進行正規的功能鍛煉。在有條件的醫院,應在風濕病專科及康複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外科治療

經内科治療不能控制及嚴重關節功能障礙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外科手術是有效的治療手段。外科治療的範圍從腕管綜合征的松解術、肌腱撕裂後修補術至滑膜切除及關節置換術。

治療偏方

類風濕的治療民間有很多偏方,介紹以下幾種方法:

1.常飲蜂王漿。每天服用5~10ml蜂王漿,連服2~3個月,可使關節疼痛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得到改善。 

2.常飲鮮牛奶。每天服用鮮牛奶500ml有助于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因為類風濕病在整個病程中,均缺鈣,牛奶不但營養價值高,而且富含鈣離子。

3.生加蔥敷。取鮮生姜、鮮蔥白,按1∶3比例配用,混合搗爛如泥,乘熱敷于患處,每48小時更換1次。

4.生姜外敷。鮮生姜切片炒熱敷于膝上,兩個晚上後再将陳小麥打碎,炒熱包之。

5.苡仁粥。取苡米仁末,用粳米煮粥常食。對急性期風濕熱型或濕熱型患者有輔助治療作用。

6.泥炭療法。将泥土塊在火中燒成黑黃色,研成粉末與水調和,塗抹全身或患處,亦可将粉末倒入浴盆浴洗。這種療法對風濕有顯著療效,在歐洲已有幾百年的曆史,其中德國就有近百個“沁炭醫院”用泥炭療法治療風濕病。

7.砂浴療法。在海濱、江河流域或西北沙漠地帶,可采用砂浴療法,即在天氣炎熱的夏天或三伏天,患者将患肢或全身埋置于燙熱的砂中,起熱敷作用,亦可通過發汗而祛邪外出。

8.日光浴療法。夏天中午陽光最強時,可将病變部位暴露于日光下,其餘部分可用傘遮擋陽光。一般身體上部一次照射20分鐘左右,下部一般照射30分鐘左右。

9.礦泉療法。礦泉療法分水浴療法和飲療法。水浴療法即在35℃~39℃之間的礦泉水中進行短時間或長時間浸泡,以達治病目的的方法。飲療法是根據病情選擇合适的礦泉水飲用。适用于各種風濕病。

治療關鍵

類風濕性關節炎既然是要以糾正免疫紊亂為主要治療原則,那麼早期采用靶向性細胞再生療法進行治療後會有顯着的成效。靶向性細胞再生療法治療類風濕是以“BX細胞”為核心開發研創的,BX細胞的優勢集中體現在BX細胞超強的免疫調節功能。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外,還應該适當的鍛煉,及合理的飲食。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飲食要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堅持以糖類和蛋白質為主要熱量來源,盡可能少吃脂肪食物、高鹽食品和加工食品,不要食用辛辣食物。因為,肥胖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造成影響,因此體重超标者要注意健康減肥。如果日常服用類固醇,容易出現食欲大增、鈉滞留和骨質疏松問題,此時更要注意控制飲食,避免因肥胖加重病情;如果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在飯後服藥,否則藥物容易對胃造成傷害,導緻缺鐵性貧血。

日常飲食應注意營養均衡,适當補充各種維生素和鈣、鐵、銅、鋅、硒等礦物質,以增強組織免疫力及預防組織氧化或貧血。

老年類風濕

老年人在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方面,應該注意适當的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要盡量避免受風、受潮、受寒,保證關節部位的保暖;要保持精神愉悅,控制不良情緒的發生;要積極的預防和控制感染,消除誘因。

綜合療法

1.藥物治療:對RA的藥物治療應個體化,根據不同病人的不同病情,關節功能和預後實行不同的治療方案。

2.運動療法:是對RA預防性幹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運動療法對RA的患者的益處有:增強體力,提高局部肌肉耐力,增加或維持關節運動,增加有氧活動能力改善活動功能狀況減少病變活動程度。

3.物理療法:以熱療為主,一般用(熱敷,濕熱敷38-40℃熱水局部浸浴,中藥熱,洗熱敷)。

4.作業療法:對于關節輕度功能障礙者,做日常生活活動練習,手工藝活動等,訓練手和手指的細緻運動,以改善其功能。

5.關節功能及體能保持法:白天活動和工作過程中,應安排多次短暫的休息,不使過勞;盡可能維持身體良好的姿勢;穿着輕便,寬松而保暖的衣服;生活及工作的周圍環境應出入方便。

6.關節保護:在日常生活,以正确的方式和方法使用關節,不緻因姿勢錯誤或用力不當而發生疼痛或使關節受損,造成或加重畸形。

7.松弛療法及心理衛生:身心放松有助于減輕疼痛的自我感覺和反應。

8.注意保暖,防止受涼:9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患者應順應自然,注意起居,遇有突然降溫或陰雨天氣變化時,應及時做好保暖等預防工作。

遺傳性

多年來對于類風濕關節炎是否遺傳問題這一問題的回答尚無定論。一部分學者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家系調查結果表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家族中類風濕發病率比健康人群家族中高2~10倍,近親中母系比父系患類風濕的多;同卵雙生子的共同患病率為30%~50%,異卵孿生子發病的一緻性僅為5%。另一部分學者認為,本病與遺傳因素無關。他們報告38對孿生子中有30對孿生子僅一人患類風濕而另一人健康,并提出家族性患病率增高的原因除了遺傳因素外,還應考慮家庭環境、營養狀況、生活習慣、心理情況等各方面的影響。因此,類風濕關節炎與遺傳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因子的正常值

類風濕因子的正常值是0-20,不超過20即便為臨床上所說的正常值。

類風濕因子是病人血清中針對自身變性IgG的抗體,主要是18M,其次是IgG。變性IgG的本質是IgG分子構型發生了變化,暴露出原來隐蔽的或新出現的抗原決定簇,使IgG成為自身免疫原,誘發免疫系統産生自身抗體,即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與變性IgG結合後形成免疫複合物,沉積于關節滑膜等組織,導緻炎症反應,造成關節滑膜充血、水腫,最終破壞關節軟滑;化驗檢查病人血中能檢測出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陽性提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并無絕對診斷意義。很多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細菌性心内膜炎、傳染性肝炎等類風濕因子也可陽性。約有1%~5%的正常人可檢測出類風濕因子。但多數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類風濕因子陽性。并且,類風濕因子滴度越高,病情越嚴重。病變活動期類風濕因子陽性,靜止期可轉為陰性。類風濕因子檢查可判斷病情程度、觀察病情變化及治療結果。

另外,類風濕因子陰性并不能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因為檢查技術的原因,陽性率一般在70%~100%之間。病人在疾病早期、靜止期及後期類風濕因子可陰性。

保健

(一)風熱型和濕熱型;風熱型主要症狀為關節遊走性疼痛,發熱,咽痛,便秘,小便搜赤,苔後,紅舌,脈數或玄數,血沉也明顯增快;而濕熱型的病人可出現低熱、胸悶、納差、關節腫痛有積液、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數、血沉增快等表現。出現這些症狀的病人應該多選用寒涼的飲食,如米仁粥、綠豆、生、豆卷、菊花菜、蘆根等,可以協助清除内熱;而不應食用溫熱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桂皮、酒等,因為吃這些會傷陰助火,加重症狀。

(二)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或有積液,納差,大便搪薄,小便清長,畏寒,舌淡苔白膩,賣濡,血沉也增快。此型的患者應選用一些溫熱型的食物,如豬、牛、羊骨頭煮湯,及姜、桂皮、木瓜、藥酒等。

(三)肝腎兩虛型這型患者可表現為關節疼痛畸形,肌肉萎縮,筋腱拘攣,畏寒,消瘦,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而血沉多不增速,或接近正常。此型患者可以多食一些補益的食品,如甲魚肉、雞肉、鴨肉、鵝肉、豬肉、牛肉、羊骨髓、胡桃、桂圓、芝麻等。

(四)其它方面 飲酒問題 也應根據病情辯證對待。因為酒性辛熱,助陽生火,能祛散寒邪,所以 一般若患者伴有寒濕的表現時,可飲用一些藥酒類的酒劑。而伴有濕熱之象的患者,則補适宜于飲酒,因為酒熱傷肝,酒濕傷脾,如再侵入附子、肉桂、細辛一類的熱藥,會加重内熱和腫痛。此類病人如欲服藥酒,可選擇清涼性的藥物侵入酒中,使藥酒性質偏涼。對于一些不會飲酒的病人,可以稀釋或加入調料調味後飲用。 

(五)飲食誤區及如何避免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後,有些病人認為生病一定與聖體素質有關,因此盡可能地多吃自己認為有營養的食物。也有些病人聽說本病與身體裡的變态反應有關,因而擔心食物過敏會引起發病或加速病情發展,夏天不敢吃冷飲,平時不敢吃魚、蝦、雞蛋、豆腐、海産品,以至食譜單調,營養不全面。顯然,這樣做對疾病的找轉和康複都是不利的。那麼,平時飲食到底應該如何安排呢?首先,對過去曾明顯誘發和加重自己病情的食物應該避免食用,其它食物都可以吃,要吃得豐富多彩,才能保證營養全面、合理。

當然,不要過多吃肥膩食物、海産品及過酸、過鹹的食品。由于類風濕關節炎時慢性的,病人處于長時間的慢性消耗中,因此,要注意改善病人的營養攝入,促進病人食欲。要注意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醫食同源”,所以自古就有利用食物防治疾病的方法,簡稱為“食療”。食療具有方便、可長期服用而無副作用(當然需要對症選食)的特點,特别适用于慢性病變。對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而言,食療作為藥物治療的輔助療法,占有重要地位。 

(六)不同食物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症狀的作用(食療) 

1、苦瓜、苦菜、馬齒覽、絲瓜等食物,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緩解局部發熱、發痛等。

2、薏仁、豆腐、芹菜、山藥、扁豆等食物,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可用于緩解腫脹症狀。 

3、蛇類、蟲類等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的食譜,既可做菜,也可泡酒後飲用,可以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症狀,還可起到防止病變向其它關節走竄的作用,因此時作用較強的食物。

4、剛開叫的公雞,配150克生姜(切成片),在鍋中焖炖,不放油鹽可放少量白酒,1天内吃完。隔一周再服1次。公雞仔具有補虛益腎暖胃祛寒的作用,可緩解局部疼痛、關節肌肉無力。

5、童子鳝魚0.5千克,陰幹,泡入1千克白酒中,1個月後即可飲用。每次飲酒50毫升,每天2次。童子鳝魚性溫善竄,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等功能,可緩解局部紅腫熱痛,防止病變向其它關節走竄,并對肩肘關節活動障礙效佳

6、多種青菜,水果可以滿足人體對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纖維素的需求,同時具有改善新陳代謝的功能,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從而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症狀。

7、香菇、黑木耳等食品,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可以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症狀。

8、瘦豬肉200克,辣椒跟150克共煮湯,調味後服用,每日分2次服。可以緩解疼痛症狀。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該盡量選擇陽光充足、濕度适宜的房間居住。在夏季應該避免貪涼,不用或适度使用空調和風扇。對于手指活動不便者,門把手和水龍頭可以盡量安裝杆狀物,以方便開關。浴室設計應該适宜患者活動,可以用較大的淋浴房代替浴缸,因為浴缸較高,往往會使患者跨入困難。在日常生活一定要注意關節保暖。

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做好飲食護理飲食護理也是護理類風濕不可缺少的一項,膳食應高蛋白、中脂肪、低糖、高維生素、中熱量和低鹽。少量多餐,少食刺激性食物,可選擇味佳可口易消化的食物。多用植物油,少用動物用,動植物脂肪比例2:1為宜。以色拉油、玉米油、橄榄油、葵花籽油和魚油(不是魚肝油)為佳。

進行一定的體育鍛煉參加一定的體育鍛煉,如太極拳、氣功、廣播體操等,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抗病能力也會有所增強,長期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