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戰

網絡戰

信息幹擾戰
網絡戰也稱信息戰是為幹擾、破壞敵方網絡信息系統,并保證己方網絡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網絡攻防行動。也稱正在成為高技術戰争的一種日益重要的作戰樣式,破壞敵方的指揮控制、情報信息和防空等軍用網絡系統,甚至可以悄無聲息地破壞、癱瘓、控制敵方的商務、政務等民用網絡系統,不戰而屈人之兵。[1]2014年3月,韓國國防部高調宣布正在對朝鮮實施網絡戰,他們以此前成功攻擊伊朗核設施的“超級工廠病毒”(Stuxnet)為藍本,正在研發一種類似的網絡病毒,旨在對朝鮮核設施造成物理性破壞,而且,這種病毒攻擊隻是韓國對朝鮮的大型網絡戰的第二階段,戰役的第一階段,即對朝網絡宣傳戰,則早在2010年就已經打響。
    中文名:網絡戰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Network warfare 手段:計算機病毒、邏輯炸彈、黑客等 作用:不戰而屈人之兵

簡介

網絡戰正在成為高技術戰争的一種日益重要的作戰樣式,它可以兵不血刃地破壞敵方的指揮控制、情報信息和防空等軍用網絡系統,甚至可以悄無聲息地破壞、癱瘓、控制敵方的商務、政務等民用網絡系統,不戰而屈人之兵。

美軍認為,網絡戰是為幹擾、破壞敵方網絡信息系統,并保證己方網絡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網絡攻防行動。網絡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戰略網絡戰;另一類是戰場網絡戰。

戰略網絡戰又有平時和戰時兩種。平時戰略網絡戰是,在雙方不發生有火力殺傷破壞的戰争情況下,一方對另一方的金融網絡信息系統、交通網絡信息系統、電力網絡信息系統等民用網絡信息設施及戰略級軍事網絡信息系統,以計算機病毒、邏輯炸彈、黑客等手段實施的攻擊。而戰時戰略網絡戰則是,在戰争狀态下,一方對另一方戰略級軍用和民用網絡信息系統的攻擊。

目的

戰場網絡戰旨在攻擊、破壞、幹擾敵軍戰場信息網絡系統和保護己方信息網絡系統,其主要方式有:利用敵接受路徑和各種“後門”,将病毒送入目标計算機系統;需要時利用無線遙控等手段将其激活;采用各種管理和技術手段,對己方信息網絡系統嚴加防護。當然,戰場網絡戰的作戰手段也可用于戰略網絡戰。

早在1991年的海灣戰争中,美軍就對伊拉克實施了網絡戰。開戰前,美國中央情報局派特工到伊拉克,将其從法國購買的防空系統使用的打印機芯片換上了含有計算機病毒的芯片。在戰略空襲前,又用遙控手段激活了病毒,緻使伊防空指揮中心主計算機系統程序錯亂,防空C3I系統失靈。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争中,網絡戰的規模和效果都有增無減。南聯盟使用多種計算機病毒,組織“黑客”實施網絡攻擊,使北約軍隊的一些網站被垃圾信息阻塞,北約的一些計算機網絡系統曾一度癱瘓。北約一方面強化網絡防護措施,另一方面實施網絡反擊戰,将大量病毒和欺騙性信息注入南軍計算機網絡系統,緻使南軍防空系統陷于癱瘓。

背景

美國總統奧巴馬公布網絡安全評估報告,認為來自網絡空間的威脅已經成為美國面臨的最嚴重的經濟和軍事威脅之一。美國必須向世界表明,它正嚴肅應對這一挑戰。

美國國防部正在采取措施加強美軍網絡戰備戰能力,包括創建一個網絡戰司令部,該司令部将對分散在美國各軍種中的網絡戰指揮機構進行整合,最初将作為美軍戰略司令部下屬的一個次級司令部,但最終可能完全獨立運作。成立這個司令部實際上是承認美國已擁有越來越多的網絡戰武器。

政策演進

從“防護為主”到“攻擊為主”。“從克林頓政府開始,美國就開始着手信息安全領域的戰略部署,把信息安全提升至美國國家安全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度。當時的網絡安全主題以防護為主。布什時代一方面繼承了克林頓政府網絡保護的特點,同時又強化了網絡反恐的主題,體現攻防結合,比如美國空間建立了網軍司令部。”

奧巴馬上台後的這幾個月中所采取的兩個步驟:第一步,削減了包括F22戰機在内的傳統武器;第二步,籌建網軍司令部,大幅增加網絡攻擊武器的投入。這一系列做法體現的一個思路是,從實體戰場逐步轉向網絡,達到從‘實體消滅’到‘實體癱瘓’的目标轉化。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引入網絡戰概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将其應用于戰争的國家。就目前來看,奧巴馬政府的網絡安全戰略已經顯現出‘攻擊為主,網絡威懾’的主題。

科學分類

網絡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戰略網絡戰;另一類是戰場網絡戰。

戰略網絡戰

戰略網絡戰又有平時和戰時兩種。

平時戰略網絡戰是,在雙方不發生有火力殺傷破壞的戰争情況下,一方對另一方的金融網絡信息系統、交通網絡信息系統、電力網絡信息系統等民用網絡信息設施及戰略級軍事網絡信息系統,以計算機病毒、邏輯炸彈、黑客等手段實施的攻擊。

戰時戰略網絡戰則是,在戰争狀态下,一方對另一方戰略級軍用和民用網絡信息系統的攻擊。這種戰略網絡戰是不是戰争或戰争的一部分,人們的認識還不盡一緻。俄羅斯方面認為,這就是戰争。美、歐的很多學者則說,這要看網絡戰的規模與破壞程度。零星的、規模小、破壞輕的計算機網絡攻擊不是戰争,有組織的、大規模的、破壞嚴重的網絡攻擊可以被視為戰争;而在發生有火力殺傷破壞的戰争的大背景下,任何規模的戰略網絡戰都是戰争的一部分。

戰場網絡戰

戰場網絡戰旨在攻擊、破壞、幹擾敵軍戰場信息網絡系統和保護己方信息網絡系統,其主要方式有:利用敵接受路徑和各種“後門”,将病毒送入目标計算機系統。

戰場網絡戰也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

狹義戰場網絡戰

狹義戰場網絡戰是旨在攻擊、破壞、幹擾敵軍戰場信息網絡和防護己方信息網絡的作戰行動,其主要方式或途徑有:利用敵接受路徑和各種“後門”,将病毒送入目标計算機系統;讓黑客利用計算機開放結構的缺陷和計算操作程序中的漏洞,使用專門的破譯軟件,在系統内破譯超級用戶的口令;将病毒植入計算機芯片,需要時利用無線遙控等手段将其激活;采用各種管理和技術手段,對己方信息網絡系統嚴加防護。

廣義戰場網絡戰

廣義戰場網絡戰類似于美軍1998年提出的“網絡中心戰”,它是指将軍隊的所有偵察探測系統、通信聯絡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各種武器裝備,組成一個以計算機為中心的網絡體系,各級部隊與人員利用該網絡體系了解戰場态勢、交流作戰信息、指揮與實施作戰行動的作戰樣式。通過戰場各作戰單元的網絡化,能把信息優勢變為作戰行動優勢,使各分散配置的部隊共同感知戰場态勢,從而協調行動,發揮出最大的作戰效能。廣義戰場網絡戰強調以下基本點:作戰行動将主要圍繞計算機網絡進行,網絡是信息實時流動的渠道;信息既是戰鬥力,也是戰鬥力的倍增器;作戰單元的網絡化可産出高效的主動協同,可使指揮員以更多的方式指揮作戰,增強作戰的靈活性和适應性。

行動方式

網絡戰中“病毒”之類的作戰武器在釋放之後,将無法控制,可徹底破壞敵人發動和維持戰争的戰略資源,可崩潰敵人的戰鬥精神和意志;網絡戰的勝利不是以大量的生命為代價,戰争的附帶毀傷小。因此,美軍在發展網絡防禦能力的同時,更重視網絡進攻能力。

一是網絡盜竊戰。即找到對方網絡漏洞,破解文件密碼,盜出機密信息。

二是網絡輿論戰。即通過媒體網絡,編造謊言、制造恐慌和分裂,破壞對方民心士氣。

三是網絡摧毀戰。即運用各種“軟”、“硬”網絡攻擊武器,進行飽和式攻擊,摧毀對方政府、軍隊的信息網絡。

技術儲備

微軟宣布關閉古巴等5國MSN服務的事件,曾引發業界強烈關住。微軟公司在其網站上宣布,該公司依從美國政府禁令,切斷了古巴、伊朗、叙利亞、蘇丹和朝鮮五國的MSN即時通訊服務端口,這五個國家的公民發現,他們不能正常登錄MSN服務了。業界專家認為,這可以看作美國正式開始了繼軍事制裁、經濟制裁、貿易制裁後的一種新的國際制裁手段——信息制裁。

信息制裁不同于以往的實體制裁。傳統的實體制裁雖給目标國造成了相當困難,但沒有造成災難性和毀滅性的結果。産品的可替代性緩解了制裁的嚴重程度,高端産品缺位,總可以通過低端産品的跟進而填補漏洞。基于這一點,傳統物品禁運,并沒有對國家造成重大的影響。

美國政府掌握着信息領域的核心技術,操作系統、數據庫、網路交換機的核心技術基本掌握在美國企業的手中。微軟操作系統、思科交換機的交換軟件甚至打印機軟件中嵌入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後門軟件已經不是秘密,美國在信息技術研發和信息産品的制造過程中就事先做好了日後對全球進行信息制裁的準備。現代社會對信息的依賴性越來越高,信息除了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等方面,還直接影響到該國普通民衆的日常生活,對民衆的心理和意志影響重大。

攻擊能力

《紐約時報》提到的美國将組建網軍司令部是這一戰略的重要步驟。司令部建立後,網軍将作為一支獨立的兵種,由國防部直接指揮。2008年初,布什就已賦予國防部更大的網絡戰反制權,允許美軍主動發起網絡攻擊。要求美軍具備進入任何遠距離公開或封閉的計算機網絡的能力,然後潛伏在那裡,保持“完全隐蔽”,并“悄悄竊取信息”。最終達到:5D目的:欺騙、拒絕、瓦解、降級、摧毀對方系統。

美國對互聯網的控制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一旦網絡戰暴發,美國政府将随時可以調用強大到可怕的IT巨頭力量。因此美國正在誘使他國進行網絡軍備競賽,一旦加入網絡軍備競賽,美國就可以“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将對方拖垮。

美國國防部長蓋茨2009年6月23日正式下令組建網絡司令部,網絡戰司令部将成為與空軍作戰司令部、太空司令部平級的單位,由一名四星上将領導。根據對美軍黑客項目跟蹤了13年的防務專家喬爾·哈丁的評估,美軍共有3000-5000名信息戰專家,5-7萬名士兵涉足網絡戰。如果加上原有的電子戰人員,美軍的網戰部隊人數應該在88700人左右。據美國國防承包商預估,美軍每年投入網絡戰的費用超100億美元。為了網絡進攻能力,美軍大力開發計算機網絡戰武器,美軍已經研制出2000多種計算機病毒武器,加上訓練有素的網絡戰進攻部隊,隻要美國需要,随時可發起信息網絡攻擊,侵入别國網絡,進行破壞、癱瘓甚至控制。

經典案例

法軍計算機被黑

2009年1月,法國海軍内部計算機系統的一台電腦受病毒入侵,迅速擴散到整個網絡,一度不能啟動,海軍全部戰鬥機也因無法“下載飛行指令”而停飛兩天。僅僅是法國海軍内部計算機系統的時鐘停擺,法國的國家安全就出現了一個偌大的‘黑洞’。設想,如果是一個國家某一系統或領域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出現問題或癱瘓,這種損失和危害将是不可想象的。

南聯盟攻擊北約

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争中,網絡戰的規模和效果更是有增無減。南聯盟使用多種計算機病毒和組織“黑客”實施網絡攻擊,使北約軍隊的一些網站被垃圾信息阻塞,一些計算機網絡系統曾一度癱瘓。北約一方面強化網絡防護措施,另一方面實施網絡反擊戰,将大量病毒和欺騙性信息送到南軍計算機網絡和通信系統。從高技術戰争向信息化戰争過渡的過程中,網絡戰的規模和強度将越來越大,作用日趨上升。

俄格沖突

俄羅斯的黑客舉世聞名,在2008年8月的俄格沖突中,俄羅斯可以說創造了一個網絡戰的經典案例。在軍事行動前,俄控制了格魯吉亞的網絡系統,使格魯吉亞的交通、通訊、媒體和金融互聯網服務癱瘓,從而為自己順利展開軍事行動打開了通道。盡管俄羅斯的網絡戰實力不俗,但由于網絡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人手中,俄羅斯的網絡戰并沒有經受真正的考驗。這也是為何俄羅斯積極主張制定網絡戰國際條約的一個原因。

韓國金融網癱瘓

韓國時間2013年3月20日,一位匿名的韓國政府公務員在首都首爾向極光透露,韓國國内的三家電視媒體和兩家銀行的計算機網絡遭遇大規模網絡攻擊,導緻網絡服務暫時中斷。

一名新韓銀行的員工在接受極光采訪時說,大約在當地時間下午兩點,她的工作計算機突然黑屏,随後屏幕上出現骷髅标志。新韓銀行是韓國的第四大金融機構,該銀行的自動櫃員機、櫃台服務及企業服務中斷了将近十個小時。

系統風險

自互聯網誕生以來,網絡域名與地址的監管便由美國掌控。1998年9月,互聯網域名與地址管理機構(ICANN)成立,雖然ICANN自稱是非赢利性的私營公司,卻是由美國商務部授權ICANN負責域名和互聯網相關技術的國際管理,“這也就意味着美國商務部有權随時否決ICANN的管理權。”與此同時,美國還掌握着互聯網的主動脈。不僅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通信支幹線都要經過美國主幹線,美國還掌握着全球互聯網13台域名根服務器中的10台,隻要在根服務器上屏蔽國家域名,就可以讓一個國家在網絡上瞬間“消失”。

重要意義

世界上還沒有發生過一次勢均力敵的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的網絡戰。以往的網絡戰,總是一邊倒的非對稱戰。網絡戰具有十分顯著的效能:網絡已經成為提升軍隊作戰能力的“倍增器”,如同制海權、制空權、制天權一樣,争奪制網權已逐漸演變成為美軍維持軍事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時代,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呈現高速增長,與之伴随的相關業務可以稱之為爆炸性發展,并深入滲透到家庭和文化之中,其速度遠遠超過了兩次工業革命時期。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沖破傳統地域界限的新的活動空間,人們在這個空間裡逐漸形成新的生活方式、社會規範和思想意識,并創造出新的網絡空間和文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拟仿真等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技創新也層出不窮,未來戰場上智能裝備的普及程度增高,這些高科技武器對于網絡的依賴也是不言而喻,此時的網絡攻防就成了未來戰争至關重要的關鍵一環。

面對波詭雲谲的未來戰場,智能化是武器裝備和作戰機理的主要發展方向,也是世界各國軍工企業鑽研探索的前進方向。無論是現階段已經初見成效的輿論影響,還是效果顯著的網絡入侵,都充分驗證了網絡攻防對戰争走向的重要意義,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網絡技術對智能化戰争的深刻影響。如果能夠搶占網絡攻防的制高點,未來戰争的應對能力也将進一步提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