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竹岩

瑞竹岩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北部的地方
瑞竹岩位于福建省漳州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东的岐山西南麓,为五代僧人楚熙所辟。楚熙剖竹引泉,而竹生笋,故名瑞竹岩。现岩上寺庙系九十年代按原址重建,香火称盛。[1]瑞竹岩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卧佛阁、祖堂、观音殿、钟楼、鼓楼、天王殿、广洽阁、竹林丈室、华严殿等。
    中文名:瑞竹岩 外文名:Red bamboo rock 别名: 淡季门票:15 开园时间:全天 地理位置: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北部 保护级别:县级文物保护 特色景观:大雄宝殿、卧佛阁、祖堂、观音殿、钟楼 所在地:福建省漳州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东的岐山西南麓 管理单位:漳州市龙海区瑞竹岩管委会 开辟者:五代僧人楚熙

历史沿革

宣宗时,智宣禅师驻锡于此;清末民初,名僧转道和尚曾在此岩住持多年,后云游南洋,驻锡新加坡,讲经授徒,今其徒孙遍布东南亚一带,在当地佛教界影响颇深。

1938年,厦门沦陷时,近代名僧、艺术大师弘一法师移锡并撰书寺志。

岩上原有寺庙四座,因年久失修,大部坍塌,至1957年仅存残垣断壁。所存遗构中,有庙门石柱九皋居士(即林釬)题刻对联“夙根有慧皆森发;上善无声自广长”。石匾额一个,林釬题“瑞岩”隶书三字。庙内金柱陈天定明天启五年(1625)题刻对联“风静潮初满;山空月正中”。

1988、89年,新加坡龙山寺广洽、广净(转道和尚徒孙)法师二次募资及信士胡殿仁等捐资,重建大雄宝殿、斋堂、卧佛阁,并赠送泰国铜佛一尊。法师圆寂后,其座下弟子传伦法师,继承遗志,多方募资扩建。至今已扩建,大雄宝殿、卧佛阁、祖堂、素食馆;新建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华严殿、竹林杖室、广洽阁和讲堂、斋堂、功德堂、客堂、僧舍、圆凉亭、六角凉亭等殿堂斋舍,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金碧辉煌,闻名海内外,成为闽南一大丛林。

名称由来

高僧楚熙结庐于此,曰“德云庵”,因刳竹引泉,竹萌新芽,又名“瑞竹岩”。当时楚熙刳竹引泉,竹萌新芽,故名瑞竹岩。

另据民?间传说,明代有一位太子游江南,路过此山,见山姑负枯竹为薪,节间萌芽,以为祥兆,遂挥毫书“瑞竹”二字,岩名由此而得。

宋大觉怀琏禅师兴建梵宇。

明邑人陈天定暨住持绝尘禅师重建佛殿;历代屡有修葺。

摩崖石刻

瑞竹岩寺依山傍水,东邻举世闻名虎渡(江东)古石桥,西接漳东雄关故垒万松关,面临九龙江西北两溪合流,漳厦高速公路、漳龙高速公路交汇,交通便利(新修公路可直达寺前),气势磅礴,景致峻秀。庙址前有唐、宋时种的铁树两株。庙左有石室,室外悬岩上刻有“海日江景”四大字,室内有石禅床,传系楚熙入定处。

明代的东阁大学士林釬、吏部郎中陈天定等曾读书于此。林釬筑“介石云巢”,为八角凉亭;陈天定凿山通道,门径幽绝,深受历代文人、墨客和旅游者的青睐和赞赏,留下不少珍贵的墨迹、诗章。现寺中保留明吏部郎中陈天定、大学士林釬等名人题刻石柱联6对;悬岩之上,有“海日江春”等摩崖石刻10多处(其中诗刻6首)。

其中清康熙甲戌年进士、任守长垣知县戴盻《游瑞竹岩》七律,有“乱松四合疑无路,一石中空径作门”之句。此外还有林钎为照乘上人书“瑞竹岩”横竹隶书石榜、古舍利塔等珍贵历史文物。抗日战争时期弘一法师(李叔同)曾居于此。岩上还有绝尘禅师等舍利塔及摩崖石刻十余处。

文物保护

1982年龙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登记为佛教活动场所。

景点介绍

大雄宝殿

在瑞竹岩正中。原寺是宋大觉琏禅师建,后圮。明代住持绝尘禅师重建,后屡兴废,至1957年仅存断垣残壁。1989年重建,二进,中有天井,前殿供奉弥勒佛,后殿供奉三宝佛。后又改建为一进,建筑面积165平方米。殿前门上悬已故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大雄宝殿”木刻榜;殿前面柱联有明东阁大学士林釬题刻“夙根有慧皆森发,上善无声自广长”;兵部郎中陈天定题刻“风静潮初满,山空月正中”;刑部郎中陈文芳题刻“临三江跨万松结茆即成名刹,掖百法超十地刳竹蚤喻禅机”。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殿前院落宽敞,几株大树浓荫沉沉,更添清静肃穆气氛。当中一大香炉,比人还高出许多,檀香袅袅。大殿之后,危岩之上,刻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行大字,岩上有四角亭一座,亭壁上释迦牟尼佛端坐,法相庄严,含笑看世间纷扰,召唤众生回头是岸。

卧佛阁

在大雄宝殿左侧,从四角方形的“迴龙亭”往上,走几级石阶,穿过回廊,即到。卧佛阁坐东朝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圮,1989年在原址临崖扩而建之,二层,建筑面积187平方米。上层为藏经阁,下层供奉白玉卧佛。阁前面柱有里人张雄(南靖人,清康熙进士,刑部郎中)题刻石柱联“翠竹无心穿石壁,海潮有意泛慈航”,禅心妙意,如卧佛那满面安祥的慈容。阁前有一广场,广场临崖,让你站在回廊处,可瞻前,可顾后。前瞻是一片广阔天地,山风凉爽,山色空蒙,山下平原村落,烟火人间;顾后山路重重,风景无限,诱惑无穷。进与退,全在于世人的一念之间。站在佛前,十指朝心,你会想,退一步,也许即可如卧佛那样,自在悠闲,心无挂碍,默默欢喜。

祖堂

在大雄宝殿与卧佛阁之间,旧有僧舍,后圮。1989年重建,后又扩建。祖堂内存本寺历代祖师——开山楚煦祖师、重兴绝尘祖师、广洽和尚、广净和尚莲座。

在祖堂之侧建有素食馆,坐北朝南,面向广场,与卧佛阁构成直角之势。

观音殿

即“圆通宝殿”,在大雄宝殿右前侧下方,建筑面积130平方米。供奉千手观音,左右各配祀12尊护法菩萨。殿前门柱有联“圆满十方观千手千眼而济渡,通达三世具大慈大悲以舟航”。观音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这样慈悲的心怀,这样无边的法力,是否就能洞察人间善恶因果、超渡芸芸众生于幸福的彼岸?

观音殿之左后、大雄宝殿之右,有二层的功德堂、客堂。

钟楼

在观音殿左侧,二层,建筑面积60平方米,坐东朝西。供奉地藏王菩萨、明道法师、闵公法师。

鼓楼

在观音殿右侧,二层,建筑面积60平方米,坐西朝东,与钟楼隔着中间的广场相对。供奉关帝圣君、周仓、关平。钟楼、鼓楼的建筑结构一般无二,显得对称和谐,庄重肃穆。钟楼右侧,新建一座坐西朝东三层宿舍楼。

天王殿

在观音殿前方,建筑面积130平方米。殿门上悬赵朴初所书“瑞竹岩”木匾。殿前一方很大的广场,广场面临悬崖,凭栏可眺山下无限风光。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左右祀四大天王,背后祀韦陀。弥勒常年腆着个大肚欢笑,那“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智慧和雅量,想来是我们天天顶礼膜拜想修成的正果吧?

天王殿右侧和殿前广场下方是新建斋堂,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广洽阁

为纪念广洽和尚,故名。在天王殿左前方,是座四层塔形建筑,阁临悬崖,高耸入云。崖上一堵黄墙书写“南天佛国”四个大字,数里之外,清晰可见。这塔,在卑微的山脚下,在遥远的数里外,就可瞻望,早已成了瑞竹岩的标志性建筑,如佛道般庄严,如梵音远播,指引红尘中苦苦挣扎的人早晚参悟。

竹林丈室

即方丈楼,在大雄宝殿和客堂之间的高处,二层,楼顶外形为八角飞檐,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室前一片广场,翠竹花树、岩石水池,构成一派幽静的园林风格。石雕的和尚、菩萨,小巧精致可赏,形神各异其趣,随意摆放,特别放松的感觉,与前面的庄严氛围大异。室后,是明朝林釬所建“介石云窠”遗址。云窠为八卦形结构,上有层楼,今尚存云窠门框,上有“介石云窠”石榜和石门联“梵音歇尘心佛前闲看青史,草堂欹睡足茶里笑品人生”。云窠遗址之后,有一天然石洞,洞中有绝尘禅师舍利塔,洞口顶端有“无法续传”石刻大字,洞内有石禅床,即是传说中的楚煦入定处。

华严殿

在大雄宝殿后山高处,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高大雄伟。殿门上悬鼓山涌泉寺普法方丈立的“华严殿”木匾,殿前柱联“法镇三江溪山广说无尽意,教施八闽竹音遍唱不二门”。殿内供奉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华严三圣”。三尊法相精美异常,庄严肃穆,观之心生敬畏,不敢胡思乱想。殿前广场十分宽敞,殿左山上一座圆凉亭,掩映在丛林之间。殿右山上一座六角凉亭,亭上方有一座从建华严殿山上移来的古舍利塔。殿后山腰上还有一凉亭,举头遥望可见“瑞泉茗苑”大字。瑞泉烹茶,茶水洗心,茶心禅意,再妙不过了。

殿前广场之下,依山新建一座二层讲堂,建筑面积数百平方米。这一座座庙宇、亭台,缘山势而架构,高低错落,别有法度。红瓦黄墙,掩映于绿树与灰黑的岩石间,与整个瑞竹岩融为一体,山的陡峭使庙宇更显恢弘;庙的神秘使山益添风采。全山寺宇清净庄严,宝刹巍峨,殿堂林立,为闽南佛教一大丛林。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