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

中药清热剂
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其由龙胆草、黄芩、栀子等10味药组成,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的功效,主治以头痛目赤、耳聋耳肿等为表现的肝胆实火上炎证及以阴肿、阴痒等为表现的肝经湿热下注证。现代主要用于尿道炎、外阴炎、急性肾盂肾炎等泌尿生殖系炎症和急性乳腺炎、急性结膜炎等属于肝胆实火或肝经湿热所致者。现代研究也表明其有抗炎、抑菌、抗过敏、增强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以及利尿的作用。
  • 中文名:龙胆泻肝汤
  • 出处:《医方集解》
  •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 组成:龙胆草酒炒
  • 功用:泻肝胆实火
  • 化裁:泻火解毒

龙胆炮制

药材来源:龙胆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龙胆Gentiana scabra Bge、三花龙胆Gentiana triflora Pall或坚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泥土,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晋代有酒煮服(《肘后》)的方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甘草汤制(《雷公》)的方法。宋代有生自然汁浸(《证类》)、炒制(《传信》)、酒拌炒、炒焦、酒拌炒黑、煅(《妇人》)等法。明代增加了防己、酒制(《发挥》)、焙制(《普济方》)、酒浸炒(《理例》)、酒拌炒焦(《明医》)、炒黑(《保婴》)、酒洗(《医学》)、酒浸(《仁术》)、酒洗炒(《瑶函》)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柴胡拌炒(《大成》)、蜜炒、猪胆汁拌炒(《得配》)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龙胆: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闷润至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筛去碎屑。

2、酒龙胆:取龙胆片或段,喷淋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龙胆片或段每100千克用黄酒10千克。

饮片性状:龙胆为不规则的圆形厚片或段,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切面中心有隐现的筋膜点,有裂隙。质脆,易折断。气微,味甚苦。酒龙胆色泽加深,略有酒气。

质量标准:龙胆水分不得过9.0%,总灰分不得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36.0%,龙胆含龙胆苦苷不得少于3.0%;坚龙胆含龙胆苦苷不得少于1.5%。龙胆饮片含龙胆苦苷不得少于2.0%;坚龙胆饮片含龙胆苦苷不得少于1.0%。

炮制目的:龙胆味苦,性寒。归肝经、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能。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等。龙胆草味极苦,性寒。生用善于清热泻火,燥湿。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白带,湿疹瘙痒等。经酒制后,能缓和过于苦寒之性,并引药上行,用于胁痛,头痛,口苦,目赤,耳聋等。

应用选择:

1、生用

(1)肝经热盛:常与牛黄、龙齿同用,具有泻肝胆火的作用,用于小儿惊热不退,变而为痫,如龙胆丸(《圣惠方》);若与钩藤、柴胡、黄芩等同用,用于婴儿出生后,血脉盛实,四肢惊搐,发热呕吐,亦治惊痫,如龙胆汤(《千金方》);若与防风、牛黄、钩藤等同用、用于惊疳热,目赤潮热,痰涎壅盛,牙关紧急,如凉惊丸(《药证》)。

(2)湿热黄疸:常与木通、栀子仁、大黄(微炒)等同用,具有清热燥湿,泻火的作用,用于急黄,面目如金色,烦躁,渴欲饮水,如龙胆散(《圣惠方》);若与升麻、山栀、炙甘草等同用,用于热病黄疸,热渴,额上汗出,手足热,小便赤涩,如龙胆散(《圣惠方》)。

(3)阴肿阴痒:常与泽泻、车前子、木通等同用,具有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用于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小便涩痛,阴部热痒,肿痛,如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若与蜂房、藜芦、千张纸、经霜桃叶同用,用于肾囊风瘙痒或破流水,又名绣球风(《滇南》)。

(4)乙型脑炎:单用本品制成糖浆及注射液,用于乙型脑炎引起的高热抽搐。

2、制用(酒炒、炒炭)

(1)肝胆实火:常与黄芩(炒)、栀子(酒炒)、生地黄(酒炒)等同用,具有清泻肝胆实火的作用,用于因肝胆实火而致的头痛、胁痛、口苦、目赤肿痛、耳鸣肿痛、及阴肿阴痛、妇女带下,如龙胆泻肝汤(《集解》);若与当归、山栀(炒)、黄连(炒)、大黄(煨)、川芎、芦荟、木香同用,用于肝胆火盛之胁痛,如小龙荟丸(《丹溪》)。

(2)耳聋目赤:常与僵蚕(酒炒)、蝉蜕、当归、生地黄(酒洗)、炒栀子等同用,用于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胸满胁痛,耳聋目赤,口鼻出血,唇干舌燥,口苦自汗,咽喉肿痛,如大清凉散(《伤寒温疫条辨>);若与芦荟、胡黄连、芍药、川芎、芜荑等同用,用于三焦及肝胆经风热,目生云翳;或瘰疬,耳内生疮,寒热作痛。

或肝火肌体消瘦,发热作渴,饮食少思,肚腹不调;或肝疳口内生疮,牙龈溃烂;或牙齿蚀落,颊腮腐烂,发热口渴;或下部生疮,如九味芦荟丸(《原机》);若与当归身,黄芩、桑皮(蜜制)、车前子、木贼草等同用,用于凝脂翳症。生于风轮上,初起如星,色白,中有凹陷,如针刺伤,后渐渐长大,变为黄色,如四顺清凉饮子(《瑶函》)。

(3)瘰疬:常与昆布(酒炒)、海藻(酒炒)、炒茯苓、山甲珠、核桃(劈开去肉,将全蝎嵌在核内,合紧,煅存性)等同用,用于瘰疬,如海龙丸(《疡医大全》)。

(4)阴囊肿痛:龙胆草(炒黑)常与柴胡、木通、甘草节、皂刺、吴萸(水炒)等同用,具有舒肝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用于阴囊肿痛,溺涩、寒热作渴,如黑龙汤(《入门》),若肿痛止后,加川芎、茯苓。

(5)肝经瘿瘤:龙胆草(酒拌,炒焦)常与海藻、昆布、小麦(醋煮)、柴胡同用,具有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的作用,用于肝经瘿瘤,如海藻散坚丸(《妇人》)。

现代研究:龙胆根和根茎中含龙胆苷、当药苦苷、当药苷、苦龙胆酯苷,苦当药酯苷、苦龙胆碱、三叶苷、四乙酰龙胆苦苷、龙胆黄碱、Lognic acid、龙胆三糖、秦艽乙素和秦艽丙素等。

龙胆苦苷对四氯化碳和D-氨基半乳糖造成的小鼠肝脏急性损伤模型有保护作用,能减轻肝坏死和肝细胞病变程度,对抗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糖原合成障碍。

龙胆注射液给家兔耳静脉给药,证明有明显的利尿作用。龙胆碱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作用,但较大剂量时则出现麻醉作用,对小鼠具有镇静作用,可降低小鼠的活动能力。龙胆苦苷可直接促进胃液分泌且使游离酸增加。龙胆提取物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星形奴卡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对不同生长年限、采收季节的龙胆草根、其炮制品及各部位中龙胆苦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三年生秋季采收的戈胆根中苦苷含量高(7.83%),炮制品比生品低0.5%~1%,地上各部分的苦苷含量很低,总量为0.98%,其中含苦苷仅0.08%。

对龙胆生品、酒炙品、甘草炙品、姜炙品、炒炭品中龙胆苦苷的含量进行比较,龙胆苦苷的含量依次为生品>酒炙品>姜炙品>甘草炙品>炒炭品,说明由于炮制过程受热处理以及辅料的影响,龙胆苦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

加工方法对龙胆生药中龙胆苦苷的影响主要因素是酶解,因此,龙胆生药加工应采集洗净后,用曝晒或烘烤的方法尽快干燥,以避免酶解的破坏。加工饮片时,最好是直接切段,不宜再浸洗。

以龙胆苦苷含量为指标,应用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考察酒龙胆炮制过程中龙胆苦苷的稳定性,结果发现酒龙胆炮制过程中龙胆苦苷含量在一定温度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符合一元三次多项式方程:100℃的炮制效果整体较好,炮制时间以10分钟为佳,时间太长和温度太高都不利于酒龙胆中龙胆苦苷的稳定。

以龙胆苦苷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选酒炙龙胆的最佳炮制工艺条件为:以加入药材量10%的酒、电炉功率900W、炒制7分钟为最佳炮制条件,或取龙胆饮片100克,加入15nl黄酒拌匀闷润,120℃热40分钟,炒至近干。另有报道最佳工艺为龙胆切短段(5~10毫米)、加入药材质量1/5的白酒、闷润2小时,文火炒制。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炒炭等法。

2、文献摘录“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去其性。”(《证类》“泻肝热止眼睛疼,酒浸上行。”(《珍珠囊》)“酒浸亦能外行上行,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发挥》)“虚人酒炒黑。”(《入门》)“生用下降,酒炒上行,蜜炒中行,猪胆汁拌炒,降火愈速。”(《得配》)

总结:龙胆古代炮制方法有酒制(酒煮、酒炒、酒浸,酒洗等)、姜制、炒制、煅制、焙制、蜜制、胆汁制、药汁制等。现代以生用为多。龙胆苦寒,生品清热泻火,酒制后,一则缓和其苦寒之性,二则引药上行,泻肝胆实火,止眼睛疼。亦能外行,散骨间寒热。

龙胆现代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及外耳道疖肿属于肝胆实火者,亦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胆囊炎,尿路感染,急性前列腺炎,外生殖器炎症,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于肝胆湿热者。

在生药学上记载:“龙胆草收割后让它堆放和发酵,然后慢慢干燥。因为龙胆草含有高糖分,难以彻底干燥。当根内部的颜色由白色变为黄棕色,可认为经过酶的作用龙胆苦苷已消失。”在切制过程中,不宜用水泡,应采用浸润的方法,以防止糖分溶解丢失,因为糖的存在,往往使苷元在水中溶解度增大,稳定性增强,能使苷类更好发挥疗效。龙胆要注意虫蛀,通常贮于适宜的容器内加以预防。

方剂一

方剂名: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酒炒(6g),黄芩炒(9g),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6g),车前子(9g),当归、酒洗(3g),柴胡(6g),生地黄、酒炒(9g),生甘草(6g)(原书未注用量)。

用法: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2次,温开水送下。

功效: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方解:本方证是由肝胆实火循经上炎或肝胆湿热下注所致。肝胆实火,循经上炎则头部、耳目作痛,或失聪,肝火郁结,经脉不舒,则胁痛且口苦;湿热循经下注则为阴痒、阴肿、筋痿、阴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皆为火盛及湿热之象。治宜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泻肝胆实火,又利下焦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清热燥湿,助君药清泻实火,共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且方中苦燥渗利之品居多,恐再耗其阴,故用当归、生地黄养血益阴以顾肝体,使苦燥清利不伤阴,上五味为佐药。柴胡疏达肝气以顾肝用,并引诸药人肝经;柴胡与归芍相伍,以补肝体调肝用;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共兼佐使之用。综观全方,清利并行,泻中有补,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诚为泻肝良方。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以头痛目赤,胁痛口苦,或阴肿阴痒,或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使用注意:本方多为苦寒清利之品,易伤脾胃之气,应中病即止,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弱者应慎用。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方剂二

方剂名: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龙胆草(6克)黄芩(9克)山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8克)生地黄(20克)柴胡(10克)生甘草(6克)。

方诀: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方组趣味记忆:黄子龙(推)木车,当地卸柴草。解:黄(黄芩),子(山栀子),龙(龙胆草),木(木通),车(车前子),当(当归),地(生地黄),卸(泽泻),柴(柴胡),草(甘草)。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用法:作水剂煎服,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用药剂量。也可制成丸剂,每服6-9克,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禁忌: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内服每易有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

方诀: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方论:方中龙胆草善泻肝胆之实火,并能清下焦之湿热为君,黄芩、栀子、柴胡苦寒泻火,车前子、木通、泽泻清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解,均为臣药;肝为藏血之脏,肝经有热则易伤阴血,故佐以生地、当归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之功。

方解:本方治证,是由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所致。上扰则头巅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为痛且口苦;下注则循足厥阴肝经所络阴器而为肿痛、阴痒。湿热下注膀胱则为淋痛等症。故方用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

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在本方配伍龙胆草,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使标本兼顾。方用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综观全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证乃克相应而愈。

化裁: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附方:泻青丸、当归龙荟丸。

附注:本方为治疗肝经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皆为泻肝经实火之剂,其不同点在于:龙胆泻肝汤泻肝火并能清利湿热,且能兼顾滋养阴血,使祛邪不伤正用治肝火上炎,湿热下注证;泻青丸泻肝火,并能疏散肝胆郁火,宜于肝火内郁证;当归龙荟丸则备集大苦大寒之药,着重于泻实火,使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治肝经实火证,非实火上盛不可轻用。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足厥阴、少阳药也。龙胆泻厥阴之热,柴胡平少阳之热,黄芩、栀子清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然皆苦寒下泻之药,故用归,地以养血而补肝,用甘草以缓中而不伤肠胃,为臣使也。

2.《重订通俗伤寒论》:肝为风木之脏,内寄胆府相火,凡肝气有余,发生胆火者,症多口苦胁痛,耳聋耳肿,阴湿阴痒,尿血赤淋,甚则筋痿阴痛。故以胆、通、栀、芩纯苦泻肝为君;然火旺者阴必虚,故又臣以鲜地、生甘,甘凉润燥,救肝阴以缓肝急;妙在佐以柴胡轻清疏气,归须辛润舒络;使以泽泻、车前咸润达下,引肝胆实火从小便而去。此为凉肝泻火,导赤救阴之良方。然惟肝胆实火炽盛,阴液未涸,脉弦数,舌紫赤,苔黄腻者,始为恰合。

3.《金鉴》: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乃胆经之为病也;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乃肝经之为病也。故用龙胆草泻肝胆之火,以柴胡为肝使,以甘草缓肝急,佐以芩、栀、通、泽、车前辈大利前阴,使诸湿热有所从出也。然皆泻肝之品,若使病尽去,恐肝亦伤矣,故又加当归、生地补血以养肝。盖肝为藏血之脏,补血即所以补肝也。而妙在泻肝之剂,反作补肝之药,寓有战胜抚绥之义矣。

4.《成方便读》:夫相火寄于肝胆,其性易动,动则猖狂莫制,挟身中素有之湿浊,扰攘下焦,则为种种诸证。或其人肝阴不足,相火素强,正值六淫湿火司令之时,内外相引,其气并居,则肝胆所过之经界,所主之筋脉,亦皆为患矣。故以龙胆草大苦大寒,大泻肝胆之湿火。

肝胆属木,木喜条达,邪火抑郁,则木不舒,故以柴胡疏肝胆之气,更以黄芩清上,山栀导下,佐之以木通、车前、泽泻,引邪热从小肠、膀胱而出;古人治病,泻邪必兼顾正,否则邪去正伤,恐犯药过病所之弊,故以归、地养肝血,甘草缓中气,且协和各药,使苦寒之性不伤胃气耳。

5.《谦斋医学讲稿》:本方以龙胆为君,配合黄芩、山栀泻肝胆实火;木通、车前、泽泻清热利湿,用生地、当归防其火盛伤阴,再用甘草和中解毒,柴胡引经疏气,总的功能是苦寒直折,泻肝火而清利下焦湿热。故治胁痛、口苦、目赤、耳聋等肝火上逆,亦治小便淋沥,阴肿阴痒等湿热下注之证。

方剂三

方剂名:龙胆泻肝汤-方剂3-《兰室秘藏》卷下。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异名:七味龙胆泻肝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七)、龙胆汤(《幼幼集成》卷四)。

组成:柴胡梢、泽泻各3克,车前子、木通各1.5克,生地黄、当归梢、草龙胆各9克。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便以美膳压之。

功用:清利肝胆湿热。

主治:肝经实火上攻而成喉口热疮;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小便涩痛,阴部热痒及臊臭。

组成

龙 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 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用量

龙胆草(酒炒)6g,黄芩(酒炒)9g,山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酒炒)8g,生地黄20g,柴胡10g,生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两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细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方义

本证多由肝胆实火上炎,肝胆湿热下注所致,治疗以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为主。肝经绕阴器,布胁肋,连目系,入巅顶。肝胆实火上炎,上扰头面,故见头痛目赤;胆经布耳前,出耳中,故见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细有力均为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故见阴肿,阴痒,阴汗,妇女带下黄臭。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故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共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渗湿泄热,导热下行;实火所伤,损伤阴血,当归、生地养血滋阴,邪去而不伤阴血;共为佐药。柴胡舒畅肝经之气,引诸药归肝经;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

配伍特点

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不伤正,泻火不伤胃。

运用

本方用于肝经火热实证、湿热下注证,临床应用以头痛目赤,胁痛,口苦,阴肿,阴痒,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脉弦细有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肝胆实火热盛,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泻火;若湿盛热轻者,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阴囊囊肿,红热甚者,加连翘、黄芩、大黄以泻火解毒。

禁忌

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附注

附方1

泻清丸

组成

当归、龙脑、川芎、栀子、羌活、防风、叶。

功用

清肝泻火。

主治

肝经火郁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附方2

当归芦荟丸

组成

当归、龙胆草、栀子、黄连、黄柏、黄芩、芦荟、青黛、大黄、木香、麝香。

主治

肝胆实火证。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谵语发狂,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皆为泻肝经实火之剂,其不同点在于:龙胆泻肝汤泻肝火并能清利湿热,且能兼顾滋养阴血,使祛邪不伤正用治肝火上炎,湿热下注证;泻青丸泻肝火,并能疏散肝胆郁火,宜于肝火内郁证;当归龙荟丸则备集大苦大寒之药,着重于泻实火,使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治肝经实火证,非实火上盛不可轻用。

重要文献摘要

①《医方集解》:此足厥阴、少阳药也。龙胆泻厥阴之热,柴胡平少阳之热,黄芩、栀子清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然皆苦寒下泻之药,故用归,地以养血而补肝,用甘草以缓中而不伤肠胃,为臣使也。 

②《重订通俗伤寒论》:肝为风木之脏,内寄胆府相火,凡肝气有余,发生胆火者,症多口苦胁痛,耳聋耳肿,阴湿阴痒,尿血赤淋,甚则筋痿阴痛。故以胆、通、栀、芩纯苦泻肝为君;然火旺者阴必虚,故又臣以鲜地、生甘,甘凉润燥,救肝阴以缓肝急;妙在佐以柴胡轻清疏气,归须辛润舒络;使以泽泻、车前咸润达下,引肝胆实火从小便而去。此为凉肝泻火,导赤救阴之良方。然惟肝胆实火炽盛,阴液未涸,脉弦数,舌紫赤,苔黄腻者,始为恰合。

③《金鉴》: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乃胆经之为病也;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乃肝经之为病也。故用龙胆草泻肝胆之火,以柴胡为肝使,以甘草缓肝急,佐以芩、栀、通、泽、车前辈大利前阴,使诸湿热有所从出也。然皆泻肝之品,若使病尽去,恐肝亦伤矣,故又加当归、生地补血以养肝。盖肝为藏血之脏,补血即所以补肝也。而妙在泻肝之剂,反作补肝之药,寓有战胜抚绥之义矣。

④《成方便读》:夫相火寄于肝胆,其性易动,动则猖狂莫制,挟身中素有之湿浊,扰攘下焦,则为种种诸证。或其人肝阴不足,相火素强,正值六淫湿火司令之时,内外相引,其气并居,则肝胆所过之经界,所主之筋脉,亦皆为患矣。故以龙胆草大苦大寒,大泻肝胆之湿火;肝胆属木,木喜条达,邪火抑郁,则木不舒,故以柴胡疏肝胆之气,更以黄芩清上,山栀导下,佐之以木通、车前、泽泻,引邪热从小肠、膀胱而出;古人治病,泻邪必兼顾正,否则邪去正伤,恐犯药过病所之弊,故以归、地养肝血,甘草缓中气,且协和各药,使苦寒之性不伤胃气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