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

放射源

采用放射性物質制成的輻射源的通稱
放射源是采用放射性物質制成的輻射源的通稱。[1]放射源一般用所制成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标識其強弱,也可用射線發射率或注量率标識其強弱。習慣上将無損探傷、放射治療、輻射處理所用的高活度或高射線發射率的放射源稱作輻射源。
    中文名:放射源 外文名: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英文名:radiation source 定義:用放射性物質制備的小型輻射源 原料: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 特征:發射某種輻射

基本分類

放射源按所釋放射線的類型可分為α放射源、β放射源、γ放射源和中子源等;按照放射源的封裝方式可分為密封放射源(放射性物質密封在符合一定要求的包殼中)和非密封放射源(沒有包殼的放射性物質)絕大多數工、農和醫用放射源是密封放射源,例如:工農業生産中應用的料位計、探傷機等使用的都是密封源,如钴-60、铯-137、-192等。某些供實驗室用的、強度較低的放射源是非密封的,例如:醫院裡使用的放射性示蹤劑屬于非密封源,如碘-131、碘-125、锝-99m等。

核素來源

放射源用的核素的來源主要有四方面:

①反應堆輻照生産的,有氚、鐵55、钴60、鎳63、硒75、銻124、镱169、铥170、銥192、铊204、钋210、钚238等;

核燃料後處理得到的,有氪85、锶90、铯137、钷147和某些锕系元素如钚239、镅241、锎252等;

③加速器生産的,有鈉22、钴57、钇88、镉109、207等;

④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鈾鐳系中的鐳226。早期的α放射源、γ放射源和中子源主要是用鐳226制成的。鐳226生産困難,價格高,現在多被人工放射性核素代替。

主要危害

放射源發射出來的射線具有一定的能量,它可以破壞細胞組織,從而對人體造成傷害。當人受到大量射線照射時,可能會産生諸如頭昏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會導緻機體損傷,甚至可能導緻死亡;但當人隻受到少量射線照射時,一般不會有不适症狀,也不會傷害身體。

程度

國際原子能機構根據放射源對人體可能的傷害程度,将放射源分為5類:

Ⅰ類放射源屬極危險源。沒有防護情況下,接觸這類源幾分鐘到1小時就可緻人死亡。

Ⅱ類放射源屬高危險源。沒有防護情況下,接觸這類源幾小時至幾天可以緻人死亡。

Ⅲ類放射源屬中危險源。沒有防護情況下,接觸這類源幾小時就可對人造成永久性損傷,接觸幾天至幾周也可緻人死亡。

上述三類放射源為危險放射源。

Ⅳ類放射源屬低危險源。基本不會對人造成永久性損傷,但對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複的臨時性損傷。

Ⅴ類放射源屬極低危險源。不會對人造成永久性損傷。在我國被盜或失控的放射源多數屬于Ⅳ類放射源或Ⅴ類放射源。

防護

如何防護放射源:放射源發射的射線有:阿爾法射線(α射線)、貝塔射線(β射線)、伽瑪射線(γ射線)、中子射線(η射線)等,它們看不見,摸不着,必須使用專門的儀器才能探測得到。

不同的射線在物體中穿透能力也各有不同。一張厚紙可擋住阿爾法射線;有機玻璃、鋁等中有效阻擋貝塔射線;伽瑪射線穿透力較強,可以用混凝土、鉛等阻擋;中子射線需用石蠟等輕質材料來阻擋。

因此,放射源并不可怕,對放射源無端的恐懼是沒有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已經采取了安全保護措施,正常使用的放射源,對人體是基本沒有危害的。

防止或減少放射源發出的射線對人體的傷害,主要有以下三種防護手段:

一、距離防護;距離放射源越遠,接觸的射線就越少,受到傷害也越小;

二、屏蔽防護:選取适當的屏蔽材料(如混凝土、鐵或鉛等)做成屏蔽體遮擋放射源發出的射線;

三、時間防護:盡可能減少與放射源的接觸時間。在實際工作中,通常将上述三種防護手段組合應用。

質量控制

放射源的質量主要包括源的輻射強度和密封性能。每一個放射源都要進行輻射強度測量,如有必要,還要進行能譜測量。密封放射源應滿足國際标準和國家标準所規定的各類密封放射源的耐溫度、壓力、撞擊、振動和穿刺等項要求。這些檢驗是在源設計試制時進行的。對于正式産品源,除進行強度、能譜測量外,還要逐個進行表面污染和洩漏檢查。從源表面擦下的放射性污染量和洩漏量均不得超過185貝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