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首

頓首

漢語詞語
頓首的意思是磕頭;叩頭下拜(常用于書信、名帖中的敬辭)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周禮·大祝》丘遲頓首。——南朝齊·丘遲《與陳伯之書》。磕頭。舊時禮節之一。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2.書簡表奏用語。表示緻敬。常用于結尾。謂整理頭發。[2]
    中文名:頓首 外文名:Kowtow 别名: 解釋:磕頭,叩頭下拜,緻敬,整理頭發 拼音:dùnshǒu 五筆字根:GBNMUTHF 筆畫數:19

基本資料

詞目:頓首

拼音:dùnshǒu

注音:ㄉㄨㄣˋㄕㄡˇ

基本解釋

[kowtow]磕頭;叩頭下拜(常用于書信、名帖中的敬辭)。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周禮·大祝》

丘遲頓首。—— 南朝齊·丘遲《與陳伯之書》

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頓”是稍停的意思。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書信的開頭或末尾。如“……丘遲頓首”(《與陳伯之書》)。

頓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勢和跪差不多,行頓首拜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後引頭至地,便立即舉起。因為頭觸地時間很短,隻是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頓首是平輩之間的拜禮。稽首是稱揚之辭,頓首是請罪之辭。後來,又因其拜禮至重,人們在有重大的事情請求時也用“頓首”。如《左傳》記楚人申包胥因為國家危亡,在秦适九頓首于趙宣子,以求秦國援兵。

“與稽首略同為頓首。頓首者何?頭頓地之。稽首,言其首舒遲至于地:頓首,言其首急遽至于地。稽頓之别,乃在下首遲速之分,此段玉裁之說也。”“與揖類似,甚至誤會其相同者,則為厭禮,前謂推手者,拱其手于前,引手者,劍其手于胸,前為揖,後為厭,本不一緻……葉與厭音同,古文禮,厭與揖不同,勝于今文禮,故鄭從古文,而後人乃合揖厭。三者為一,其謬甚矣。”(引自黃現璠撰《我國禮節之形态與變遷》,載《掃蕩報》文史地周刊版第三期,1941年2月26日)

引證解釋

1.磕頭。古時侯的禮節之一。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

《史記·周本紀》:“西周君饹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

漢班固《漢書·東方朔傳》:“居有頃,聞上過,朱儒皆号泣頓首。”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二折:“我這裡展腳舒腰忙頓首,引的我口角頑涎溜。”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五回:“是秋九月,惠公病笃,托孤于呂省、卻芮二人,使輔子圉:‘群公子不足慮,隻要謹防重耳。’呂、卻二人頓首受命。”

郭沫若《卓文君》第一景:“﹝卓文君﹞:嗳喲,你這沒志氣的磕頭蟲!說時順口,說後頓首;我如果打了你,也要污了我的貴手。”參見“九拜”。

2.書簡表奏用語。表示緻敬。常用于結尾。

漢蔡邕《被收時表》:“議郎糞土臣邕頓首再拜書皇帝陛下。”

唐韓愈《答胡生書》:“愈頓首,胡生秀才足下。”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明帖》:“明洪武三年,禮部定儀:敵己,止奉書奉複;而文人往往稱頓首,稱再拜,蓋由臨古帖而勦襲之。”

清田蘭芳《皇清太學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孫)墓志銘》:“同裡眷弟田蘭芳頓首拜撰文。”

魯迅《書信集·緻許壽裳》:“仆樹人頓首。十二月九日。”

晉王羲之《喪亂帖》:“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複,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3.謂整理頭發。

韓非子·初見秦》:“其頓首戴羽為将軍,斷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陳奇猷集釋:“頓,謂整理也。《文選》陸士衡《演連珠》:‘頓網探淵。’注:‘頓,猶整也。’整首戴羽者,蓋古人長髪,欲戴羽,必先整理其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