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汉语汉字
博(拼音:bó)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一般认为指大;引申指丰富、宽广,如:渊博;又引申指广泛、普遍,如:博览;又引申指通晓、知道得多,如:博古通今;又指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拿财物作注比输赢。一说本义是搏斗,丰富、宽广是假借义。但实际上,“博”很少用来表示打斗。现代汉语中,“博”不能与“搏”通用。[1]
  • 中文名:博
  • 拼音:bó
  • 五笔:FGEF
  • 仓颉:JIBI
  • 郑码:EDFD
  • 字级:一级常用
  • 平水韵:入声十药
  • 笔画:12
  • 词性:形容词/动词/名词
  • 分解:十尃
  • 偏旁:十
  • 四角号码:43042
  • 造字法:形声兼会意
  • 编码类别:Unicode
  • 注音:ㄅㄛˊ
  • 统一码:535A
  • 异体字:愽、簙、?
  • 结构:合体字,左右结构

字源演变

“博”最早见于金文。金文(图1、7、8)和小篆(图3、6)均从“十”和“尃”,此字构型和本义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会意字,字从“十”和“尃”,《说文解字》对“十”的解释是“数之具也”,意思是说“十”是数字完备的标志,亦有齐全的意思;“尃”有分布之义。“尃”与“十”合起来的寓意基本相同,表示四方中央齐备,即分布广泛。“尃”与“博”声纽均为唇音,韵为对转,兼带表音功能。从“尃”得声的“搏”“镈”“膊”“缚”等均在铎部。另一种说法是形声字。“十”在金文中与“干(指盾)”和“盾”字的写法比较接近,而盾是战斗时用的。因此“博”是“搏”的本字,本义是搏斗。与“戎”一样(“戎”中的“十”是“盾”的变体)。且“博”本身具有博弈、博得的意思。说明“十”是某种兵器的象形字变来的。“宽、广、面积大”则为假借义。“尃”仅作声旁,不表义。“博”在周代晚期才出现,有的构型与现代相同,如图1;有的与现代相反,左为“尃”,右为“十”(图7、8)。发展到小篆阶段,已把“十”移到了字的左旁。“尃”下部本为“又”,到了小篆变为“寸”。以后便将小篆作为基文,发展为汉隶(图4、5)和楷书。“博”基本义指“大”。又引申指“广”。再引申指“多”“丰富”。如“渊博”“博学”“地大物博”等等。“博”的字义主要是围绕学识、见闻、知识和方法等较大范围起作用。

在后世,“博”还有“赌博”义,这一意思来源于“簙”。“簙”本义指古代的一种游戏,即“局戏”。《说文解字·部》:“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从竹,博声。”在古籍中,“簙”可与“博”通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簙,经传多假博字。”这就是说,表示“局戏”的“簙”字,在古代典籍中大多写成“博”。这样一来,“博"就可以表示“局戏”了。赌博常和游戏分不开,人们经常用游戏进行赌博,古人也如此,常用局戏赌博。所以“博”后来就由“局戏”引申指“赌博”。

详细解释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形容词

(量)多、丰富。

abundant;

plentiful;rich

《论语·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地大物博;渊博;广博

〈文言〉大。

large;big

《淮南子·泛论训》:岂必褒衣博带。

峨冠博带;博硕

〈文言〉广泛;普遍。

extensively;generally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览群书;博施;博物洽闻;博闻强识

〈文言〉广阔,宽广。

extensive

战国·宋玉《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动词

通晓,透彻地了解。

extensive

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博古通今

讨取、换取。

get;win

《原君》:……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博得;博名

〈文言〉扩大。

enlarge

《上张右丞书》:今有施阿衡之才之道而博其传者,可无眷眷以求其人乎?

〈文言〉通“搏”。争斗;搏斗。

《关尹子·二柱》:以我之精,合彼之精,两精相博而神应之。

名词

古代的一种棋戏。

gamble

《庄子·骈拇》:则博塞以游。

博戏;博弈

〈新义〉指博客。

blog

微博

〈文言〉宽度。

width

《周礼·考工记·车人》:车人为车,柯长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

(Bó)姓氏用字。

博劳(见于《广韵》)

古籍释义编辑 播报

说文解字

〖原文〗

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补各切(bó)〖注释〗

①大通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当是大也、通也。《玉篇》:‘大也、通也。’”

②从十从尃: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四方中央无不尃也。“〖译文〗

广大,精通。由“十”、“尃”会意,尃是分布的意思。说文解字注

大通也。

注:凡取于人易为力曰博,《陈风》郑笺:交博好也。

从十、博。

注:会意。

尃,布也。

注:亦声。补各切。五部。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部】 博;康熙笔画:12;部外笔画:10

《唐韵》补各切。《集韵》《韵会》《正韵》伯各切。并邦入声。《说文》:大通也。从十尃。尃,布也,亦声。徐曰:十者,成数也。《玉篇》:广也,通也。《增韵》:普也。《荀子·修身篇》:多闻曰博。

又《韵会》贸易也。古琴曲有不博金。

又六博,局戏。《家语》:君子不博,为其兼行恶道故也。

又州名。《韵会》:春秋,齐之聊摄随为博州。

又姓。《韵会》:古有博劳,善相马。广韵

补各切,入铎帮 ‖甫声铎部(bó)

广也。大也。通也。从十、尃。亦州名,春秋时齐之聊摄也,秦为东郡地,隋为博州,因博平县以名焉。又姓,古有博劳,善相马也。补各切。二十。

字形书写

书写提示

❶“十”窄“尃”宽,顶部“十”略低,底部“尃”略低。❷“十”,短横在田字格横中线上方。❸“尃”,“甫”窄“寸”宽。❹“甫”的第二笔竖在田字格竖中线左侧;第三笔横折的竖段略向左拐,收于横中线。❺“寸”的长横从“十”侧起笔,在田字格横中线下方,左右两端都宽于上部,末笔点在竖中线右侧。

书法欣赏

音韵参考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p

ɑk

先秦

王力系统

p

uak

先秦

董同龢系统

p

uɑk

先秦

周法高系统

p

wak

先秦

李方桂系统

p

ak

西汉

东汉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药铎

wɑk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药铎

wɑk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药铎

wɑk

隋唐

高本汉系统

p

ɑk

隋唐

王力系统

p

ɑk

隋唐

董同龢系统

p

ɑk

隋唐

周法高系统

p

ɑk

隋唐

李方桂系统

p

âk

隋唐

陈新雄系统

p

ɑk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韵系

声母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入声

十九铎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补各切

pɑk

集韵

入声

十九铎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伯各切

pɑk

礼部韵略

入声

伯各切

增韵

入声

伯各切

中原音韵

入声作平声

萧豪

开口呼

全清

pɑu

洪武正韵

入声

六药

全清

伯各切

puak

分韵撮要

阴入

第十刚讲降角

方音集汇

方言区

方言点

发音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po

35

阳平

官话(北方官话)

济南

213

阴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po

21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po

213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po

21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pɐʔ

4

入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paʔ

4

入声

官话(晋语)

太原

pəʔ

2

阴入

文读

官话(晋语)

太原

paʔ

2

阴入

白读

吴语

苏州

poʔ

4

阴入

吴语

温州

po

323

阴入

湘语

长沙

po

24

入声

湘语

双峰

13

阳平

赣语

南昌

pɔk

5

阴入

客家

梅县

pɔk

1

阴入

粤语

广州

pɔk

33

下阴入

粤语

阳江

pɔk

21

下阴入

闽语(闽南)

厦门

pʰɔk

32

阴入

文读

闽语(闽南)

厦门

poʔ

32

阴入

白读

闽语(闽南)

厦门

pauʔ

32

阴入

白读

闽语(闽南)

潮州

pʰak

21

阴入

闽语(闽东)

福州

pauʔ

23

阴入

闽语(闽北)

建瓯

24

阴入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