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兵工廠

漢陽兵工廠

軍工制造企業
漢陽兵工廠是晚清時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到湖北後主持創辦的軍工制造企業,原名湖北槍炮廠,于1892年動工,1894年建成,雖然創建時間晚于上海、南京、天津等地軍工企業,但由于不惜巨資從德國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制造連珠毛瑟槍和克虜伯山炮等成套設備,所生産的漢陽式79步槍(漢陽造)、陸路快炮、過山快炮,均是當時較先進的軍事裝備,因此,成為晚清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軍工企業。漢陽兵工廠的地點在湖北省漢陽縣大别山,龜山腳下,面對襄河,水陸交通方便。
  • 中文名:漢陽兵工廠
  • 外文名:
  • 機構職能:
  • 所在地:琴台大道169附103号附近
  • 性質:軍工制造企業
  • 票價:免費
  • 完工時間:1894年
  • 動工時間:1892年

曆史沿革

建立

初名湖北槍炮廠。隸屬駐省總局,委任各司道為總辦。如藩司翟廷韶,臬司岑春萱等。

1890年3月16日,張之洞電海軍衙門,選定廠址在鄂省城之外建兵工廠,主要是因為湖北大冶縣産鐵(現有黃石市,其鐵礦與江西省萍鄉煤礦與漢陽鐵廠,成立了漢冶萍公司),而以廠就鐵較為合理。該廠機器共費160萬馬克,合38萬兩(包括造克虜伯小炮機器),建廠預計需15萬兩(由戶部自造路款項中撥給)。3月19日奉旨正式批準将槍炮廠設于湖北。

1890年9月6日,張之洞在大别山下找到廠址,長600丈,廣100丈,南枕山,北濱漢,西臨大江,與省城對岸。惟需築地基9尺,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當地設鐵廠,槍廠和炮廠。洋師以為須3年,張之洞估計最快由購地,築基,修堤,造路到開爐須時2年。

發展

1893年,張之洞建立了由鐵山到江邊石灰窯的鐵路,運輸礦石,全長18公裡,為湖北省第一條鐵路。

1894年4月23日,張之洞電俄德奧荷四國大使許景澄,炮坯已由信義洋行購置4尊,請購槍坯200枝及槍身木殼材料,以便仿造。廠已落成,等待開工。

1894年6月14日,制槍廠不慎,引發大火,将房屋及設備全部燒毀。

1895年,侍讀學士文廷式上書,謂湖北槍炮廠不可半途而廢。因當時開辦經年而無成效,局員,司事,工匠均被裁撤。其時張之洞兼任兩江總督,仍請其掌理湖北槍炮廠事宜。7月,張之洞又呈奏擴廠,改換被火機器,增制無煙火藥等,共需200萬兩。

1895年8月開,始小量生産,冬季重建完成,開始生産,仿造德國出品的1888式委員會步槍(應是CommissionRifle,與德式的毛瑟無關),因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為88式,其全稱為7.92毫米88式毛瑟步槍。使用圓彈頭。

1896年,開工生産,第一年生産1300支步槍。

1900年,義和團運動,光緒和慈禧太後出京逃避,張之洞撥湖北槍炮廠生産之小口徑毛瑟步槍三千枝,無煙子彈五十萬發,洋制黑藥子彈五十萬發,運往陝西,交付于岑春萱,供其募勇勤王。徐建寅為張之洞邀請,擔任漢陽鋼藥廠總辦,試制無煙火藥。n1901年,徐建寅試制棉質無煙火藥成功,正拟大量生産時,不幸在配藥時引爆,以身殉國,另有16名員工一起殒命。

民國時期

1911年武昌起義,戰事激烈,包括漢陽造在内的槍炮,開槍開炮,炮轟清總督府,總督瑞方挖牆爬洞喪家犬般的逃竄。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中華民國成立。民初,軍閥混戰,各據一方,大力擴充實力。湖北兵工廠先後歸屬鄂督軍政府,北洋政府陸軍部。

民國三年(1914)6月,左右稱漢陽兵工廠,簡稱漢廠或鄂廠。

民國五年(1916),從上海兵工廠運來制造機器170多部至漢廠。在劉慶恩、楊文恺、沈鳳銘幾任總辦的經營管理下,整頓和恢複了生産。

民國十四年(1925)2月,漢陽兵工廠電機分廠開工生産,将蒸汽動力改為電力,由兵工廠發電廠兩台交流發電機供電。吸取和采用了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科學管理辦法,實行包工制,論件計值。對漢廠的兵器質量事故處理的相當嚴厲,同時獎勵也很優厚。使企業管理和生産都有較大的進步與發展。制槍機器由清末的34種360部增至640部。

民國六年(1917),新增炮彈機,袁世凱為維系統治,實行炮和炮彈分兩地制造,以便分而治之。将此項制炮彈機移至河南鞏縣,設立分廠,生産炮彈。同時漢陽兵工廠生産仿造了一些新的軍械,如,民國四年(1915)秋由劉慶恩試制成功的每分鐘發射子彈60發的中國第一支自動步槍。制成了射程800米每分鐘發射600發子彈的伯格曼式手提機關槍(沖鋒槍),路易士輕機關槍、12生攻城炮、迫擊炮、馬克沁機槍。仿造了美國勃朗甯1917式機關槍,射程2000米,性能良好,吳佩孚甚為滿意。因民國十年十月十日試制成功,故稱三十節機關槍。仿德國毛瑟1896年式自來得手槍(即赫赫有名的7.63mm駁殼槍)十響全自動并有單發機,有效射程:手上射擊70米,肩上射擊900米。改造日本大正六年式七五山炮,将炮身加長,為口徑的18倍,成為民十年式七五山炮。将圓頭平底槍彈改造成尖頭凸底新式槍彈。還有黃色高級炸藥、TNT炸藥等。

民國十五年(1926)下半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占領武漢。這當中,9月5日,漢廠工人們獲悉北伐軍将于6日進攻漢陽,當晚拉響汽笛,打開倉庫取出武器,迅速武裝起來,把機槍架在屋頂上,槍炮向北洋兵猛烈齊射,反正兵工廠有的是彈藥,協助北伐軍擊潰北洋兵,奪取龜山,北洋兵狼狽逃竄,被阻擊死傷無數,占領了漢陽。

1929年,漢陽兵工廠、火藥廠歸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管轄。設國民黨漢廠區黨部,先歸屬漢口特别黨部,後直屬中央。區黨部與廠行政平行,廠方為區黨部提供經費。兵工署頒布了"新工廠法",實行規範管理。

民國二十年(1931)武漢遭受罕見大水,兵工、火藥廠被淹,停産半年。

民國二十一年(1932)恢複生産。在恢複生産基礎上,整頓企業規章制度,懲治腐敗,逮捕了貪污的漢陽火藥廠廠長。實行成本核算、統一發放工資、革除購料回傭、嚴格檢驗、招考員工等,改進了管理,添購大量的新機器。研制和仿造新式兵器,工廠生産有所發展,産品技術性能也有提高。設10個管理部門,13個分廠,有職工4555人,主要設備1600多台,年經費612萬元。n七·七事變後,中共湖北省委負責人直接幫助漢陽兵工廠發動職工群衆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1938年日軍大舉進攻,步步進逼武漢。年初,漢廠一面加緊生産,一面派人到湘西辰溪勘定新廠址。五月,兵工署通知兵工、火藥兩廠全部西遷。六月全廠兩萬多名職工、家屬和全部設備、材料、成品、半成品、廠房的鋼架、鋼窗、鐵地闆等全部拆卸裝船,于六月底遷移完畢,原廠址夷為平地。西遷後,漢陽兵工廠解體,漢陽兵工廠改成兵工署第一兵工廠,漢陽火藥廠改稱兵工署第二兵工廠。遷到湘西辰溪後,又奉令繼續西遷至重慶。未能遷渝的槍彈、機槍、手榴彈、機器等分廠并入第十一兵工廠。在此還值得一提的是兵工教育事業,早在清末時期,湖北槍炮廠(局)就成立了兵工學堂,北洋政府時期及以後設有兵工學校、兵工專門學校、職工子弟學校,其中兵工專門學校至民國二十年(1931)才遷往南京。

日軍在鄂期間對其漢陽兵工廠廠址也未能恢複利用,在漢隻臨時設立了一些随軍修械廠、所和軍用倉庫n1945年日軍投降後,共接收這類軍械所和軍用倉庫100多處。

抗戰勝利後,民國三十五年(1946),第十一兵工廠奉令遷武漢,由工務處長宋建寅任接收武漢日僞軍用财産處長,兼任第十一廠廠長,在原日軍島貫(光)部隊修械所和原漢陽兵工廠廠址建廠。一面遷建,一面修理軍械,生産手榴彈、槍榴彈、擲彈筒等。n民國三十六年(1947),在原漢陽火藥廠址上建設新火藥廠--第二十六廠。該廠由制造氨水、硝酸的設備和從東北遷來的TNT火藥廠及從日本賠償物資中之氯氣、燒堿等設備組成,利用前漢陽火藥廠舊址和加新征1千畝土地建廠。

民國三十六年(1947)七月提出征地計劃書,設立漢陽新火藥廠工程處。因征用土地和危及市區安全問題,與地方政府發生争執。後因人民解放戰争發展很快,工廠還未全面開工建設即将4千餘噸設備等物資匆忙遷至台灣高雄。

民國三十七年(1948)第十一兵工廠奉令南遷湖南株洲建立新廠,生産小口徑槍彈。四月,第三十兵工廠(該廠由鞏縣兵工廠和漢陽兵工廠各一部合并而成的)廠長趙達(原漢陽兵工廠炮廠主任)率員由重慶來武漢接受第十一廠,将第十一廠改為第三十廠,廠部設在武昌閱馬場原清朝造币局,下設六個制造所,主要生産手榴彈、槍榴彈、信号槍、擲彈筒。同年,兵工署命令第三十兵工廠在武漢金口鎮建設新廠,拟将第三十廠遷到此地,已建成兩個車間。

民國三十八年(1949)春末,武漢臨近解放,武漢行轅白崇禧強令第三十廠南撤柳州,并由該廠在原漢陽兵工廠舊址建的第六制造所所長蘆望風組織武漢留守處,繼續生産手榴彈等。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由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後勤部軍械部接收,定名為四野後勤部軍械部修械廠。

相關介紹

生産産品

抗日戰争中,誕生于清末的"漢陽造"步槍是中國軍隊的主力槍械。無論國民黨軍隊,還是八路軍、新四軍和遊擊隊,都大量使用"漢陽造",而且該槍的生産一直持續到1944年。

19世紀90年代起,在洋顧問的建議下,張之洞引進了德國步槍試驗委員會設計的1888式7.92毫米步槍的圖紙,該槍采用無煙火藥和銅鎳合金被甲彈頭,在當時可謂"領風氣之先",即便日後德軍自用的毛瑟M1898式步槍也隻是在1888式步槍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進。

漢陽兵工廠從1896年開始正式仿制生産1888式步槍,當時定名為"八八式步槍",但人們都習慣将其稱為"漢陽造"。初期生産的"漢陽造",在槍管外加裝一個隔熱護手的套筒,因此被稱為"老套筒"。從1904年起,漢陽兵工廠去除了這個實用價值不大的套筒,并将槍管加粗。之後,"漢陽造"又出現多種改進型,設計更趨合理。1939年,規模不斷擴大的漢陽兵工廠将槍廠交給第21兵工廠,制造出來的步槍也改名為"漢式七九步槍"。直到1944年停産,"漢陽造"前後生産了将近半個世紀,總産量約在108萬支以上,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用量最大的槍支型号。

漢陽造是抗戰期間唯一能在白刃戰中與日軍三八式抗衡的步槍,這是因為該槍較長,而且所配的制式刺刀全長51.8厘米(刀身39.5厘米),重約0.566千克,刺刀式樣為單刃偏鋒。

根據美國武器研究者史宗賓估算,1895年至1944年,漢陽造總共生産了1083480支,其中漢陽廠貢獻了876316支,重慶的21廠生産了207164支。

曆史産量

綜計漢陽兵工廠自開機制造槍炮,至宣統元年(1909年),共造馬、步快槍130658支,各種炮986門,槍彈61776554顆,各種炮彈989484枚,各種炮架905副,炮彈殼、碰火、底火971671枚,炮器具各種鋼坯44.6萬餘磅,無煙槍炮藥27萬餘磅,硝镪水200餘萬磅。所産槍炮彈藥除用于本省軍營外,多數撥解京師,分濟各省軍營。

1895年至1908年的14年間,漢陽兵工廠共造步馬快槍11萬餘支,槍彈4000萬餘發,炮985尊,炮彈98萬餘發,1917年,每日能産槍彈20餘萬顆、炮彈2000餘枚、步槍150支、過山炮10餘尊、陸路炮3~4尊。繼1914年總辦劉慶恩試制成功中國第一支自動步槍(可連射5發,但未批量投産)後,1920年開始生産機關槍和手槍,1921年開始生産大正6年式7.5生的山炮,1922年開始生産黃色、白色、黑色和黃色安全炸藥,1924年開始生産7.5生的迫擊炮和炮彈,1926年開始生産飛機炸彈,1927年開始生産手榴彈。至1928年,共生産各種槍支70餘萬支,炮2000餘門,槍、炮彈4.33億顆,炸彈864枚。

人員編制

兵工廠初建時有員工1000餘人,1929年發展到4555人,1947年增到6000餘人。

清末時期,按封建軍營建制分丁目、丁長、總領逐級管理,即25人為1丁,設丁目1名,10名丁目設1丁長,4名丁長設總領1名。生産體系,沿襲外國模式。實行"逐層管束"、"勒以軍法"的軍事管理制度。

民國時期,在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上,逐漸正規,在生産工藝管理、成本核算和會計審計制度上,較為完善。1929年以前,設廠長、副廠長各1人。工務方面,設制槍課、制炮課、制機課、槍彈課、電機課、檢驗課、理化課、建築課、技術研究會,并附設兵工專門學校和子弟學校;總務方面,設文書、庶務、經理、材料、稽查、醫務等課及衛隊連、驗收材料委員會。

1930年後,按兵工廠組織法改編,于廠長、副廠長之下,設總務、工務、審檢3處和審計科、技術委員會、教育委員會。n兵工廠曆任總辦、廠長中除少數軍人政客外,多為國内頗有名聲的兵工專門人士,基本上實行專家治廠。

人物介紹

張之洞(1837—1909年)字孝達,号香濤,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成進士,先後任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翰林院侍講學士等職,1882年任山西巡撫。中法戰争爆發,張之洞力主與法決戰,清廷授以兩廣總督之職,張捐銀三千兩獎給抗法将領劉永福,并奏請起用前廣西提督馮子材督師。馮子材在鎮南關、諒山大敗法軍,張之洞名聲大增。1898年,張之洞撰寫《勸學篇》,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總結和概括,也是對洋務派興辦洋務事業的指導思想比較完整的表述。他于1889年任湖廣總督,在湖北建成湖北織布局,漢陽煉鐵廠,漢陽兵工廠等,成為與李鴻章齊名的洋務要人。在維新運動中,張之洞加入“強學會”,當獲知慈禧太後反對變法時,張之洞便退出“強學會”。并下令禁查上海《強學報》壓制湖南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興起後,張之洞力主痛剿。清庭發布宣戰谕旨後,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等人同英國等訂立所謂“東南互保”的章程。1908年,張之洞受命督辦粵漢鐵路和湖北境内的川漢鐵路,次年10月病死。谥号“文襄”,其文稿輯為《張文襄公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