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

写作

汉语词语
写作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纪录资讯、表达意向。纪录资讯的工具和方法数之不尽,一般会用笔在纸上写作,但过去也有人在石版、竹简、龟壳、墙壁等材质上写作。随着科技发展,使用打字机或电脑记录文字也可称为写作。写作是人类表现无穷创作力的方法之一,这些作品称为文学。作品的情节可以是虚构或纪实的,可以表现为各式长短的文章、诗词歌赋、小说、剧本、书信等。
    中文名:写作 外文名:write;compose 别名: 拼音:xiě zuò 释 义:创作作品

定义

写作,是指为了表达感情、传播思想,作者在对客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认识、理解形诸文字而创造出文章的过程。 写作的目的是创制文章,只有这样的“写”才叫“写作”。

写作,也是作家对其个人的形式在社会上的利用和他所做选择的思考。写作由于处于文学问题的中心(有写作才会有文学问题),因此,它基本上是形式的道德论,它是作家对于他决定把其言语活动的本性置于其中的社会空间所做的选择。但是这种社会空间决不是一种有效利用的社会空语言是规约与习惯的集合体,是同一时代作家所共通的。这就意味着,语言如同一种自然属性,它完全贯穿于作家的言语之中,而不赋予言语任何形式,甚至也不会孕育言语:它就像是包容着各种真理的一个抽象圈,一个单一的动词仅在这个圈外才开始充实起来。

它包含着整个文学创作,几乎就像天空、大地和它们的接合之处为人划定通常的栖身之地一样。它不是材料储库,而是地平线,也就是说,既是一种极限,又是一处驻留地,一句话,它是一种布局的可靠的范围。严格地讲,写作者不能从语言上汲取任何东西:对于写作者来说,语言更像是一条直线,逾越它也将说明言语活动的超自然属性:它是一种动作的场域,是对一种可能性的确定和期待。它不是一种社会介入的场所,而仅仅是一种无选择的生理反射,是人们的共同财富,而不是作家的财富;它独立于文学的程式而存在;它从定义上讲是一种社会对象,而不足被选定的社会对象。没有任何写作者可以把他的自由很自然地置入混沌的语言之中,因为贯穿语言的,是整个历史。是以自然方式存在的完整而统一的历史。因此,对于作家来说,语言只不过是人的一种地平线,它在远处建立某种亲密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完全否定的。

特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活动具有如下一些显著特征:1、目的性;2、创新性;3、综合性;4、实践性。

作用和意义

写作活动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在于:

1、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信息;

2、现代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3、写作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仍有近四分之一的文盲和半文盲。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的,也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个收集、加工、输出信息的整体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是有阶段性的。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具体又可分为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等五个环节。每个阶段和环节都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要求。如果人们的写作活动符合这些规律和要求,就有可能“妙笔生花”,写出文质兼备的好文章、好作品。

写作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不仅仅存在于文学创作领域,还广泛出现于应用写作领域(包括公文写作、经济写作、广告写作、军事写作、法律写作、科技写作等)。就当下而言,学科意义上的“写作”概念已越来越多地指向应用写作这一遍及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实践活动。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曾断言:“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写技巧。”这里的“写”主要是指应用写作而非文学创作。

另外,文字对每个人都会有影响,一篇好的文章,不但是作者的成就,进一步讲,是对全人类文明和思想的贡献。

在现代社会,如果一个人不能顺利地完成任何写作,那他的思维能力、文化素质一定是极为低下的,他是现代社会的“文盲”。写作能力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素质。

特性

个体性

写作是一种个体劳动,整个写作过程,只能以个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是一种体现个性的个体化精神劳动。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写作离不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心理体验,而每一个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心理体验是不一样的。

其二,写作离不开个人头脑的加工,个人的思维活动,这个思维过程也因人而异。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个体性是一个贯穿整个写作过程中的特性。

创造性

每一次写作都是一个新的创造的过程,每一次写作所产生的产品——文章,都是新的产品。“创造”与“制造”是相对的。对于一些物品,如砖瓦、茶壶、牙刷等等,人们一般说“制造”,这些物品可以批量生产,大量复制;对于艺术品来说,人们总是说“创造”,音乐家创造出乐曲,画家创造出绘画,同样的,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每一次创造所产生的产品都是完全新的东西,不会重复。

实践性

写作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离不开作者艰苦实践的过程。写作具有实践性,写作必须去实践,必须拿起笔来写。文章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写作的实践性给予我们的启发是:懒惰的、疏于拿笔的人肯定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只有勤奋写作的人才可能练就高的写作功夫。

综合性

写作是作者的生活、思想、知识、品格、审美、思维、语言等的综合运用和体现。常说“厚积薄发”,“厚积”就是写作者的综合素养的积累,“薄发”就是写出一篇篇文章。作者只有在具备生活、思想、知识、审美、品格、思维、语言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得心应手地写出好文章。

写作的特点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中所写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其所。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与“伊人”一遇。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萧瑟的景象来烘托主人公空虚和惆怅的感情。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移动,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3、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描绘蒹葭的繁茂,三章分别用“苍苍”、“凄凄”“采采”三个同义的叠词,表现道路的艰难。分别用“长”、“跻”、“右”,描述道路的遥远、陡峻、迂曲,表现“伊人”的可望不可即。分别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等句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在重复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重复。

4.意境蒙眬,含蕴不尽。  《蒹葭》主旨含蓄,意境蒙眬。“伊人”飘忽不定,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其实,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蒹葭》蒙眬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学生写作

一、激发兴趣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名胜古迹、工厂,参与班内联欢会、故事会、学校的运动会、社会上的各种公益活动、郊外踏青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注重积累素材

为了更好地利用每次活动获得的材料,活动之后,让学生用日记或随笔的形式把活动写下来,并写出所感所想。这样就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反复练习,在写作时自然就会很容易地从大脑中寻找出需要的东西,想写的内容也就多了起来,这样便不会感到写作文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写作也就乐在其中了。

3、灵活命题

作文题目往往决定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老师在命题上,应坚持做到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对题目产生兴趣。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出了一个《快乐的旅行》的题目,在指导写作时,我却发现了问题,有些同学家在农村,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出去旅游,所以不知如何下笔,于是我把题目改成了《快乐的……》。这样同学们都舒展开了眉头,信心十足地写了起来。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了由于个人经历和知识面的不同,只出一个固定的作文题目,往往会影响部分学生的作文兴趣。因此在命题上应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所熟知的内容写作,从而更好地提高写作兴趣。

二、培养观察能力

1、利用课堂指导观察

语文课本上有许多生动、明快的插图,根据小学生爱看图、爱讲故事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观察后练习讲故事,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培养出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广泛应用幻灯片、自制教具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兴趣。例如,在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学生由于缺乏观察,不了解各种动物的脚的形状,于是我在教室里放了一段关于动物的脚的幻灯片,这样一来,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写作兴趣,纷纷把观察到的结果写了出来。

2、跟踪观察,写好日记

春天时,让学生在校园或庭院里种些花草,并仔细观察花草的生长过程;夏天时,让学生注意观察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各是怎样的情景。对小动物较为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饲养小兔、小鸟等小动物,平时认真观察,写好观察日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把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写作结合起来

认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但仅有观察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善于把观察和写作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把在大自然中、在生活实践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如学习了《麻雀》一课后,我让学生依照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动物,然后写一篇短文,并把优秀作文张贴在班内,供全班同学欣赏,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那么写作起来就会轻松自如,再也不会为没的可写而犯愁了。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