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風濕熱

小儿风湿热

非化脓性炎症疾病
风湿热(rheumaticfever)是儿科常见的危害学龄期儿童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病变是全身性结缔组织的非化脓性炎症,主要侵犯心脏和关节,其它器官如脑、皮肤、浆膜、血管等均可受累,但以心脏损害最为严重且多见[1]。
  • 中医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诊科室:儿科
  • 多发群体:
  • 常见发病部位:
  • 常见病因:
  • 常见症状: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中文名:小儿风湿热
  • 英文名:rheumatic fever
  • 季节分布:四季
  • 传染病:否

疾病诊断

小儿风湿热的诊断主要依靠综合临床表现。由于缺乏特殊诊断方法,仍沿用近期个性的琼斯(Jones)小儿风湿热诊断标准。主要表现包括心脏炎、多发性关节炎、舞蹈病、皮下结节及环形红斑。心脏炎的诊断应具有以下四点之一:①新出现有意义的杂音,如心尖部收缩全期杂音或舒张中期杂音;②心脏增大;③心包炎;④心力衰竭。次要表现包括发热,C反应蛋白阳性或白细胞增多,既往有小儿风湿热史或有风湿性心瓣膜病。

显然主要表现较次要表现更有意义,两项主要表现加两项次要表现可靠。尤其是多发性关节炎、发热、血沉增快这组症状常见于幼年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化脓性关节炎及结核病毒。另外,对早期小儿风湿热以及不典型的轻症病例则需全面了解病史,细致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治疗的反应,综合分析才可达到明确诊断。实验室诊断主要针对最近的链球菌感染和全身炎性状态的存在,如两者缺一,则难下诊断。诊断过宽不但需要进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治疗,而且要进行长期的药物预防,这对病人的经济和精神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诊断过严则可能将症状不典型的心脏炎漏诊,以致发展为慢性心瓣膜病,造成终身残废。

此外确定风湿有无活动性也是诊断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下面三种情况提示风湿活动的持续存在,即:①体温不正常,体重不增加,运动耐量不恢复;②心律不正常,易有变化,脉搏快速;③血沉快,C反应蛋白不转阴性,抗链球菌抗体滴定度不下降或白细胞未恢复正常。

发病机理

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一般均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上呼吸道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密切关节,可能是链球菌感染的合并症。其根据为:

①在发病前1~3周常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峡炎、扁桃体炎或猩红热的历史。

②大多数小儿风湿热患者的咽培养有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生长或血清中抗链球菌抗体显著升高,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等。

③链球菌感染流行后小儿风湿热的发病率增高。

④应用青霉素治疗和预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防止小儿风湿热的复发,甚至减少首次发病。

小儿风湿热发病后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并不影响其病程,而且小儿风湿热的发病不是在链球菌感染的当时而是感染后1~3周。因此,大都认为小儿风湿热的发病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链球菌细胞成分及其菌外产物具有高度抗原性及特异性。人体感染链球菌后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和抗原物质在结缔组织内导致退变和溶解。凡链球菌感染后抗体产生较多的,发生小儿风湿热的机会也越多。小儿风湿热患者的ASO或其它链球菌抗体滴定度较一般无并发症的链球菌感染患者为多,这也支持免疫反应为发病机理的看法。

病理改变

主要病变发生在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全身各器官均可受累,但以心脏、血管及浆膜等处的改变最为明显。小儿风湿热基本的病理改变为风湿小体,即阿孝失(Aschoff)小体。病变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期为渗出期:胶原纤维呈局部性肿胀和纤维素样变性或坏死,并有非特异的炎性细胞浸润和浆液渗出。多见于关节的滑膜、心包及胸膜。此病变可恢复或进入第二、三期。

②第二期为肉芽肿期:肉芽肿多见于心肌内的小血管周围和心瓣膜中,形成风湿小体,小体中心为肿胀坏死的胶原纤维,边缘为阿孝失细胞,其胞浆丰富,呈嗜碱性,胞核为单核或多核,核仁明显。

③第三期为硬化期(愈合成瘢痕期):在肉牙肿处形成瘢痕而硬化,如在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所见的瓣膜改变。

风湿小体经历以上三期变化过程约需6个月左右,因风湿性病变的反复发作,故各期病变可同时并存。此外,小儿风湿热尚作有非特异的浆液纤维素渗出,伴炎症细胞浸润。

各器官的病理变化有一定的特点,而心内膜、心肌和心包常可同时有病变。两面分别予以介绍。

心内膜病变:心内膜炎最常侵及心瓣膜,也可同时侵及乳头肌和腱索。心瓣膜中最常受损害者为二尖瓣,其次为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同时涉及,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受害少见。早期病变为瓣膜闭合缘的结缔组织疏松和水肿,胶原纤维肿胀,有时呈纤维素样变性、局部组织细胞增生及瓣膜内皮细胞肿瘤。随之,瓣膜闭合缘出现颗粒状疣状赘,赘生物本质上是白色血栓,在瓣膜闭合缘的内膜损伤处出先有血小板沉着,接着血浆中纤维素析出而形成血栓。

以后纤维母细胞增生及新生毛细胞血管自瓣膜根部向病变处伸展,赘生物机体,导致瓣膜挛缩而变形。同样病变也可见于腱索及乳头肌的顶端。如小儿风湿热屡次复发,则瓣膜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而变为坚厚,腱索缩短增厚,形成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心肌病变:在急性期为间质结缔组织水肿,血管周围纤维组织呈纤维素样变性,并有炎性细胞浸润。最重要病变为风湿小体形成。小儿小儿风湿热病程中可出现急性渗出性心肌炎,常为暴发性,可迅速出现心脏功能代偿失调。反复发作后,眩肌损害加重,终至硬化,可导致血液循环功能不会。

心包病变:心包常发生浆液、纤维素性炎症。重病人心包积液增多、混浊,但很少呈血性,液体总量一般不超过500ml。以后心包液吸收,纤维素机化,两层心包膜可以粘连,但极少引起缩窄性心包炎。

关节病变:关节腔内有浆液及少量纤维素渗出,滑膜充血和水肿,滑膜下结缔组织中有粘液变性、纤维素样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渗出液易被吸收,不产生关节畸形。

皮下结节:多发生在关节附近,附着于肌腱及骨膜,病理上属于风湿小体,常于数周至数月内吸收。

胸膜及肺的病变:在小儿风湿热过程中,胸膜亦常受累,伴有无菌性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液。过多的纤维素性渗出液吸收后,往往产生纤维性胸膜粘连。在急性发作时,肺内偶见出血性肺炎改变,于肺的间质内亦可找到阿孝夫细胞。

脑部病变:脑膜和脑实质内炎症浸润、水肿,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形成不典型的风湿小体,分布于纹状体、黑质及大脑皮质等处。尚可见脑和脑膜血管扩张、充血、渗透性增高,并伴有点状出血。

此外,血管的炎症也可见于脊髓、神经根和周围神经。风湿性肉芽肿可在血管周围及肾脏的小动脉中找到。

临床表现

在发病前1~3周可有咽炎、扁桃体炎、感冒等短期发热或猩红热的历史。症状轻重不一,亦可无症状,咽部症状一般常在4天左右消失,以后患儿无何不适,1~3周后开始发开门见山。风湿性关节炎常为急性起病,而心脏炎可呈隐匿性经过。

一般症状:患儿精神不振、疲倦、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多汗、鼻出血。有时可有腹痛,其甚者可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发热一般都不太高且热型多不规则,少数可见短期高热,大多数为长期持续怀低热,持续约3~4周。

心脏症状:根据病理学的统计,几乎所有病例的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累。而在小儿小儿风湿热则心脏病变尤为突出,心肌、心肌膜及心包均可受到损害,称为风湿性心脏炎或全心炎,为小儿小儿风湿热的最重要表现。从北京儿童医院小儿风湿热住院患儿临床分析可见73.2%的病例都有心脏炎的临床表现。严重心脏炎可后遗风湿性心瓣膜病。

治疗措施

在小儿风湿热的治疗方面应注意掌握以下原则:①早期诊断,合理治疗,病情进展造成心脏发生不可恢复的改变;②根据病情轻征,选用合理的抗风湿药物使危重病儿避免死亡,对一般病便能及时控制症状,减少患儿痛苦;③控制及预防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防止疾病复发;④小儿风湿热为一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的疾病,在反复及长期用药过程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的发生,故应权衡利弊合理使用

疾病预防

小儿风湿热的预防可分为初次发作和复发的预防两种。A组溶血性链球菌初次感染后,小儿风湿热的发病率约1‰,而早期发现链球菌比较困难,故预防小儿风湿热初次发作不易办到,只有对确诊为链球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早期青霉素治疗。小儿风湿热患者在发生链球菌感染后易致复发,小儿风湿热第一次发作后头3年内的复发率大约为75%,每次复发加重心脏损害,故防止链球菌感染对预防小儿风湿热复发十分重要。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