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狼传

中山狼传

明代马中锡创作的寓言小说
作品名称:中山狼传创作年代:明代作者:马中锡作品体裁:散文这篇文章出自马中锡的《东田集》,是根据古代的传说发展而成的一个寓言故事。作者通过这个寓言,彻底揭示了狼的本性:在它遇着危险的时候,也会装做软弱可怜的样子,以迷惑那些思想糊涂的人,求得他的庇护,保全自己。危险一过,却又立刻露出吃人的本性,连救命恩人也不肯放过。对待吃人的狼,就只能坚决、彻底地消灭它。但是东郭先生恰巧不明白这一点,他对狼也“兼爱”,表示怜悯,这些弱点正为狼所利用,结果几乎被狼吃掉了。可是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敌人存着幻想的人,往往不是一次教训就能使他真正认清是非的。当老丈最后要东郭先生杀死中山狼的时候,他又发起“不害狼乎”的慈悲来,因而被老丈识为“仁陷于愚”。[1]
  • 作者:马中锡
  • 作品名称:中山狼传
  • 创作年代:明代
  • 文学体裁:寓言小说
  • 作品出处:《东田集》

内容简介

春秋末年晋国卿相赵简子,一日在中山打猎,遇一狼像人一样立在道中,赵简子弯弓搭箭,一箭射去,狼中箭而逃。赵简子从后面急追而来。

恰有墨家的信徒东郭先生,正赶去北边中山国做官,骑着驴,驮着书籍,迷失了道路。狼跑到他面前,装出一副可怜相,要他效毛宝放龟和隋侯救蛇,让自己在书袋中暂避一时,日后定当竭力报恩。东郭先生说,我并不期望报恩,只是墨家以兼爱为本,我自然要救你,即使因此得祸,我也在所不辞。东郭先生空出书袋,却三次也没能把狼放进去。追者越来越近,狼请求快些,并蜷缩四肢,东郭先生这才把它放入袋中,然后把袋子放在驴背上,等着赵简子过来。

不一会,赵简子追到面前,发现狼不见了,非常恼怒,便威胁东郭先生指出狼逃走的方向。东郭先生跪在地上说,我自己尚且迷路不识方向,哪会看见狼跑向何处?这么多叉路,就是羊也会乱跑的,何况是狼?我是个过路的人,你怎么能怪罪我?我虽然迂腐,但还知道狼的本性,您要除掉它,我怎么会不告诉您呢?简子无言以对,便回车继续向前追去。

等赵简子走远了,狼才要求东郭先生把它放出来。从袋中出来后,狼却咆哮着对东郭先生说,我刚才被猎人追逐,多亏了先生救我,我现在很饿,饿而没东西吃,也必然是死,那还不如死于猎人的手中。先生既然是墨家信徒,一心想为天下做点事,怎会吝惜自己的肉体呢?于是向先生扑去。东郭先生绕驴躲避,边躲边骂狼忘恩负义。狼说人类天生就是给狼吃的。双方相持而立。东郭先生提出找三位老人判定此事,狼同意,于是向前走去。

路上并没有行人,狼急于想吃东郭先生,见路边有一棵老树,便说可问这位老者。东郭先生不得已向老树陈述始末,问狼是否该吃自己。老树说,我是一棵杏树,当初主人种我时,我不过是一个果核。至今已二十年了,人们都吃我的果实,主人还把我的果实卖到市上去,用来赚钱。我可以说有功于主人,而现在我已经老了,主人还要把我伐倒卖给工匠。你对狼有什么恩德,而要狼不吃你?

东郭先生要求再去寻第二位老人评理。狼看见一头老牛,便让东郭先生去问它。东郭先生不得已去向老牛陈述始末,牛亦言老树说的话是对的,我少年时被农夫买来,我外出拉车,耕田拉犁,农夫仰仗我,衣食丰足,生活优裕,他的一丝一粟,都是我的力量。现在却欺我老弱,把我赶出来,农夫的妻子又指使其子,要把我剥皮吃肉。我有功劳,他们尚且如此,你于狼有何恩德,而祈求幸免于死?狼于是又张牙舞爪扑向东郭先生。

突然从远处走来一个拄拐杖的老人,东郭先生忙向前求老人救命。老人问其原故,东郭先生据实陈说,老人听罢,便指着狼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他有恩于你,你为什么还要吃他?快快走开,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狼说先生当初救我时,把我捆缚在袋子中,上面压上书,又慢条斯理地与赵简子说话,分明是要把我捂死在袋中,以独得其利,这种人怎么可以不吃他?东郭先生与狼各说其理,老人便言你二人的话都不足信,请把狼再放入袋中,我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狼同意,于是伸腿让老人捆上,放入袋中。老人于是让东郭先生以匕首刺狼,先生不同意。老人说道,禽兽负恩到如此地步你还不忍杀它,你虽然仁义,可也太迂腐了。仁陷于迂,这不是君子所赞同的。两人大笑,于是老人帮助先生,一起杀死了狼,弃道上而去。

创作背景

中山狼的故事源自民间传说,在宋元时期广为流传。磁州窑的画工依据这一传说,将其绘于瓷枕上,对这一寓言故事起了传承作用。

马中锡的《中山狼传》,相传是为讽刺李梦阳而作。正德元年(1506),李梦阳代韩文草拟弹劾刘瑾的奏疏,被逮下狱,刘瑾必欲置之死地。李梦阳托人带信给康海,请求营救。康海与刘瑾同为陕西老乡。这之前,刘瑾想与康海套近乎,康海反应冷淡;这次康海来刘家说情,刘瑾很高兴,次日即释放了李梦阳。刘瑾倒台后,康海被指为刘党,受到撤职处分,李梦阳却忘恩负义,不替康海辩白申冤。康海《对山集》中有《读中山狼传》诗说:“平生爱物未筹量,那计当年救此狼。笑我救狼狼噬我,物情人意各无妨。”可见康海救人,而人又负恩反噬,大约确有其事。

人物介绍

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是一个信奉墨子学说的人。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济物。他甘冒生命的危险,救援中山狼,并不是希图报恩。他对狼的本性不是毫不了解,在与赵简子谈话时,他说过:“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党豺为虐......说明对狼的作恶有所了解,他的救狼,只是为了信守墨家的兼爱的教条。他为了实践兼爱的主张,“脱有祸,固所不辞”,甚至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可是,东郭先生兼爱恶狼,恶狼却不兼爱东郭先生,这是墨家“兼爱”学说的破产。东郭先生不得已与中山狼抗争,形势十分危急,眼前的现实使他加深了对中山狼贪虐本质的认识,可是在丈人用计,再次把狼缚置囊中时,他还犹豫不决,不愿用匕首刺狼,只是在丈人说明道理后才醒悟过来,把狼杀死。

中山狼

凶残而狡猾的中山狼,它的本性是吃人。它有一张随时变换的脸谱,危急时摇尾乞怜,顺从听命,慌言报恩,信誓旦,装出一副可怜相;脱险后,即鼓吻奋爪,咆哮吃人,满口吃人哲学、强盗逻辑,露出恶狼的狰狞面目。它与东郭先生在丈人面前辩论时,颠倒事实,信口雌黄,明明是自己“猬缩蠖屈,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却诬陷东郭先生“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明明是东郭先生哄过赵简子救了中山狼,却安说东郭先生“蔓词以说简子”,意在“独窃其利”,肆意诬陷,无所不及。无论是变换脸谱,还是巧言诡辩,目的就是两个字:吃人。狡猾的中山狼入囊求生,出囊害人,自以为得计。它贪婪成性出于吃人的目的,又入囊,终于结束了罪恶的一生,这是它应有的下场。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对东郭先生这个人,作者一开始就指出他是墨家人物,是一个讲“兼爱”的人。中山狼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它求救时,劈头就是“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真可谓一语中的。它得救后,突然反脸,要吃东郭先生,也是针对东郭先生的“兼爱”主张作为借口的:“先生既墨者,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义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这振振有词的“理由”,问得东郭先生无言可答。在此,作者无情地嘲弄东郭先生,尖刻地讽刺墨家的“兼爱”思想。墨家认为人人都有了“兼爱”思想,社会中的尊卑、贵贱、贫富之间的等级差别就可消灭,诸侯之间的不义战争就可避免。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让代表墨家学派的东郭先生去跟吃人的狼讲“兼爱”,显然有揶揄讽刺的用意,有全面否定的态度。

杖藜老人是作者所歌颂的对象,也可以说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他在最后出场,但是举足轻重。作者通过这个“正面”人物的言行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杖藜老人以儒家的“孝道”准则来责备中山狼“背恩”,以儒家所主张的“仁”来开导东郭先生。“仁陷于愚”,像东郭先生救狼那当然是愚蠢可笑的,这是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贬墨崇儒的思想。

《中山狼传》告诉人们,狼的吃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警戒人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切不可为表面现象和动听的言词所蒙蔽,决不能像东郭先生那样滥施同情和怜悯。

艺术特色

一、作品运用拟人化创作手法,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凸显人物性格。先描写了一匹被猎人追逐落荒而逃的狼,路遇前往中山求取功名的墨家学者东郭先生,狼以“兼爱”说服东郭先生施手援救。东郭先生也千方百计地施救,而且敢于直面危险。可是当危险化解后,狼反而要吃掉东郭先生。再写双方各持己见,相持不下,至于狼是否应该吃掉东郭先生,两下彼此商定询问三老,故事情节波澜顿起。先接受询问的是一棵曾经为老农带来不尽福祉却年久枯槁见弃的老杏树,次者是一头为主人兴家立业做出重大贡献而因老病即将被宰杀的母牛,通过它们之口揭示了有功者难逃被砍、被杀命运,险些使东郭先生死于非命。这就将狼的狡猾、杏树和母牛的抑郁不平与满腔愤懑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生动形象而富有启发性,也将东郭先生的迂腐和人的求生本能展现无遗。

二、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在矛盾冲突中强化人物性格。当狼向东郭先生求救时,甜言蜜语、信誓旦旦,甚至不惜委曲求全;而一旦得救后,就急欲吃掉恩人,并且巧言夺理、反施诬陷。这都深刻地揭示了中山狼贪婪凶残、阴险狡猾的本性。

三、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东郭先生墨守成规的迂腐懦弱,富有警世意味。东郭先生在营救落荒而逃的狼时,非常清楚地知道狼为何物,却死守着墨家的“兼爱”之道,千方百计地加以解救;本来与狼约定询问三老,而当狼逼他去询问老杏树和老母牛时,他却只有屈从;最后杖藜老人诱狼入袋,要他用刀杀死这个忘恩负义的狼时,他竟质疑“不害狼乎?”充分表现了东郭先生滥施仁慈的迂腐软弱与愚昧可恨。

后世影响

明清两代,康海、王九思、陈与郊、汪廷讷都据此写过《中山狼》杂剧。“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谚语;“东郭先生”也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专有名词。

《中山狼传》被改编为《东郭先生和狼》,收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版本信息

《中山狼传》主要版本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云间陆氏俨山书院刊《古今说海》本,藏上海图书馆;明刊《合刻三志》本;明刊《东田文集》本;清刊《马东田孙沙溪两公遗集合编·东田集》本;清《四库全书·古今说海》本;清道光元年(1821)苕溪邵氏酉山堂刊《古今说海》本,藏复旦大学图书馆;清宣统元年(1909)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排印《古今说海》本,藏上海图书馆;1915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古今说海》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198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笔记小说文库”《古今说海》影印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排印本;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丛书”《俨山外集·古今说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简介

马中锡(约1446―约1512),字天禄,号东田,故城(今属河北)人,曾任刑科给事中、大理右少卿、兵部侍郎等职。马中锡长于散文,文章横逸奇崛。今存其子马师言所编《东田漫稿》六卷和清康熙时乡人贾棠所刊《别本东田集》十五卷。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