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颉廟

倉颉廟

為了紀念文字始祖倉颉而建的廟宇
倉颉廟位于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城東北35公裡處史官鄉,是為了紀念“文字始祖”倉颉所建。作為中國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倉颉廟于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倉颉廟南臨洛河水,北屏黃龍山,占地17畝,創建年代不詳,據《倉颉廟碑》記載,延熹五年(162年)已頗具規模,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
  • 中文名:倉颉廟
  • 外文名:Memorial Temple to Cang Jie
  • 地理位置:陝西白水縣城東北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17
  • 保護級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9:00—16:00
  • 位于:白水縣城東北
  • 類别:紀念館
  • 曆史淵源:倉颉
  • 記載:《倉颉廟碑》
  • 票價:50元/人
  • 榮譽:中國僅存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

特點

廟院内古柏參天、郁郁蔥蔥,生長茂盛,東漢延熹五年之“倉颉廟碑”即載當時“廟内古柏郁郁蔥蔥”。共計有古柏46株,古槐10馀株,枝葉複蓋交通,虬枝盤旋,各具姿态,因各得其名,曰:“二龍戲珠”、“丹鳳朝陽”、“奎星點元”、“青龍戲柏”、“獸龍戲牧丹”、“獅子”、“寶蓮燈”、“龍爪柏”、“柏抱槐”等。“奎星點元”為漢前古柏,高達17米,樹圍7.25米。

冢上一柏,枝杆四出輪流榮枯,稱之為“轉枝柏”,譽為奇觀。廟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長柏壁,抱槐生長,名“柏抱槐”。兩樹枝粗中茂,堪稱廟内一景。廟院内古柏,整體樹齡年代久遠,樹形奇異,與陝西黃陵、曲阜孔廟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廟柏樹群。

倉颉廟北屏黃龍山,南臨洛河水,占地17畝,廟的創建年代不詳,據《倉颉廟碑》記載,在東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已頗具規模,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曆史。現存為一組以元、明、清風格為主的建築,坐北向南,四周土牆環圍。整組建築自南向北在中軸線上依次分别為照壁、山門、前殿、報廳、中殿、寝殿、墓冢。在主體建築的兩側又分布着東、西戲樓、鐘鼓樓、東西廂房等。

在整個建築群中,年代最早的是寝殿,它前搭牽的三間單面廊房,明三暗五,立柱内傾,呈元代建築風格。尤其是殿前通檩木,長16米,粗56厘米,粗細均勻,相傳其由黃蒿長成,當地流傳許久的一句話就是“倉颉廟的蒿木擔子四丈八”說的就是它。蒿本為草類,一年一枯一榮,未聞能有長成樹者,如此這般巨大,誠為奇事,國家林業局的林業專家取樣研究,也不知它系何木。

館藏文物

寝殿後為倉颉墓,墓高4.5米,周長48米,外圍所砌的花牆是1933年所修。當時,國民黨軍将領朱慶瀾參觀倉颉廟之後,頓生崇仰之情,便出錢請人修建了外圍六棱磚牆,并在東西門旁各撰刻了對聯,東門是:“畫卦再開文字祖,結繩新創鳥蟲書”,橫額“通德”,西門是:“雨粟當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橋陵”,橫額“類情"。

廟内現存古碑18通,其中的《倉颉廟碑》、《廣武将軍碑》、《時大宋蒼公碑》等更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珍貴實物。《倉颉廟碑》為漢代名碑,1975年遷置西安碑林。《廣武将軍碑》為前秦建元四年(公元368年)所立,碑文書法流暢,高渾飄逸,被譽為“絕品”,極為罕見。于佑任在1933年看到碑拓,驚喜異常,寫下“千年出土光騰射,老見異物眼複明”的詩句,并題寫“文化之祖”四字,刻成大匾,懸挂于倉颉廟中。

倉颉廟内40多棵古柏至今雖樹齡已逾千年,卻依然生機勃勃,被專家譽為“綠色國寶,活着的文物"。它們各俱姿态,妙趣天成,成為廟内的一大奇觀。每棵古柏都有串動人的傳說和故事。倉颉廟“八奇”順口溜中有六奇都與古柏有關.“幹喜鵲迎客翹尾巴,扁枝柏扁身扁枝扁杈杈,柏抱槐死合不離抱疙瘩,轉枝柏預知旱澇巧捎話,再生柏複活更潇灑,手植柏頭在雲裡插”。

“柏抱槐”即在柏樹中間的空洞裡長出一棵槐樹,槐長柏裂,相依相擁,共生共長,此樹已被評為全國的百棵奇樹之一。“手植柏”指的是“倉颉手植柏”,相傳為倉颉當年親手所植,距今已有五千馀年曆史,可謂為“鎮廟之寶”。樹圍7.25米,根圍9.3米,高17米,樹裂如劈,枝柯如鐵,翠葉如蓋,可同黃帝陵的黃帝手植柏相媲美,令人馳想歲月的遙遠,回味文明的曆程。倉颉廟古柏群、山東曲阜孔廟古柏群與橋山黃帝陵古柏群并稱為中國三大古柏群。

曆史淵源

倉颉,原姓侯岡,名颉,号史皇氏。白水縣陽武村人,傳為軒轅黃帝左史官。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迹書”,一時間,“神鬼泣,天谷雨”。被人們尊為“文字始祖”——中國文字的創造者。

倉颉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并将這裡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倉颉廟曆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1800馀年。倉颉廟高垣厚牆,格局完整,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寝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共計70間。緊貼後殿為倉颉墓冢和墓園。廟内現存建築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為前殿大檩,長16米,粗55厘米,徑勻體直,世所罕見。

發展曆程

倉颉廟曆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并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一千八百馀年,無文字記載的曆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至黃帝時代。

倉颉廟區占地十七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廟牆内南北長140馀米,東西寬約48米,北邊較南邊略寬之,占地約10畝。

倉颉廟内建築,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為照壁、山門、東西戲樓、前殿、鐘鼓樓、報廳、正殿、後殿及東西廂房,共計70間。緊貼後殿為倉颉墓冢和墓園。廟内現存建築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

倉颉廟内曆代碑石衆多,雖經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陣列于前殿之内。其中倉聖鳥迹書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從東漢起,曆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倉颉廟碑》、是金石學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将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于仁先生、陶峙嶽将軍、朱慶瀾将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留存于廟内殿堂之上。

解放戰争時期,西北人民野戰軍司令部在此整訓幹部。彭德懷、賀龍曾親瞻廟容并嚴令保護,題寫“保護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壞”的命令。

評價

清明祭黃帝,谷雨拜倉颉。《淮南子·本經》說“昔者倉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的是倉颉造字感動了天帝,為了酬勞倉颉,便為人間降下了一場谷子雨,而形成二十四節氣之中的谷雨,這一天也就成了祭祀倉颉的日子。

倉颉廟裡除了這些古老建築,郁郁蒼蒼的古柏,還有那些優美、生動的壁畫,不同凡響、令人歎為觀止的磚雕、木雕都會讓每一位來客回味無窮。舊時,有一詩人曾拜谒倉颉留下了“古柏千秋秀,廟堂文字香。殘碑垂偉業,山水共流芳”的詩句,這也是對倉颉廟的生動寫照。

漢文字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及遠大的發展前景,特别是倉颉文化旨在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決定了倉颉廟将會成為國内外的熱點。倉颉廟是國内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白水縣城東北35公裡處的史官鄉,地處黃龍山脈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屬較為平緩的塬坡地。廟東一裡多為武莊村,相傳倉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過;廟南一裡馀為史官村,是後人為紀念倉颉,以其官職為村名;廟西北方向約五裡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縣衙所在地;廟西南方向約二十公裡有揚武村,是倉颉的出生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