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

漢語漢字
塵(拼音:chén)是漢語常用字,古字形始見于《說文解字》籀文,意指群鹿奔跑時塵土飛揚的樣子。本義為飛揚的微小土粒。又用作動詞,指污染。世間無處不塵土,故而以“塵”為“塵世”、“紅塵”,佛家道家稱此為人間,和他們所幻想的理想世界相對。
  • 中文名:塵
  • 拼音:chén
  • 繁體:塵
  • 部首:小
  • 字碼:90104
  • 五筆:IFF
  • 倉颉:FG
  • 鄭碼:KOB
  • 總筆畫:6
  • 字體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會意字。圖1是籀文的“塵”字,籀文所描畫的是三隻奔跑着的鹿,兩邊各是一個土字,兩相會意,表示由于鹿的奔跑而揚起了灰塵。《說文解字》小篆(圖2)上部是三隻奔跑的鹿,而将土字放于了鹿的腳下.更說明了鹿一奔跑就會塵土飛揚。後來精簡了鹿的數量,将三隻鹿變成了一隻鹿,但仍然能清楚地表示塵土。

現行的簡化字“塵”見于《集韻》,是繁體塵的俗字。這個“塵”也是也是一個會意字,即由小和土組成,意思是很小的土才能成為塵,更加明确生動。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塵(塵)chén(ㄔㄣˊ)

⒈飛揚的灰土:塵土。塵埃。塵垢。塵芥(塵土和小草,喻輕微的事物)。粉塵。煙塵。甚嚣塵上。望塵莫及。

⒉佛家、道家指人間:紅塵。塵世。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例句

名詞

細的灰土。

《左傳·成公十六年》:“甚嚣,且塵上矣。”

韓愈《春雪映早梅》詩:“誰令香滿座,獨使淨無塵。”

〈文言〉行迹;蹤迹。

《後漢書·黨锢傳序》:“蓋前哲之遺塵,有足求者。”

左思《魏都賦》:“且魏地者……先王之桑梓,列聖之遺塵

佛教、道教稱現實世界。

《魏書·釋老志》:“淨居無塵,道家所先。”

《紅樓夢》第一回:“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

〈文言〉比喻戰事;禍亂。

《後漢書·皇甫張段傳贊》:“戎骖糾結,塵斥河潼。”

《魏書·沮渠蒙遜傳》:“四方漸泰,表裡無塵。”

承塵的簡稱。即天花闆。

招魂》:“經堂入奧,朱塵筵些。”

動詞

〈文言〉污染。

《詩經·小雅·無将大車》:“無将大車,祇自塵兮。”

形容詞

〈文言〉久,長久。

吳潛《二郎神》詞:“嗟往事未塵,新愁還織,怎堪重訴。”

量詞

重量單位,十埃為“塵”。

《周髀算經·小數》:“纖,十沙;沙,十塵。”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上】【麤部】直珍切(chén)

鹿行揚土也。從麤從土。

〖注釋〗①從麤從土:徐灏《說文段注箋》:“鹿行剽疾,故從三鹿揚土。”②:王筠《說文解字釋例》:“三鹿無足,塵坌不見足也。土在上者,為鹿所揚也。”

說文解字注

【卷十上】【麤部】

鹿行揚土也。

羣(群)行則揚土甚,引伸為凡揚土之偁。【土部】曰:埃,塵也。塺,塵也。坋,塵也。《釋诂》:塵,久也。即桑柔傳之填,久也。《東山傳》:烝,窴也。箋雲:古者聲窴填塵同也。又《甫田傳》曰:尊者食新,農夫食陳。按窴填塵陳四字同音,皆訓久,當是填為正字。填者,也,則安定,窴鎮與填同。塵陳皆叚借字也。

從麤土。

不入土部者,重麤也。直珍切。十二部。

揚土上散,故從二土在上。

康熙字典

【醜集中】【土部】塵

古文:?、?、塵

《唐韻》直珍切。《集韻》《韻會》《正韻》池鄰切,竝音陳。埃也。《爾雅·釋诂》:久也。謂塵垢稽久也。《詩·小雅》:無将大車,祗自塵兮。《後漢·班固傳》:風伯淸塵。《拾遺記》:石虎起樓四十丈,異香為屑,風起則揚之,名芳塵。《嶺南表異錄》:犀角為簪梳,塵不著發,名辟塵犀。又淫視為遊塵,見《谷梁序疏》。又明窻塵,丹砂,藥名。李白《草創大還》詩:髣髴明窻塵。

又《梵書·圓覺經》:根塵虛妄。注:根塵,六根之塵,謂眼、耳、鼻、舌、心、意。

又《列仙傳》:麻姑謂王方平曰:見東海三變為桑田,今将行複揚塵乎。又姓,見《統譜》。又葉直連切,音廛。班彪《北征賦》:忽進路以息節兮,飮予馬兮洹泉。朝露漸予冠蓋兮,衣晻藹而蒙塵。

【亥集下】【鹿部】

《唐韻》:直珍切。《集韻》:池鄰切,竝音。《說文》鹿行揚土也。《周語》:穢暴虐。籀文作。今作塵。,籀文。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上平十七真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直珍切

ȡʰjen

集韻

上平十七真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池鄰切

ȡien

二十二稕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直刃切

ȡien

中原音韻

陽平

真文

穿

齊齒呼

次清

ʈʂʼiən

中州音韻

平聲

真文

他人切

洪武正韻

八真

全濁

池鄰切

dʒ‘iən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八賓禀嫔畢

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