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

良渚

乡镇,中华文明圣地
“良渚”是杭州西北郊的一个镇名。“良”意为“拖尾”,即狼尾或半个波浪之形。“渚”是可供一户人家居住的小洲。“良渚”字面含义是“侧面形状如半个波浪的小洲”。良渚地区是被誊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发祥地。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石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镇,1959年命名,其存在年代距今5300—4300年。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将良渚遗址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1]
  • 中文名:良渚
  • 外文名:
  • 别名:
  • 行政区类别:乡镇
  • 所属地区:浙江杭州
  • 地理位置:杭州西北郊
  • 面积:103.1平方公里
  • 人口:9.4万
  • 著名景点:良渚博物院,安溪瑶山遗址

概况

良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被誊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发祥地。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良渚境内有安溪瑶山遗址、良渚文化博物馆、折桂桥、沈括墓、东明山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先后荣获“浙江省中心镇”、“浙江省森林城镇”、“浙江省生态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建设五好乡镇党委”、“浙江省平安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浙江省旅游强镇”、 “杭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杭州市农村经济发展十佳乡镇”等荣誉称号。

介绍

良渚座落于风景秀丽的国际旅游城市——杭州西子湖畔,距杭州市中心约10公里,系杭州市余杭区中部中心城镇。境内有安溪瑶山遗址、良渚文化博物馆、折桂桥、沈括墓、东明山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区域面积101.69平方公里,辖26个中心行政村(其中小洋坝等6个村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托管)及3个社区。常住人口达8.8万余人,流动人口4.5万余人。杭州绕城公路北线、东西大道横贯全境;104国道和通往杭州市中心的衢州路纵越全境;潘塘互通立交以南庄兜为起点,同衢州路相连,与杭州绕城公路北线十字相交,形成华东地区最大的多元公路立交。三纵三横的交通格局,使良渚成为杭州北部的交通枢纽。宣杭铁路,东苕溪航道东西横贯全境,京杭大运河沿镇东部南北穿行,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综合运输体系。

良渚乃河滩改造良田而得名,宋时称良渚里,清为良渚镇,解放初称良渚乡,1958年属良渚公社良渚、沈桥2个管理区,1961年称良渚公社,1983年建立良渚乡,1985年8月改建为良渚镇。

经济建设

良渚,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产业结构大力调整,全镇经济突飞猛进,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50亿大关,其中工业总产值为45.4亿元。工业经济围绕良渚、安溪、勾庄三大工业园区建设,扶优扶强重点骨干企业,有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85家,亿元企业6家。农业以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确保粮食生产,促进人民增收为重点,科技兴农为宗旨,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特色水产养殖,花卉种植”等优势产业,完成国家级土地整理和改造工程,进步改善生产条件;坚持“以适度开发实现真正保护”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以仓储、物流、商贸、房产、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现有中国良渚文化村,金恒德汽车广场,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浙江物产集团,商贸区块等省、市、区等二十余个重点项目落户良渚,将把良渚这块古老的土地真正热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夜杭州”。

杭州市提出的“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总体规划,良渚系良渚组团的核心之一,更赋予了“北秀”的内涵。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良渚以“传承良渚文明,创造北秀明珠”为战略目标,全力建设“商贸良渚、实力良渚、文化良渚、和谐良渚”,以工业经济为支撑,城市化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市一体化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良渚建设成为集经济、文化、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卫星城镇。

经济

良渚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在保护良渚遗址前提下,通过建立工业区块,实施科技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机械、电子、化工、五金、印刷、纺织、服装、食品、工艺品等多元化产业。实施了大商贸战略,促进三产服务业发展。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该镇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思路,果断作出决策,实行工业经济与商贸产业同步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该镇党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现有几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勾庄工业园三期工程建设,对大陆工业区块道路、桥梁、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进度。同时,调整和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精心培育规模以上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品牌、创名牌。该镇已有全国驰名商标(名牌)2件,省市著名(区知名)商标20多件。杭州兴源过滤机有限公司、杭州金舟电炉有限公司、杭州华光焊料有限公司3家企业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1家,超亿元企业达15家,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总量比重逐年上升。

2007年,良渚镇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商贸物流等三产快速发展,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为全镇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该镇全年完成工业产值7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完成工业税收2.35亿;完成利润3.64亿元;出口创汇18.4亿;工业增加值完成24.7亿元;技改投入5亿;三产增加值达到5亿。

该镇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千方百计地利用土地指标,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扶优扶大扶强企业。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确定了45个重点投资项目,概算总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三分之一,有力地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水产、肉类、果品东区等市场主体和商业街一、二期建设已经完成。良渚文化村国际度假酒店装修基本完成;亿丰家居建材城一期展示厅装修完毕。63亩仓储区块已建成投入使用,二期148亩征地签约已经落实。金恒德国际物流基地一期已完成60%以上工程量;浙江物产杭州物流基地二期着手前期准备。

文化发展

良渚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距今5300~4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为主的原始农业文化,最早由良渚人施昕更于1936年在良渚发现并试掘,1959年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其遗址遍布整个太湖流域,余杭市境内良渚、安溪、瓶窑3镇33.8平方公里的范围是遗址分布密集区,被认为是良渚文化的中心点,分布着大小遗址50余处,有村落、墓葬、水井、祭台等。其中有重大考古研究价值的包括:瓶窑反山良渚文化“显贵者”墓地,安溪瑶山祭坛遗址、瓶窑江观山祭坛遗址等,以及这些遗址围绕的中心——一座东西长670米,南北长约450米,总面积30平方米的巨型礼制性台基——莫角山遗址。从中出土大量先进的稻作犁耕农具、独具风格的黑陶器、精致的玉器及稻谷、丝麻织物。特别是良渚文化玉器,被视为具有神灵性,作为通神工具和权力的象征,雕琢精美,为史前琢玉工艺的最高峰。

1961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在良渚镇建成良渚文化博物馆,江泽民总书记为其题写馆名。馆中展出良渚文化器物400余件(组),被定为杭州市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良渚遗址被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专家推断,古人在建城时显然对地理位置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考古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其实就是“良渚古国”。良渚古城的发现,有人认为中国的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良渚古城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垫石块,宽度达40~60米(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西安古城墙,底宽18米,顶宽15米),上面堆筑纯净的黄土,夯实。

西城墙全长约1000米,宽约40~60米,南连凤山,北接东苕溪;接下来,南城墙、北城墙和东城墙依次被发现,同样是底部铺垫石头、大量黄土夯筑;城墙环绕着中间的莫角山遗址。与西城墙相比,其他三面城墙相对更考究:铺垫的石头尖锐很多,明显是人工开凿;城墙外侧石头相对大点,越往里越小;堆筑的黄土层中,有时会掺加一层黑色的黏土层,增加了城墙防水能力。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痕迹说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墙,等到建其他三面城墙,经验更丰富了。

已经发现的良渚遗址,从其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专家认为当时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又找到了城墙,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文物

良渚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采用轮制,器形规则,圈足器居多,用镂孔、节纹、弦纹装饰,也有彩绘。玉器发现很多,有璧、琮、璜、环、珠等,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与良渚遗址同类型的遗址,在长江下游的苏南,直至钱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区,分布较广,考古学界统称为“良渚文化”。据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4700~5300年,先后延续达千年之久。

1986、1987年,从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财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为研究阶级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使世界上许多大博物馆对旧藏玉器重新鉴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误认为是“汉玉”(实际上是良渚玉器)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

1994年又发现了超巨型建筑基址,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确认是人工堆积的大土台,土层最厚处达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见。考古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

发现始末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非常意外,一次保护区域内农民住宅外迁安置点的基建项目。

当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窑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挖掘时,发现了一条良渚时期的南北向河沟。这让刘斌感觉到有戏,随后,他带领考古队员深入挖掘。洛阳铲一把铲下去(洛阳铲,长柄,铲头为半圆筒状,打入地下再提起来时,铲头就能带出一筒土,对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别),在4米多深的地方,铲头碰到了石块,换个地方再铲,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块。当泥土一层层挖去,一大片石块露出来,经过局部解剖发现,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筑而成,宽60多米,深近4米。

结果考古人员发现整块土地其实都是人工夯筑而成——土质为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明显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在黄土下面,铺着一层石块,石块比较圆滑,应该是从周边现成拣来的。之后的挖掘证明,这大堆的黄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墙,稻田下的那条沟渠是护城河。

良渚古玉

 良渚古玉被命名为“中华玉”

5000年前的王者之器,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与原创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形器等三件玉器,在良渚玉文化产业园开园日正式被命名为“中华玉”。

媒体报道

 本报讯浙江省考古所发布重大考古成果——历经18个月,在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面积和北京颐和园差不多。根据城墙中出土的陶瓷碎片,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具体的建筑年代,还有待于在进一步考古工作后才能确定。在发现的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评价

 专程赶来的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这样评价古城:这是目前中国所发现同时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称得上“中华第一城”;它改变了原本以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其实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是继上世纪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和文化命名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先被发现,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这几年,良渚文化遗址从40多处增加到135处,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

意义

良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被誊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将良渚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

良渚文字

 距今约5000多年,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是中国最早原始文字,难定为甲骨文前身。位于平湖市出土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