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穿井

丁氏穿井

古代成语典故
原文:得一人之使中得字没有节约一说,翻译成收获,得到更为恰当。《丁氏穿井》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现象,用一个成语概括为以讹传讹。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讹(é):错误。[1]
  • 中文名:丁氏穿井
  • 外文名:
  • 别名:以讹传讹
  • 拼音:yǐ é chuán é
  • 出自:吕氏春秋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溉汲:打水。溉(gài):浇灌。汲(jí):从井里打水。

2、及:等到....的时候

3、吾:通“我”。

4、国人道之:国都的百姓都在说这件事。之:代词,代这件事。

5、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7、使:使用,指劳动力。

翻译

宋国的一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打水洗涤,时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口井的时候,对别人说:我凿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人的劳动力。有人听到(这件事),便传说:“有个姓丁的人家,挖井发现了一个人!”城里人都在议论,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国君。国君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是多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并非发现了一个人啊!”

介绍

本段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察传》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否则就会犯下大错误。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例子,举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夫得言不可以不察”同时进一步的提出分论点来阐明该观点,提出“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等为主要的两个分论观点。第三部分通过对上述部分的论证总结观点,并且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文章大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